APP下载

旧城改造中城市河道的景观营造

2016-07-16姚炜

现代园艺 2016年9期
关键词:景观营造旧城改造河道

姚炜

摘要: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转型,现在的城市面临着大规模的改造和更新,其河道景观营造成为塑造城市特色形象、激发城市经济活力及延续城市历史文脉的重要手段。本文以东濠涌二期综合整治景观绿化建设为例,对旧城改造中城市河道的景观营造进行了探讨,以期为城市河道景观建设提供参考。

关键词:旧城改造;河道;景观营造

自古以来,人类居住地的发展就与河流有着密切关系。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发展,人类的活动对自然资源,特别是对水环境的破坏日益加剧,使得人类与各种动植物的生存环境不断恶化。因此,随着物质生活的不断丰富,我们开始追求优美生活环境与对自然生态的恢复建设,并以生态学为基础,尝试研究和运用各种手段,对居住地的水环境进行修复与景观营建,为人类与自然物种的和谐相处营造适宜的生存环境。

1项目概况

东濠涌历史上称为“文溪”,又名“东涌、东濠”,全长4.23km,源自白云山长腰岭之西,经鹿鸣岗,向西南流下至下塘村,原来经小北门穿城而过,循小北路旧仓巷、长塘街出玉带濠。东濠涌原是广州城郊的一条河流,明代以前,东濠涌两岸是城市郊野的农耕地,没有街巷建筑。明代建城时才疏通成濠,因为它是东城的护城河,故名东濠。

东濠涌曾经是一条清澈的城中河道,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与周边人口不断的增加,污水废水与生活废弃杂物不断向河中排放及倾倒,东濠涌逐步沦为臭水沟。20世纪90年代,有关部门为建设东濠涌高架,将原来的河道用水泥板覆盖。

从2009年初开始,广州市乘着亚运的契机,全力推进大型治水工程,改善城市生态环境,还广州“水城”印象。在此次亚运治水的121条河涌中,东濠涌是广州仅存的旧城护城河,整治范围从东风路越秀桥到珠江,是此次广州治水工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块“最难啃的骨头”。东濠涌的整治,不仅极大地改善了周边的生态环境,也唤起人们对老广州的“水城记忆”。

东濠涌一期综合整治,通过采取雨污分流、净水补水、景观整饰等方法,改善了居民生活质量,恢复了河涌原生态,再造广州“六脉通渠”文化特色,实现了“水清、岸美”,市民可“见水、戏水”的整治效果,“堪称典范的亲水生态休闲文化走廊”。2011年开始东濠涌二期综合整治的设计工作,本次整治范围全长2.62km,从白云山脚麓湖到东风路段,而景观绿化建设是作为二期整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2规划设计

东濠涌二期综合整治景观绿化从规划设计到实施建设,始终遵循“生态优先”原则,在景观格局上,作为六脉渠中仅剩的一脉,力图重塑“青山半入城,六脉皆通海”的广州立城意象,形成云山珠水相连的景观绿轴。在空间设置上延续东濠涌一期的手法,在保证两岸通行能力的同时,做到“见缝插绿”,通过多入口与绿道的设置,引导城市人群融入景观,在水岸边游赏慢行的活动氛围,形成“慢生活”的城市休憩空间。

2.1岭南文化的思考与融入

东濠涌作为广州旧城区中历史地位极其重要的泄洪河道,在景观打造上必须凸显岭南文化的位置。岭南文化是灿烂的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其发展过程中不断吸取和融汇中原文化和海外文化,逐渐形成自身独有的特点。岭南文化所具有的文化特征可以概括为:善于吸收外来文化的开放风气,努力超越“传统导向”的进取精神和实利重商的文化倾向。

就其实质说来,岭南文化的构成主要是3种元素——固有的本土文化、南迁的中原文化、舶来的海外文化。岭南文化是经过历史积淀的宝贵财富,然而随着城市现代化步伐的加剧,传统岭南文化受到严重的冲击,但同时在发展中也面临着种种机遇,因此应该寻找岭南民俗文化的现代化,给民间文化注入新鲜的血液,使岭南文化继承和发扬的同时,也能使其在城市化进程中得到创新发展。

当前在面对旧城改造地域文化保护传承的问题时,较常采取的做法是整理文化内容,挖掘文化符号,在旧城风貌协调上遵循“修旧如旧、建新如故”的原则,保持历史旧城原有的肌理、尺度、色彩,延续旧城历史风貌和格局,保护现有空间布局及改善环境。荔湾区在打造荔湾文化品牌过程中便遵循这一思路,逐步恢复骑楼、西关大屋、海山仙馆等历史风貌,延续历史文脉;在历史文化保护区采取“政府主导、整体保护修缮”的改造模式,由政府对辖区内的陈家祠文化广场区、沙面欧陆风情区等历史建筑进行修缮和维护。通过对东濠涌文化景观的深入研究,挖掘出未展示或可值得深入挖掘的文化景观,并与当前广州社会发展趋势相结合,从而梳理出在东濠涌设计改造中文化景观的指导框架。首先通过对1972年《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2003年《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等权威法规的研究,分别从物质文化景观与非物质文化景观两个方面整合出一套文化景观框架,再根据这套框架对东濠涌的整体文化景观进行系统全面梳理,这份整合的东濠涌文化景观资料也是本次设计的根本依据所在。

2.2文化元素的提炼

本次景观绿化设计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对岭南文化元素进行提炼:

2.2.1传统建筑材料的运用。在重要节点与人行通道上,使用传统岭南建筑与街道常用的建筑材料,彰显岭南风格的意趣。如在小北路北园酒家段,使用旧城改造中拆卸的麻石板,作为人行道铺装材料,重塑岭南街巷空间感;在北园酒家后面朱紫寮后街的湛若水纪念亭子中,使用大红阶砖作为建筑铺装材料。

2.2.2对周边历史人物发掘运用。在对东濠涌历史考察的过程中,发现明代理学家湛若水曾经在东濠涌边修筑书院,名为“天关精舍”。因此,在北园酒家后面朱紫寮后街节点中,利用场地现有空间,修筑了湛若水纪念亭子,名为“甘泉亭”,唤起人们对历史人物的追忆。

2.2.3岭南乡土植物的运用。在绿化配置上,使用岭南乡土开花树种红花羊蹄甲、木棉等作两岸主景观树,同时使用秋风作为主要的遮荫行道树种。除此之外,还配合乡土灌木地被植物组成高低错落、层次丰富的绿植景观,如:毛杜鹃、四季桂、棕竹、文殊兰、天门冬等。

2.2.4对岭南建筑形式的运用。在东濠涌景观设计中,主要使用岭南传统的建筑风格对构筑物进行设计。如源头广场的文溪亭,使用歇山顶的结构形式,两边山墙运用岭南特有的灰塑彩绘手法,展现了岭南的民俗建筑风格。

2.3生态营建

自古以来,广州的河涌就具备供水排水、交通水运、游憩观景、调节气候等多种人文和生态功能。古代广州“六脉渠”与“濠”共同构成“青山半入城,六脉皆通海”的山水格局。古代广州城市水网体系建设相当完善,这些濠渠不仅在广州城市防灾上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而且广州的许多城市特色也与水相关,例如广州古城的商业街道多沿江岸、濠渠发展,形成了城市居民居住与生活与水息息相关的状态。

本次东濠涌二期绿化建设中,以六脉清韵——生态可持续发展作为依归。在2.62km的沿线中,采用“见缝插绿”的方式,在保证两岸通行能力的基础上,在有条件的地方尽量多栽植绿色植物。广州气候炎热,因此在乔木选择上,尽量选择分枝高、冠幅大的常绿树种,如秋枫、红花羊蹄甲等,既不影响通行又能有效提高两岸的绿化遮荫率,方便周边居民出行。同时,在河道水中两侧的水流缓慢拐角处也尽量栽植挺水植物,并对水生植物根系做固定处理,以防泄洪时被洪水冲走。

除了绿色植物外,对河道的水处理也贯穿生态理念,如设置滚水堰,既能制造水声缓解城市交通噪音背景,也能提高周边空气的负离子含量,减缓城市的热岛效应,形成局部小气候。同时,在水中也设置了供鸟类停歇喝水的小石块,与减缓水流速度、保护鱼群不被洪水冲走的小围堰,凸显人与动物和谐共处的生态理念。

“六脉清韵,生态河道”以可持续发展为目的,以生态(自然与人文)系统的良性循环为基本原则,对保护城市生态环境、提高人居环境质量,实现城市住区的可持续发展目标具有重要的意义。

2.4水巷商业空间的构建

以前广州的货运以水路为主,东江、北江的船,多在东濠口停泊,因此河涌两岸商业活动相当繁盛,是四乡薪、米、木、竹等农副产品出入的主要集散地之一。因此商贸文化也是东濠涌文化的重要组成之一,在此展示与重现以往的商贸场景也变得必不可少,同时这也充分体现了岭南文化的包容与实用。但如果只是一味地展示与重现以往的商贸场景,那也只是在沿用“前溯”的传统思路。提高人们的参与性,增强人与景观的互动,同时满足周边居民的生活需求,增加人们的幸福感才是我们的主旋律,也是“后延”的亮点之一。

本次水巷商业空间构建,主要分2个区域。第一个是麓景路段,将车行道路统一设置在河道东侧,将原有河道进行局部改道往西侧,紧贴原有麓景路西侧商业步行街,形成不受车流干扰的水景步行商业空间,塑造商业与河涌结合的景观意象,同时设置人行楼梯,让游人可进入涌边亲水平台。第二个是小北路段,通过沿线设置分散的景观小广场,将小北路的原有商业氛围引入东濠涌周边,结合旧北园社区的原有小商铺,形成可供游人聚集的多重小空间,丰富活跃两岸的商业气氛。

展现河涌两岸的商贸文化,不仅能让人们体验到旧时东濠涌生活的气息,而且还达到了改造项目实现经济可持续性的目的。在满足周边人民生活需求的同时,也延续了岭南传统文化的包容实用,藏富于民的重商文化背景。将旧城改造和主题活动增加的商业价值与民生相连,在体现东濠涌文化的同时也提升了人们的幸福感,打造岭南文化“后延”的特点。

2.5和谐社区的共创

2010年已建成的东濠涌一期绿道绿树成荫、花团锦簇、清水粼粼、瀑布飞溅,岸边不时看到有休闲散步、嬉戏玩耍、锻炼身体的人们,这里已成为附近社区居民一个重要的活动空间。在本次设计中将东濠涌附近的城市绿道系统引入周边社区,与社区公园建设相结合,构成统一的城市绿地系统,扩展绿道网的覆盖范围,营造涌边市民一出家门就在公园之中的环境氛围,将社区活动通过公园系统引到涌边,使社区空间与东濠涌两岸空间融为一体,营造一个社区市民愿意出门参与公共活动的和谐氛围。

和谐社区可看做东濠涌绿道的延伸空间,它的功能是方便周边居民进入东濠涌两岸休闲活动,同时也提高了周边人们的居住环境。改善人们居住环境的舒适度,增强当地居民的幸福感。在内容上,和谐社区应与东濠涌两岸文化景观的内容相协调。因它是东濠涌绿道的延伸空间,那么此空间的文化景观的内容可结合东濠涌两岸相对应的空间的文化景观内容来设定。可延用东濠涌两岸文化空间的内容,也可营造东濠涌商业文化的氛围等,但这些都应与东濠涌两岸的文化景观内容相对应,做到不仅在空间上得到延续,文化景观内容上也得到呼应。

东濠涌作为广州市历史的主要载体之一,需要保持其原真性,因此,我们回顾了她的过去,从中挖掘前人的生活方式,并结合现代人的生活特点,对相应的阅读、饮食和娱乐文化空间重塑,形成具有现代感但又充满传统文化意味的历史空间,通过展览、表演以及参与等形式,使人们感知古今岭南文化,同时预留出空间举行各种传统民俗节庆活动,增加人们之间的交流与互动,能更好地继承和发扬岭南文化,并有助于丰富人们的文化生活,提高两岸人民的幸福指数。和谐社区的构建是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引绿道进入社区,使东濠涌绿道与社区空间共享,给两岸人民带来了极大的方便,居民出门便是充满文化气息的休息活动空间,使居民更乐于参与到社区活动中,去感受社区的和谐幸福。

总之,通过对东濠涌周边历史空间重塑以及社区环境的改造,两岸人民的生活更加丰富和便捷,人们的满意度也将大大提高,这对于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3结语

对东濠涌的改造中,我们以“民生”作为切入点,充分尊重东濠涌的历史演进过程,我们不仅仅侧重于对原有文化机械地复原和模仿,即简单的“前溯”,而是注重把“前溯”和“后延”结合起来,对东濠涌文化景观进行挖掘和提炼,结合当代文化的发展机遇和社会发展趋势,强调人们的参与性和互动性,给岭南文化输入新的血液,创新岭南文化、树立新岭南文化。

东濠涌二期的改造是广州目前的民生工程,是以环境改造为出发点,构建民间文化的幸福感和和谐度为目的的文化建设工程。从生态、经济和社会3个层面出发,建设可持续发展的民生工程,以六脉清韵——生态可持续发展为前提,以藏富于民——经济可持续发展为依托,最终实现幸福两岸——社会可持续发展。通过发展东濠涌周边的经济,让利于民,改善人们的经济状况,而对东濠涌环境的整治、文化空间的塑造及和谐社区的建设,使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日渐丰富,改善了生活质量,大大提高东濠涌两岸人民的幸福感。

综上所述,“民生东濠、幸福两岸”的东濠涌改造项目,弘扬了岭南文化,改善了东濠涌的环境,提升了人民的幸福感,是一项“以人为本”的民生工程。

猜你喜欢

景观营造旧城改造河道
弯道之妙
撮粮之术(下)
河道里的垃圾
小型农田水利工程中河道的治理与对策分析
浅析新时期下旧城改造的措施
律师服务城市危旧住宅区改造的创新思考
柳州都乐岩溶洞景观的特色表达研究
旧城改造中的城市中心区空间转型发展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