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贵州喀斯特河谷区农业产业化发展探析

2024-03-10陈前姜锦灿

四川农业与农机 2024年1期
关键词:水土资源喀斯特产业化

陈前 姜锦灿

黎平县自然资源局,贵州 黎平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耕地安全、粮食安全已成为当下国家安全最重要的部分。贵州属于我国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区,喀斯特石漠化分布广泛,耕地资源匮乏,土壤贫瘠,山高沟深,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农业水土资源匮乏,农业产业发展之路任重道远。

关于贵州农业产业化研究比较少,如王晓燕[1]以长顺县为例,在分析存在土地流转规模化低等限制因素基础上,提出立足资源优势打造农业品牌等措施加快农业发展;聂绍科[2]以毕节喀斯特试验区为例对石漠化地区农业发展提出一些试探性想法;伍应德[3]针对不同区域提出喀斯特山区的“农工贸旅一体化”“农旅一体化”统筹城乡产业发展模式;李永垚等[4]采用索洛速度增长方程具体测算了农业科技进步等因子对于农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提出生态恢复重建与农业综合开发并重农业生产结构调整与农业生态产业化并举、强化科技支撑和提高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等促进喀斯特石漠化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以养牛羊为主的生态畜牧业成为喀斯特山区群众增收致富的有力抓手,成为发展山区农业的倡导模式[5-6]。总的来说,关于贵州喀斯特地区农业产业化发展研究较少,无贵州喀斯特河谷地带农业产业化发展研究。基于此,本文以贵州典型喀斯特高山河谷区域为例,探讨该区域农业产业化发展之路,旨在为指导贵州喀斯特高山河谷区农业发展提供一些思路,并助力贵州乡村振兴实践。

1 研究区农业发展概述

1.1 研究区概况

贵州位于我国西南部云贵高原,地势西高东低,是西南地区重要的内陆省份。总面积17.61万km2,其中山地和丘陵占全省总面积的92.5%;喀斯特发育充分,约占总面积62.0%,是世界上岩溶发育最典型的地区之一。

贵州喀斯特河谷区主要是指贵州高山峡谷区域,河流纵横交错,河底与山顶海拔高程差大于300 m。该区域土壤有黄壤、红壤、石灰土等多种类型,水土资源分布随着海拔差异而不同;农业以传统种植业为主,现状旱地主要种植玉米,套种红薯、土豆、黄豆等粮食作物,水田主要种植水稻。据调查统计分析,将研究区划分为4个农业分布区分析农业水土资源现状,即河底冲积平坝区、中下部种植区、中上部种植区、山顶林木区,不同区域水资源、光热资源、土壤类型等有一定差异(详见表1)。

表1 研究区农业带状分布及产业规划布局愿景

1.2 贵州乡村发展几次飞跃

作为西部内陆省份,贵州省乡村发展经历了3次飞跃。第一次是在20 世纪80年代,当时贫困落后贵州地区获得国家很多优惠政策,如1986年建立了毕节试验区,主要以石漠化治理、生态防治、人口教育发展等相关内容为主,即是解决温饱,基本实现小康阶段;第二次是在我国实施西部大开发时期,贵州进出主要路网干道得到完善发展,极大地改善了贵州对外输出和输入条件,打通了贵州实现跨越发展的主通道;第三次是在国家实施脱贫攻坚及当前乡村振兴时期,进一步疏通贵州毛细血管网和打通最后一公里,进一步完善了相应“水电路讯广”等基础设施,贵州农业产业化规模化发展向前迈进实质性一步。

1.3 研究区农业发展限制因素分析

1.3.1 地理条件差农业水土资源分布不均

贵州为我国典型高原内陆山区,喀斯特地貌分布广,土壤以石灰土为主,土壤有机质含量低,耕地地力普遍较差,在坝子地和河谷地带偶尔分布有零星水田,大多以旱地为主,水土资源分布极为不均匀。农业耕作以望天水为主,雨水主要集中在夏秋季,春冬两季往往干旱少雨。

1.3.2 耕作方式单一农业低效凸显

喀斯特山区农业主要生产以传统家庭分散耕作经营为主,上世纪农业耕种主要是为解决吃饭温饱问题,当前栽种粮食主要是用于自家喂养少量牲畜饲料。由于耕地地力低,投入人力大,使得农业生产回报率不高,加之外出务工或从事其他服务行业收入相比农业生产低效明显[7],耕地撂荒现象频发,在粮食安全日益重要的今天,鼓励农业生产、保障耕地红线至关重要。

1.3.3 农民专业化程度低龙头企业及大户带动力度不够

研究区受地理条件限制,无法开展机械化耕作,加之农业生产大户及龙头企业带动力度不够,限制农业进一步发展。与工业和服务业相比较而言,传统农业生产低效是明显的,存在农民及大户耕作积极性不高;社会资本撬动农业种植规模不够,加之年轻一代对农业种植缺乏经验,老一辈种植农民逐渐老去,使得农民专业化无法得到继承和发扬。

1.3.4 产业选择未充分实现因地制宜原则

在乡村振兴潮流中,如何找到适宜的产业发展自身经济已成为当前最热话题之一。但是在实际中往往会发现产业失败现象,这一方面归咎于产业种植管理是否规范科学,另一方面是否参杂了领导个人喜好,盲目追求政绩,导致产业选择不符合地方实际,没有充分体现因地制宜原则。

2 贵州喀斯特河谷区农业发展建议

2.1 进一步发挥部门联动完善农业发展各类基础设施

充分发挥涉农部门职能职责,联合各部门形成合力,统筹进一步强化研究区灌溉排水、田间道路网络、农田生态防护等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利用好近年来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项目,形成“路相连、灌排水畅通”的良好局面,起到筑巢引凤的效果,吸引外来资本参与农业建设。

2.2 积极引导群众参与农业产业化建设

贵州农业产业化发展之路任重道远,群众参与能助推农业发展。要积极引导群众参与农业产业化建设,只有让群众充分参与,尝到高效利润的甜头,才能进一步打开群众思想顾虑,激发农业分散经营活力,缓和农业低效局面。

2.3 引进龙头企业和大户打响生态农产品招牌

作为生态品牌大省,贵州应该在生态这块牌子上多做文章,如六盘水、修文的猕猴桃,威宁的白菜苹果,湄潭的茶叶,贵定、瓮安、遵义、黔西一带的烤烟,北盘江流域火龙果等等一大批已形成规模的地方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同时加大深加工产业链发展步伐,将优质的原料生产深加工为物美价优的产品,进一步带动区域经济发展,打响贵州全域生态农产品的牌子。

2.4 因地制宜选择产业助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结合喀斯特山区水土资源特性,将研究区分为河底冲积平坝区、中下部种植区、中上部种植区和山顶林木区四个带状区域进行产业发展。其中,河底冲积平坝区水资源丰富,土壤肥力高,规划以种植优质水稻+稻田养鱼,或者如猕猴桃、葡萄等精品水果蔬菜为主;中下部种植区水土资源较为丰富,规划种植优质水稻和精品水果蔬菜,进一步提高土地产出率;中上部区域以种植酿酒用高粱玉米旱地作物;山顶林木区以旱地种植玉米高粱为主,兼实施林下种养结合,充分发挥土地资源的农业综合效益(详见表1)。选择符合区域实情的发展农业方式能助推该地区农业发展和乡村振兴。

3 结语

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两年之际,贵州喀斯特山区农业产业发展逐渐探索出一条因地制宜选择种养殖结合生态发展之路。本文根据水土资源随着海拔增加而产生分布差异特性,提出将喀斯特河谷地带分为四种农业种植区域,但介于笔者水平有限,缺乏案例种养实际数据作为比较研究,因此,今后可从选取实例通过几年种植比较得出更加有力数据方面出发加强对贵州喀斯特河谷区域农业发展相关研究。

猜你喜欢

水土资源喀斯特产业化
基于CRITIC-TOPSIS的许昌市农业水土资源评价
非织造材料产业化新进展
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中国南方喀斯特”
“别有洞天”的喀斯特王国
喀斯特
————水溶蚀岩石的奇观
观赏石产业化和金融化初探(一)
富硒有机缓释肥产业化迈出大步
系统产业化之路
宁夏农业水土资源利用成功经验与教训
黑龙江省水土资源承载力综合评价及空间分异特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