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村振兴背景下宜宾市现代蚕桑产业人才队伍建设研究

2024-03-10胡蝶王一兰凤杰何建梅赵凯

四川农业与农机 2024年1期
关键词:宜宾市蚕桑片区

胡蝶 王一 兰凤杰 何建梅 赵凯

1.宜宾市农业农村局,四川 宜宾

2.宜宾市农业科学院,四川 宜宾

蚕桑产业是宜宾市现代农业特色产业“5+2”主导产业之一。2022年,全市桑园面积4.1万hm2,产茧3.05万t,桑园面积和蚕茧产量均居全省第一。随着农村经济社会环境改变,农村土地荒废严重,农村劳动力大量流失,蚕桑产业高质量发展面临了严峻的挑战。本文以宜宾市蚕桑产业为例,通过分析蚕桑产业相关业务数据和调研数据,梳理蚕桑专技人才现状,以期为宜宾市蚕桑产业队伍建设提供策略。

1 人才基本现状

宜宾、凉山州、南充、绵阳是四川省蚕桑特色产业发展优势区,蚕桑产业专业人才主要分布在川内科研机构、高校和农业农村部门。由图1 可知,2022年全省蚕桑特色产业发展优势区科研机构、高校和行业主管部门共9家,专业技术人才(以下简称专技人才)共计200 人。省级和各市州的蚕桑专业科研机构、高校、农业农村部门专技人才学历以大学为主,高级技术职称占半数以上,总体水平较高。

图1 四川省蚕桑专业人员情况

宜宾市蚕桑技术人才,尤其是高学历人才,主要集中在市农业农村系统蚕桑产业发展中心(原宜宾市蚕业管理站)和市农业科学院,市服务业发展中心(原商务局茧丝办)和各县(区)经济作物股(站)有少部分。由图2可知,2022年宜宾市蚕桑专业人员行业指导单位中,有编且在岗总人数为35人,其中专技人员有28人,占比80%。在学历方面,本科及以上学历18人(硕士研究生学历10人),占64%;在年龄方面,35 岁以下的4 人,占14%;36~50 岁的有15 人,占54%;50岁以上9人,占32%;在职称方面,高级职称9人,均在市级单位,占32%;中级及以下职称19人,占68%。

图2 宜宾市行业指导单位蚕桑专技人员情况

宜宾市茧丝绸企业专技人才少,学历、职称偏低,年龄偏大。由图3 可知,2022年宜宾市6 家主要从事茧丝绸生产的企业共有职工723 人,其中专技人员共181 人,只占25.0%。在学历方面,本科学历占3.9%;专科及以下学历占96.1%;无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从年龄结构看,35 岁以下的占21.0%,36~50 岁的占5.0%,50 岁以上的占74.0%。在职称方面,高级职称仅占1.7%。

图3 宜宾茧丝绸企业蚕桑专业人员情况

乡镇从业人员年龄大、数量少。由表1 可知,全市有28个1万亩以上蚕桑特色产业镇,有20家蚕桑合作社、5家家庭农场、32 户共育户;蚕桑带头人、农村蚕桑致富能手、蚕桑科技示范户等“土专家”“田秀才”共计32 人,有效带动了村民发展蚕桑产业和增收致富;蚕桑产业职业农民老龄化问题突出,50岁以上占比高达81.3%。

表1 宜宾市蚕桑特色产业职业农民统计情况表

2 存在问题

2.1 高等职业教育缺位,导致专业人才输出较少

一是中等教育生源状况差。四川省蚕丝学校是省内唯一培养蚕桑专业人才的学校,该校开设的蚕桑生产专业,是全国仅存的蚕桑类中职专业。由于报考人数太少,多年出现“断招”现象。近年来有所改善,2017~2022年共计招生100余人,仍远远不能满足四川蚕桑产业发展需求。

二是高等教育专业设置不足。目前全国仅三所大学开设蚕学本科专业,2022年在川招生共17人。四川作为蚕桑产业大省,省内所有高等院校均未开设蚕桑专业,造成蚕桑高等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缺失,也减少了蚕桑生产者与经营者、中职专业学生的深造途径。

2.2 专业技术人才体系不健全

宜宾市蚕桑产业,仅有宜宾市蚕桑产业发展中心、高县蚕业管理站和筠连县蚕业管理站等三个技术推广机构,其中高县和筠连县蚕业管理站在岗人员严重不足,且同时还兼任其它岗位工作;蚕桑重点县珙县、兴文县、叙州区均是农业农村局经作股进行蚕桑技术指导和推广,其余非重点县均没有设立蚕桑技术指导单位,县级专技人员缺乏是制约宜宾市蚕桑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主要难题之一。

2.3 高水平专业技术人才缺乏

从2022年全市蚕桑专业人员统计中发现,一是职称、学历偏低。高级职称不到5%,研究生以上学历仅8%。二是专技人员年龄偏大,存在新老技术人员断层问题,全市35岁以下的专技人员仅占19%。三是县级以下专技人员接受专业技术培训的机会较少,蚕桑产业的新政策、新标准和新技术更新不足,服务产业能力不强。

3 人才提升策略

按照“引进一名院士、带动一家企业、培养一批人才、壮大一个产业”工作思路,通过人才引进渠道,构建人才提升新格局。主要引进三类人才(详见表2),一是科研型人才,市级部门柔性引进3位蚕桑产业专家教授,续聘行业院士为市政府专家顾问;二是技术型人才,蚕桑主产县(区)蚕业管理部门各引进2 名蚕桑产业研究员及以上人才,指导当地蚕桑产业发展;三是实用型人才,每个蚕桑重点乡镇配备1名35岁以下本科及以上学历的专技人员,帮助当地蚕桑产业发展。

表2 到2025年宜宾市蚕桑专业人才引进需求表单位:人

3.1 强化科技平台建设

一是依托国家蚕桑产业技术体系宜宾综合试验站,建设科技项目平台。重点实施全龄人工饲料养蚕、蚕新品种选育、桑枝食用菌研发等科技项目,发挥人才特长,提升现代蚕桑产业的关键技术水平。二是搭建服务平台。组建院士工作站、专家大院、科技特派团等人才队伍,通过柔性、短期聘任等灵活方式吸纳专家教授,为蚕桑技术研发推广、科技成果转化落地、新优品种筛选推广、栽桑养蚕技术培训等提供指导和服务,助力产业发展与乡村振兴。三是打造科技创新平台。搭建“院士+专家+企业”“高水平研讨+田间地头”“座谈会+专业交流”等多种形式的平台,促进人才多方面多层次的交流。

3.2 强化专技人才培养

一是加强企业员工培训。完善企业专技人员薪酬体系和晋升途径,有计划地选派年轻专技人员参加各类蚕桑技术培训,鼓励员工深造,对员工专业学习、学历提升等予以奖补。二是加强从业农民培训。科技服务团队定期在蚕桑重点乡镇开展巡回服务,通过集中培训、现场教学、一对一服务等方式提升职业蚕农专业技能,培养一批“本土博士”“农民院士”。三是加强蚕桑服务人员培训。成立蚕桑大课堂,邀请蚕桑专家、技术能手等开展专题讲座,出台在职干部职工继续教育管理办法,激励在职人员攻读特种经济动物饲养(蚕)研究生学位,推动人员素质进一步提升。

3.3 强化产业引才能力

一是用项目汇聚人才。大力发展珙县中心片区蚕桑种养殖片区、宝山特色农业发展片区、锦绣蚕桑产业片区、凤鸣特色桑旅融合片区项目,叙州区石城山蚕桑农业园区项目,屏山县越红蚕桑农业科技片区项目等,实施蚕桑产业高质量发展与人才振兴双同步。二是依托项目发展人才。探索建设高县罗场片区三镇共建“粮田桑海”融合发展示范园,城市片区六镇共建蚕桑产业示范园,来复片区三镇共建蚕桑示范园等项目。让人才在项目建设过程中充分发挥价值,得到成长和提高。三是用产业留住人才。将引进的人才与本地蚕桑产业深度融合,营造产业健康发展的大环境,增强人才的归属感和使命感,积极投身产业发展,从而达到产业聚贤、产业留才目的。

3.4 强化人才保障措施

一是优化顶层设计。修改完善蚕桑地方行业标准,面向产业发展需求引人才。按照宜宾市市委市政府全产业链发展的思路,建立健全人才引育留一条链,分别引进和培养一二三产人才,使人才成为全产业链发展的黏合剂。二是制定人才支持政策。市、县(区)两级财政配套相应政策,专款专项给予经费支持,用于提高科技人才的待遇,对行业优秀人才的配偶子女给予就业、住房、教育、医疗等配套政策支持。三是建立人才激励机制。每年对科技人才工作进行考核,在社会福利、职称待遇、社会荣誉方面给予奖励,充分调动科技人才服务的主动性,充分发挥人才对产业的牵引带动作用。

猜你喜欢

宜宾市蚕桑片区
四川省粮桑复合种植现场培训会在宜宾市召开
宜宾市三江新区
南部县蚕桑多业态发展探索
仪陇蚕桑园区化发展思考
普格县蚕桑产业扶贫的实践与成效
蚕桑产业 富民增收
片区综合开发的投资模式探讨
展望临港新片区金融改革与创新
青岛新片区打造人才聚集高地
宜宾市农业机械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