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构建“教、学、研、用”四位一体地方高校地理学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2024-03-04李恒凯李叱戈兰小机

江西科学 2024年1期
关键词:研究生学科教学

李恒凯,李叱戈,兰小机

(江西理工大学土木与测绘工程学院,341000,江西,赣州)

0 引言

作为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的综合交叉应用学科,地理学始终坚持科学阐明“人地关系”的基本核心理念,并成为国家、区域和城市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一门重要支撑学科。与其他学科相比,地理学研究具有时空依赖性、多学科关联性、理论和实践并重等特点。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进入普及化阶段,地理学研究生招生规模日益扩大,据研招网数据统计,2022年全国地理学学术型研究生招生院校有近90所,其中大部分是地方高校,其人才培养着力服务地方发展,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地方高校已成为地理学研究生培养的重要力量[1]。但地方高校在某些方面存在先天不足,比如办学水平、师资力量、生源质量、科学研究、管理水平、政府支持等,这些都成为其与“双一流”高校相比存在较大差距的主要原因之一。其中,最为突出的是生源质量,地理学由于为理学招生,很多地方高校不考数学,每年吸引大批跨专业、三本院校及非应届学生报考,生源质量不高,优质生源少,无疑增加了后期培养的难度及导师的培养动力[2]。

针对地方高校地理学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问题,蒲阳等[3]结合地理学专业教学和科研关系的特点,提出了“教学-实践-研究”三位一体的地理学教育发展模式,以实践的理念作为纽带维系教学与科研之间的关系;毛蒋兴等[4]从进一步完善研究生人才培养指导方案、扩大优秀导师队伍、推进产学研协同、强化国内国外学术合作交流、改革考核评价体制、教学和科研有机结合等多个方面探索地理学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路径。此外,李妍等[5]、蒋丰兴等[6]、王少媛等[7]、许兴友等[8]、胡仁东等[9]针对地方高校研究生人才培养困境,分别从教学改革、学习能力提升、科研实践、服务社会等多角度提出了人才培养改革思路;陈凯歌等[10]和王期文等[11]等则分别提出研究生教育内部质量保障体系五要素(战略保障、投入保障、过程保障、结果保障、机制保障)分配策略、基于科学质量观的地方高校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从宏观角度阐述如何应对当前地方高校研究生教育发展问题。这些研究针对地方高校及地理学教育存在的具体问题,有针对性地构建了人才培养模式和改进策略,并取得一定效果,具有良好的借鉴意义。

本文在这些研究基础上,以江西理工大学地理学硕士研究生人才培养为例,构建了“以学定教、以教促研、以研致用、以用促学、学用结合、教研相长”为内涵的“教、学、研、用”四位一体地方高校地理学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以期为地方高校地理学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提供借鉴和参考。

1 总体思路

首先,从顶层设计上构建地方高校地理学研究生的人才培养方案,明确以地理学创新能力为导向的培养目标,激发学生创新意识;然后,按照“教、学、研、用”四位一体的创新人才培养理念,整体构建了地方高校创新人才培养体系,通过体制、文化、过程、方式和评价5个层次创新,有效实现学用结合,教学相长。

具体实施层面,以课程建设为抓手,结合社会经济发展在国家和区域层面的特色及当前遇到的问题,形成井井有条、小异大同且富有特色的地理学科课程体系和研究方向,以学定教、以教促研、以研促学,优化课程体系;以社会服务为载体,不仅要满足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在人才方面的需要,也要充分考虑区域特色,利用区域资源推动学科专业发展及创新人才培养。

在实施过程中,尤其要重视地理学理论教育的加强,突出基础理论研究与现实问题的密切联系;强化地理学科学研究方法和技能的培养,以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加强地理学与其他专业领域的交叉融通,探寻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最终形成一套成熟的可以推广使用的四位一体地方高校地理学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2 模式构建方法

研究生是国家未来科技创新的后备军,也是当今科技创新力量的生力军,研究生创新能力直接关系到国家的科技竞争力,因此,其创新能力培养是研究生教育的核心内容[12]。理论层面的突破是创新的必要条件之一,先进的教育理念是新时代下地方高校地理学研究生培养的前提,这种理念的来源既可能是导师个人在社会实践和教育实践层面的经验累积与提炼总结,也可能是导师团队在教育理论层面上的创新。江西理工大学地理学科针对当前地方高校地理学人才培养的问题,结合所在学校的地域特点,构建了“以学为核心、以研为路径、以教为引导、以用为目标”的“教、学、研、用”四位一体地方高校地理学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2.1 以机制建设为统领,学研结合、学用结合、教学相长,完善培养体系

在地理学研究生的学生规模、组织结构和培养方案不断完善的当下,研究生尤其是地方高校研究生的就业压力也在不断增加,服务区域发展,培养社会需要的高层次人才,是地方高校研究生培养的职责和使命。就地理学发展而言,应有意识地强化提高地理学研究生在专业理论、专业技术、专业实践、统筹规划等方面的创新能力,确保地理学研究生能顺应国内外因社会经济不断发展和环境巨大变化带来的迅速深刻的改变,从而在创新科学技术应用和创新人才支持培养两个方面上为国家和地方的有效转型和发展进步提供保障。

首先,要从顶层设计上构建地理学研究生的人才培养方案,明确以地理学创新能力为导向的培养目标,激发学生创新意识。在加强目标导向的同时,通过一系列机制创新,强化研究生培养环节的过程管理,严格中期考核标准,实现考核不合格的退出机制;结合学科实际情况,划分研究团队,实行学科带头人和导师团队管理机制,对学生学习实行任务驱动的过程化管理,依托团队积累,有计划有针对性地推动团队研究方向的逐步深入,采用高年级带低年级,定期开展小组汇报和团队总结的方式,逐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根据学生创新实践进行过程化考核,优化学生奖助学金体系,对学生创新能力进行更合理的量化考核,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营造积极进取的创新氛围;积极引进高质量教师人才队伍,鼓励学生参与学术交流、学科竞赛、科研项目等,构建创新平台。

其次,按照“教、学、研、用”四位一体的创新人才培养理念,整体构建了地方高校创新人才培养体系,通过体制、文化、过程、方式和评价5个层次创新,有效实现学用结合,教学相长。其人才培养体系如图1所示。

图1 地理学创新人才培养体系

2.2 以课程建设为抓手,以学定教、以教促研、以研促学,优化课程体系

教学过程可有效地促进教师科研发展,而科学研究也能够反哺教学过程,高校教师应该将两者有机结合,实现教研相长。但实际情况中,尤其是年轻教师,面对职称晋升和考核压力,由于教学活动投入精力多,但效果难以量化,重科研轻教学的现象仍然客观存在,科研活动没有很好地达到育人效果,出现教学与科研脱离的情况。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起主导作用,学生“填鸭式”接受知识,这导致学生学习积极性得不到有效调动,学习能动性和学习潜力无法得到有效培养和挖掘。高质量的地理学科培养,应该强化学科基础理论研究、科研实践和地方区域自然社会经济发展的良性协调互动,聚焦区域特色,服务区域建设,提升学科服务能力和社会认同度,特别要将国家建设与区域发展在我国社会经济协调发展中的特点和问题进行充分融合,以课程建设为抓手,形成既规范统一又极具自身特色与优势的地理学科课程体系框架和研究方向,以学定教、以教促研、以研促学[13]。

以学定教的科学教学理念,强调教师要对学生的认知特点有充分的把握,并将其与教学相结合,确保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性地位,把以学生为中心落到实处,激发学生的能动性,有效提升教学的质量与成效[14]。要根据学生学习兴趣、特长、学习能力、科学研究方向差异等研究个性化菜单式模块课程体系,进行正向的积极引导。

科学研究可以学生学习需求决定教师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原则,迎合学生的学习需求及学习目标,学以致用,让课堂教学服务于学生的科研能力需求,在课堂学习中不断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科研素养;研究以学情决定教师的教学改革,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以产出为导向、持续改进的工作思路。将传统考试改为探究式学习,学生围绕课程内容,结合各自科研方向完成课程论文选题、实验、汇报及论文撰写甚至发表全过程,在此过程中,通过选题汇报和实验汇报,授课老师给学生充分指导,引导学生完善课程实践,使之具有一定的创新性,能够有希望做出较好的学术成果,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及科研创新能力,学生完成的课程论文可以发表成自己的学术论文,也可以作为案例库资源,从而实现以教促研、以研促学。其课程建设思路如图2所示。

图2 课程建设思路

2.3 以社会服务为载体,以研致用、以用促学、以学促研,培养创新人才

迄今为止,学科评估已经历过5轮,从学科评估指标体系的沿革可发现,重培养、重实效作为2个核心理念一直引领着学科评估指标体系的不断变革。第2轮、第3轮学科评估时,学科社会服务情况并没有特别重视,所占分值较低;第4轮学科评估时,“社会服务贡献”被单独设置成一个二级指标,并占有较大比重的分值;在第5轮学科评估里面,社会服务和学科声誉开始作为一个一级指标存在,重要性进一步增强,这要求对学科服务社会的总体情况和5个典型案例进行综合评价,不仅强调突破性贡献,而且强调学科为社会服务的能力。学科评估在某种意义上作为学科建设的指挥棒,引领着学科建设的方向,其对社会服务的重视,也要求各个学科要培养对社会有用的人,把科研成果写在祖国大地上。

区域性与综合性被长期普遍认为是地理学两大特征,引领着地理学研究工作的不断向前深入与迅速发展,作为地方高校地理学,在坚持密切关注贴合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对高层次人才需求的同时,还要充分考虑地方特点,从区域特色出发,充分利用区域资源促进学科专业的发展及创新人才的培养,更好地为区域建设贡献力量。以江西理工大学地理学研究生培养为例,比如在人文地理研究方面,可将客家文化、红色文化融入文化地理研究;在经济地理方面,以苏区振兴、江西融入大湾区建设为切入点开展研究;在自然地理方面,聚焦赣江、东江流域资源环境问题、为矿山恢复和环境治理提供决策;在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研究方面,聚焦数字矿山、智慧城市等区域需求,开展理论研究及工程应用服务。

学生围绕实际需求,从问题中找到科研兴趣,开展研究,以研致用;将实际应用进行归纳总结,撰写科研论文,编写特色教材及案例库,以用促学;通过论文、特色教材、案例库学习,进一步提升解决区域问题的能力,以学促研,循环提升推动学生科研创新能力和服务社会的热情。图3为以江西理工大学地理学为例,以社会服务为载体的创新人才培养思路。

图3 以社会服务为载体的创新人才培养思路

3 模式的实践探索

江西理工大学早在2007年就开始在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二级硕士点招收地理学研究生,开始地理学人才培养,经过近15年的人才培养实践,逐步形成了“教、学、研、用”四位一体地方高校地理学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并取得一定效果。

1)教:从人才培养方案的顶层设计和教师教书育人的主导性着手,注重课程教学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一是积极关注行业新技术的发展和学生科研方向方面相关理论及技术需求,结合教师的科研积累,不断完善培养方案,引入一些新的课程,如《地理计算方法》《空间大数据处理与分析》《三维地质建模方法及应用》《地域文化与传统村落保护》《遥感图像处理专题与实践》等特色课程。二是注意将科研实践积极融入教学中,用科研反哺教学,主编了一些列既有理论深度又能切合科研实践的特色教材,如《地理信息建模与分析》《三维数字化建模技术与应用》《遥感专题信息处理与分析》《空间数据库理论及应用》《基于ArcObjects与C#.NET的GIS应用开发》《面向测绘地信行业的ObjectArx.NET API 二次开发教程》,这些教材先后多次印刷,被众多高校选用,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三是建立课程教学团队,积极改善教学方法,推进信息化教学和精品课程建设,发挥团队协作和传帮带的功能,培养年轻教师提升教学水平,测绘地理信息工程教学团队获批省级教学团队。四是改革课程考核模式,推动课程考核从考试改为过程式的考查为主。如《地理计算方法》,改变以前的考试为考查,围绕课程讲授的各种地理计算方法,结合学生自身的科研方向,利用所学方法去做一个地理分析的实验探索,在此过程中有选题汇报和实验汇报、教学点评、学生评价、完善实验后撰写实验论文等一系列环节,并作为课程成绩的一部分。

2)学:注重培养学生对学习和研究的兴趣,发挥学生在创新实践中的主体作用。一是实施过程管理,改革学生考核模式,更多强调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如改革课程考核模式,实行过程管理,指导学生通过创新实践完成课程论文;改革奖学金评价模式,加大竞赛、获奖、高质量论文等创新成果在奖学金评价中的比重。二是实行导师团队管理模式,加强科研实践的过程管理和指导,激发学生兴趣和热情。根据各个老师的研究方向,划分导师团队,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科研方向,定期开展组会交流,接受团队导师的指导,提升指导效果。三是积极组织学生参与各种学科竞赛及创新创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团队协作能力,如组织学生参加研究生智慧城市创意设计大赛,培养学生创新热情和动手能力。四是支持学生积极参加国内外各种学术会议及科研实践培训,鼓励学生在学术会议上作报告,交流最新研究成果。

3)研:加强研究生科研意识、科研知识以及科研能力的培养,做出高水平的创新成果,是人才培养效果的直接体现。一是抓住研究生不同学习阶段特点,整体做好科研训练规划。注重一年级研究生的培养,在学生复试结束后,尽早确定导师,在导师指导下开展有针对性的训练,组织开展入学教育和学术讲座,让学生了解学科特点,更好地规划自己的研究方向,强化科研兴趣和科研基本能力。完善对二年级学生的科研指导、激励措施及进行有计划的科研指导,通过开题和中期考核,强化科研实践中的过程管理。加强对三年级学生毕业论文、学术论文的审核和答辩环节管理,提升学术成果质量。二是激活学生参与科研活动的内在动力。发挥导师团队对学生的指导作用,注重培养学生对科研的兴趣,强化学生内在的科研动机,在“破五维”的评价导向下,鼓励学生开展积极自由的自主探索,而不是项目驱动,将科研活动的导向变成培养学生科研兴趣和科研能力。三是注重学生个体差异和学科背景,注重学科交叉创新,开展特色科研活动[15]。地理学学生来源全国多个高校及三本院校,专业分布较广,主要包括地理信息科学、测绘工程、城市规划、地理科学等专业,这导致学生基础和学科背景差异较大,应该结合学生学科背景,开展交叉研究,如城市规划背景的学生,可以采用热红外遥感数据、夜光遥感数据、城市POI数据,结合城市规划知识,开展城市地理大数据分析,对城市热岛、城市活力、城市空间结构分布及规划治理开展针对性的研究,实现学科交叉创新。

4)用:学以致用,提升研究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一是围绕国家重点发展的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结合当地产业发展定位及资源环境问题,与政府、企业进行深层次对接和沟通,进一步凝练学科特色,聚焦北斗卫星导航定位、高分遥感、三维激光扫描等信息化技术在区域灾害感知和预警方面的理论、方法与技术创新,开展矿区环境、重大地质和工程灾害问题的实际应用研究。二是企业、研究机构和学校建立交流通道,利用校企合作平台,构建学校和企业的资源互动。例如,与江西省地质局地理信息工程大队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与企业共同开展项目研究,解决工程应用中的关键技术问题,有效提升了研究生解决工程应用问题的能力,同时也为企业提供了大量合格人才。三是提升研究生区域服务能力,把论文写在赣鄱大地上。学科针对红壤丘陵区特殊地表情况,开展南方地区地表特征参数定量遥感反演、生态监测与空间分析,重点以鄱阳湖流域、稀土矿区、脐橙种植区为重点,开展多云多雨及高强度人类活动干扰地区的地表过程定量遥感反演与分析,构建流域尺度的地表过程分析与定量评估模型,为区域环境监测提供决策,提升了研究生学以致用的能力。

4 结语

逃避就业压力和提高就业竞争力是许多地方高校地理学学生选择考研的两大主要原因,部分研究生读研的目的仅在于取得硕士毕业证及学位证,因此,导致这类学生不具备较高程度的科研学习积极性,既不愿意积极扩充自己的专业知识和参与更多更高层次的教育科研项目,也不会主动培养自己的社会实践能力与科研创新能力。研究生在自身专业创新和社会实践能力培养上的主观能动性不高,导致其创新能力顿足不前。针对地方高校地理学发展存在的问题,构建“以学定教、以教促研、以研致用、以用促学,学用结合、教研相长”为内涵的“教、学、研、用”四位一体的地方高校地理学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可造就一批能实践、敢实践、勤思考、会创新的优秀研究生,提高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团结协作能力和统筹实践能力,逐步营造出学生自主学习、创造性学习的良好创新氛围,有助于“以人为本”的教育价值观、“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主体观、“以能力为中心”的教育质量观的确立,有效推动地理学研究生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培养创新型研究生人才,增强研究生服务社会的能力。

猜你喜欢

研究生学科教学
【学科新书导览】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微课让高中数学教学更高效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超学科”来啦
对外汉语教学中“想”和“要”的比较
论新形势下统一战线学学科在统战工作实践中的创新
论研究生创新人才的培养
清退超时研究生是必要之举
研究生“逃课”需标本兼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