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打开小说的天窗

2024-03-03

青春 2024年2期
关键词:天津师范大学短句篇文章

王跃博(天津师范大学文学院教师):作为一个教写作的老师,我认为这篇作品整体非常流畅,但也有一些问题,比如喜欢用短句,而且是一句话或两句话组成一段的短句。短句的使用在小说里面会形成一种独特的节奏感,也会形成一种短句和短句之间的起承转合的方式。但有些时候,短句的频繁出现会形成一种不是特别良性的叙述节奏或者方式。

第二点,我认为小说的体量可能限制了作者的发挥,立意便显得不深入。如果是我来写的话,可能会对前几次时间流逝的过程着力描写一下。

齐珏(《文学自由谈》副主编):我感觉这篇小说整体写得还是比较有意思的,从文学的角度看,它具有一定的可读性。但是作为一名编辑,我对此还要提出几点质疑。

首先,文章当中讲了一个主旨“世界讲究因果,这是我从时钟上学到的第一个道理”。我想请问作者,你究竟从时钟上学到了什么道理?这个时钟是如何告诉或者教给你道理的?在整体的阅读中我并没有感受到。第四段“凡事必有因果,强行改变某件事情的结局,可能并不像前两次那样简单”,这是第二次强调因果。第三次作者没有具体说出因果这两个字,但是在第五章里写了“唐小璇本不应丧命于此,她本应拥有美好的未来”。那么,她为什么不应该丧命于此?她为什么应该拥有美好的未来?在前文中你反复提起“有因必有果”,那么她的因果为什么要由作者你通过拨弄时钟来改变它?这是我对这篇文章整体的前后逻輯的一种看法,我认为它前后的逻辑是有缺陷的。

其次,文章既然分了段,那它应该是一种递进的关系。可第二次时空逆转当中,她是为了拯救她的父亲,第三个段落中,则是拯救被汽车撞死的宠物狗。我觉得从正常的逻辑也是从人的亲情上来讲,宠物是比不上自己父亲的,所以这个递进关系我认为不是特别恰当。

韩新枝(《小说月报·原创版》执行主编,百花文艺出版社编审):从一个编辑的角度看,毫无疑问这是一篇比较具有想象力的、类似于幻想性质的小说,小说的主人公通过一个具有魔力的时钟来企图改变或避免她生活中出现的一些灾难性的事件。总的来看这个想法还是好的,想象力也很丰富很独特,而且作者的这种想象力也是建立在一定的现实基础之上的,甚至说有一种哲学的思考和尝试在里面。

前面齐珏老师也提到了,这篇文章确实是有一种哲学的思考。虽然她三次提到因果关系,但强调的是凡事有因必有果,强行改变事情结局,并不像前两次那样简单,最后“往后余生顺应自然,遵循因果方为结局”。也就是说,小说中的想象力其实没有完全背离传统、背离事物的规则。这种立意还是比较好的,但因为篇幅所限,她没有往更深处来探究。我觉得我们鼓励写作中的想象力其实不是逃避现实,而是希望大家能转换视野,延伸心智,更深入地生活在现实之中。

阿根廷作家胡里奥·科塔萨尔曾说:“我从不觉得幻想是虚幻的,它只不过是现实给予我们的另一种可能性和另一种存在方式。”这篇小说的内容恰恰践行了这种观点。作者通过三次修改现实,给事物另一种结局,也就是另一种可能性。这个想法是好的,但是从小说总体上来看,这个短篇它也还是一篇习作,写得比较稚嫩,人物塑造、叙事结构、语言基础等方面比较简单,也就是说它其实没有一个相对复杂的人物关系,情节逻辑上的推进也是比较雷同的。比如小说的后半部分,作者说“我生活的小区里发生了一场火灾”,其实我觉得这个应该改成“我生活的城市里发生了一场火灾”,因为她后面紧跟着说,“我和唐小璇已经多年未见,上次对话大概要追溯到十多年前”。我觉得如果她们两个人住在一个小区里,十年总能碰到一两次,对吧?十年都没见到她,我觉得从生活常识上来讲,可能不太现实。其次,她上面刚说完“唐小璇想去全国最好的大学”,后面又写“她要去全世界最好的大学读书”,这种明显的文本错误就让人感觉不是特别用心。我觉得在行文的时候,这种小的细节还是要严谨一些,至少让人能看出来写作的态度。包括小说结尾,结尾像散文一样发出一些感慨,一直在抒情。其实小说和散文区别还是挺大的,作者还是要强化一下。

我再说一下我的建议。我觉得这个小说的现实部分其实可以再多一些描写,特别是细节描写,目前看来这篇小说实际上是有情节无细节的。我觉得大家在初学写作的时候还是要重视一下细节的描写,因为细节才是真正打磨小说艺术品质的用力之处,而且也决定了一篇小说文学价值取向,说白了就是文学性的一个体现。说到文学性,我再说一下这篇小说的语言,其实这个作品的语言是比较通畅、比较简洁的,甚至说是有点简单的,在文学性上还可以进一步提升一下。

其实小说被称为语言的艺术,也被称为叙事的艺术。不管是哪一种,最终都要落实在文字上。语言是留给读者的第一印象,就像相亲一样,没有好的外表很难留住人,它就是小说的颜值担当——一个脸面。为什么明明电影故事更好看,大家还要看文学、看小说?其实就是因为语言的魅力,语言毕竟比镜头给了你更多的想象空间。

另外,我觉得我们平时不能只靠知识来写作,还要靠见识,书本知识毕竟是一种二手的间接经验。我觉得年轻人因为年纪比较小,在人生阅历与人生经验还不是特别多的时候,可以主要靠间接经验来写作。这种知识性写作的稿子我们一看就知道作者肯定读了很多书,但是他人生经验不足。很多老作家,在人生经验已经非常丰富的时候,就会靠经验写作,但其实最好的写作一定是经验性和知识性写作相结合的。现在的孩子起点都非常高,读的书很多,学历也很高,我觉得下一步就是看人生经验,随着年龄的增长可能会越写越好,尤其是通过这种努力的生活,通过交朋友、旅游等方式增加的人生经验和增长的见识。其实见识就是一个由见到识的过程。“见”是指人们看到听到的一些见闻,一些对外部信息的吸收。我们怎样把它提升为“识”呢?这其实就是一种从经验素材转化到文学的过程,通过自身审美体系的过滤,通过内在的思考,用文学的方式进行梳理,最终形成作品。所以我觉得大家下一步就是多增长一下见识,然后再结合现在已经拥有的知识来写作。

张楚(天津市作家协会副主席,鲁迅文学奖得主):我觉得这篇小说是一篇很有想法的小说。其实我们看过很多类似的回到过去、改变过去的电影,那么作者能够在有这么多经典的前提下写《时钟》这篇小说,勇气可嘉。《时钟》有一些与众不同的地方,比如主人公回到过去的原因都是主动的,而不是像一些电影、电视剧里面,人突然被车撞了才穿越回去,很被动地接受一段不可预知的命运。

小说的语言比较质朴准确,叙事很清晰,推进的速度比较舒缓,结构也比较简单,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写作者对文学的理解及她的文学素养、文学天赋。我对这篇小说不太满意的地方就是作者将一切都归结为因果,在小说里面,如果认真地去探讨时间和救赎这两个主题,会不会更深刻一些?将小说的内核固化为因果,我觉得还是过于草率了。作者没有动脑筋去想一个更适合表达的主题。

另外一个方面,这篇小说有些总结性的句子过于心灵鸡汤了,不是小说的叙述语言,在散文里这样出现可能会好一点。如果作者写作的时候把握不好想表达的内容,那么尽量叙述事件就可以了,千万不要随便议论,因为在短篇小说里面随便议论是一个特别大的忌讳,抒情也要节制。

我估计作者可能是一个刚上大一的小孩,对初学者来讲,能够把小说写到这个样子是不错的,至少我十七八岁的时候绝对写不到这样。在不停地阅读写作的过程当中,很多疑难问题都会自行解决,也就是说你是自己的老师,我们可能会给你一些外部的建议,但真正能够引导你打开小说天窗的人是自己。最后,我有四个字送给大家,特别简单,就是“多读多写”,谢谢。

王易初(天津师范大学文学院学生):首先,开头“数学考试没考好,我想回到考试那天重新答题”这一情节就非常抓住我的心理。因为我也是刚刚上大学,经历了十二年的学生生涯,我太懂这种感情了——每次考试没考好时,我都想穿越回去把错题答对。这个当然是实现不了的,但是这件事在小说里实现了,我就非常感兴趣。

這篇文章的缺点,我觉得可能是由于篇幅的限制,作者对主人公情感的把握不是很细致。举一个例子,在她的狗死掉的时候,作者的描写是“我呆滞地站在原地,愣了好一会儿才发疯了似的冲到书桌旁”,这是一个很奇怪的顺序,“我”第一时间理智就回笼了,“我”要去找时钟,“我”要去救小狗,我觉得这个情绪有点不切实际。

第二个缺点是作者对感官的把控。比如说,当她回到期中考试那天时,人的正确感官顺序应该是先听到窸窸窣窣的写字声,再睁开眼睛看到那张数学卷子,最后才会震惊“我好像回到了那一天”,而不是光听写字的声音就能够感受到“我”是回到考试那天了,所以我觉得这里的顺序有一些不太妥当。

最后是关于人物成长方面的问题。我认为这篇文章有一个与情绪有关的矛盾点。当主人公得知她的小狗去世的时候,她是以一种非常坦然的态度去使用时钟让自己救回小狗的性命的,但是当她准备救朋友时,她的态度反倒犹豫起来了。我觉得这是一种性格上的倒退。我认为,主人公第三次逆转时空时她应该是犹豫、紧张的,她会担忧代价的到来,但第四次倒转时间,也就是她拯救了朋友后反倒坦然地接受了代价,这才是一个正常的顺序。

王艳(天津师范大学文学院学生):我认为这篇小说的弊病源于创作者个人经验的不足。作者可能是一位刚步入大学的新生,小说里所用的情节都源自高中,比如考试、家庭生活等,她并没有仔细地去剖析自己和考试、家庭、宠物三者之间的更细腻的深刻的关系,所以,作者虽然使用了这些常见的经验,但她并没有在这种个人经验上展现出洞察力,这就显得整篇文章十分枯燥无趣。

第二点,她的小说缺少魅惑感。时钟这个物品充满了玄幻色彩,但作者却写出了道德训诫的感觉。她完全可以把《时钟》打造为一种类似于格非的《褐色鸟群》或韩少功的《爸爸爸》,这种充满神秘色彩、引人无限遐想的一个空间的小说体,但她并没有。

刘昕滋(天津师范大学文学院学生):我感觉整篇文章在结构上是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的。首先它的题材很新颖,是一个穿越题材的小说,所以比较能抓住读者的眼球。第二,它的整体立场结构还是比较清晰的,以四个故事为集合点去阐述一个道理。

然后我想说一下我对这篇文章的几个意见。首先我觉得它的主旨不够清晰。其实这篇文章显示了两个主旨:第一个是顺其自然,方得始终;第二个是结尾“失去了很多人追求了很多人”的那段话。我觉得一篇文章,尤其是篇幅这么小的文章,它不应该存在两个主旨的。

其次,我觉得文章结尾那几段不是特别好。它有一个引用是“我们一生都在追求那些最初失去的人”,我不太理解这句话放在这里的意思是什么,它与后文所说的内容产生了一个矛盾的关系,也就是说它自己也在反驳自己。我觉得她的表达不是很充分,不足以撑起她所说的“方得始终”或者是“追寻那些已经失去的人”的论断。

贾谨薇(天津师范大学文学院学生):我在读到这篇作品的第一时间就感觉作者应该是一个比较年轻的作者,从她所描写的情节来看,她还没有经历人生的一些大起大落。

在我看来,这篇文章的立意其实是一个比较哲学、形而上的,比如最后有说“因果循环是自然的一件事情,不可改变”,我觉得这是比较打动我的。但是我感觉这篇文章的行文比较浅显,没有重点地突出这一部分,还是有点遗憾的。

第二点,我觉得《时钟》这篇文章在情节的衔接与起承转合间有很大的问题,我也为这篇文章构思了另一个结局——“我”在最后一次拨动时钟时,回到了得到时钟之前。“我”选择了放弃这个时钟,远离它,遵循命运的发展。不管结局如何,“我”一定要自己走完属于自己的命运。

毕红雨(天津师范大学文学院学生,《时钟》作者):这篇作品是我大一上学期的期中作业,老师给的题目是以“物品”为题材写一篇文章,所以我就选择了时钟这个比较常见的物品。这篇小说只写了三千多字,写完以后我自己也感觉很粗糙,很多东西都没有写出来,但因为种种原因我一直没有修改。

这篇文章一共分为四个段落,它其实是虚实结合的。老师们、同学们向我提出的建议我都已经记录下来了,比如情节突兀、老套,细节描写简单粗糙以及情节递进关系上的一些问题,等等。之后我会再次整理并修改《时钟》这篇文章,在此非常感谢大家能够这么认真地阅读我的不太成熟的作品,给我提出这么好的建议。

其实刚刚有位同学提出的观点我十分感兴趣,她说如果让她重写这个结局的话,她会写“我”回到拥有时钟之前。其实如果让我重新构思的话,我可能会将结尾调整为:四次穿越的机会都已经使用完毕,我又回到了第一次使用时钟的特异功能之前,那么我到底是否还会做出同样的决定?这是我设想的另外一个结局。

最后,我要再次感谢今天大家对我的批评与指正,未来的我会继续努力,争取改正这些缺点,我也会在写作这条路上继续走下去,写出更多的作品。同时,我也希望大家能够在自己热爱且擅长的领域闪闪发光、取得一定的成就,祝愿大家!

注:实录中涉及的作品内容为修改前的作品,与本刊刊发的作品存在一定差别。为保持现场研讨原貌,相关叙述予以保留。

本文由天津师范大学文学院学生毕红雨整理。

责任编辑 张范姝

猜你喜欢

天津师范大学短句篇文章
“不速之客”
短句,让表达更丰富
天津师范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作品选登
天津师范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水彩作品选登
兰花
短句—副词+谓语
短句—谓语+宾语
如何做好现代能源经济这篇文章
如果你感到迷茫,不妨读一下这篇文章
空间的维度(从一维多十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