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探索与实践
——以成都信息工程大学测绘地理信息类专业为例

2024-02-27吴小娟徐维新柳锦宝褚永彬卞玉霞

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 2024年2期
关键词:信息工程创新型测绘

吴小娟,徐维新,柳锦宝,褚永彬,卞玉霞

(成都信息工程大学 资源环境学院,四川成都 610225)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明确“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1]。2021 年10 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指导意见》,进一步强调“大学生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生力军”“将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建立以创新创业为导向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健全校校、校企、校地、校所协同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机制”[2]。因此,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背景下,作为高等院校中占比最大、以本科教育为主的地方性应用型高校,开展创新型人才培养方面的研究,挖掘并培育优秀的创新创业型人才,对推动构建创新型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3]。

测绘地理信息类专业作为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方向之一,开设时间长,内容覆盖广,社会对人才需求大。随着空间定位、遥感探测、数字孪生等现代测绘高新技术的发展,测绘地理信息类专业已成为多学科交叉融合的综合性学科,也对培养高质量创新型专业人才提出了更高要求[4]。成都信息工程大学作为四川省和中国气象局共建、四川省重点发展的省属普通本科院校,依托大气特色学科,有机融合信息技术,发展形成了地理信息科学、遥感科学与技术和测绘工程三个专业[5-6]。本文以成都信息工程大学测绘地理信息类专业为范本,针对地方应用型高校在创新型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探索形成一套涵盖切入点选择、培养模式构建及创新成果输出的较为完善的培养体系,旨在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

1 面临的困境

在国家大力推进创新教育改革的背景下,相较于中央部署院校及侧重研究的学术型高校,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创新型人才培养面临更大的挑战。

(1)外部竞争力低,学校资源有限,创新型人才培养支撑能力不足[7-8]。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经费来源单一、创收能力弱、资源有限。现阶段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以培养本科应用型、技能型、创新型人才为主要目标,然而,面对高校长期重科研、轻教学的科研体制和评价机制惯性的影响,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为谋发展,只能将有限的资源更多地投入到学术研究和项目申请上,对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心有余而力不足。

(2)内部培养体系不健全,相关环节衔接不畅,创新型人才培养缺乏突破口和持久动力[9-11]。①学校作为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责任主体,对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重视性不足,培养计划目标性不强。②院系是落实学校制度措施的关键环节。由于专业差异较大,尤其是与生物材料、基因工程、人工智能等热门学科相比,较为冷门的测绘地理信息类专业在创新型人才培养过程中亟须寻找有效的突破口。③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者,然而受到重科研、轻教学大环境的影响,高校教师将更多的精力用在科研上,无法持续高效指导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④学生是创新能力培养的主体和受益者。然而由于在中小学十多年的学习中,学生养成了被动学习的习惯,参与创新能力培养活动的积极性低,且参与渠道有限。

2 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构建

目前,多所高校通过搭建创新实践基地、鼓励参与学科竞赛、完善保障措施等措施对创新型人才培养机制做了较多的探索,然而,由于高校资源、专业特色具有差异,尚未形成成熟的统一范式[12-14]。本研究以成都信息工程大学测绘地理信息类专业为研究对象,探索构建一套较为完善的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见图1)。

图1 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

2.1 基于“学科竞赛+‘双创’项目”的创新型人才培养突破点选择

学科竞赛突出以学生为主体,竞赛内容具有探索性、创造性和科学性,需要学生在扎实掌握课程内容的基础上综合运用专业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对培养学生创新精神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具体到测绘地理信息类专业,学科竞赛主要包括“挑战杯”“互联网+”“创青春”及专门面向测绘地理信息类专业学生的测绘技能大赛、GIS 技能大赛、北斗杯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等。同时,成都信息工程大学测绘地理信息类专业开展了校内“3S 技术应用与开发大赛”。国家级、省级、校级的分级竞赛模式覆盖面广,可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相较于学科竞赛,“双创”项目对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优势在于项目经费支持力度大,时间跨度长,有利于学生团队持续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获得高质量的创新成果。学科竞赛和“双创”项目在选题、内容、创新成果输出方面可以相辅相成。因此,将“学科竞赛+ ‘双创’项目”作为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突破点,具有较高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15]。

通过对学生历年参加的学科竞赛获奖信息及“双创”项目立项情况的统计发现,选题是决定学生能否获得高水平学科竞赛及“双创”项目省/国家级立项的首要条件,尤其对地方应用型高校的学生更是如此。因此,地方应用型高校在培养创新型人才时应凸显优势特色学科,通过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提高学生在高水平创新性活动中的成果质量,从而最终达到培养高层次创新型人才的目标。

2.2 基于“六位一体”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建立

企业具有行业创新需求、软硬件研发资源,可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实践提供平台支持。目前,成都信息工程大学测绘地理信息类专业已与苍穹数码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超图软件有限公司等多家行业翘楚共建联合实验室及实习实训基地,通过邀请企业人员共同指导学生学科竞赛和“大创”项目、鼓励学生到企业进行项目实习及定期交流沟通等方式,开展创新型人才多样化培养。

学校总体把握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及培养方案,设定毕业要求底线,督促学生完成基本的创新学分,并做好包括教师、学生在内的奖励制度和保障措施。成都信息工程大学作为“CDIO 工程教育联盟”成员之一,构建了基于“三段培养、两次分流、多元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有效培养实践创新能力强、多元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同时,成都信息工程大学制定了《本科生学科竞赛管理办法》《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管理办法》及《本科教学工作评价及激励办法》等一系列规章制度,积极鼓励学生参与创新性活动,并对取得成果的教师、学生同时给予精神奖励和物质奖励,为创新型人才培养提供了有力保障。

学院在落实上级工作部署的基础上,结合专业特点进一步细化院系创新创业教育方案。成都信息工程大学测绘地理信息类专业立足“以人为本,注重实践,面向应用,突出特色”的办学理念,在创新型人才培养方面全面实施第二课堂学分制,把学生参加创新性活动作为学分评定的重要评价指标,并专设了为学生创新活动服务的“绿芽工作室”。工作室在学院分党委的直接领导下,围绕“赛、学、创”开展了丰富的创新创业活动,提高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创业能力。

教师的工作主要体现在组成“1+Z+X”教师团队制,其中的“1”是某学科竞赛负责教师,“Z”为指导学生参加竞赛的所有教师,“X”则重点指代其他单位、其他院系的指导教师,以突出学科交叉、联合指导。在具体开展某一学科竞赛时,形成赛前宣传、竞赛指导、内部评审及赛后总结反馈机制。通过教师团队的密切配合及竞赛全过程组织,进一步发挥教师在创新型人才培养中的积极作用。

学生社团的工作可以在极大程度上减轻教师的日常管理工作负担,并增强不同专业及年级学生之间的交流,实现学科融合及高低年级之间的“传帮带”。成都信息工程大学测绘地理信息类专业现有“科创中心”及“3S 技术爱好者协会”两个学生创新社团。前者主要负责学生创新活动的组织及管理,后者侧重为学生传递专业前沿科技信息、培训专业技能。学生社团的建立为创新性活动的开展、师生之间的沟通提供了良好的平台,也在学生之间形成内部凝聚力。

学生方面,形成了从大学一年级到四年级全员参与、阶梯式的培养模式,发掘真正对创新感兴趣的学生并加以培养和训练。其中,一年级新生以体验和激发兴趣为主,初步了解本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需要达到的目标及学科竞赛、“大创”内容;二年级学生深度参与学科竞赛和“大创”项目,积极与教师及高年级学生联系,组队参加创新性活动;三年级学生成为创新性活动骨干,在积累了较多参赛经验的基础上发挥带头作用;四年级学生结合就业或考研需求优化创新成果,为就业或继续深造奠定基础。

2.3 创新成果的多形式展现及转化

实现创新成果的多形式展现及转化是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也是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良性运作的重要保障。创新成果的多样化输出可以从两个角度进行:首先是对学生而言,创新性主题确立后可以同时参加学科竞赛、申请“双创”项目。鼓励学生将最终的创新成果整理后参加学术型会议、发表期刊论文、申请国家专利等。创新成果从1 到N的多形式展现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更能督促学生持续完善作品,从而不断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其次是对创新成果的转化落地。成都信息工程大学“成创空间”作为首批被正式纳入国家级孵化器管理体系的众创空间,通过开设创业俱乐部、创业沙龙、成创训练营等特色活动,为学生创新成果的转化落地提供了良好平台。

3 创新型人才培养初步实践

经过2020—2022 年共3 年的初步实践,成都信息工程大学测绘地理信息类专业的创新型人才培养取得了显著的成果。学生获得各类学科竞赛国家级、省级奖项共107 项,获得的竞赛类别涵盖了“挑战杯”“互联网+”、iCAN 创新创业大赛、北斗杯科技创新大赛、测绘学科创新创业智能大赛等(见图2)。进一步整理分析获奖作品的主题及研究内容,发现突出大气专业特色的参赛作品更容易被评委认可。例如学生的参赛作品“基于北斗导航系统的极端天气无人驾驶改进方案”及“基于北斗卫星的无人气象实时获取系统”分别获得北斗杯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第十一届的全国二等奖和第十二届的全国一等奖。

图2 2020—2022 年学科竞赛获奖情况

学生获“双创”项目立项国家级7 项,省级12 项。分析立项的项目主题发现,涵盖了测绘地理信息类学科体系中的GNSS、GIS、RS,并着重与气象、物联网、大数据、深度学习等学科技术交叉融合,内容涉及面广,创新性强,紧跟社会经济发展需求。进一步将项目大致分为侧重GNSS 创新应用、侧重GIS 研发、侧重RS 创新应用、突出大气特色4 类,立项数分别为2、4、4、9。在多学科交叉综合应用的基础上,同样是突出大气背景的“大创”项目获得立项的概率更高。

在创新成果多形式展现与转化方面,部分学生团队做到了学科竞赛与“大创”项目有机融合,并积极将创新成果通过发表期刊论文、申请国家专利及软件著作权等形式展现。近三年学生发表论文8 篇,申请国家发明专利6 项、实用新型专利3 项、软件著作权10 项。此外,部分创新成果与地方城市管理局、公司等企事业单位达成了初步的项目合作意向,实现了创新成果向社会应用的转化落地。

4 结束语

将学生培养成为新时代新经济发展需求的高素质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已成为地方应用型高校的重要任务,也是地方高等教育支撑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本文以成都信息工程大学测绘地理信息类专业为研究对象,在创新型人才培养中凸显大气与测绘地理信息类专业学科交叉特色,构建了以“学科竞赛+‘双创’项目”为驱动、校企联合的“六位一体”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并通过创新成果的多形式展现及转化保障了培养模式的良性运作,从而构建了较为完善的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经过2020—2022 年的初步实践,取得了显著的成果,切实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猜你喜欢

信息工程创新型测绘
学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实践与思考
新工科下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探索
江苏高速公路信息工程有限公司
巴斯夫推出创新型DURA-COLOR抗老化技术
浙江省第一测绘院
工程测绘中GNSS测绘技术的应用
信息工程技术的应用与发展
计算机网络在电子信息工程中的应用
04 无人机测绘应用创新受青睐
无人机在地形测绘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