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简讯

2024-02-27栏目主持孙斯坦

世界建筑 2024年2期
关键词:棕地建筑设计建筑

栏目主持:孙斯坦

2024密斯奖入围项目公布

1 月17 日,2024 年欧盟当代建筑奖——密斯·凡·德·罗奖(European Union Prize -Mies van der Rohe Award,简称密斯奖)入围名单公布(图1)。本届密斯奖的评选范围为2021 年4 月-2023 年5 月在欧洲建成的作品,有来自38 个国家的共362 项提名作品参选,为欧盟带来了全世界对建筑状况的看法及理解。2024 年密斯奖反思公民、建筑师、客户、开发商、政策制定者和其他专业人士当前在欧洲绿色新政背景下面临的挑战,其主要目标是全面了解欧洲建筑环境的转变;认可和表彰建筑领域的卓越和创新;实现更加可持续的环境,就可持续性的新方法交流想法和经验——通过建筑、景观设计、城市规划和设计以及与其他文化、艺术和传播领域的合作,提高环境、社会和经济意识。本次公布的入围作品分布在20 个不同的欧洲国家。其中,西班牙以6 个项目位居榜首,比利时和德国各有4 个项目入围。

“国家工程师奖”表彰大会在京召开

1 月19 日,“国家工程师奖”表彰大会于人民大会堂成功举行(图2)。大会授予81 名个人“国家卓越工程师”称号,50 个团队“国家卓越工程师团队”称号。这是在党中央、国务院决定下首次开展的“国家工程师奖”表彰,代表工程技术领域的最高荣誉,以激发引领广大工程技术人才埋头苦干、勇毅前行,作出更大的贡献。该奖项的评选范围是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以及民营企业中头部企业、产业链“链主”企业、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国家企业技术中心等国家级产业创新平台,以及相关高校、科研院所、国家实验室、新型研发机构、国有金融机构中,从事重大工程建设、重大装备制造、“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重大发明创造等工作的工程技术人才和团队。在建设领域有10 名个人获得“国家卓越工程师”称号,7 个团队获得“国家卓越工程师团队”称号。

国家社科基金冷门绝学研究专项立项名单公布

近日,国家社科基金冷门绝学研究专项立项名单公布。本次立项项目共93 项,包含学术团队项目27 项,学者个人项目66 项。本研究专项以聚焦国家需求、加强学科建设、扶持学术团队、择优滚动资助为目标定位,重点支持对国家发展、文明传承、文化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或填补空白价值的冷门绝学,主要包括古文字与出土简牍文献整理和研究、重要历史文化典籍版本收集与整理研究、古代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历史遗存保护与研究、石窟寺保护研究、重要历史文化遗址或历史街区与古老建筑保护研究、边疆民族地区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研究、少数民族语言文字与历史研究等。本次有若干项建筑学科领域的学术团队项目获批,如清华大学张杰教授领衔申报的学术团队项目“中国城镇历史文化街区谱系与价值研究”等。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面向碳中和的建筑设计理论和方法”启动会顺利举行

1 月10 日,清华大学作为牵头单位承担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面向碳中和的建筑设计理论和方法”启动会在北京顺利召开(图3)。项目启动会专家组由清华大学聂建国院士、深圳大学陈湘生院士、北京建筑大学张大玉教授、沈阳建筑大学冯国会教授、同济大学李翔宁教授、北京大学汪芳教授、深圳大学崔宏志教授组成,并由陈湘生院士担任专家组组长。该项目由清华大学牵头,参与单位包括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东南大学、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在当前双碳战略的大背景下,本项目通过创新多因耦合、智能协同、设计引领、全程减碳的建筑设计理论、方法与范式,全面构建面向碳中和的设计新理论和新方法,无疑对我国建筑碳中和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

第28届UIA大会中国馆成果展清华院站开幕式暨分享会召开

1 月8 日,“2029 北京世界建筑师大会、世界建筑之都创建系列学术活动:第28 届世界建筑师大会中国馆成果展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站开幕式暨分享会”在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召开(图4)。在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员会、中国建筑学会、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领导及嘉宾的共同见证下,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站巡展正式启幕。“世界建筑师大会中国馆成果展”是北京成功申办后,为创建“世界建筑之都”展开的系列学术活动,通过记录和展示一系列创造性的、探索性的、开放的和跨学科的设计实践,为更多中国建筑行业的智能技术、绿色技术提供思路和借鉴。展览汇集31 家设计单位的176 个项目,围绕北京市和中国建筑学会携手申办UIA 大会、城市设计更新保护、公共建筑、住宅建筑、乡村振兴和前沿创新6 个分类,展现中国当代建筑实践成果,助力北京2029 世界建筑师大会筹备。

第四届棕地再生与生态修复国际会议在杭州中国美术学院成功举办

近日,由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棕地研究中心、中国美术学院建筑艺术学院、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联合主办的第四届棕地再生与生态修复国际会议于杭州·中国美术学院成功举办(图5)。本次会议联合主席为清华大学建筑学院长聘副教授、景观学系副主任、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棕地研究中心主任、教育部高等学校风景园林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秘书长、中国风景园林学会 (CHSLA) 副秘书长郑晓笛副教授,以及美国哈佛大学设计学院风景园林与技术教授、学术副院长、技术平台联合主任、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杰出访问教授、棕地研究中心联合主任尼尔·柯克伍德(Niall Kirkwood)教授。本届会议主题为:“展望:棕地2035”(Looking Forward:Brownfields 2035),包括大会论坛、教学研讨、青年论坛与棕地考察4 个环节。本次会议得到教育部高等学校风景园林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中国风景园林学会(CHSLA)和国际风景园林师联合会(IFLA)的支持与指导,旨在为国内外棕地领域专家学者和广大对棕地修复与再生感兴趣的同仁们搭建交流平台。

托马斯·赫斯维克工作室“构建灵魂建筑”中国首展于上海开幕

1 月16 日,托马斯·赫斯维克工作室(Heatherwick Studio)“构建灵魂建筑”(Building Soulfulness)开幕论坛由复星艺术中心与上海设计周联合主办,建筑师托马斯·赫斯维克(Thomas Heatherwick)亲临现场(图6)。开幕式上,多位建筑领域及跨界嘉宾以“城市的复调”展开从建筑出发构想多声部联结的讨论,从建筑、规划、城市更新、跨界协作及可持续发展等多元视角共同探讨如何通过建筑构建多维度价值,实现城市更新与可持续发展中的跨界协作,如何共建具有创造性和情感共鸣的城市。此次展览是托马斯·赫斯维克近10 年最大的回顾展,其通过建筑模型、草图展示、家具设计、互动展品等多样化的设计,在六大主题中呈现其遍及全球各地的30 余个标志性项目,展现建筑师眼中建筑的灵魂。

由中国院与法国AREP合作设计的北京大运河博物馆建成

1 月4 日,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发布了其与法国AREP 设计集团合作设计的北京大运河博物馆(首都博物馆东馆)的建造细节(图7)。该博物馆坐落于北京城市副中心城市绿心森林公园西北部,距京杭大运河约800m,总建筑面积99,700m2(其中地上62,000m2,地下37,700m2),是一座特大型综合类博物馆,与邻近的北京艺术中心、北京城市图书馆并称为北京城市副中心三大文化建筑。设计以运河文化为底,规划出隐喻着清代中前期运河故道遗迹的景观水系,并以船、帆为意象,将作为木船的共享大厅、作为风帆的展陈大厅与“水街”相连,共同构成了一幅生动立体、繁荣浪漫的运河文化长卷。

SOM设计事务所为班加罗尔打造花园航站楼

SOM 设计事务所新作班加罗尔 Kempegowda 国际机场2 号航站楼于近日启用,并公布了其建成细节(图8)。该航站楼作为一个全新的多方式联运交通枢纽,重新定义了机场在城市中的作用,在航站楼前的室外空间自然而然地成为零售和各种事件的中心,11 个登机口所在的建筑从主建筑群中分离出来,主建筑群包括到达大厅、值机设施、安检处、行李提取处和一个零售亭,两者之间由一条宽阔的室外 “森林带 “连接。设计将室内植物、室外花园和丰富的天然材料等自然体验融入旅客的旅程,回应了森林带郁郁葱葱的自然审美,为乘客们带来截然不同的机场体验。该航站楼占地255,000m2,在强调该城市丰富的历史和文化的同时,也面向未来,使班加罗尔机场跻身世界一流机场之列。

Lundgaard &Tranberg 赢得新维京船博物馆建筑竞赛

1 月11 日,维京船博物馆(Vikingeskibsmuseum)发起的在丹麦罗斯基勒建造新维京船博物馆的建筑竞赛公布了竞赛结果,由Lundgaard &Tranberg Arkitekter 领衔的设计团队最终赢得了第一名(图9)。该获胜团队方案为罗斯基勒的维京船建造了一个新的气候友好型的庇护所。新建筑包括一个可以用作博物馆船只拖曳区的公共广场,与维京船连接,并与当前的维京船大厅融为一体。该设计方案将3 个截然不同的建筑特征结合在一起,同时在它们之间创造空间和自然的景观过渡。新维京船博物馆被期待为人们创造福祉、帮助社区并增强罗斯基勒的城市、沿海自然、峡湾和现有建筑之间的凝聚力。

猜你喜欢

棕地建筑设计建筑
《北方建筑》征稿简则
关于建筑的非专业遐思
建筑的“芯”
绿色建筑设计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思考
棕地再开发评价指标选取研究
博览会景观中棕地再开发利用的特性
建筑设计的困惑
美国设“超级基金”修复“棕地”
建筑设计中节能建筑设计的分析
独特而伟大的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