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前孵化器”的高职创新创业教育实践体系研究

2024-02-26李志斌徐娅丹何带桂

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 2024年1期
关键词:孵化器体系院校

李志斌,徐娅丹,何带桂

(广东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广东广州 510440)

创新创业教育是我国当前重要的人才培养方式,也是高职院校内涵式发展与教育改革的关键领域。教育界从实践体系、政策机制、服务模式等方面综合规划,结合市场供需以及政策指导,在孵化链、产业链、培训链等环节逐步建立了独特的优势,形成了具备人才培养和科技成果转化功能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

1 高职创新创业教育的内涵与现状

2015 年6 月,《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指出,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发展的动力之源,也是富民之道、公平之计、强国之策,对于推动经济结构调整、打造发展新引擎、增强发展新动力、走创新驱动发展道路具有重要意义,是稳增长、扩就业、激发亿万群众智慧和创造力,促进社会纵向流动、公平正义的重大举措[1]。深入分析高职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是实现该领域健康发展、快速纵深发展的有效途径之一。

创新创业范式的不断发展,带动了高职创新创业教育研究的蓬勃发展,在推动内部综合改革与应对外部社会变革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当前,学者的研究主要聚焦于创新创业教育理论、评价模式、实践模式等领域。例如,石丽等[2]总结了我国创新创业教育的实际困境,包括师资、政策、课程体系、质量评价体系和政策扶持等方面;刘文杰[3]提出创新创业教育应和专业教育相结合,高校创新创业教育需要制定分层级的人才培养要求,选择灵活的教学策略,并积极开展各项创新创业实践活动;朱晓东等[4]则提出基于CDIO(工程教育)理念构建梯度式课程体系。创新创业教育实践的研究可分为以下三种:一是高校开始组建平台、争取资源,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二是高校开始结合人才培养特色和地域文化特色对创新创业教育的模式进行实践、探索和总结;三是高校通过多种教学改革、强化师资队伍和课程建设,提升创新创业教育质量。王占仁等[5]提出通过探索面向全体学生的具体教育方式,结合专业教育和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树立“大创业教育观”;关于“前孵化器”融入创新创业的研究方面,广东工业大学罗嘉文等[6]提出了内外动力支撑及推动运转模式,以多主体协同创新打造高校“前孵化器”,该模式的核心要素包括开放式团队、混合式组织以及共享式交流。

尽管各界对创新创业教育积极响应,各高校也建设了众多孵化基地、众创空间、创客中心等,但创新创业教育仍面临一些问题:首先,存在“学校热、学生冷”的状况,学生创新创业意识缺乏、创业比例低、创新成果少,创新创业实践平台利用率不高;其次,高校缺少独立运作的创新创业教育组织和机构。此外,各参与主体对创新创业教育的积极性不高,导致创新创业教育流于形式,仅仅是对各项环节的简单叠加,缺乏系统性,这对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产生了消极影响[7],因此,亟须解决这些问题。

2 “前孵化器”与职业教育的内在逻辑关联

高职院校“前孵化器”作为一种新的孵化模式,能够有效整合政府、社会与高校的资源,以此为前提引入企事业单位技术人才,为创业学生提供产品系统和相关技术支持,从而有效降低了创业者的成本压力与市场风险,帮助学生积累创业经验,并提升创业成功的概率。传统孵化器通常在项目已经具有一定雏形且具备一定市场价值的前提下才提供服务和资金支持,而高职院校的“前孵化器”能够在学生设计的科研产品正式推行之前,有效降低学生创业的运营风险,为他们提供相应的市场可行性分析。在产教深度融合背景下,借助“前孵化器”这一创新创业载体,可以探索适合高职学生的创新创业载体,提高创新成果转化的主动性,充分发挥企业和高校的主体作用,提升高校人才培养价值。目前,“前孵化器”已在华南理工大学、广东工业大学等本科高校研究和实践,而在高职院校的实践较少。

创新创业教育以培养全面自由发展的高素质创新型、综合型人才为目标,根据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目标,依托高职“前孵化器”模式,通过协同理念实现产教融合,以课程、教师资源、专业融合和创新创业平台等为共通点,形成有机整体,发挥校企合作优势,并促进创新成果的转化。本文期望通过引入“前孵化器”的概念,让高职创新创业教育提速增效,把“产教融合”中的“产”具体到创新创业“教”的过程中,实现“产”与“教”的紧密结合。

3 基于“前孵化器”的高职创新创业教育实践体系构建

3.1 基于“前孵化器”的高职创新创业教育实践体系影响因素

构建基于“前孵化器”的科学的高职创新创业教育实践体系需要遵循教育的基本规律,有机融合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质量生成规律与创新创业教育的特殊规律。研究和分析基于“前孵化器”的高职创新创业教育实践体系的影响因素,能够科学构建创新创业教育实践体系。近年来,学者对创新创业教育影响因素进行了相关研究并进行了系统的归纳总结。创新创业教育实践体系影响因素分为政府政策、学校培养、学生发展三个方面[8],具体涉及创新创业能力、创新创业环境、创新创业意愿、创新创业实践4 类关键因素[9],主要包含创新创业指导教师、学生创新创业素养、市场、资金、科学技术、资源共享、专业知识、实践技能、制度设计、机制完善10 个范畴化类属[10-12]。

3.2 基于“前孵化器”的高职创新创业教育实践体系构建

通过对高职创新创业教育实践体系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并结合“前孵化器”的特点,笔者尝试聚焦关键因素,构建适合高职的创新创业教育实践体系。当前各高职院校在创新创业教育实践体系构建方面具有一定的共性,具体体现在5 个方面:(1)在制度体系方面,建立创新创业工作小组或者学院组织,合理分配校内外资源,完善“双创”人才培养机制;(2)在教学实践方面,完善创新创业课程模式,提升师资水平,积极开展校企合作,重视理论和实践的联系;(3)在资源配置方面,设立众创空间、创业社团等创业孵化基地,设计专项“双创”资金,为学生的创新创业活动提供资金支持;(4)在活动组织方面,积极举办讲座沙龙、科技竞赛等各种形式的活动,在校园内形成创业的良好风气。(5)在特性方面,各高职院校大力发展优势专业,并根据地方需求完善课程体系,实现“专创融合”[13-14]。

笔者尝试从国家发展战略、人才供给侧改革和职业教育改革等需求出发,以高职院校和企业深度融合为基础,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实践,以高职“前孵化器”为实践突破点,建设适合高职院校和企业的创新创业教育实践体系。通过构建以“政产教研赛”为核心的服务模式,采用“点+线+面+体”的方式,为创新创业教育提供可行的实践方案(如图1 所示)。所提出的实践方案旨在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推动供给侧和教学改革,提升科技攻关和科技创新能力,同时优化创新创业教育实践的方式,拓展其广度和深度。

图1 基于“前孵化器”的高职创新创业教育实践体系

(1)“前孵化器”政策保障体系。要充分发展高校“前孵化器”的作用,必须依托现有政策。高职“前孵化器”作为经济社会重要的新生组织形式,在发展阶段还存在很多不足。为此,需要加强顶层设计,并建立师生参与创新创业实践的长效机制,包括保障“前孵化器”运作的机构设置;制定相关管理办法,如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方案、创新创业激励政策、创客空间管理规定等;提供入驻孵化团队所需的帮扶和服务政策。

(2)“前孵化器”产业平台。高校“前孵化器”构建的产业平台具备全覆盖性、全过程性、独特性、协同性与多元性5 个特性。通过强化产学研协同育人职能,学生能够参与行业企业的生产实践,掌握创新创业各环节的要点,并增强综合运用知识和技能的基本能力。在企业参与模式下,“前孵化器”以高职院校的科研实力为基础,将高职院校的人才优势、科研优势以及市场资源优势有机整合,与同属性的企业进行定向合作,实现高职院校科研成果的顺利转化,培养更多的创新创业人才,建立双赢的合作体系。产业平台以产教融合理念为指导,并以产教融合为方向,协同各方资源,在企业、专业与学生之间开展不同类型和不同层次的产教融合活动,达到实现成果转化的目的。

(3)“前孵化器”教学平台。“前孵化器”教学平台深度融合了课堂教学、实训室、线上教学和企业项目实践等资源,旨在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教学环节,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创业教育的目标是着重培养学生勇于创新的精神,提高他们的核心素养。教学方式应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为目标,通过分享、启发、模拟和体验等路径,推动实践和理论的有机融合。教学可以采用案例讨论、小组教学等方法,鼓励学生积极探讨和创新。教学平台以教学实际为基础,通过开设网络教学、实训课堂以及企业工程实践平台来培养学生能力。通过创新创业教学平台,实现校企深度融合,培养满足企业需求的创新型人才,并建立有效的评价方法,从而改变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不匹配的现状,促进供给侧改革。

(4)高职“前孵化器”科研平台。“前孵化器”科研平台在校企合作项目的基础上逐步发展,从低阶向高阶不断改进。校企合作逐渐深度融合,在此过程中不断产生了专利、论文、样机、核心技术、课题等一系列科研创新成果,从而促进了科技攻关能力的提升。科研平台涉及高校、企业、教师、学生以及社会组织等多方主体,不同利益相关者在行为方式以及利益诉求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因此,高职“前孵化器”科研平台的构建应当健全利益共享制度,协调各利益相关者的诉求,进而充分调动他们的主动性。

(5)高职“前孵化器”竞赛平台。高职“前孵化器”竞赛平台以“项目—竞赛—初孵—深孵”为路径,注重建设创新创业竞赛平台,充分发挥其在激励、引导和推动大学生创新创业方面的作用。同时,利用“前孵化器”的特点,在前期快速孵化,提高比赛成绩和项目质量。高职“前孵化器”竞赛平台以政府+社会+高校的政策扶持、创新创业教育、创新创业活动为三大核心,以产教融合为中心,以创业项目为导向,以企业为终点站,从创新创业的培育、创业项目的孵化全方位地教育学生。

4 结束语

本研究尝试以“前孵化器”为依托,构建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以确保实践体系的可持续性,提高其效用,并增加学生的内驱力,不断提升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水平,为国家培养更多优秀的创新创业人才。

猜你喜欢

孵化器体系院校
构建体系,举一反三
孵化器 倒闭潮来了?
硅谷孵化器500 Startups听课记
孵化器的春天
“曲线运动”知识体系和方法指导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
国外民营孵化器经营模式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