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行动学习的地方高校创新创业教学方法改革与实践研究

2024-02-26范婷

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 2024年1期
关键词:教育教学学生

范婷

(兰州文理学院,甘肃兰州 730000)

2021 年9 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指导意见》,强调纵深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支撑,大学生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生力军,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具有重要意义[1]。地方高校大多以服务地方,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人文情怀、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应用型人才为主。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背景下,地方高校可以充分地发挥“地方特色”优势,打造地方品牌,从而推动地方经济文化发展。地方高校相对于部委直属高校而言,在教育资源、社会资源等领域存在较大的差异。如何引入行动学习方法,改革教学方法,使地方高校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加强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效性,是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1 地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现状

目前,创新创业课程是众多高校的必修课程,以兰州文理学院为例,大学本科4 年共开设相关课程4 门,总学分为7 学分,占学生总学分的4.46%。其中创新创业训练基地为2 学分,大学生就业指导为2 学分,专业创新思维训练为1 学分,创新实践为2学分。由此可以看出高校对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视程度,保证每位学生都能够接受相关教育。然而,在实际实施过程中依然存在一些问题。

1.1 师资力量薄弱

创新创业教育对师资有着非常高的要求,一方面,教师要有敏锐的思维,另一方面,教师需要具备足够的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在很多地方高校中,大部分教师都是由应届毕业生担任,缺乏创新创业经验和专业社会实践经验,“双师型”教师较少。加上我国创新创业教育开展的时间较短,各高校创新创业专业出身的教师较少。这就意味着大部分“双创”教师都是兼职的,以辅导员、班主任为主。作为教育的引导者,如果缺乏专业的知识和技能,则教学实效性较弱。因此,师资问题是地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首要问题。

1.2 教学理念陈旧

教学理念是教学活动的指导思想,既是教学体系的指引方向,也是教学效果获得的关键。只有正确认识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学理念,才能身体力行达到认知和实践的统一。2002 年,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在我国正式启动。2012 年8 月,教育部办公厅印发《普通本科学校创业教育教学基本要求(试行)》,强调在普通高等学校开展创业教育是服务国家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力资源强国的战略举措,是深化高等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是落实以创业带动就业、促进高校毕业生充分就业的重要措施[2]。创新创业教育并不是片面地解决大学生就业去向的问题,而是培养创新型人才,从而服务国家经济转型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措施。这是创新创业教育理念的核心。通过访谈,笔者了解到大部分教师认为创新创业教育的核心在于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问题,其旨在培养企业需要的人才。因此,学生课堂学习兴趣没有得到激发,技能、知识素养等综合素质难以得到提高。

1.3 课堂教学模式单一

创新创业教育是以培养具有创业基本素质和开创型个性的人才为目标,不仅要培育在校学生的创业意识、创新精神、创新创业能力,也要面向全社会,针对那些打算创业、已经创业、成功创业的创业群体,分阶段分层次地进行创新思维培养和创业能力锻炼。创新创业教育本质上是一种实用教育。然而,目前地方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大部分以传统的理论授课为主,理论偏多,忽略实践教学,模式单一。单一的教学模式难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主动性,制约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1.4 教学内容不全面

创新创业教育是需要通过实践来实现的,很多高校已经意识到这点,在近几年的创新创业教育探索中非常注重实践基地的建设,也很注重学生实践,以使其提前体验所学专业知识在实践中的应用。地方高校更是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与当地相关企业、单位合作,并定期安排学生实地参观学习。然而,将教育的重点集中在实践操作上仅仅是一种专业技能的认知,是学生对于未来就业前景的提前认知和对专业技能的期待,而非创新创业意识、创新创业素质的培养,缺少创业精神、创新思维的教育,导致创新创业教育的内容不全面。

1.5 教学缺乏针对性

创新创业教育应该建立在专业教育的基础上,结合各专业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对学生开展创新创业思维训练。而目前地方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往往是全校使用一本教材、一个教学体系,缺乏针对性。不同的专业创新方向不同,比如艺术学科的学生和工科的学生受专业逻辑的影响,思维模式完全不同。不同专业的学生在创业方向上也存在差别,因此,对学生不分专业采取统一的教学模式,针对性不强。脱离专业的学习,难以达到理想的教学目标,最终影响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质量。

2 行动学习的内涵及实施步骤

2.1 行动学习的内涵和特点

行动学习是由英国著名的管理思想家雷格·瑞文斯最早提出的[3],他认为“没有行动就没有学习,没有学习就没有有目的的行动。”[4]因此,行动学习又被称为“干中学”,建立在反思与行动的逻辑关系上,强调的是实践与学习之间、学习与反思之间的关系。学习者通过参与团队模拟实践,设置真实工作场景,在行动中对所学理论内容进行反思,从而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使学习者在行动中增强素质和技能。

行动学习的特点可用公式表达为:L=P+Q+R,其中,L 为行动学习,P 为程序性知识,Q 为针对性提问,R 为行动反思。其核心是以提出问题为切入点,以解决问题为目标,让学习者在行动体验中收集认识并不断形成反思。具体表现为学习主体的主动性、团队性、直接性、长期性、反思性。其中,行动学习以反思性为落脚点。行动学习所强调的是学习者对自己行为的反复观察与反思。同时,团队成员之间也要互相质疑与反思,从而探求新的思路,改进执行计划,并不断形成新的认识,深化对理论的理解。行动学习以长期性为重点,它不是短时间内可以见效的学习模式,需要持续、高度集中的团队协作学习。行动学习作为以实践为基础的学习模式,其与哲学中实践与认识的原理相似,是“行动—反思—改进计划—新的行动—新的反思......”为循环往复的过程,需要长期坚持才能效果显著。

2.2 行动学习的实施步骤

如上所述,行动学习的理念是“实践—认识—新的实践—新的认识……”,因此,其实施步骤也建立在此基础上,如图1 所示。

图1 行动学习的实施步骤

(1)团队组建:行动学习团队成员不宜超过8人,分工明确。成员应在性别、区域、特长等方面形成差异和互补。比如在A 团队中,男女比例1∶1,成员所接受的专业学习有艺术、理科、工科、文科,同时,成员又有来自不同地域的差别。这样的团队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适应能力,对问题的解决和理论的深化理解有着明显的优势。

(2)选择问题:问题选择是行动学习的起点和基础[5-6]。好的问题是学习最好的向导,是成功的基础,只有团队成员选择具有重要性、紧迫性的问题,以解决此类问题为目标,才能更好地进入下一环节的执行,并以此问题为后续环节的核心。

(3)制定方案:团队成员对于本组欲解决的问题,经过小组会议讨论(需形成会议记录,以便后期改进)形成初步的执行方案。小组会议必须明确团队分工,由队长主持,其他成员按照分工提出方案,之后全体讨论。在初次制定方案的过程中,指导教师可以不给予任何指导或建议。在后续的循环过程中,对于方案制定过程,指导教师可以适当指导,发挥催化剂的作用。

(4)计划执行:按照预定方案执行,但是没必要严格按照计划执行。团队成员在初次按计划执行的过程中会出现很多出乎意料的情况,这是学习者可以提前预料的。成员可随机应变,自行调整甚至改变原方案。只有这样,才能在下一轮方案制定的过程中提出更多问题和更加可行的方案。

(5)总结反思:要在行动学习中获得成长和进步,学习者需要依赖团队,但是依赖团队的前提是独立的思考能力和团队成员之间思想的碰撞。因此,独立的总结反思尤为重要。在计划执行之后,每个成员需要先独自思考自己的收获和经验,运用自己对知识的理解反思原定方案和执行环节,总结出优秀决策和实际执行过程中遇到的难以解决的问题,或者形成有独特见解的新观点、新做法、新建议等,以指导下一步实践活动[7-8]。

(6)分享反思:独自反思结束后,小组举行团队行为反思,此过程需要有指导教师的介入和引导,由队长主持,小组成员互相提出问题,让其他成员去思考讨论。此处需要成员发挥各自优势,围绕实践过程中发现的难以解决的新问题展开,由指导教师从理论层次进行引导。最终形成本小组解决的核心问题,展开创新研究实践,并由此进入下一个环节的循环。

3 基于行动学习的地方高校创新创业教学模式构建路径

3.1 树立问题意识,编制教学问题

行动学习所强调的问题意识是行动学习的起点。以问题验证为导入的情景教学会让学生学会探索未知领域和提出有实效性、洞察性的问题,这比单纯掌握程序性知识更为重要[9]。相比传统教学中的被动性学习,问题思维的培养更能锻炼学生洞察问题的能力。因此,所有的学习过程必须紧紧围绕解决某个实际问题而展开,从而不断提高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里的“问题”必须包含两个特征:其一,问题必须带有紧迫性;其二,问题的答案应该没有唯一性。紧迫性的问题让学习小组的热情保持高涨,答案不具有唯一性会提高学生的创造力。在创新创业教学过程中,本课题试验以团队初建时提出的问题为基础,每4 个课时凝练升华一次问题,一个周期调整一次问题,让问题时刻保持引领性。

在行动学习的基础上,应解决地方高校创新创业教学的突出问题,因此,教师要作为行动学习的催化剂,留给学生提问、思考的空间;同时精心编制课程学习问题,在学生学会提问的基础上不断引导学生树立问题意识,使学生在课前完成问题初探,在课中完成问题探讨,在课后完成问题反思。以本试验课程第一章第一节第3 个问题:“创新的原则”为例(如图2 所示)。

图2 铱星的陨落[10]

创新创业成员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问题设定,问题提出权可先交给学生,之后再由教师进行引导性思考提问。在试验课堂上,在课前问题初探中大部分学生提出的问题较为直观,多为:为什么强大的铱星会在一年后就宣告失败?在课中问题探讨环节,经过团队内部消化,团队与团队之间的辩论、质疑、解惑之后,教师引入创新的原则,由学生再次提出问题,那么,新事物所依据的原理重叠问题、所拥有的结构复杂问题、所具备的功能冗余问题都成为重点提问话题。归纳起来大致包括:(1)为什么被评为美国最佳科技成果奖的技术一年时间就会宣告失败?(2)如果给你们团队一个选择,若创新的代价太大,你们是否会继续?(3)在创新创业过程中,应该更加注重创业(效益),还是创新(技术)?(4)结合团队目前的创业计划书,在看到这个案例后,危机意识是否会让我们更加警惕投资?(5)在创业过程中,我们该如何用创新的价值换取更大的价值回报?最后,在课后问题反思过程中,对于学生提出的这些问题,结合团队项目和课程学习得出结论:创新要始终贯彻机理简单原则,否则创新将得不偿失。并由此形成问题反思,更新项目策划和重点问题。

3.2 培养行动自觉,完善行动策略

行动学习强调的是学习者主动、自觉的行动性,而非被动地接受知识。因此,对于学习者来说,在实际应用过程中,行动学习必须是一种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用目的引导行为,从而成为一种自觉能动的实践活动。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学习需求不断完善行动策略,从而不断提升学生的行动自觉。根据迈克尔·马奎特的观点,行动学习的行动策略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行动:一是“在行动学习会议中产生的行动(包括重构问题、确立目标、提出策略)”;二是“发生在行动学习会议以外的行动(测试、获得支持和资源、获得更多信息、试点、实施策略)”[11]。

在创新创业教学中,将迈克尔的行动策略划分为4 个阶段进行试验。第一阶段:重构问题。各团队需要深思熟虑,重构价值问题,保证行动学习的意义。每个小组提出本组创新创业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紧迫性、重要性问题。第二阶段:确立目标。确立近期目标和远期目标,远期目标不得随意进行更改,成为指导团队创新创业的灯塔;近期目标以一个周期的学习为期限,成为周期动力。同时,近期目标必须是为远期目标服务的,以远期目标为依托和依据。第三阶段:提出策略,测试方案。在问题和目标的基础上,制定团队创新创业策略,并由团队成员模拟测试其可行性。第四阶段:实施方案,行动反思。在测试的基础上正式实施方案,并针对第一阶段的问题寻找答案。行动的同时进行反思,为目标的实现做好经验总结。

3.3 探寻学习反思,聚焦质疑焦点

让学生学会思考是教育的本质。行动学习所强调的反思与行动之间的互动,就是参与者通过解决问题的过程不断反思并进行学习和改进[12]。反思贯穿行动学习的每一个步骤、每一个环节,使学生在不断的自我反思和团队反思实践中积累经验,从而能够提出更加具有现实性的“好问题”,并不断提高学习能力和对知识的理解力。

笔者以本课程第二章“创新思维训练与实施”为例,让每组学生提出本团队项目的创新点、创新思想的来源,分析团队创新点的可行性,经过测试与实施,团队自我反思和团队间互相质疑,各团队形成问题反思评估记录,在创新能力分析与评估中,重点分析与评估以下几种能力:发现问题的能力、处理信息的能力、构思创意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10]。

4 结束语

真正的教育是教授学生学习的方法,创新创业教育更是要教会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和正确的学习心态[13]。行动学习是一种回归教育本质的学习方式,能够让学生真正学会思考,真正理解并灵活应用知识点[14]。好的学习方法需要因地制宜、因材施教,任课教师在培养创新人才的时候,应在发挥行动学习优势的同时,更多地结合本地特点、学校特点、学生特点进行选择,并巧妙、灵活、创新地应用各种教学方式,恰当地将行动学习引入地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中,激发学生的创新性和创造力,从而真正落实以创业带动就业的教育要求,实现创新创业教育为国家培养创新型人才的目标。

猜你喜欢

教育教学学生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赶不走的学生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对外汉语教学中“想”和“要”的比较
学生写话
学生写的话
跨越式跳高的教学绝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