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半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临床分子生物学检验技术中的应用

2024-02-26李宝林周家红刘靳波

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 2024年1期
关键词:分子生物学作业检测

李宝林,周家红,刘靳波

(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 医学检验部,四川泸州 646000)

临床分子生物学检验技术课程在各大医学院校均有开设,是医学检验专业本科教学的主干课程,课程内容从基础到临床均有涉及,是一门研究人体生物大分子的存在、结构和表达调控的改变,为疾病的预测、预防、诊治和转归提供分子水平信息的学科[1-2],其理论和技术几乎已经渗透到生命科学的所有领域[3]。该课程主要有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理论知识,包括样本前处理、分子标志物、临床分子生物学检验的基本知识及相关检测技术。其中检测技术是教学的难点与重点,涉及的专业技术概念和原理不容易理解[1];第二部分为临床应用,主要讲述各类分子诊断技术在临床的实际应用。

传统的临床分子生物学检验技术课程理论教学存在一些问题:(1)部分授课教师在课堂上只讲授理论知识,以完成教学任务为导向,不了解学生的需求,师生互动较少,难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学生对该课程涉及的前沿知识了解较少,不能很好地培养学生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能力,以临床问题为核心的教学理念未能充分体现;(3)考核方式未发生改变,仍以期末理论考试成绩作为唯一的衡量标准,缺少过程性考核,未能对学生进行全面评价。以上问题的存在限制了对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也无法真正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因此,对教学过程进行改革势在必行。

近年来,高等院校课程教学模式已发生了很大变化。“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多位一体”教学、“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得以推广,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4]。翻转课堂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更加注重学生的参与,使学生学习由被动变为主动。学生在课前根据教师要求完成对指定知识的自主学习,如视频学习、查阅文献等。在课堂上,教师通过分组、列出讨论话题、鼓励学生提问等方式让学生参与课题教学。但是,当学生人数较多时,翻转课堂就难以充分发挥作用,存在的不确定因素也多。而半翻转课堂作为翻转课堂的优化,能够充分利用线上资源,将课前预习、课后复习转移到线上,授课教师可与学生进行线上互动;同时将课堂分为两部分,给予学生充足的讨论时间,授课教师实时参与并调动课堂气氛,提升学生课堂参与感,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5-6]。

1 半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设计

临床分子生物学检验技术课程为医学检验专业必修课,西南医科大学2020 级医学检验专业共有61 人,分成12 个小组,每个小组5~6 人。教师在正式上课前一周在“超星学习通”发布分组情况,同时发布本学期临床分子生物学检验技术课程教学模式与考核方式。在绪论部分,授课教师详细讲解该课程运行方案,见图1。根据《临床分子生物学检验技术》教材设置特点及讲授规律,课程第一部分为检测技术,设置12 个学时,样本前处理等内容属于基础知识,与分子生物学课程部分内容有一定重合,学生相对容易理解吸收,适合学生自学。而作为重点的检测技术,需要授课教师详细讲解,同时利用线上平台资源帮助学生理解与巩固知识点。第二部分为临床应用,相对来说比较简单,教师在讲授该部分内容时,将学生的总结汇报纳入其中,逐渐引导学生丰富和拓展知识体系,获得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该部分设置20 个学时,给予学生更多的参与时间。

图1 课程内容安排

1.1 第一部分内容教学方案的实施

第一部分共设置7 个章节,授课时抓住两个关键点:第一,充分利用线上资源,授课教师授课前在“超星学习通”平台发布本次教学的重点、难点及相关学习视频。以“核酸实时定量检测技术”为例,教学重点与难点是实时荧光定量PCR 技术的原理、荧光染料法与荧光探针法的比较。教师在平台发布10 min 左右的“核酸实时定量检测技术”讲解视频,视频内容可以是其他高校的慕课,也可以是网络发布的学习视频等。学生只有完成视频学习才能进行课前作业解答,作业具体内容见表1。正式上课前一天学生须完成答题,且只有一次答题机会。授课教师在正式上课前收集并分析学生的答题情况,做好详细记录,将学生的作答情况融入课堂授课中。第二,授课教师讲授完关键内容后,抛出关键问题,留有充足时间让学生小组进行讨论,如以甲型流感病毒(以下简称“甲流”)核酸检测为典型案例:(1) 甲流核酸检测采用的是什么方法? (2)SYBR 荧光染料法为什么会产生假阳性信号,该方法是否适用于甲流核酸检测? (3)Taqman水解探针法是如何解决非特异性难题的?(4)甲流核酸检测时如何做到同时检测多个基因?教师最后进行抽查提问,把学生参与讨论情况作为考核成绩的一部分,激发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兴趣。课程结束后,教师在“超星学习通”布置课后作业,学生须在当日完成。

表1 实时荧光定量检测技术课前作业

1.2 第二部分内容教学方案的实施

学生深度参与第二部分授课内容,以第一次课程“感染性疾病”为例,其主要讲解分子诊断在病毒性疾病、细菌性疾病、真菌性疾病的临床应用。授课方案采用与第一部分相同的教学模式,不同的是教师给学生进行示范讲解该部分内容,以病毒性疾病检测为例,授课教师讲解乙型肝炎病毒(HBV)结构特征、HBV DNA 检测、乙肝耐药基因检测等内容。课程结束后,教师布置下次课小组PPT 汇报内容:第1小组汇报讲解丙型肝炎病毒(HCV)的分子生物学检测,只讲解结构特征与HCV RNA 检测;第2 小组汇报讲解人乳头瘤病毒(HPV)的核酸检测,主要讲解结构特征与HPV 分型检测;第3 小组汇报讲解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的分子生物学检测,主要讲解HIV 基因结构与HIV RNA 检测;第4 小组汇报讲解流行性感冒病毒的分子生物检测,主要讲解流感病毒的结构特征与核酸检测。根据后续课程安排,授课教师适时安排其他小组进行汇报讲解,每个小组至少汇报一次。第二次上课先由小组进行汇报,每小组汇报15 min,教师点评讲解5 min。小组汇报结束后,其余小组和授课教师对该小组此次汇报进行评价打分,其中教师打分权重为50%,评价标准见表2。

表2 学生汇报评价指标

2 成绩占比

总分为100 分,考勤及课堂表现占总成绩的5%,授课教师需要详细记录学生的课堂互动情况。课前作业注重学生的参与,系统不给出答案与成绩,学生只需完成作业,占总成绩的5%。课后作业关注正确度,抽取错误率最高的课前作业,如课前作业单选1,再次作为课后作业,学生作答后系统自动给出成绩,满分为100 分,课后作业占总成绩的5%。学生小组PPT 总结汇报成绩占15%,如第1 小组最后换算取得13 分,则该小组成员在该环节得分都为13 分。实验报告成绩占15%,期末考试成绩占总成绩的55%。同时抽取15%的课前、课后作业,改变题型作为期末考试原题,提高学生完成平时作业的积极性。

成绩评价体系的设计需要充分考虑教学的整个环节。期末考试仍然是整个评价体系中最重要的环节,相较于传统的评价体系,本文所制定的成绩评价体系大大削减了期末考试成绩占比,通过课前作业推动课后作业,课前课后作业联合推动期末考试,这样的模式有助于学生查漏补缺,学生也能充分利用碎片化的时间随时进行高效率的学习。

3 应用效果分析与评价

为了分析半翻转课堂教学是否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整个课程的最后一节课,教师发布问卷星进行线上调查,调查结果见表3。由表3 可以看出:有40.98%的学生认为“帮助很大”,有59.02%的学生认为“有帮助”;新的教学模式在知识固化方面的作用:有85.25%的学生认为该模式有助于巩固知识点,有81.96%的学生认为该模式对提高学习兴趣“帮助很大”;在作业的布置完成方面:所有的学生能够完成全部作业,有90.16%的学生认为作业的布置模式对提高成绩“帮助很大”。此次教学改革倡导以学生为主体、学生自主学习,课前不要求学生掌握所有的知识点,学生学习任务不重,而视频观看、作业驱动又能激发学生课前学习动力,提高其自我约束力。课堂上,教师将学生的答题情况、小组讨论、汇报与教师的讲解相结合,促进学生对碎片化知识的深度内化和应用[7]。通过改革,教师发现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教学满意度都得到了提高,表明这种新的教学模式在临床分子生物学检验课程教学中的应用效果较好,值得推广。

表3 半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应用效果评价

4 结束语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高校教师尝试采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而且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本文针对临床分子生物学检验技术课程提出了半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更加注重学生的课堂参与,有效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为学生创造了更多自主学习与研究的机会[8-11],满足了学生碎片化、个性化的学习需求。学生通过PPT 汇报,既消除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心理障碍,便于双方多向交流,又极大调动了参与性和创造性,同时显著提升了学习成绩[12]。新的教学模式不仅在临床分子生物学检验技术教学中应用效果较佳,也为其他课程的进一步改革和实践提供了重要参考依据。

猜你喜欢

分子生物学作业检测
“不等式”检测题
“一元一次不等式”检测题
“一元一次不等式组”检测题
本科生分子生物学实验技术教学改革初探
作业
小波变换在PCB缺陷检测中的应用
ABO亚型Bel06的分子生物学鉴定
成军:从HCV入手,探索脂类代谢分子生物学新机制
我想要自由
少突胶质细胞瘤的分子生物学改变及临床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