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课程思政视角下地球物理学专业认识实习教学实践

2024-02-25田仁飞邓凯

高教学刊 2024年4期
关键词:汶川物理学遗址

田仁飞 邓凯

摘  要:在地球物理学专业认识实习课程中提炼和挖掘课程思政元素,把专业教育和思想品德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特别是在汶川地震遗址现场讲解专业知识的同时,挖掘抗震救灾过程中涌现的可歌可泣的故事,使学生树立“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畏艰险、百折不挠,以人为本、尊重科学”的抗震救灾精神,使学生认识到学好地球物理学不仅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需求,更是社会使命的需要,从而激发学生热爱专业、学好专业。实现专业课程思政与思政教育同向同行的立德树人协同目标。

关键词:课程思政;地球物理学专业;认识实习;抗震救灾精神;汶川地震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4)04-0105-04

Abstract: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of the course are extracted and dug in the practice course of geophysical professional understanding, and the professional education is organically combined with ideological and moral education. In particular, while explaining professional knowledge on the site of the Wenchuan earthquake, we dug up the inspiring stories that emerged in the earthquake relief process, enabling students to establish the spirit of earthquake relief including "unity, courage, perseverance, people-oriented, respect for science", and make students realize that learning geophysics well is not only the need of professional talent training goal, but also the need of social mission, so as to inspire students to love their major and learn it well, achieving the goal of moral education an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professional courses.

Keywords: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Geophysics professional; cognition practice; spirit of earthquake relief; Wenchuan earthquake

全面推進课程思政建设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1]。推进理工类高校的课程思政建设,核心在于培养具有爱国情怀、科学精神的当代大学生[2]。为实现专业课程思政与思政教育同向同行的立德树人协同目标[3],我们将思政教育融入专业课程中,对教学内容、教学形式和教学评价等实现了一系列改革和实践。本文以地球物理学专业认识实习课程为例,探讨课程思政视角下地球物理学专业认识实习教学设计和实践经验。地球物理学专业认识实习是地球物理学专业人才培养推行的“理论-实践-再理论-再实践”中的重要环节,是低年级学生学习完地球物理学专业导论的基础理论后第一次比较系统的实践课,意在强调地球物理学专业在国民经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深化学生对专业的认识,使学生意识到地震学是地球物理学专业最主要的研究方法之一,增强学生学好专业的信心,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我们对课程内容、标准、运行等全要素进行整合,特别是利用建国以来损失惨重的“5·12汶川地震”诸多地震遗址进行现场教学,深入挖掘生动的思政元素,将“抗震救灾精神[4]”融入专业认识实习中,积极探索一套“专业实践+思政教育”有机整体融合的教育模式[5-6]。

该课程教学中,将课堂教学搬到室外典型的地震遗址现场,采用校内专业老师现场授课、实习基地专家讲解、“汶川地震”亲身经历者讲述、师生合唱和宣誓、学生参观、体验和动手实践等多种形式,拓展和丰富教学内容、教学形式,在实践中强化学生对专业的学习和认同感,使学生潜移默化地理解专业的精髓和抗震救灾精神,增强社会责任感,践行习近平总书记提倡的“我们今天要继续弘扬抗震精神,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注入强大精神动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厚植爱国主义情怀[7]。

一  课程思政视角下的教学设计

唐山地震、汶川地震等一系列大地震凸显了国家防震减灾事业的艰巨性及地震人才培养的迫切性。地球物理学专业是地震人才培养的主要专业之一,成都理工大学地球物理学专业早在1970年代就开办了“地震班”,为国家培养了大批地震学人才。成都理工大学地球物理学专业虽然是国家级特色专业和国家级一流本科建设专业点,但由于行业比较艰苦、危险,加之从业人数较少,低年级学生对专业认识较浅、学习动力不足。为了提升低年级对专业认识,激发学生学习专业的主动性,我们结合学校区域优势和汶川地震遗址宝贵的实体资源和精神资源,修订和完善了地球物理学专业认识实习教学大纲,从教学内容、教学形式、课程体系设计、教学时间安排和教学评价等方面归纳、总结了一套较为完整的教学模式。在教学内容上,强化对专业的初步认识和课程思政元素(抗震救灾精神)融合;教学时间一般安排在“5·12全国防灾减灾日”前后,使学生更好地记住这一特殊日子。目前在校外以“汶川地震”震中地带——映秀镇;“汶川地震”地面抬升明显且保留较完整的地震遗址——白鹿镇;“汶川地震”损失较严重的县城——北川老县城地震遗址等为主要的现场专业认识实习教学场所。根据不同地震遗址资源,设计了不同教学内容,并将思政教育融入实践教学中,实现专业课程与思政教育同向同行、同频共振。

(一)  映秀鎮地震教学遗址

预习的重要性在学习初始阶段至关重要,其可构建学生对知识学习的大体思路,利于学生合理规划学习目标,对预期学习目标进行预判,使学生对学习过程游刃有余,提升学习自信。而ARCS(Attention(注意)、Relevonce(关联)、Confidence(信心)、Satisfaction(满意))理论则正借鉴了课前预习的核心思想,教学初始阶段,通过明确告知学生学习的阶段性目标与总体目标水平,学生自身将对学习内容予以架构,有效提升了学习内容的明晰性。

映秀镇是汶川地震的震中和重灾区,汶川地震从这里开始撕裂大地。在地震中,全镇大部分房屋倒塌,到处山体滑坡,造成停水、停电,通讯和交通中断,数千人在地震中丧生。现建设有映秀震中地震遗址纪念馆、漩口中学地震遗址等实体资源。该教学点教学内容如下。

1)在映秀镇家国情怀广场,专业教师现场介绍“5·12汶川地震”地质背景、损失情况、抗震救灾和映秀地震遗址概况。

2)在映秀家国情怀广场,全体师生合唱爱国主义歌曲(图1),并组织师生党员面对宣誓墙重温入党誓词,提升师生的精气神。

3)参观漩口中学地震遗址,带领同学们向在地震灾害中不幸罹难的同胞们和为夺取抗震救灾斗争重大胜利而英勇献身的烈士们默哀。多位党和国家领导人曾到该地震遗址参加纪念活动,号召全国各族人民大力弘扬伟大抗震救灾精神,以此激励同学们认真学习。邀请“汶川地震”亲历者现场讲述地震经历和抗震救灾的英雄故事;专业教师针对漩口中学破坏情况,讲授地震相关知识,比如地震三要素、“X”墙形成机理等,让学生进一步深刻认识地震波对房屋结构的巨大破坏,思考地震波如何传播引起浅表破裂以及如何破坏地表建筑等,加强地质与地球物理专业知识教育,并让学生讨论地震发生过程中如何自救和施救,培养学生应对突发情况的能力。

4)前往山顶的震中纪念馆途中,在半山腰的遇难者公墓向汶川地震的遇难者献花,教师介绍“汶川地震”死难者情况、党和政府对幸存者的救助情况、安抚工作及灾后重建工作。

5)在教师的带领下,参观映秀震中纪念馆。重点参观特大地震破坏惨烈展区、众志成城抗震救灾展区、自力更生科学重建展区和科学应对防震减灾展区等,也让学生在参观过程中体验地震过程,学习相关知识,深入了解全国人民众志成城抗震救灾精神。

(二)  白鹿镇地震遗址

汶川地震使白鹿镇遭受严重损坏,“中法友谊桥”直接从中间断开,白鹿中学北西侧教学楼瞬间抬升约2米,但主体框架仍然完整、坚固,当时上课的师生无死亡,被誉为“最牛教学楼”。灾后重建的白鹿镇保留了大量地震遗址,并建有地震遗址公园。该教学点教学内容如下。

1)在白鹿中学地震遗址(图2)由专业教师现场介绍遗址概况。

2)在“最牛教学楼”前由专业教师结合地表抬升现场讲解弹性回跳理论。汶川地震发震断层通过白鹿中学的操场,引发强烈的地表破裂。地震发生之前,两栋教学楼原来在同一高度,地震后左边的教学楼发生抬升。然后让同学用卷尺测量两侧操场的相对高度,计算地震发生时位移。

3)在白鹿中学地震遗址广场,专业教师讲授剪切破裂的形成原因(最大剪切应力与最大主压应力轴成45°角)和地震传播理论中P波、S波、面波等传播规律和对建筑物破坏等知识。初步认识龙门山冲断带与四川盆地边界断层的变形特征以及地震波对房屋结构的破坏,了解白鹿中学在千年一遇的8级大地震中,两座教学楼巍然不动,让所有的孩子都顺利逃生,成为史上“最牛建筑”,让学生尊重教学楼的设计者和建设者们的良心工程,继承工匠精神,认识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敬业和诚信所带来的难以估量的作用。

4)在中法友谊桥地震遗址,介绍该桥的概况。该桥在汶川地震中损坏了一半,目前仅余单孔,成为遗迹,默默地向人们倾诉着白鹿镇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体现了中法两国之间的友谊。然后师生参观四川龙门山地质公园、白鹿镇风情小镇。

(三)  北川老县城地震遗址

北川老县城是汶川地震的极重灾区之一,整个县城几乎全被摧毁,也是目前世界上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地震遗址区。该教学点具有极高的教学、科研价值,也是弘扬伟大抗震救灾精神、传承羌族文化的载体,开展地震科普知识宣传、研究地震灾难成因、提升防震减灾能力的基地。

1)师生党员面对党旗宣誓,提升爱国主义情怀。

2)师生参观纪念馆,并邀请纪念馆工作人员介绍馆藏情况。展现汶川地震的旷世巨灾破坏惨重、万众一心抗震救灾展区科学重建创造奇迹、发展振兴时代丰碑等内容。

3)参观科普体验馆。以“感受地震、传播知识、关爱生命”为主题,分为“时空隧道、灾难现场、解密地震、穿越地震断裂带、震前防御、避险与救援”六个模块。

4)在北川老县城地震遗址(图3)结合“北川地震遗址数字虚拟景区”,重点参观老县城“曲山小学”、5·12特大地震纪念碑、沙坝地震断层遗址和新城区。展现地震破坏、灾后重建、科学发展的灾后重建历程,弘扬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

二  学生视角下的教学评价

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展现了师生们对“汶川地震”遇难者的深切缅怀和对抗震救灾英雄的十分崇敬,激励着师生要牢记“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畏艰险、百折不挠,以人为本、尊重科学”的“二十四字”抗震救灾精神。使学生意识到从这里开始,更应该学好地球物理专业,利用专业知识和技能报效祖国,增强社会责任感。

一是提升了学生对专业的认识,树立学好专业的信心。将课堂教学搬到野外,学生们更能够身临其境,学以致用。2016级学生罗同学写到“我意识到,个人知识的严重缺乏,与专业水平的巨大差距,对于虽是大一的我来说,已经刻不容缓,从现在起,我必须加强学习。”2018级学生肖同学写到“在学习地球物理导论时地震学就非常吸引我,这次跟着老师参观映秀的地震遗址时感触非常大,一方面感叹‘地震无情,人有情’……另一方面,我能深刻意识到地震学的重要性,这是课堂上很难了解到的,只有自己亲眼看见地震后的景象才能感受到,学习地震学方面的知识有多么必要,我们必须在这方面进行不断突破,一直钻研下去……希望有机会能够在这方面继续深造下去,为地震学的发展做一些贡献。”

二是弘揚抗震救灾精神,激发学生创新意识。胡锦涛同志在2008年6月30日召开抗震救灾先进基层党组织和优秀共产党员代表座谈会上提出了“二十四字”的抗震救灾精神[8],精辟揭示了伟大抗震救灾精神的科学内涵。在这次抗震救灾中,“北斗”“遥感”和“红外线生命探测仪”等新技术的应用和灾后科学重建,使学生深切的感受到知识的力量,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进取精神。正如2017级学生吴同学所说“身为地球物理学院空间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学生,在以后的研究中可能会选择地震作为研究方向。现已有研究者就电离层扰动情况对预测地震模型进行了研究,以2012年苏门塔腊7.2级地震震前为样本,得出了以下结论:大地震震前13天及震后1天存在明显的电离层异常扰动,利用震前电离层异常扰动现象有可能成为地震短临预报的一种手段[9]。该结论表明了利用空间科学知识对地震进行短中期预报是可行的,因此,在以后的学习中,本专业学生应当熟悉空间物理学知识,通过对地球的空间物理性质的研究,如地球电离层的变化规律,发现其与地震发生的关系,从而建立地震预测的可靠模型,以达到避免受灾遭受巨大损失的目的。”

三是提升了学生的精神气,增强了社会责任感。思想上,学生们认真遵守野外实习各项安全事项,听从老师和实习基地的管理、安排。特别是合唱歌曲、宣誓等集体活动,提升了学生们的精神状态。在聆听“汶川地震”亲历者讲述时,部分学生眼含泪珠,深深触动了心灵,并立志学好专业知识,正如2015级学生胡同学在报告中写到“通过参观地震遗址博物馆,也增强了我们的民族意识,体会到在巨大灾难面前,中华民族精诚团结、牺牲奉献的精神。当代大学生不仅要在专业素质上不断武装自己,也要不断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努力担负起历史使命。”2016级学生白同学写到“这一次的参观实习让我有很大的感触,天灾无情,人有情。在可怕的自然灾害面前,人是多么的渺小,多么的无助,但是它却打不跨人们永不言弃的精神,众志成城,一方有难,八方支援。这就是我们对于地震最好的诠释。”

三  课程思政视角下的教学效果

在地球物理实践课程中潜移默化地加入思政元素[10],我们通过4年的实践教育,取得了显著的教学效果,激发了低年级学生的学习热情、爱国情怀和责任担当。

一是通过地震遗址的现场实践教学和抗震救灾精神学习,充分融合地球物理专业和思想政治教育,激励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热爱和学习源动力。中国是一个地震频发的国家,学生利用地球物理专业知识,开展地震科普工作,具备地震自救和施救的基本技能,造福社会、服务社会。

二是从2017级开始新增空间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学生参加汶川地震实习,每年吸引1~2人申请转到地球物理学学习;2015级至2018级多名优秀的学生考上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南方科技大学和本校硕士研究继续深造,开展地震学方面的相关研究。

三是提升了专业的知名度,加强了与地震遗址地的地方政府、纪念馆管理中心等机构的联系,与5·12汶川特大地震纪念馆共建野外实习基地、课程思政教育基地,研究成果获四川省教学成果二等奖。同时,深入科技项目联合研究、科普创作,提炼课程思政元素,打造“科教融合”特色的课程思政,发挥学校人才培养的优势和专业特长,服务国民经济建设。

四  结束语

5·12汶川地震发生后,我们积极投入抗震救灾、灾后重建中,并在此过程中开展教学改革和科学研究,形成基于汶川地震遗址的地质学—地震学—抗震救灾精神思政教育一体化的实践教学体系。在教学过程中,将“抗震救灾精神”融入专业认识实习中,形成一套“专业实践+思政教育”有机整体融合的教育模式。该模式在培养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和思政教育方面取得了显著效果,让学生在潜移默化地理解专业的精髓和抗震救灾精神中,真正做到专业教育和思政教育同向同行,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厚植爱国情怀,在润物细无声中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参考文献:

[1] 林贤明.基于立德树人教育根本任务的“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教育改革研究[J].高教学刊,2020,125(3):191-193.

[2] 董小龙,王若斯.理工类大学课程思政建设的路径研究[J].中国高等教育,2021,667(7):25-27.

[3] 齐鹏飞.全面实现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同向同行[J].中国高等教育,2020,652(Z2):4-6.

[4] 龙汉武.论抗震救灾精神在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融合[J].理论与改革,2009(4):130-132.

[5] 孟海平,蔺新艳,秦本东.理工科专业课程思政实践路径探析[J].教育探索,2021,341(5):66-69.

[6] 云美厚,赵秋芳,杨双安,等.专业课教学全程课程思政探索与实践——以“应用地球物理学”为例[J].教育教学论坛,2022(8):106-111.

[7] 刘朋,王莹.用科技体验灾害 让知识守护生命——5·12汶川特大地震纪念馆走访纪实[J].中国减灾,2017(21):14-19.

[8] 本刊编辑部.胡锦涛总书记在出席“纪念汶川特大地震一周年”活动时发表讲话指出——扎扎实实加强防灾减灾工作[J].中国减灾,2009(5):3.

[9] 张小红,任晓东,吴风波,等.震前电离层TEC异常探测新方法[J].地球物理学报,2013,56(2):441-449.

[10] 封志兵,聂逢君,邓居智,等.地学野外实践课程思政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J].中国地质教育,2021,30(2):82-86.

基金项目:四川省2021—2023年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和教学改革项目“以多层次学术交流为抓手打通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最后一公里”(JG2021-734);四川省第三批高等学校省级课程思政示范“《地球物理学基础》‘课程思政’示范课”(川教函[2022]199号);成都理工大学教学改革项目“抗震救灾精神融入地震学专业实践教育教学研究”(JG2130027)

第一作者简介:田仁飞(1983-),男,土家族,贵州沿河人,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地球物理学。

猜你喜欢

汶川物理学遗址
三星堆遗址
神秘的地下遗址
考古学家怎样发现遗址?
云上远眺新汶川
美食物理学
物理学中的“瞬时美”
物理学中的“瞬时美”
定积分在几何、物理学中的简单应用
健康中国的汶川实践
刘家庄遗址的跌宕发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