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1+N”导师制的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构建
——依托企业项目案例融入“新工科”背景应用型机械类专业人才培养

2024-02-22唐继武荣治明孙振银

辽宁高职学报 2024年1期
关键词:导师制工匠导师

唐继武,荣治明,孙振银

大连海洋大学应用技术学院,辽宁 瓦房店 116300

近年来,机械行业及跨行业交叉融合加快推动了传统机械专业向新工科转型升级,同时促进了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新工科”背景下的大学生应顺应时代发展需要,不断拓展创新意识,提升实践应用能力为国家竞争力和国际地位提供原动力[1]。对于机械制造类企业来说,高层次的现代化“工匠型”人才并非只是传统意义上的“手艺人”,而是熟悉最新科技前沿、拥有创新思维的技能钻研者。面对日益凸显的“技工荒”现象,高层次技术人才队伍建设更为任重道远[2]。通过对制造类企业、高等院校、普通高中的广泛调研和数据分析,发现在社会和普通高中层面弘扬“工匠精神”的程度不深,在大学生个人层面对于树立“工匠精神”的主动自觉性不够,高校在推广“工匠精神”的教育模式时,其内容和形式上都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因此,笔者依托新工科教学模式改革提出了“1+N”导师制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以社会发展需求为前提、多元化培养为特点、培育“匠人匠心”为目标,高校提供社会实践机会引导学生积极关注社会和行业发展需求,鼓励学生主动配合导师,积极参与科学研究、导师工作室管理、实验室建设、创新创业训练等多元化活动,校企联合弘扬“工匠精神”,实现“匠人匠心”培养目标,最终培养出高素质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3]。

一、项目案例切入

作为企业对即将入职的大学生职业能力培养项目,瓦房店市第一轧机轴承制造有限公司和大连海洋大学应用技术学院联合培养应届大学生具备“工匠精神”,项目总投资约20 万元。结合我院(大连海洋大学应用技术学院) 应用型本科机械制造类人才培养层次,挖掘区域经济发展对人才层次和专业技术的需求,深入剖析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方案设置、课程体系、专业方向与制造类企业发展之间衔接问题,确定“新工科”背景下应用型本科生“1+N”导师制的人才培养模式,修订和完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并以此为依据,建立以提升应用能力为核心,适合应用型本科机械制造类“工匠精神”人才培养的教学和课程体系。目前已有近100 名学生在瓦房店市第一轧机轴承制造有限公司进行顶岗实习,主要学习轴承制造技术的技能,了解掌握轴承制造相关工艺流程,例如:材料的选择、锻造、车削、钻孔、磨削、滚珠选取及安装等操作,学习如何检验轴承的质量,了解测量仪器设备及使用方法。通过各种技能的培训,学生们能够在实习中获得实践经验,加深对轴承制造的理解,从而成为具备“工匠精神”的高素质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

开展“新工科”背景下本科生“1+N”导师制的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通过近两年的教学实践,具备“工匠精神”的优秀本科毕业生人才辈出,取得了良好效果,有效助推了校企合作向纵深发展,产教融合取得了实效。在校企合作中已不单单是学生实习、毕业生就业,还充分体现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互利共赢”的合作理念。学生就职于企业,教师深入到企业,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专业教学针对性强,学生参与实践的意识和动手实践能力明显增强,就业率和专业对口率均有大幅度提升,企业对学生的认可度明显升高,毕业生供不应求,由此形成了良性循环,生源质量也有显著提高,有效解决了学生的“入口”和“出口”问题。

二、“1+N”导师制的融入

“1+N”导师制的融入,适应了社会发展需求、实现了学生多元化、个性化发展,培育了学生“匠人匠心”的新发展理念。学院大力支持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积极关注社会和行业发展需求,鼓励学生主动配合校内导师,积极参与科学技术研究、导师工作室日常管理、实验室建设、创新创业训练等多元化活动;企业导师大力弘扬“工匠精神”,孕育学生“匠人匠心”品质,对培养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具有重要意义[4]。

(一)构建“1+N”导师制的人才培养模式保障体系

重点突出“1”和“N”的内涵,明确“1”和“N”的分工,其中“1”是指组建1 个专业导师团队指导新生适应角色转变,包括刚入学时要熟悉大学生活、了解专业性质及特点,明确努力方向和学习目标。“N”是指专业导师团队通过掌握学生在第1学期学校各方面的表现情况,给予学生提供“N”种选择需求,以便学生在第2 学期期末进行毕业设计“双选”,学生一方面参考专业导师的研究方向和专业特点,另一方面根据个人的专业规划和未来求职方向,师生双方互选,完成毕业设计“双选”工作。“N”具备较强的灵活性,能够为学生提供个性化需求,也方便专业导师进行相关内容指导。同时为了更好地实现“1+N”导师制的人才培养模式,制订完善了保障体系,具体结构如图1 所示。

图1 “1+N”导师制培养模式保障体系框架图

“1+N”导师制的人才培养方案和专业课程体系应用于大连海洋大学应用型本科机械制造类人才培养和教学实践中。学生在专业学习、科研能力、考研考编、自主创业、科技竞赛、职业素养与综合技能训练、顶岗实习和毕业设计等方面得到全面的指导,保障体系充分体现出“导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有效提升了教学高质量发展的总水平,近两年的教学实践对于学生“工匠精神”的培养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二)建立健全评价机制及相关管理制度

“1+N”导师制的实施需要建立合理的激励机制作保证。紧紧围绕“导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建立一套评价体系,从人才培养过程和人才培养效果出发。为了调动专业导师和学生的积极性,奖励机制的设立是必不可少的外因,既可以激励专业导师强化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又可以调动学生提升自身实践能力的积极性。为了更好地适应“新工科”建设建立健全评价机制及相关管理制度,不断提高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质量,我们给出了“1+N”导师制评价机制模式框架,如图2 所示。

图2 “1+N”导师制评价机制模式框架图

三、依托双导师工作室开展教学过程是培养学生“工匠精神”的关键

“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在“1+N”导师制教育模式中得到充分体现,学生个性得以表达,学习热情高,获得感足。“1+N”导师制教育模式拉近了师生关系,改革创新了教育教学模式,推动了教育高质量发展,培养了社会需求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5]。“1+N”导师制成功开展的关键因素是“校内导师”和“企业导师”的合理遴选,考核机制是顺利实施导师制的必要措施,而有效的监督和激励机制则是顺利开展导师制的核心保障,因此要从实际出发,制定出行之有效的激励办法来提高导师工作的积极性,组建一支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专业知识过硬的高素质“工匠之师”[6-7]。

“企业导师”参与教学全过程,与“校内导师”联合将导师工作室设立在教学现场,并将企业真实项目案例贯穿于课堂教学全过程,把传统课堂教学转入案例教学现场。任务完成后,企业导师结合实际案例对学生实施岗位技术技能拓展培训,并进行现场评价。依托双导师工作室开展的企业实际项目案例教学有效提升了学生的职业技能,培养了学生的“工匠精神”。具体教学模式如下。

(一)翻转课堂导入教学

翻转课堂导入教学法是把学生作为学习过程中心,让学生通过真实项目案例来重构专业知识。“校内导师”通过线上方式给参与企业真实案例学习的学生提供项目细节,让学生提前查阅资料,做好工作规划。项目案例初期,“企业导师”把学生带入企业和各工位师傅进行沟通、协调,同时按照职业培养方案让学生进行岗位选择,学生根据自身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工种,明确工作岗位职责[8]。

(二)实地教学完成教学过程实施

依托企业真实项目案例,以“企业导师”和“校内导师”为主导,以参与项目实践的学生为主体,企业掌握岗位定制、现场参与和自主实施三个基本步骤,校内外导师按照瓦房店市第一轧机轴承制造有限公司预先制定的现场案例的实施细则和操作规程对学生开展实地教学。

实地教学模式的重要性体现在以下方面:首先,通过实地教学,学生可以更好地掌握实际工作中需要的技能和知识,了解工作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及其解决方案。其次,实地教学还可以帮助学生理解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之间的联系,使他们能够更好地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工作中去。此外,实地教学还可以帮助学生了解企业和相关行业的情况,并让他们学习到一些实际工作经验和技能。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以了解企业的运行模式、企业的文化、行业的发展趋势等,这些知识和经验将对他们未来的职业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同时,实地教学还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自己的职业兴趣和职业规划。通过实地参观和实习,学生可以更好地了解不同行业的特点和要求,并找到自己真正感兴趣的领域。这将帮助他们更好地规划自己的职业发展道路,并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领域。总之,实地教学模式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教学方法,它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在实际工作中需要的技能和知识,提高他们的职业素养和能力水平。对于未来从事技术工作的学生来说,实地教学模式将会帮助他们在未来职业发展中积累重要经验。

(三)企业岗位技能拓展培训

在瓦房店市第一轧机轴承制造有限公司的培育项目完成后,“校内导师”和“企业导师”对学生在项目建设中的实际表现以及他们在知识和技能方面的需求有了充分了解。培训计划不仅包括了各工种的主要工作内容和岗位职责,还针对每个工种的具体技能要求和操作规范进行了详细的讲解和演示。此外,培训计划还融入了学生在项目建设过程和结果中的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以帮助学生清晰地认识自己的优势和不足之处,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这种培训方式旨在让学生对瓦房店市第一轧机轴承制造有限公司的培育项目有更为系统化和科学性的认识,为日后的其他项目建设奠定坚实基础。在实施培训计划的过程中,“校内导师”和“企业导师”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以实践为导向的原则,采用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不断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和动手实践。同时,培训计划还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创新思维能力,以培养学生“工匠精神”来应对未来社会的发展需要。

总之,学院在瓦房店市第一轧机轴承制造有限公司的培育项目完成后,制定了科学有效的企业岗位技能拓展培训计划。这种培训方式旨在让学生清晰地认识自己的优势和不足之处,提高了他们的知识和技能水平。

四、应用型本科机械类学生“工匠精神”评价体系

在“1+N”导师制的人才培养模式保障体系构建与实践的基础上,对机械类专业学生进行“工匠精神”的传承并建立了对应的评价体系。

(一)学生“工匠精神”评价体系构建原则

以专业技能和职业素质为重点,对“工匠精神”进行细化,按照“工匠精神”的内涵和特质,可以将其分为“敬业”“精业”“专注力”“奉献精神”四个方面。这四个指标共同构成了“工匠精神”培育效果的评价体系,同时还包含学校、班主任、任课教师、工厂师傅、用人单位等评价主体以及科学合理的评价方法,整个过程都是在“1+N”导师制的引导下完成的。

(二)学生“工匠精神”评价指标

1.敬业

敬业意味着对职业的认同、爱岗敬业以及对师傅的敬重。它反映了职业精神和态度[9]。评价指标可以从多个方面选取,例如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接受度、对所学专业的认同度、对未来岗位的接受度、对传统工匠的接受度、对大国工匠和身边工匠的接受度、对文化课和专业课的兴趣度、对教师和指导师傅的尊敬程度、对学校和系部的认同度以及生活态度等。评价等级分为高、一般、低,可以列成表格进行评分,从而反映学生的敬业精神情况。

2.精业

精业就是精湛技艺,它指的是在工作上追求卓越,具备熟练和精湛的技巧,反映了一个人的职业水平[10]。评价精湛技艺可从多个方面考虑,例如:课堂完成作品的准确性、编程的熟练性、编程的准确性、零件加工的能力、生产过程中产品质量的稳定性,以及对产品质量的重视度和认识程度等。

3.专注力

专注力表示全神贯注地投入工作,并具备耐心细致、持之以恒的心态,同时用心钻研和开拓创新。评价专注力的指标可以从细心程度、技能训练中的耐心程度等方面考虑,同时还要对5S 管理的执行力以及对各项规定的遵守能力和教师反馈问题的思考能力等进行多方面的评估。

4.奉献精神

奉献精神表示不追求个人利益,愿意为社会或他人贡献自己的一切力量,反映出一个人的高尚品德。奉献精神的评估指标可以从团队合作能力、在知识和技能方面主动帮助他人的能力以及积极主动承担责任的能力等角度进行选取。

(三)学生“工匠精神”质量评价体系

“工匠精神”是一种信仰和传承,主要体现在学生具备的专业技能、道德操守、职业能力和敬业理念,可以提升机械类专业学生的核心竞争力。主要评价依据包括在机械制造领域中的技能熟练程度、操作规范程度、加工精准程度和工作执行能力。校内外导师分别对学生进行各项评价指标打分,总分为100 分,考核等级分为优秀、良好、中等、及格和不及格,对应分值分别为100~90 分、89~80 分、79~70 分、69~60 分和59 分以下。

从应届毕业生入职后多方面的表现来看,将“1+N”导师制下的“工匠精神”培养模式融入项目案例中,不仅能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还能增强教学效果。同时,该培养模式有助于强化学生的职业能力,快速实现角色转变;有助于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效果显著;有助于促进学生匠艺、匠心和匠德全面发展。此外,通过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出切实可行的人才培养模式,为兄弟院校提供理论经验与参考。

猜你喜欢

导师制工匠导师
执着创新 坚毅豁达——追忆我的导师郭景坤先生
90后大工匠
工匠风采
工匠神形
V eraW an g
导师榜
工匠赞
开放大学“导师制”培养模式的探索与思考——以软件工程专业为例
爱情导师
一主多辅的导师制在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