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2型糖尿病并发周围血管病变患者血清骨代谢相关因子水平变化及其意义

2024-02-22张亚琦黄丽王春

山东医药 2024年3期
关键词:病程预测因子

张亚琦,黄丽,王春

1 蚌埠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内分泌科,安徽蚌埠 233000;2 蚌埠医学院基础医学院病理生理学教研室;3 蚌埠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全科

2 型糖尿病(T2DM)是内分泌科最常见的疾病,机体长期处于慢性高血糖状态从而引起糖脂代谢紊乱,可并发多种疾病,如糖尿病周围血管病变(DPV)、糖尿病肾病、糖尿病神经病变、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糖尿病足等。DPV 为危害公共健康的重要疾病,是患者致死致残的主要原因,其发生主要与糖尿病患者的年龄、病程及疾病控制程度有关。动脉血管造影是诊断DPV 的金标准,但其有创、价格昂贵。目前常用早期发现动脉壁异常的无创性血管检查方法包括超声、CT、磁共振等影像学技术以及踝肱指数,但用于DPV 早期诊断中的血清学指标少见。研究发现,T2DM 患者骨质疏松症和AS 病理机制存在着相关性,可能属于同一内分泌过程[1]。研究显示骨代谢因子如骨桥蛋白(OPN)、骨保护素(OPG)、骨钙素(OC)及维生素D(VD)参与了AS 的发生和进展,因此猜测骨代谢因子可能可用于DPV的早期诊断,目前有关此方面的研究少见。我们观察了DPV 患者血清骨代谢相关因子水平变化,并分析了其与DPV 以及DPV 传统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并探讨了其对T2DM 患者并发DPV 的“预测效能”,为T2DM 并发DPV的早期诊断提供新的血清学生物标志物。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22年10月—2023年4月在蚌埠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内分泌科住院治疗的T2DM 患者111 例,男78 例、女33 例。纳入标准:年龄≥40 岁;符合中国2 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 版)诊断标准。排除标准:T2DM 之外的其他糖尿病:如1 型糖尿病、妊娠期糖尿病、特殊类型的糖尿病等;糖尿病急性并发症,如酮症酸中毒、高渗性昏迷、低血糖症等;影响DPV 相关的其他疾病,如血管重建史、急性肢体缺血、足部溃疡、糖尿病以外原因的周围神经病变、神经退行性或神经精神疾病;明显影响骨代谢、维生素D 代谢的相关疾病:严重心肺疾病、甲状腺功能减退或亢进、甲状旁腺功能亢进、恶性肿瘤、精神疾病、近1年骨折、严重肝肾功能损害[肾小球滤过率eGFR<60 mL/(min·1.73 m2),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3 倍正常值]、急性感染;应用影响骨代谢、维生素D 代谢的药物。根据是否合并DPV[动脉彩超检查提示动脉内中膜增厚(IMT≥1.0 mm)、动脉斑块形成(IMT≥1.5 mm)、血管狭窄或闭塞者)]将T2DM 患者分为DPV 组62 例,单纯T2DM 组49例。DPV组男/女 45/17例、年龄(59.4 ±9.0)岁、糖尿病病程 9(5,11.3) 年、BMI(24.3 ±3.8)kg/m2、收缩压(137.7 ± 16.6)mmHg、舒张压(83.4 ± 10.7)mmHg、空腹血糖(9.7 ± 3.5)mmol/L、空腹C 肽(2.2 ± 1.3)μIU/mL、HBA1C9.9% ± 2.6%、AST 20(18,24) U/L、ALT 20(17,30.3) U/L、TG 1.9(1.2,3.0) mmol/L、TC(5.0 ± 1.3)mmol/L、HDL-C(1.3 ± 0.3)mmol/L、LDL-C (2.7 ± 1.0)mmol/L、sCr(64.1 ± 18.3)μmol/L、UR(6.1 ± 1.5)μmol/L、UA(267.3 ± 76.4)μmol/L。单纯T2DM组 男/女 33/16例、年龄(56.4 ± 8.4)岁、糖尿病病程 4(2,8)年、BMI(25.6 ± 3.7)kg/m2、收缩压(132.2 ± 15)mmHg、舒张压(84 ± 9.9)mmHg、空腹血糖(9.5 ±3.5)mmol/L、空腹C 肽(2.7 ± 1.3)μIU/mL、HBA1C(9.0 ± 2.1)%、AST 21(18,29) U/L、ALT 23(18,37.5) U/L、TG 1.9(1.4,2.6) mmol/L、TC(4.6 ±0.9)mmol/L、HDL-C(1.2 ± 0.2)mmol/L、LDL-C(2.4 ± 0.8)mmol/L、sCr(59.1 ± 12.7)μmol/L、UR(5.9 ± 1.5)μmol/L、UA(285.0 ± 78.5)μmol/L。与单纯T2DM 组对比,DPV 组糖尿病病程长、BMI 低(P均<0.05);两组其余指标比较,P均>0.05。

1.2 血清骨桥蛋白(OPN)、骨保护素(OPG)、骨钙素(OC)、维生素D(VD)的检测 患者入院后均禁食10 h,留取空腹静脉血,采用EILSA 法检测血清骨桥蛋白(OPN)、骨保护素(OPG),电化学发光法检测血清骨钙素(OC),化学发光法检测血清维生素D(VD)。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5.0统计软件。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用±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非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用M(P25,P75)表示,比较采用秩和检验。计数资料以例(%)表示,比较采用χ²检验。采用单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进行影响因素分析,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各变量之间的相关性。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评估骨代谢相关因子对DPV的预测效能。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血清OPN、OPG、OC 及VD 水平比较DPV 组血清OPN、OPG、OC 及VD 水平分别为(308.8 ± 199.1)ng/mL、(438.9 ± 157.9)pg/mL、(10.1 ± 3.5)ng/mL、(44.7 ± 12.1)nmol/L,单纯T2DM 组分别为(205.6 ± 138.4) ng/mL、(339.2 ±176.2) pg/mL、(11.9 ± 3.6) ng/mL、(51.0 ±16.3) nmol/L。与单纯T2DM 组对比,DPV 组血清OPN、OPG 水平高,OC、VD 水平低(t值分别为-3.084、-3.221、2.622、2.344,P均<0.05)。

2.2 T2DM 并发DPV 的影响因素 以T2DM 患者是否并发DPV 为因变量(0=无,1=有)进行单因素Logistic 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糖尿病病程、BMI、OPN、OPG、OC 及VD 是T2DM 并发DPV 的影响因素(P均<0.05);多因素Logistic 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血清OPN、OC 是T2DM 并发DPV 的独立影响因素(P均<0.05),见表1。

表1 T2DM并发DPV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2.3 血清OPN、OPG、OC 及VD 与T2DM 患者年龄、糖尿病病程、血压、血脂、血糖的相关性分析T2DM 患者血清OPN 水平与年龄、糖尿病病程及收缩压呈正相关,与TG 呈负相关(r分别为0.361、0.303、0.232、–0.226,P均<0.05);血清OPG 水平与糖尿病病程、HbA1c、TC、HDL-C 及LDL-C 呈正相关(r分别为0.273、0.193、0.233、0.196、0.195,P均<0.05);血清OC 水平与糖尿病病程呈负相关(r=-0.217,P均<0.05);血清VD 水平与各指标无相关性(P均>0.05)。

2.4 血清OPN、OPG、OC及VD水平单独及联合检测预测T2DM并发DPV的效能 血清OPN、OPG、OC及VD 水平预测T2DM 并发DPV 的AUC 分别为0.648、0.707、0.649、0.604,Cut-off 值分别为111.2 ng/mL、396.0 pg/mL、10.84 ng/mL、52.64 nmol/L,灵敏度分别为91.9%、67.8%、62.9%、79.0%,特异度分别为34.7%、75.5%、63.3%、40.1%;血清OPN 联合OPG水平预测T2DM并发DPV的AUC为0.7,Cut-off值为0.53,灵敏度为71%,特异度为63.3%;血清OC联合VD 水平预测T2DM 并发DPV 的AUC 为0.67,Cut-off值为0.47,灵敏度为85.5%,特异度为44.9%。四者联合预测T2DM并发DPV的AUC为0.756,Cut-off值为0.635,灵敏度为61.3%,特异度为89.8%。

3 讨论

OPN、OPG、OC 及VD 在骨代谢中均起着重要作用。OPN 是一种广泛存在于细胞外基质的分泌型糖蛋白,OPG 属于肿瘤坏死因子受体超家族的一种碱性分泌型糖蛋白,OC在骨形成过程中是一种重要的非胶原酸性糖蛋白,VD 是主要参与钙磷、影响骨代谢调节的类固醇维生素。研究[2]发现,血清OPN可通过促进氧化应激、内皮功能障碍及一氧化氮酶(NOS)活性来参与AS的发生和进展。OPG/RANKL不仅参与骨的代谢,也是调节促炎和抗炎因子的一条重要的信号通路,它与AS 的进展、血管钙化和血管炎症反应有关。BARCHETTA 等[3]研究发现,T2DM 患者血清OPN 水平比正常健康人高。另有研究[4]发现,T2DM 组和血糖调节障碍组的血清OPG高于正常血糖调节组。上述文献说明在高血糖环境中血清OPN、OPG 水平更容易升高。研究[5]显示,糖尿病合并下肢血管病变患者的血清OPN、OPG 水平高于单纯T2DM 患者。在本研究中,DPV 组的血清OPN、OPG 水平高于单纯T2DM 组,与文献报道一致。研究[6]发现,血清OPN、OPG 水平升高是T2DM血管并发症发生发展的独立危险因素。本研究结果与上述研究类似,提示OPN、OPG 可能与DPV 的发生有关,其中OPN 是DPV 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糖尿病传统危险因素有年龄、高血压、肥胖、血糖等。在本研究中糖尿病患者血清OPN 水平与年龄、糖尿病病程及收缩压呈正相关,说明促进糖尿病进展的危险因素也会增加OPN 的表达。血清OPN 与TG 呈负相关说明OPN 可能没有参与脂代谢的调节。另外,血清OPG 水平与糖尿病病程、HbA1c、TC、HDL-C及LDL-C 呈正相关,说明OPG 不仅是促炎因子也是抗炎因子,同时也参与了糖脂代谢的调节。所以,血清OPN、OPG 水平是DPV 的独立影响因素,有望成为评估DPV风险的潜在标志物。

OC 可以通过调节血管内皮功能,影响炎性因子,抑制AS发生和发展。VD可通过对内皮细胞增殖的影响来影响AS的进展。研究[7]发现,OC基因靶向缺失的小鼠在老年会出现葡萄糖不耐受和肥胖,胰腺细胞数量和胰岛素含量减少。另有研究[8]表明,血清25(OH)D水平降低患糖尿病的风险增加40%,其浓度每增加25 nmol/L,糖尿病的风险降低24%。上述研究说明低水平的OC、VD人群患糖尿病的风险可能会增加。研究显示,糖尿病合并下肢血管病变患者的血清OC、VD 浓度低于单纯T2DM 患者。在本研究中,DPV组的血清OC、VD水平低于单纯T2DM组,与文献报道一致,提示血清OC、VD水平可能与T2DM患者并发下肢血管病变有关。有研究发现,血清OC、VD 是T2DM血管并发症发生发展的独立保护因素。本研究结果与上述研究类似,提示OC、VD均是DPV发生的保护因素,其中OC 是独立保护因素。在本研究中T2DM患者血清OC的水平与糖尿病病程呈负相关,说明随着糖尿病病程不断延长,OC水平逐渐降低。

目前骨代谢相关因子对T2DM 并发DPV 的预测效能研究少见。本研究结果显示,血清OPN、OPG、OC 及VD 水平预测DPV 发生的AUC 分别为0.648、0.707、0.649、0.604,提示四者单独检测对DPV 的预测效能不佳。四者联合检测预测DPV 发生的AUC为0.756,提示四者联合检测预测对于T2DM并发DPV 发生有一定的效能。因此,我们认为血清OPN、OPG、OC 及VD 有望作为辅助评估T2DM 并发DPV发生的生物学标志物应用于临床。

综上所述,T2DM 并发DPV 患者血清OPN、OPG水平升高,OC、VD 水平降低,血清OPN、OC 为T2DM患者发生DPV 的独立影响因素,四者联合检测对于T2DM 并发DPV 有一定预测效能,但本研究有一些局限性,如研究人群来自单个中心,样本量较少,无法代表整体水平,今后需要进行大样本、多中心的研究进一步证实。

猜你喜欢

病程预测因子
无可预测
选修2-2期中考试预测卷(A卷)
选修2-2期中考试预测卷(B卷)
因子von Neumann代数上的非线性ξ-Jordan*-三重可导映射
一些关于无穷多个素因子的问题
影响因子
我的健康和长寿因子
不必预测未来,只需把握现在
中西医结合治疗对急性胰腺炎病程的影响
手术科室用血病程记录缺陷评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