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永葆文心,致力雕龙

2024-02-19

名作欣赏 2024年2期
关键词:余光中研讨会香港

1947 年,1 岁。在广东省澄海县出生;证件出生年月日有误;童年家乡生活平淡

本人(黄维樑)的所有证件上都写着1947 年10 月19 日出生,这个资料错了。本人实际生于1946 年11 月12 日(农历丙戌年10 月19 日),出生地是广东省澄海县东湖乡黄厝巷。澄海县曾称为澄海市,后来改称为汕头市澄海区。由祖母在家中帮忙接生,没有出生证明书。父亲黄应亮(又名华堂),母亲蔡燕卿(又名婉姿)。童年在家乡度过,读过小学一年级,生活平淡。《歌唱祖国》词曲雄壮优美,在乡间一听难忘,以后成为最喜爱的歌曲之一。1955 年初夏,与母亲、弟维熙、妹绮莹到香港与父亲团聚(兄维洲比我们较早从乡下到香港,幺弟维城在香港出生)。父亲为我做“宣誓纸”,作为我的身份证明文件,把我的出生年份错定为1947 年,月日则以农历计算,即10 月19 日。这个错误的年月日,今后我的一切证件,仍会将错就错下去。

1955 年,8 岁。从家乡移居香港,住“常丰里”;读小学;首次习作投稿获刊登

初夏与母亲和弟妹离乡到香港与父亲团聚,住在港岛西营盘第三街常丰里。“常丰”寓意嘉美:自出生以来,从未受饥寒之苦,可谓衣食常丰,一生感恩。9 月入读在西边街的陶淑小学三年级,成绩优良。小五开始投稿,首篇刊登的习作题为《香港的夜景》,载于《星岛晚报·好儿童》。

1959—1965 年,12—18 岁。读中学,得良师教导,成绩优良;征文比赛先后获奖

1959 年小学毕业,升入在港岛的显理中学(基督教浸信会办)。中学时向《青年乐园》和《中国学生周报》投稿,常获刊登。参加一些征文比赛,先后获奖,如1962 年1 月获“明灯日报学生写作比赛”初中组特别奖。中学六年,得文科理科几位良师欧广瀚、李天祝、吴金源、叶志柔等教导,学业成绩优良,知识视野相当开阔,参加多种课外活动如合唱团歌唱,任校内学生领袖。

1965—1969 年,18—22 岁。获奖学金读香港中文大学中文系;发表文章评论余光中、香港文学

1965 年参加香港中学会考,获三优(distinction)五良(credit)成绩,得香港政府四年大学奖学金,免交学费并有生活津贴,入读香港中文大学新亚书院中文系,副修英文。修读潘重规先生所授《文心雕龙》一科,喜其理论和辞采。参加“芷兰文社”,在报刊发表作品。任《新亚学生报》主编;任校外《中报周刊》兼职编辑。与文友创办《盘古》月刊,襄助编务。参与文学文化活动,有国事天下事的讨论。在大专界呼吁香港政府把中文与英文并列为“官方语言”。在《盘古》1967 年6 月号发表文章,评论香港作家徐速长篇小说《星星月亮太阳》,是本人首篇较长的文评。在《中国学生周报》写专栏,谈文说艺,栏名为“小小欣赏”。1968 年底至1969 年春连续发表6 篇短文,评论余光中的散文;首篇中有这样“早熟”的话:“余光中是一个最出色最具风格的散文家。”

大学时期用多个笔名发表文章,最常用的是“游之夏”,取孔门“文学”有子游、子夏之意。自中学至大学,所用的其他笔名包括桥樑、宋元明、黄曰诺、黄丝嘉(后来教书,也用过黄里仁)。短篇小说《丽丽》获《中国学生周报》征文奖,据说周报编辑陆离很欣赏此小说。

1969—1971 年,22—24 岁。大学毕业赴美深造,获新闻学硕士;“单骑”访诗人;翻译论文

1969 年3 月1 日与香港青年文友共二十多人在九龙富都酒店和余光中会面座谈。同年6 月自香港中文大学中文系毕业,获一级荣誉学士学位。报考中大研究院中文学部,获取录。美国OklahomaState University(奥克拉荷马州立大学)的新闻与传播学系给予硕士班奖学金,8 月赴美深造。12 月初次到纽约,拜访哥伦比亚大学夏志清教授;后来把夏志清的英文论文“The Travels of Lao Ts’an :An Exploration of Its Art and Meaning”翻译为中文,译文题为《〈老残游记〉新论》。

1970 年夏天在美国东岸的唐人餐馆打工,回OSU 后买了一辆旧汽车;11 月“单骑”驾车六百英里抵丹佛市拜访余光中先生。1971 年初夏完成论文“Zhuangzi and General Semantics”(题目可翻译为《庄子与通用语义学》),得硕士学位。

1971 年,24 岁。回港?留美?获奖学金在俄亥俄州立大学读博士,在三个学系修业

1971 年夏天在纽约参加“联合国秘书处中文组翻译员”资格考试,先后通过笔试与面试,等待秘书处发出正式聘书;接到香港South ChinaMorning Post(《南华早报》)函件,获聘为该报记者;接到The Ohio State University( 俄亥俄州立大学)东亚语文学系录取与颁予奖学金通知。8 月下旬从纽约赴俄亥俄州哥伦布市,入读该校,在东亚系、英文系、古典系修读课程。受教于东亚系的中国文学教授李田意、陈颖、劳延煊,以及英文系教授James Battersby 等。

1975 年,28 岁。发表论文:小说起源、艾略特、《人间词话》;获介绍为文评界“新锐”

《中国最早的短篇小说——论〈孟子〉中“齐人”故事和中国小说起源的诸问题》刊于1 月的香港《明报月刊》(主编为胡菊人);在此前后,特别是以后,数十年来有长短多篇文章发表于该刊。在臺北《幼狮文艺》(主编为痖弦)6、7、8 月号连载发表《欧立德和中国现代诗学》一文;此文后来入选柯庆明主编的《六十四年中国文学批评年选》。是年《幼狮文艺》的《文学批评界的新锐》一文介绍八个新秀,本人是其一。在《幼狮月刊》10、11、12 月号连载《王国维境界说有没有开辟新境界?——〈人间词话〉新论》,认为历来对王著评价过高。

1976 年,29 岁。完成中国诗话词话论文,得博士学位;回香港,在母校中大任教

6 月6、7、8 日在《中国时报·人间副刊》(主编为高信疆)连载发表《中国历代诗话词话和印象式批评》一文;此文是夏志清和颜元叔笔战引生出来的,二人笔战论的是中国古代文学批评;此文是本人正在写作中的博士论文的精要版本。夏天完成学位论文“Chinese Impressionistic Criticism :A Study of the Poetry—talk Tradition”( 题目可翻译为《中国印象式批评:传统诗话词话研究》;导师为陈颖教授),通过口试,获得俄亥俄州立大学博士学位,8 月底参加毕业典礼。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曾把夏志清英文论文“The Scholar—Novelistand Chinese Culture : A Reappraisal of Ching—hua yuan” 翻译为中文,译文题为《文人小说家和中国文化——〈镜花缘〉新论》。

8 月杪与韩女士(1973 年秋结婚的,婚姻关系维持至21 世纪初年)和女儿淑珊(1975 年12 月出生)从美国到中国香港,就任母校香港中文大学中文系讲师(至20 世纪80 年代末晋升为高级讲师,90 年代初晋升为教授;在中大任教至2000 年秋季)。任职开始至80 年代中期,与同在中大的余光中、思果、梁锡华、黄国彬、潘铭燊等有较多来往。

1977 年,30 岁。在美国会议论艾略特和中国诗学;首本书《中国诗学纵横论》在中国台北出版

在《明报月刊》4 月号发表文章析评余光中的诗《慰一位落选人》。 6 月在美国东岸参加AAS(亚洲学会)的研讨会,宣读论文“T.S. Eliot and ModernChinese Poetics”。年底《中國诗学纵横论》由台北洪范书店出版。此书由痖弦、杨牧约稿,杨牧亲自督导编印,盛情可感;夏志清知道出书之事,主动为此书写序,序言以《黄维樑的第一本书》为题,是年秋天发表于高信疆主编的《中国时报·人间副刊》。自此二三十年间在该刊发表多篇长文短制。痖弦主编的《联合报·副刊》(痖弦退休后,主编为陈义芝、宇文正)和中国大陆和港台、新加坡、欧美其他众多报刊数十年间发表本人众多长文短制。

1978 年,31 岁。任比较文学学会秘书;论香港文学、语文教育;在《香港中文大学学报》发表论文

1 月香港比较文学学会成立,本人为发起人之一,任学会秘书。同月在香港“青年文学奖”讲座以《香港文学:回顾与前瞻》为题演讲。同月应邀写毕《文学沉思录》一文,述创作经验和文学观,此文收于是年出版、由白洛主编的《摘一片云彩》,为此书首篇。11 月8—10 日《中英文并重,中英文兼通——从“白皮书”说到我对本港语文教育的看法》刊于《明报》的“星期专论”,此文收入1983年3 月出版、丁望主编的《星期专论选辑》。

《诗话词话中摘句为评的手法》发表于《香港中文大学学报》第5 卷第1 期;此文的英文本,以“Selection of Lines in Chinese Poetry—talk Criticism——With a Comparison between the Selected Couplets andMatthew Arnold’s‘Touchstones’”为题刊载于12月出版的《新亚学术集刊·中西比较文学专号》。

1979 年,32 岁。创作戏剧化独白《黛丝,黛丝》;《火浴的凤凰》出版;论新诗,论语法

2 月完成戏剧化独白(dramatic monologue)新诗创作一首《黛丝,黛丝》(长144 行),在中国港台二地发表(后来曾焯文撰文,用弗洛伊德理论析评此诗,曾文发表于1994 年12 月号《香港文学》);戏剧化独白写法乃从西方引进,本人讲授新诗时加以介绍。3 月儿子志祥出生。

5 月编著的《火浴的凤凰——余光中作品评论集》由台北纯文学出版社出版;此后再印刷4 次;好评颇多,美国学报CLEAR(Chinese Literature :Essays, Articles and Reviews)有书评,谓此书当为研究台湾文学者的必备之书;论者如戴天谓它为“余学”(余光中研究)奠基。

《用词造句要通顺简洁》发表于10 月号《明报月刊》,此文后来芝加哥大学教授余国藩用作教材。11 月《论诗的新和旧》发表于台湾大学外文系编印的《中外文学》。论文“The River at Dusk IsSaddening Me : Cheng Ch’ou—yu and Tz’u Poetry”本年发表于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的Renditions (《译丛》),此文析论郑愁予与词,后来曾焯文翻译为中文发表。夏志清原著、刘绍铭编译的《中国现代小说史》本年由香港友联出版社出版;本人在此书的校读、校对方面帮了忙。

1980 年,33 岁。在《明报》写专栏;在文学周讲文学技巧;参加研讨会;任朗诵节评判

《明报》的丁望嘱稿,8 月开始,与数位学者在该报副刊轮流撰写专栏“学苑漫笔”。8 月在香港市政局图书馆“中文文学周”以“文学的三大技巧”为题发表演讲;讲稿后来发表于香港的《中报月刊》和台北的《中国时报·人间副刊》(一万八千字长文分三天连载刊出)。秋天担任香港校际朗诵节评判;此前此后共担任评判好几届。本年参加香港大学和香港中文大学的多个学术研讨会。

1981 年,34 岁。写专栏;讲新诗;任美国威斯康辛大学客座副教授;《清通与多姿》出版

6 月起在香港《百姓半月刊》写《古诗今读》专页。8 月在香港市政局图书馆“中文文学周”以《怎样读新诗》为题演讲。得刘绍铭教授邀请,8月下旬至12 月任美国威斯康辛大学(University ofWisconsin at Madison)的东亚语文学系的客座副教授,讲授两个科目;12 月在该系演讲“Comic Modeand Tragic Mode in Tu Fu’s Poetry : An ArchetypalApproach”。12 月《清通与多姿——中文语法修辞论集》由香港文化事业出版有限公司出版(1984年由台北时报出版社出版;港台两版后来分别重印),本书对中文的“恶性西化”加以批判。

1982 年,35 岁。《怎样读新诗》出版;在香港、纽约发表论文,论比较文学、当代文学

2 月《怎样读新诗》由香港学津书店出版,此书在1984 年重印;台湾有未授权的翻印版;台北的五四书店在1989 年正式出版此书台湾版;2002年学津书店推出增订新版。本书认为可用“六何法”析评新诗。书中长短文章曾先后发表于中国港、台和新加坡等地报刊;出版后好评颇多,台湾的游志诚(笔名游唤)撰文称“应该这样读新诗”。3 月出席香港中文大学“中西比较文学会议”,发表论文。5 月在纽约市圣约翰大学出席“中国当代文学研讨会”,发表论文“Mainland China from thePerspective of Its Emigré Writers in Hong Kong”(《从南来香港的作家看中国大陆》)。

1983 年,36 岁。《突然一朵莲花》出版;在台发表龙学论文;在中大开设香港文学课程

7 月《突然,一朵莲花》由香港山边出版社出版,此为本人第一本散文集;多年后有同书名的两个不同版本,先后在上海和香港推出。8 月在台北参加第四届“国际比较文学会议”,发表论文“The Carved Dragon and the Well Wrought Urn :Notes on the Concepts of Structure in Liu Hsieh and theNew Critics”(刘勰和新批评家的“结构”理论;后来自行译写为中文,在1989 年发表)。9 月开始的1983—1984 学年,香港中文大学中文系开设“专题研究:香港文学”,由本人讲授;这是香港文学首次列入香港的大学正规课程。夏天出席香港市政局图书馆主办的“香港文学研讨会”,发表论文《香港文学研究》。

1984 年,37 岁。在厦门出席台港文学会议;《现代小说选》出版;北京拜访钱锺书

4 月22—29 日出席厦门大学“第二届全国台湾香港文学学术研讨会”,发表文章《香港文学研究初步》;此后三十余年,同性质(而名称先后有变化)的会议,在国内不同城市举行,本人多有参加,经常发言或发表论文,评论香港文学;参加的会议包括1986 年在深圳、1994 年在云南、2002 年在上海、2005 年在广东增城、2006 年在长春、2011年在广州等地的。福州出版的《台港文学选刊》在20 世纪80 年代中叶起转载过本人多篇文章。是年《中国现代中短篇小说选》(上册与刘绍铭合编)由香港友联出版社出版(下册1987 年出版)。

夏天第一次到北京旅行,心血来潮要拜访钱锺书先生,如愿拜会了;多年后写成《文化英雄拜会记》一文,记述是次的晤谈。此年开始在香港《良友》画报撰写“大学小品”专栏,每月一篇;此栏名1968 年读大学时在报刊写专栏时已用。

1985 年,38 岁。《香港文学初探》《大学小品》出版;评余英时香港论;台港沪开会讲学

出席深圳大学“中国比较文学学会成立大会暨首次学术研讨会”,演讲“北美洲文学批评的两种理论——新批评和基型论”。4 月在台北出席第一届中国古典文学会议,发表论文《春的悦豫和秋的阴沉——试用佛莱“基型论”观点析杜甫的〈客至〉和〈登高〉》;同月下旬出席香港大学的香港文学研讨会,发表论文《框框内外:抽样论香港女作家的散文》。5 月16、17、18 日《信报》连载发表文章《香港有文化,香港人不堕落——评余英时先生对香港文化的看法》(本文后来收于本人的《中西新旧的交汇》和《活泼纷繁:香港文学评论选集》二书)。

5 月《香港文学初探》由香港华汉文化事业公司出版(北京友谊出版公司在1987 年推出国内版,内容和香港版全同);此为香港内外全面评论香港文学的第一本专书。出版后颇受好评,也有若干香港作家,认为得不到应有的好评,或所获评论篇幅太少,而对本人“怀恨在心”,以致引起十多年后的事端。

任香江出版公司(由林振名主持)“沙田文丛”主编,是年推出余光中、梁锡华专集,以及本人的散文集《大学小品》。此书封面书名出自钱锺书手笔,扉页书名则为家父黄应亮手笔。《大学小品》所收长短文章,先后在中国港、台和新加坡的多份报刊发表过。其后“沙田文丛”陆续出版金耀基、思果、黄国彬、潘铭燊、王良和等的作品集。10 月在湖南参加学术会议。11 月应邀在上海复旦大学和华东师范大学讲学。

1986 年,39 岁。在德国讲中国香港文学,出席国际笔会;访牛津剑桥;主持香港文学研究室

编辑的《香港文学展颜第二集》由香港市政局出版。3 月写作《写实如史,象征若诗》,为香港华汉文化事业出版公司所出版《白先勇自选集》的序言。5 月在广州的中山大学和暨南大学讲学。6 月参加在德国Reisensburg 举行的Commonwealthof Chinese Literature(“大同世界:中国现代文学国际研讨会”,由刘绍铭和马汉茂Helmut Martin 策劃),发表论文“Hong Kong Literature in the Contextof Modern Chinese Literature”;论文后来浓缩为对黄国彬诗的评论,收于1990 年出版、HowardGoldblat(葛浩文)编辑的 Worlds Apart :RecentChinese Writings and Its Audiences(由纽约的M.E.Shape 出版)。

是年夏天旅游欧洲各国,共70 天。这期间与余光中先生等参加在汉堡举行的国际笔会会议;在英国的牛津和剑桥大学做短期访问研究。10 月出席香港浸会学院“唐代文学研讨会”,发表论文《唐诗的现代意义》。11 月香港中文大学香港研究中心成立香港文学研究室,本人为负责人。12 月出席深圳大学中国“台港及海外华文文学讨论会”,发表论文《香港文学与中国现代文学的关系》。

1987 年,40 岁。任香港作协主席;在台港论比较文学、香港文化;论文入《批评选》

6 月香港作家协会成立,本人任主席(1987—1990 年)。8 月出席台北“第五届国际比较文学研讨会”,发表论文《五四新诗所受的英美影响》,此文后来刊载于台湾大学外文系编印的《中外文学》。7 月撰写论文《继续塑造美好女性的形象——许地山在香港的创作》,为参加香港大学亚洲研究中心一学术研讨会之用。10 月在香港中文大学的一个讲座,与黄霑对谈“香港流行文学的商业性与文学性”。12 月参加台北“现代华人地区发展经验与中国前途问题研讨会”,发表论文《近十年香港文化的蓬勃多元发展》;此文翌年(1988 年)1 月份多日连载于《信报》(后来收入本人2004 年出版的《期待文学强人》一书)。

是年主编台北时报出版社编印的《世界中文小说选》中香港部分,并撰写导言。《蕴藉者和浮慧者——中国现代小说的两大技巧模式》在台湾的《中外文学》和香港的《明报月刊》发表,获选入陈幸蕙主编的《七十六年批评选》。

1988 年,41 岁。《小说选》《副产品》《文丛》三书出版;在穗出席龙学会议;办香港文学研讨会

4 月編辑的《中国当代短篇小说选》第一集由香港新亚洲出版社出版(第二集在1989 年出版)。7 月出席香港大学“台湾经济文史研讨会”,发表《余光中的“环保”诗》论文;此文后来以《礼赞木棉树和控诉大烟囱——论余光中80 年代的社会诗》为题,刊登于中国大陆、港、台和新加坡报刊。《香港专栏通论》辑入香港市政局公共图书馆8 月出版的《中文文学周十周年志庆纪念文论集》。

8 月《中国文学纵横论》由台北的东大图书公司出版(其增订二版在2005 年面世)。同月散文集《我的副产品》由香港明窗出版社出版。8月中旬在新加坡出席“第二届华文文学大同世界国际会议”,发表论文。11 月在广州《文心雕龙》国际会议上发表论文,讲刘勰与“新批评”的结构观。

12 月香港中文大学与香港三联书店合办“香港文学国际研讨会”,本人为策划者之一;同时策划举办“秋兴”诗歌朗诵会[本人策划的类似的朗诵会还包括1991 年4 月“山水清音”(以环保诗为主)、1992 年10 月“抒情诗之夜”、1997 年6 月“香港咏”等,每次都有香港内外诗人参加]。

1989 年,42 岁。续写专栏;获翻译奖冠军;策划钱锺书专辑;发表《文心》论文2 篇

是年继续在专栏发表文章:在《星岛日报·星辰版》(何锦玲主编)与梁锡华、潘铭燊合写《三思篇》专栏;在《良友画报》(月刊)写作《大学小品》专栏。写作《元洛传诗》,为李元洛《写给缪斯的情书》的序言。

4 月台北《联合文学》(马森主编)刊出本人策划的“钱锺书专辑”。5 月写作《请听孔德赛文先生的嘉言》一文,为陈耀南杂文集《刮目相看记》序言。夏天获得第二届“梁实秋文学奖”的翻译奖冠军。

10 月写作《十年开放不寻常——大陆新时期文学创作和研究谈片》;秋冬之间写作《揭开朦胧诗的面纱》。《精雕龙与精工瓮——刘勰和“新批评家”对结构的看法》本年秋冬分别在《香港文学》和《中外文学》发表。12 月出席香港大学“中国学术的传承与创新”研讨会,发表论文《现代实际批评的雏形——〈文心雕龙·辨骚〉今读》。本年写了几首反映时代的诗。

1990 年,43 岁。任中大新亚书院通识主任;在马尼拉讲学;在多伦多发表比较文学论文

任中大新亚书院通识教育主任(1990—1993年)。参加在马尼拉的“菲律华文艺协会”(主要负责人是施颖洲和庄良有)的活动,包括演讲、座谈等,主人盛情接待,有文章《在阳光抚爱的土地——记马尼拉的文学文化之旅》记述之。夏天参加在多伦多举行的33rd I CANAS 会议,发表论文“Archetypal Criticism and the Study of ChineseLiterature”(《基型论与中国文学研究》),此文收于会议论文集,1992 年由多伦多的The Edwin MellenPress 出版。

1991 年,44 岁。建议香港采用双语课本;任高雄中山大学客座教授;任内地多校客座教授

1 月12 日出席香港现代教育研究社“语文教育研讨会”,发表文章《从中学中国语文科课程说到“母语教学、双语课本”》,提出“双语课本”的主张。端午节出席湖南岳阳“屈原学术研讨会”,发表论文《青叶灿花的水仙——余光中笔下的屈原》。夏天与家人在纽约探望夏志清。秋天在汕头大学出席潮人作家作品研讨会,发表论文评介两位年轻潮人学者的著作。12 月撰写《香港翻译学会荣誉会士:余光中教授赞词》,“璀璨的五彩笔”说在此出现。

8 月下旬至1992 年1 月上旬任高雄中山大学外文研究所客座教授,讲授“西方文学理论”和“新闻文学”。又:20 世纪90 年代起,任四川大学、同济大学、苏州大学、华中师范大学、深圳大学、中国海洋大学、扬州大学、陕西师范大学等多所高校的客座教授;多半属名誉性质,只主持讲座,不用授课。

1992 年,45 岁。《古诗今读》出版;论“文学强人”;用“六观法”析评白先勇《骨灰》

论文《〈文心雕龙〉与西方文学理论》刊于上海《文艺理论研究》本年第3 期。《古诗今读》由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出版。6 月3 日在台北《联合报·副刊》发表《期待文学强人》一文,引起颇多回应。10 月担任香港《东方日报》全港学生征文比赛批判。论文“A Look at Pai Hsien—yung’s‘Ashes’ through Liu Hsieh’s Six—points Theory”( 《用刘勰的“六观法”析评白先勇小说〈骨灰〉》)发表于台北的Tamkang Review。本年起任香港作家联会副会长(作联成立于1988 年,创会会长为曾敏之)。

1993年,46岁。办中国两岸暨港澳研讨会;欧洲和新加坡开会;任辅导长;《吐露港春秋》出版

春天参加香港中文大学校内的“吐露灯”诗歌朗诵会。4 月初在北京大学出席“文学术语”编纂工作会议。5 月在香港中文大學“两岸暨港澳文学交流研讨会”发表论文《八十年代以来两岸香港的文学交流》,是次会议本人任筹委会秘书长。6月出席斯洛伐克Smolenice“Chinese Literature andEuropean Context”(“中国文学与西方背景”)研讨会,发表论文“Wenxin Diaolong and Western CriticalTheories”( 《论〈文心雕龙〉与西方文学理论》),此文刊于Proceedings of the 2nd International SinologicalSymposium,1993。

任中大新亚书院辅导长(1993—1996)。9 月参加新加坡“作家周”(Singapore Writers’ Week)的连串活动,有演讲、座谈等。10 月下旬参加香港作家访问团的山东之旅。12 月出席香港中文大学30 周年校庆活动之一“当代华文戏剧创作国际研讨会”。编辑的《吐露港春秋:中大学者散文选》由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出版。

1994 年,47 岁。编著、出版多本论集,包括《璀璨五采笔》;撰《香港文学发展》;释“风骨”

5 月编著的《中国现代文学论文集》由香港公开进修学院出版。6 月编著的《中华文学的现在和未来——两岸暨港澳文学交流研讨会》由香港鑪峰学会出版。6 月岭南学院《现代中文文学评论》创刊,其中古远清有《论一位香港学院派评论家的“实际批评”》(此文后来融入1997 年出版的古著《香港当代文学批评史》)。夏天出席在台北“中央图书馆”举行的翻译会议,发表论文《余光中“英译中”之所得》。9 月编辑的《通识教育导论论文集》由新亚书院出版。

10 月《香港文学的发展》撰毕,此文后来收入本人《香港文学再探》(香江出版公司1996 年版)和王赓武主编的《香港史新编》(香港三联书店1997 年版、 2017 年版)。内地同行阅读本人有关香港文学的论著,多次鼓励本人撰写香港文学史,以独力难修史等原因婉拒之。10 月编著《璀璨的五采笔——余光中作品评论集(1979—1993)》,由台北的九歌出版社出版。为香港公开进修学院编写的《现代文学(1919—1949)》学位课程教材完稿;其内容经修订后成为《中国现代文学导读》,列入吴宏一主编的“中山文库”,1998 年由台湾书店出版。“ Fenggu( Wind and Bone)”(《释“风骨”》) 发表于 Tamkang Review( 春夏季号合刊)。

1995 年,48 岁。《黄维樑散文选》出版;在《北京大学学报》发表龙学论文;在美国发表全球化论文

《至爱:黄维樑散文选》由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出版(翌年有香港版面世)。3 月参加香港中文大学逸夫书院的“吐露灯”诗歌朗诵会。5 月参加香港岭南学院第五届“现当代文学研讨会”。6月本人指导韩国柳泳夏君(就读于香港新亚研究所)的论文《革命文学论争(1928—30)研究》,通过口试,柳君获得博士学位。7 月在北京出席《文心雕龙》国际学术研讨会,发表论文《〈文心雕龙〉“六观”说和文学作品的评析 ——兼谈龙学未来的两个方向》(后来刊于《北京大学学报:哲社版》1996 年第3 期)。8 月受聘为中国文心雕龙学会顾问。

秋天出席美国Macalester College“ 全球化”文学研讨会,与会者包括萨义德(Edward Said)等;发表论文,并参加圆桌会议;本人论文题为“ChineseLiterature, the Creative Imagination and Globalization”(《中国文学、创造性想象与全球化》);论文刊于1996 年出版的 Macalester International。

1996 年,49 岁。在香港苏州大阪发表论文;《古典文论》《再探》《突然莲花》三书出版

论文《文心雕龙“六观”说和文学作品的评析》刊于1 月四川大学出版社的《中外文化与文论1》,此后有多篇论文发表于该刊。3 月出席香港岭南学院“女性主义文学国际研讨会”。3 月29 日在香港中文大学新亚书院主持“散文朗诵与欣赏”活动,朗诵者是思果、余光中、小思。6 月出席苏州大学“当代华文散文国际研讨会”,发表论文;会上德国人顾彬对当代华文文学肆意恶评,本人质难之。7月《突然,一朵莲花》(新版)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印一万册,翌年(1997)再印五千册。这大概是本人历来印刷量最大的书。

秋天在日本大阪出席纪念孙中山的学术研讨会,发表论文《中华文学与大同世界》。11 月《中国古典文论新探》(书前有张少康教授序言)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同月《香港文学再探》由香江出版公司出版,此为继《香港文学初探》之后的另一本香港文学专论,书中有《香港文学的发展》长文。

1997 年,50 岁。出席中国香港回归典礼,撰文谈心情;任美国Macalester College 客席讲座教授

5 月在广州出席“1997 :中国与世界华文文学新格局”研讨会,发表《香港回归在即21 世纪将临之际宏观中华文学的未来》。6 月25 日香港中文大学中文系本人指导的研究生钱学武论文《余光中诗题材研究》通过考试,钱君获得硕士学位;翌年(1998)其论文修订版以《自足的宇宙》为名由香江出版有限公司出版。6 月30 日午夜至7 月1 日凌晨,中英两国政府香港政权交接典礼在香港会议展览中心举行,本人为会场中数千观礼者之一。《从今走向繁荣富强——回归时的心情》7 月1 日在香港《星岛日报》发表。

应谭汝谦教授之邀,8 月下旬至1998 年6 月杪任美国明尼苏达州圣保罗市Macalester College(默士达学院)的H.H. Humphrey 客席讲座教授,授课两学期共四科。

1998 年,51 岁。《比较文学台港论文选》出版;《诗心永春》论余光中;作品入《导赏》

4 月《中國比较文学学科理论的垦拓──台港学者论文选》(与曹顺庆合编)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夏天在香港出席香港文学研讨会,发表论文《文学的雅与俗》。10 月7 日起《情采繁富诗心永春——试论余光中各时期诗作的特色》长文连载于《大公报·文学》周刊(马文通主编)。12 月19 日钱锺书先生辞世,发表文章悼念。12 月香港明窗出版社出版吕少群编《香港作家散文导赏》、赏析黄维樑《这商埠也有山水人文之美》。

1999 年,52 岁。办香港文学研讨会;在星蓉港会议发表龙学和港学论文;博硕研究生毕业

2 月在新加坡“人与自然”国际会议上发表论文。4 月香港中文大学新亚书院举办“香港文学国际研讨会”,本人任筹委会秘书长。8 月14—19 日出席四川大学“中国比较文学学会第六届年会暨国际学术研讨会”,发表论文《用〈文心雕龙〉来析评文学——以余光中作品为例》。夏天在香港出席香港文学研讨会,发表论文《黄国彬的〈致贝多芬〉——“小众文学”的一个例子》。香港英文报纸Hong Kong Standard 访问本人的记录10 月16 日刊出。本人指导的香港中文大学中文系博士生陈强(江弱水)论文,口试通过,陈君得博士学位;其论文析论卞之琳诗歌艺术,后来出书并获奖。同年同系同为本人指导的曾慧丝(后更名泳涓)论文《思果散文研究》通过口试,曾君获硕士学位。

2000 年,53 岁。在镇江论龙学;在武汉论港学;《活泼纷繁》出版;《苹果之香》在星出版

4 月出版的喻大翔著《两岸四地百年散文纵横论》有《黄维樑散文论》。4 月2—5 日出席在刘勰故乡镇江举行的“《文心雕龙》国际学术研讨会”,发表论文《龙学西传:向西方文论界推荐〈文心雕龙〉》。10 月6—9 日出席华中师范大学“余光中暨香港沙田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发表论文《余群、余派、沙田帮——沙田文学略说》;是次会议的多篇论文(包括数篇对本人作品的评论)由黄曼君、黄永林编辑成书,名为《火浴的凤凰·恒在的缪斯》,于2002 年7 月出版。

散文集《苹果之香》由新加坡的SNP 综合出版有限公司出版;王润华在序言中称本书作品“是香港都市文学最好的样品”。主编的《活泼纷繁的香港文学:1999 年香港文学国际研讨会论文集》上下册,由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出版。

2001 年,54 岁。在川大博士班授课;任新亚洲出版社总编;在深圳大学讲“中西文论比较”

2—4 月任四川大学文学院博士班客座教授。5月本人选编的“中国当代散文八大家”之一《余光中散文精选·大美为美》由深圳海天出版社出版。5 月起任香港新亚洲出版社总编辑(至2002 年夏天)。夏天在香港出席关于黄世仲的研讨会,发表论文《中国报告文学的先声——黄世仲的〈五月风声〉》。10 月至2002 年1 月任深圳大学文学院硕士班客座教授,六次讲座的讲稿名为《中西文论比较》,2002 年由深圳大学文学院非正式出版。11—12 月香港学校朗诵节选用黄维樑散文《突然,一朵莲花》。

2002 年,55 岁。“爱读式”篇章译注出版;在青岛任客座教授;《香江文坛》刊黄维樑专辑

1 月《中国语文精读精解·第一册》由香港新亚洲出版社出版;本书由本人发明的“爱读式”(Arf即A—Reader Format)版式排版,其特色为“三易”:容易阅读、容易理解、容易记忆;此书出版后,曾在香港的百佳超市发售。(十多年后,本人出版第二本“爱读式”书籍;“爱读式”的雏形为本人主编的《大道之行——〈礼记·礼运·大同篇〉》,此为1994 年在新亚书院任辅导长时编印送给毕业生的“礼物”。)

10—12 月获王蒙邀请任青岛中国海洋大学文学院“名家讲座系列”客座教授,在该校授课。10月在上海出席复旦大学“世界华文文学国际研讨会”(陆士清为主要筹办者),发表论文。11 月《香江文坛》(汉闻主编)推出“黄维樑专辑”(第4—39 页),内有访谈录《沙田福田·黑发白发·雕龙飞龙》、黄维樑新作、李元洛和朱寿桐等的评论、学术资料汇编等内容;资料汇编分为“学术活动纪要”“著述目录”“作品评论摘编”三部分,乃直至2002 年为止黄维樑较为详尽的学术资料。12 月散文集《突然,一朵莲花》(又一个版本)由香港山边出版社出版。编辑的《人生:香港作家联会会员散文集》本年由香港明报出版社出版。

2003 年,56 岁。在湘鲁琼台等地开会讲学,讲王蒙,论散文;9 月起任佛光大学教授

3 月与陈婕参加“香港作家江西访问团”,任副团长。4 月在长沙和岳阳做多次演讲:在湖南理工学院讲《中西修辞的比较》;与李元洛共讲《散文的欣赏与创作》。9 月在青岛中国海洋大学参加“王蒙作品国际研讨会”,发表论文《王蒙小说〈布礼〉三读——试从作品本身、作者、文学史析论其意义》。11 月在台湾元智大学文学院讲香港的文学。12 月在海口海南师范学院出席“中文散文与中华民族精神国际研讨会”,发表论文,评述余光中、陈耀南、岑逸飞的散文。“爱读式”《中国古代诗歌导读》(与李元洛、吴长和合编)本年由香港山边社出版。

9 月起至2012 年6 月杪任台湾佛光大学文学系教授;这期间有一个学期休假在港任树仁大学客座教授,授文学理论和新闻传播理论两科。这9年间,寒假和暑假以及比较长的假期,以及每月一次,从台湾返回香港和深圳;不在台湾时,多居于深圳。

2004 年,57 岁。《文化英雄》《文学强人》《现代文学》出版;北大、海师大会议;复旦演讲

3 月在马来西亚槟城出席“东南亚文学文化研讨会”,发表论文《唉,艰难文论》;此文在海峡两岸暨香港、澳门引起不少回响。很多中华学者一面倒地用当代西方文学理论,写出诘屈聱牙的艰难文论,是本人多年来批判的对象。4 月《文化英雄拜会记——钱锺书夏志清余光中的作品与生活》由台北的九歌出版社出版;此书的两个修订版先后由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和北京九州出版社推出。

4 月28 日在台湾东华大学中文系以“让《文心雕龙》的雕龙成为飞龙”为题演讲。6 月在台湾元智大学出席“中文系发展方向国际研讨会”,发表文章。8 月《期待文学强人──大陆台湾香港文学评论集》由香港当代文艺出版社出版;本书有一半篇幅评论香港文学;书名为一篇文章的题目,该文在海峡两岸暨香港、澳门报刊发表,有颇多反应。9 月11 日在广州《羊城晚报·花地》发表文章《抑扬余光中》,同日刊有余光中等的相关“论战”文章。

9 月在北京出席北京大学等办的“中国新诗一百年国际研讨会”,发表论文《在“后现代”用古典理论看新诗》。很多现代或后现代的新诗,晦涩难懂,本人多年来常常为文批判之,也因此得罪若干人。

10 月在苏州出席“百年中国文学史国际研讨会”,发表论文《〈文心雕龙·时序〉:中国最早的文学史》。同月应徐志啸之邀,在复旦大学中文系演讲《文学理论的恶性西化》。11 月上旬在海南师范大学“作家周”参加系列活动,出席者有余光中、王蒙、喻大翔等;发表论文《韩潮苏海王岭余峰——余光中与王蒙的散文》。

本年担任台湾佛光大学“大学英语”教学组召集人(至2005 年)。本年《中国现代文学导读》(据1998 年台湾书店版本修订而成)由台北的扬智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出版,出版后重印多次。

2005 年,58 岁。首尔、上海、包头、深圳、澳门、台北开会演讲:讲《离骚》,析King 的《梦》;《初探》出版20 周年笔谈

农历元宵节与陈婕女士在香港举行婚礼。7 月在首尔韩国外国语大学中文系演讲“大陆台湾香港对三地文学研究近况述评”。同月出席复旦大学百年校庆“中国文学理论国际研讨会”,发表论文,以《文心雕龙》理论评析余光中散文和美国黑人民权领袖马丁·路德·金的《我有一个梦》。同月在包头出席“楚辞国际学术研讨会”,发表论文,以《文心雕龙》理论评析《离骚》,指出其结构问题。

8 月在深圳出席“比较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发表论文《Ben Jonson 有中国特色的文学批评》;在上海出席“亚洲研究学者国际研讨会”,发言。9月在澳门出席“世界文明论坛国际研讨会”,发表论文《东海西海,心理攸同——以文学为例试论中西文化的大同性》(此文后来刊于《中国比较文学》2006 年第1 期;本人有多篇论文其后在该刊发表)。

10 月在上海出席“上海首爾都市文化比较国际研讨会”,发表论文评论两个城市的英语运用。11 月5 日出席台北教育大学“台湾当代十大诗人学术研讨会”,发表论文《乡土诗人余光中》。12 月在广东增城出席“世界华文文学高峰论坛研讨会”,发言。12 月在台湾中正大学台湾文学研究所演讲“Ben Jonson 有中国特色的文学批评”。

8 月由蒋述卓等著、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20 世纪中国古代文论学术研究史》,其《20 世纪香港地区中国古代文论研究鸟瞰》部分,对本人的论著多有述评赞誉。(2006 年出版,黃霖主编、黄念然著的《20 世纪中国古代文学研究史·文论卷》也有多处论及本人论著。)《香江文坛》12 月号的《黄维樑〈香港文学初探〉出版“二十周年笔谈”》,刊出梅子、黄坤尧、喻大翔、许翼心、古远清、王剑丛、柳泳夏七位作者的文章,评论此书;曹惠民《标志性的贡献——重读〈香港文学初探〉》刊于2005年12 月25 日《大公报·文学》。

2006 年,59 岁。《新诗的艺术》出版;论“911”美国诗;在香港、高雄、广州演讲和开会

1 月在香港九龙华仁书院演讲《文学的欣赏》。4 月24 日儿子若衡出生,其名字来自《文心雕龙》的“平理若衡”一语;同日写作《逍遥论文学》一文,为龚鹏程《文学散步》一书的序言。5 月20—21 日出席高雄市中山大学文学院举办的“台湾文化论述:1990 年以后之发展”学术研讨会,发表论文“Poetry and Politics : Receptions of YuGuangzhong’s‘Nostalgia’”(此论文的中文版题为《余光中〈乡愁〉的故事》;英文论文收入Chin—Chuan Cheng 等编辑的Cultural Discourse in Taiwan,2009 年由中山大学出版)。6 月《新诗的艺术》由南昌的江西高校出版社出版;此书乃《怎样读新诗》的大幅度增订版本。同月在宜兰县员山国小对国文教师演讲《文学赏析》。

7 月11 日在香港中央图书馆“香港文学节”专题演讲《感受语文之美》。9 月“911”5 周年,发表《911 :美国人以诗疗伤》,此文在香港《明报月刊》、台北《联合报》、广州《羊城晚报》刊出。11 月29 日—12 月1 日参加香港艺术发展局“20世纪中国文学的回顾与21 世纪的展望国际学术研讨会”,发表论文《如何“文论”发龙吟?——文化忧患与〈文心雕龙〉》。 12 月6 日在广州暨南大学中文系演讲《〈文心雕龙〉与今天的文学批评》。

2007 年,60 岁。在韩国和我国吉林、上海、昆明、台东等地讲中西文化,请刘勰看《大长今》,评顾彬

1 月9—11 日在澳门出席“新移民文学与文化”高层论坛,发表论文《“眺不到长安”:余光中的离散怀乡散文〈逍遥游〉》。4 月25 日在扬州大学中文系演讲“中西合璧的文学研究法”;27 日在南京东南大学演讲“东方是东方,西方是西方?──中西文化异同论”。5 月9 日在台湾彰化师范大学演讲“比较文学与文学批评──以‘从〈文心雕龙〉看〈大长今〉’为例”。同月11—12 日在韩国祥明大学出席“中国地域文化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发表论文,也以《大长今》为析论对象。

讽刺性论文《刘勰对顾彬这样说》,刊于《联合报·副刊》7 月3、4 日;其不同版本刊于香港和内地几个报刊,引来海峡两岸暨香港、澳门很多注意和好评。7 月在长春吉林大学出席“第十四届世界华文文学国际研讨会”,发表论文,指出可用古典文论析评华文文学。8 月17—19 日出席复旦大学“现代视野下的中国古代文学与文论国际学术研讨会”,发表论文《请刘勰来评论〈大长今〉——〈文心雕龙〉的现代应用一例》。7 月30—31 日在香港中文大学逸夫书院及联合书院出席“第二届香港旧体文学国际研讨会”,发表论文《资于故实,酌于新声——以苏文擢作品为例论旧体诗的新生命》。

9 月10 日下午在陕西师范大学“国际汉学论坛”演讲《中西合璧的文学研究法》;晚上在该校“长安大讲堂”演讲“东方是东方,西方是西方?──东西方文化异同论”。9 月在香港中文大学逸夫书院出席“鲁迅论坛”,发表论文,用亚里士多德悲剧说分析鲁迅《祝福》中的祥林嫂。9 月29 日在台北教育大学出席“第一届学院作家研讨会”,发表论文《博雅之人,吐纳英华──余光中学者散文〈何以解忧〉析论》。

10 月在南京大学出席“中国文学文化的传统与变革研讨会”,发表论文。9 月在绍兴、上海出席“鲁迅:跨文化对话研讨会”,发表论文,内容与在香港9 月的论文相近。9 月5—7 日在香港大学中文学院出席“东西方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发表论文《20 世纪文学理论:中国与西方》。11 月杪12月初在香港出席“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回顾与廿一世纪的展望国际学术研讨会”,发表论文。11 月30日至12 月3 日在昆明出席云南大学“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学会第十五届年会”,发表论文《请刘勰来评论顾彬:〈文心雕龙〉“古为今用”一例》。

12 月10—11 日在广州出席暨南大学“曾敏之与世界华文文学学术研讨会”,发表论文《宣仁继统,世纪恢宏:曾敏之咏写“世界华文文学”的诗词》。12 月21 日上午在台东大学演讲“东方是东方,西方是西方?──东西方文化异同论”;下午在该校新校区演讲“散文的評价”。这一年是演讲和开会年,出席学术会议之多、发表论文之多,创下了记录。

2008 年,61 岁。花莲、香港、台中、台北、北京、广州讲《文心雕龙》;出版龙学论集;观“鸟巢”奥运

1 月出版的韩国学者柳泳夏韩文专著《香港文化空间》有多章节论及本人作品。3 月25 日在台湾东华大学中文系演讲“20 世纪文学理论:中国与西方”。4 月10 日在台湾东海大学中文系演讲“东海西海有文论”。4 月28—30 日出席香港大学中文学院“香港文学史研讨会”,发表论文《〈文心雕龙〉和香港文学史的撰写》。

5 月24—25 日出席台北政治大学文学院“余光中先生八十大寿学术讨论会”,发表论文《余光中的“文心雕龙”》。6 月29 日在香港中央图书馆作“香港文学节”专题演讲“路标上的文学”。

8 月与妻儿“自驾游”,从深圳到北京,在“鸟巢”观看北京奥运的比赛,其后南下游览几个历史文化名城,有散文记其盛。10 月《让〈文心雕龙〉成为文论飞龙:中国古代文论的体系建设和现代应用》(试行本),在佛光大学非正式出版。10 月12—14 日出席北京语言大学与中国比较文学学会“中国比较文学学会年会暨比较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发表论文《〈文心雕龙〉和中国比较文学史的撰写》。10 月18—19 日在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席“《文心雕龙》国际学术研讨会”,发表论文《用〈文心雕龙〉理论从事古今中外文学作品的实际批评》。

12 月27—28 日出席广州中山大学“中国文体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发表论文《〈文心雕龙·论说〉与现代学术论文的撰写原理》。

2009 年,62 岁。徐州、北京、澳门等地讲华文文学、王蒙;《文学导论》教材;任新诗奖评判

1 月《以〈文心雕龙〉为基础建构中国文学理论体系》刊于《文艺研究》2009 年第1 期。4 月《文学导论》(佛光大学通识课程教材)试行本出版。5 月任明道中学等主办的全台湾学生文学奖新诗组大专组决审委员(2010 年和2011 年再任,共三届)。

6 月23 日在徐州师范大学出席“华文文学高峰论坛”,发表文章《华文文学研究的方向》。6 月29 日在北京大学东方文学研究中心暑期学校开幕式上致辞,并演讲“东方文论的龙头”。7 月22—24 日在香港出席“传记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讲评6 篇宣读的论文。

8 月10 日在香港城市大学出席文学座谈会,以“建立香港文学馆”为题发表意见。《百爱神“背信弃义”——读谢天振〈译介学〉随笔》发表于《东方翻译》创刊号(2009 年8 月出版),此后在该刊发表多篇论文。

11 月6 日出席澳门大学“王蒙作品学术研讨会”,发表论文《王蒙与诺贝尔文学奖》。11 月29 日在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演讲“请刘勰来评论顾彬与马悦然”;出席川大博士生论文答辩会议。12 月18—19 日参加“台湾中央大学”的“钱锺书教授百岁纪念国际学术研讨会”,发表论文《刘勰与钱锺书:文学通论——兼谈钱锺书理论的潜体系》。

2010 年,63 岁。在我国呼和浩特、香港、佛山以及韩国等地讲学开会;论钱锺书、香港文学、《铸情》、马悦然

1 月在台湾任“余光中散文奖”决审委员。3月7—9 日出席暨南大学“华文传媒与海外华文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发表文章《华文文学与诺贝尔文学奖》。4 月18—21 日出席澳门大学“汉语新文学史国际学术研讨会”,发表论文《〈文心雕龙〉与汉语新文学史的撰写原理》,并在闭幕式担任大会总评。4 月24 日在香港理工大学演讲“香港文学百年”。

5 月内蒙古师范大学中文系万奇教授指导学生包剑锐写成论文《黄维樑与〈文心雕龙〉之“六观”说》,包君取得硕士学位。5 月28—29 日出席香港中文大学“诠释、比较与建构: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国际学术研讨会”,发表论文《中为洋用:以刘勰理论析莎剧〈铸情〉》。6月佛光大学文学系研究生陈忠源论文《韦勒克沃伦〈文学理论〉与刘勰〈文心雕龙〉之比较研究》口试通过,陈君获博士学位,本人为其指导教授;陈君博士论文2023 年由台湾“花木兰”出版。

6 月12 日在台中以决审评判身份出席全台湾“学生文学奖”颁奖礼,并致辞。6 月25 日出席香港作家联会与香港中文大学主办的“中西与新旧——香港文学的交会研讨会”,发表论文《香港文学:中西新旧交会的典型》,并在研讨会闭幕式担任大会总评人。

8 月6 日在广东佛山市图书馆南风讲坛演讲“向钱看,锺爱书——纪念钱锺书先生百岁诞辰”;8 日《佛山日报》刊出访问本人的报道,题为《风情绝代·钟情于书》;8 月7 日在佛山市南海区图书馆演讲《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代意义》。8 月25 日“30年·深圳梦”的“深圳梦典大型诗乐晚会”在深圳音乐厅举行,由陈婕导演,余光中和张家声朗诵多首余光中诗歌。8 月27—29 日出席韩国光州市“第十二届韩中文化论坛” ,发表论文《孔子、刘勰、〈大长今〉》,并在研讨会闭幕式担任大会总评人。

9 月7—9 日与家人在上海游览“世界博览会”。10 月6 日《瑞典马大爷与华文作家“小蜜蜂”》刊于深圳《晶报》副刊(主编庄向阳)。10 月8—10日出席高雄中山大学中文系“清代学术国际学术研讨会” ,发表论文《赵翼论诗绝句与〈文心雕龙〉》。11 月19 日《“东海西海心理攸同”——纪念钱锺书百年诞辰谈其核心学说》刊于《深圳特区报》。近几年常在《晶报》和《深圳特区报》副刊发表文学或文化评论,还有若干散文。《从〈文心雕龙〉理论视角析评韩剧〈大长今〉》刊于《中国比较文学》(季刊)本年第4 期。

2011 年,64 岁。《迎接华年》出版;在高雄、武汉、香港、广州讲余光中、《文心雕龙》、梁实秋等

1 月下旬与家人游览美国西岸多个城市。2 月散文集《迎接华年》由香港文思出版社出版;此书获得2014 年公布的“首届国际潮人文学奖2000—2012”散文奖。3 月24 日出席“余光中特藏室”启用典礼,以《笔灿五采,室藏五财》为题致辞,该室在高雄中山大学图书馆里。

4 月7 日在武汉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演讲“一部《文心》治天下文学”。4 月27—29 日出席香港大学中文学院举办的“东方诗话学第七届国际学术研讨会”,发表论文《中诗西诗,诗是余家事:余光中诗话初探》。6 月18 日在台湾乌日出席“明道文艺学生文学奖”颁奖典礼并致辞。

10 月22—24 日出席台湾师范大学“梁实秋国际学术研讨会”,发表论文《余师传梁师——余光中笔下的梁实秋》。11 月11 日在香港树仁大学中文系演讲“在‘后现代’用古典理论看新诗”。11月22—26 日参加广州“共享文学时空——世界华文文学研讨会”,以“从文学到电影:谈台湾本年放映的《他们在岛屿写作》”为题发言。

12 月本人指导的佛光大学博士生刘正伟论文《早期蓝星诗社研究(1954—1971)》通过考试,刘君获得博士学位(其《早期蓝星诗史》2016 年在台北出版)。与徐志啸对谈《文心雕龙》,记录刊于本年出版的《中外文化与文论》21 辑。

2012 年,65 岁。任川大客席讲座教授;任澳大客座教授;论雅俗,论大师;龙学论著好评

2 月15 日《啄木鸟之歌》刊于台北《联合报·副刊》。3 月16—17 日出席台湾中兴大学“第九届通俗文学与雅正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做主题演讲《文心雕龙的雅俗观和文学雅俗之辨》。应曹顺庆院长之邀,4 月下旬任四川大学“985 工程文化遗产与文化互动创新基地”(文新学院)讲座教授,演讲“评价文学大师的标准”。5 月12 日在台湾高雄文学馆演讲“余光中与高雄”,该馆展出本人著作及手稿。8 月12 日在广东东莞市图书馆“市民学堂讲坛”演讲“悦读中西爱情诗”。

8 月起至2014 年6 月杪,应朱寿桐教授之邀,任澳门大学中文系客座教授,共4 个学期,每学期讲授三个科目;教学期间,与家人居住于澳门。9月12 日在澳门大学中文系“研究生文学沙龙”演讲“香港文学及海外华人文学研究现状”。9 月杪在北京与内子出席一场国庆晚宴。12 月3 日出席澳门大学中文系“王蒙文学专题研究会议”,发表论文《王蒙莫言诺贝尔》。

12 月本人指导的佛光大学博士生郑祯玉论文《余光中台湾诗研究》,通过口试,郑君获得博士学位;年前郑君先得硕士学位,其硕士论文《余光中与中国古典诗歌》也由本人指导;其博士论文2023年由台湾“花木兰”出版。

散文《早餐在水圍村》和《没有书城,哪来书香?》韩文译本选入《香港文学选集2—散文:那一身灿烂的嫣红》(홍콩문학선집 2 산문 — 눈부시게 새빨간 부겐빌레아),此书本年8 月由首尔出版社prunsasang 푸른사상出版。散文《校园五月花》选入《中大·山水·人文》,此书由香港中文大学中文系编辑,香港牛津大学出版社于本年9 月出版。

李凤亮等著《移动的诗学:中国古典文论现代观照的海外视野》(暨南大学出版社2012 年版) 第五章《传统文论话语与海外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分四节论述夏志清、王德威、黄维樑、张错四位批评家;黄维樑在第三节,题为《黄维樑:文论雕“龙”者》,第257—276 页。

2013 年,66 岁。《文论新探》新版;《中西新旧》出版;撰《中大人一日》;川大、北大、北师大、内蒙古师大演讲,浙工大开会;悼念夏志清

1 月《从〈文心雕龙〉到〈人间词话〉》(《中国古典文论新探》增订版)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2 月18 日在广东中山市图书馆的“香山讲坛”演讲“当代中华文学有没有大师?”。5 月续任四川大学文新学院讲座教授;14 日在该学院演讲“刘勰、钱锺书与20 世纪西方文论”;15 日上午讲课题为“钱锺书与比较文学”;18—19 日参加四川省第10 届比较文学研讨会,发表论文《锦上添花:刘勰与20世纪西方文论》;20 日在文新学院演讲“余光中的‘文心雕龙’”。

5 月23 日在北京大学中文系以“钱锺书及其文学批评”为题做学术演讲。5 月24 日在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演讲“余光中、白先勇的‘文心雕龙’”。5 月26 日在内蒙古师范大学中文系演讲“刘勰与20 世纪西方文论”;同日又演讲“余光中的‘文心雕龙’”。

夏天写作《唱一首“都瑞美”》,记述2013 年3月21 日一天的生活,以辑入文集《二十一世纪中大人的一日》(于2015 年由香港中文大学香港文学研究中心出版);此文先行在海峡两岸暨港、澳报刊发表。

6 月8—10 日出席浙江工业大学王蒙创作60周年学术研讨会,发表论文《王蒙杂色:人文语乐》。7 月1—5 日参加香港作家团的厦门、闽西文化之旅。

8 月《中西新旧的交汇——文学评论选集》由作家出版社出版;本书分为四辑:1. 诗话词话研究和古代诗歌选释;2.《文心雕龙》及其应用;3.“五四”以来的中华文学;4. 文化(包括文学)评论。本书文章多选自最近十年的作品,有此时期文学论评自选集(不包括文学创作)的意味。

《学科正名论:“华语语系文学”与“汉语新文学”》刊于《福建论坛》2013 年第1 期、香港《文学评论》2013 年8 月号;选入《世界华文文学研究年鉴2013》。

11 月30 日参加香港中文大学中文系50 周年系庆晚宴。12 月出版的由曹顺庆主编的《中外文化与文论》(第25 辑)刊登张昊臣等撰的访谈录《文学研究中的普遍性、差异性与融通性——对话黄维樑教授》。12 月29 日哥伦比亚大学荣休教授夏志清先生辞世,本人发表文章悼念。

2014 年,67 岁。《华文文学评论》专辑;《壮丽余光中论》出版;在中大、北师大、清华讲学

4 月16 日出席澳门大学“余光中作品研讨会”,发表文章《余光中的2013 年》。4 月17 日在香港中文大学中文系演讲“《文心雕龙》的现代意义”。5 月26—28 日出席香港中文大学中文系“今古齐观:中国文学中的古典与现代国际学术研讨会”,发表论文《构建“情采通变”文论体系刍议:一个古典现代中西合璧的尝试》。6 月出版的《华文文学评论(第二辑)》(四川大学出版社出版)推出《“香江才子”黄维樑先生研究专辑》(第1—39 页),内容有川大教授张叹凤的评论,以及本人的新作。

获香港艺术发展局资助的《壮丽:余光中论》8 月由文思出版社出版;余光中作品评论写了数十年,“积学储宝”,这是本人唯一评论余光中的专书(1979 年和1994 年出版的两本评论集,是“编著”)。8 月杪与家人到台湾与多位师友叙旧。

9 月15—26 日应沈庆利教授邀请,在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做系列讲座“中国现代文学作家作品专题研究”,共六讲。9 月22 日应王宁教授邀请在清华大学外文系演讲“佛莱的基型论与中国古典文学研究”。11 月18—21 日在广州增城出席“首届世界华文文学大会”,发表文章《世界华文文学研究的学术视野》。12 月《古镜记:读古远清编纂的〈世界华文文学研究年鉴2013〉》在香港和内地的报章发表;此文被选入2014 年的该《年鉴》。散文《丰盛与简朴》选入本年度“香港学校朗诵节”朗诵材料。

2015 年,68 岁。《香港作家》专辑;澳大访问学者;港沪开会;游美国东部,访母校;退休

1 月3 日香港作家联会创会会长曾敏之先生辞世,发表文章悼念。3—12 月任澳门大学社会科学院访问学者,从事研究与翻译工作。3 月出版的《香港作家》双月刊有“黄维樑专辑”(第3—21 页);同月出版的林树勋《香港文学作品欣赏笔记》一书析评黄维樑散文《春晖》。4 月上旬与家人有杭州文化之旅。《金庸雅俗广泛的文学存在》发表于6月号《明报月刊》附册《明月》。

6 月3 日在香港中文大学中文系“风雅传承:民初以来旧体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以“古雅与新风:记中大两位诗人苏公与余翁”为题演讲;又发表论文《竹枝词“风”词足资——以蒋彝作品为例试论这种轻型诗的文体特色和文史意义》。6 月13—14 日在上海出席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与《学术月刊》杂志社合办的“中国新文学:语言与话语”国际学术研讨会,发表论文《“言资悦怿”:中国现代文学批评的一种书写风格——兼论宇文所安的“Entertain an Idea”文体》。

7 月与家人有美国之旅,包括回母校哥伦布市俄亥俄州立大学,与东亚系教授见面,到两位先师墓园致祭,后撰文记述其事。8 月上旬收到《21 世纪中大的一日》,内收本人《唱一首“都瑞美”》一文。秋天起為《羊城晚报》的《人文周刊》写专栏短文,每个星期天一篇,栏名为“含英咀华”。

11 月出席香港中文大学“第五届世界华文旅游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发表论文《东方大地的宝石:20 世纪初一位英国人的圣城澳门记略》。散文《米埔观鸟记》选入本年度“香港学校朗诵节”朗诵材料。本人指导的佛光大学研究生陈小燕论文《“余光中诗园”研究》,通过口考,陈君本年获硕士学位。

本年春天起,工作和生活于港、澳、深三地:在香港和澳门从事教学和学术工作,周末在深圳过家庭生活。从前在台湾教书,是个穿梭各地的人;本年换了在澳门,仍是穿梭各地的人。香港、台湾、澳门、深圳四地地名都有“水”偏旁,人非鱼,却得水,与水有缘。中国“新的四大发明”陆续出现,妻子最能善用其中事物。1976 年至今数十年来在各地大学先后的专任教研职务,于12 月31 日结束。

2016 年,69 岁。长住深圳;川大发表“Hati—Colt”;沪穗港深开会讲学;《文心体用》出版

从元旦起长住深圳,自称“香港深圳人”。1 月为《香港史新编》修订再版撰写《中西新旧交汇,仍然活泼纷繁──〈香港文学的发展〉后记》。《“言资悦怿”:现代文学批评的一种书写风格》刊于台北《国文天地》本年2 月、3 月号。4 月在上海出席复旦大学等主办的“现当代文学语言问题国际研讨会”, 发表论文《香港文学语言的“四合语”特色:以黄国彬散文为析论对象》。

5 月在广州暨南大学出席“文学评论与20 世纪中国文学史的生成”研讨会,发表文章《“科学”地从事文学评论和文学史编撰》。《杨绛就是锺书》一文6 月在内地和香港发表。《〈文心雕龙〉的雅俗观及文学雅俗之辨》发表于《海南师范大学学报》本年6 月号。

7 月任“我与金庸——全球华文散文征文奖”终审评委,并在24 日的会议上发表短论《研究金庸的第二只手》。7 月本人编辑的《黄国彬卷》由香港天地图书公司出版,所撰《导读》发表于本年香港的《城市文艺》和汕头大学的《华文文学》。7 月初出席四川大学“第七届中美双边比较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发表论文“‘Hati—Colt’: aChinese—oriented Literary Theory”,此文后来刊载于Comparative Literature & World Literature Nol.1, no.2(2016);在会议前(在7 月1 日)的讲习班演讲“文学批评与文学史:《文心雕龙》的启示”。

8 月5 日晚上在深圳“中心书城”演讲“我所认识的钱锺书与杨绛”;6 日上午在深圳宝安区凤凰书院演讲“乡愁之外的余光中”。8 月李元洛《诗美学》出版,书首有本人长序。8 月一家自驾游,重访镇江纪念刘勰的“文苑”,在黄山与徐永龄教授的夫人与公子聚会;徐教授在20 世纪90 年代曾发表多篇文章共约六万字,评论本人作品(诸文收入《永龄文集》,2013 年安徽教育出版社出版)。10月22 日在香港中央图书馆演讲“壮丽《我城》——西西与黄国彬作品的乡土色彩”,讲稿翌年1 月23日刊于香港《明报》。

酝酿、写作、修订多年的龙学专著《文心雕龙:体系与应用》,10 月由香港文思出版社出版。本书通过中西比较凸显《文心雕龙》理论的体系性、普遍性、恒久性,阐释其重大的现代意义,并将其高明的理论(特别是“六观”说)应用于古今中外文学的实际批评中。书中《“情采通变”:以〈文心雕龙〉为基础建构中西合璧的文学理论体系》一章长逾五万字。香港大学中文学院荣誉教授陈志诚对此书的评论《有心而具创意的精彩之作》翌年4 月17 日刊于香港《明报》。12 月下旬与家人有海南的文化之旅。

2017 年,70 岁。春与秋北京多次演讲;《爱读式文心》出版;三篇《访谈录》发表

潘建伟教授访问本人,完成《永葆文心,致力雕龙——黄维樑教授访谈录》,发表于台湾《华人文化研究》卷5 期(2017 年),也在《书屋》和香港的刊物发表。

4 月在北京巡回演讲:12 日在国际关系学院讲“外交家的文化修养和中西文化异同” ,13 日在首都师范大学讲“1500 年前的文论现在还管用吗”,14 日在中国艺术研究院讲“古典文论的现代应用——《文心雕龙》新论”。

6 月与家人到高雄探望余光中先生与夫人,后发表《到高雄探望余光中先生》(在香港《明报》)。7 月《爱读式文心雕龙精选读本》(与万奇合作编撰)由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8 月5—6 日出席在内蒙古师范大学举办的“中国《文心雕龙》学会第十四次年会”,发表论文《文心雕龙:体系、应用、普及》。

《枫景旧曾谙:遥想几位加华文友》发表于9月4 日的台北《联合报》副刊,以及9 月出版的《香港作家》双月刊。《比较文学与〈文心雕龙〉——改革开放以来香港内地文学理论交流互动述说》发表于《中国文艺评论》8 月号、《香港文学》9 月号。

9 月14 日在北京出席“李元洛《诗美学》研讨会”,发表文章;15 日在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以“今天我们如何爱读《文心雕龙》”为题演讲。9 月接受四川师范大学张叉教授的访问,两篇访谈录其一题为《守正创新,开辟中国比较文学研究的新天地》,另一题为《善用中国传统文学资源,充实世界比较文学金库》,二文各长一万多字,后来分别在内地和香港刊物发表,并收入张叉等著的《何去何从——比较文学中外名家访谈录》(商务印书馆2023 年版)。

10 月10—16 日应邀参加港澳台文化人“看广西”旅游。10 月下旬在高雄出席余光中先生寿庆活动。11 月28 日出席“第六届世界华文旅游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发表《清江壮瀑雄关红木城——记广西“西南丝路”之旅》。《艰险中多情奋进的作家作品述评——读林曼叔〈中国当代文学史稿〉》发表于香港《文学评论》12 月号(也刊于《华文文学评论》)。

12 月14 日余光中辞世,29 日赴高雄出席丧礼。12 月出版的张清芳主编《中国文学佳作选:台湾散文卷》有本人序言《亲,您一定要读这本书》,序言曾先行发表。

本年仍在《羊城晚报·人文周刊·含英咀华》写专栏,基本上每周一篇;9 月起在《北京晚报·知味》发表文章,本年共四篇:《老弟子传芬芳》《中华文坛的三位“男高音”》《“金体书法”沪港通》《钱锺书的牛津B.Litt. 学位》。

2018 年,71 歲。纪念余光中;蜀、深讲李白和莎翁;《活泼纷繁》《文化英雄》二书出版

1 月21 日香港文艺社团合办《纪念一代宗师余光中教授:座谈·解读·朗诵》集会,本人讲话;3 月4 日在香港作家联会的集会讲“余光中的文学成就”;3 月9 日出席香港中文大学联合书院举行的“向余光中教授致敬”活动;4 月14 日香港中文大学中文系举办“余光中教授追思朗诵会”,儿子若衡朗诵《乡愁四韵》。

5 月11 日 在深圳一学院演讲“写作的要求:有益又有趣”;12 日在深圳“木卫二通识文化”演讲“英文阅读和写作”。《活泼纷繁:香港文学评论集》6 月由汇智出版有限公司出版,此书为本人第四本香港文学评论集。

7 月19 日在“香港书展”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座谈会讲本人新书《文化英雄拜会记:钱锺书夏志清余光中的作品与生活》。8 月18 日在深圳讲“刘以鬯文人小说《酒徒》的三段论述”。9 月中旬在山东的鲁东大学讲学和开会。

10 月下旬在四川绵阳参观“王蒙文学馆”;在江油出席李白研讨会,发表论文《英美学者对李白诗歌的翻译和研究》。10 月29 日在四川大学演讲“消失了,满天壮丽的霞光——余光中诗文里的生与死”,30 日在四川师范大学做同题演讲。12 月22日开始,在深圳的“木卫二”《莎士比亚精选导读》,共4 讲。

本年仍在《羊城晚报》和《北京晚报》发表文章,情形与2017 年所述相仿。《北京晚报》刊的是:《天上群仙也要读新诗》《春日重读〈沙田七友记〉》《中大校园的“文学家之径”》《金庸的“文学存在”》《余光中的知音》《文学的“藏山”和“传人”》《“光纤之父”高锟:智者和仁者》《我与金庸的三类接触》《墨韵语丝有知音》。

2019 年,72 岁。《爱读式12 篇》出版;在深圳、香港、广州、澳门、佛山、温州、桂林、汕头、成都开会讲学;欧洲五国文化之旅

3 月与黄玉麟合作编写的《爱读文言经典十二篇》出版,亲自“推销”,香港有多间中学采用。春学期在香港能仁学院兼课。在深圳“木卫二”春四讲李白、杜甫诗,秋四讲希腊神话史诗悲剧;杨青整理笔记后于其网站“木卫二文化”刊载。

4 月9 日在香港的“孙方中书院”(中学)演讲,以“余光中何以解忧”为题。4 月下旬在首尔和济州参加与潘耀明文学有关的研讨活动。5 月下旬在温州商学院:23 日演讲“从‘绮色佳’到‘可口可乐’—— 依音创意的美妙翻译”;25—26 日在译学高层论坛暨钱锺书翻译思想研讨会中,发表论文《从钱锺书的“化境”说到外文汉译的“丑化”和“美化”》。

7 月6 日在广州出席“大湾区文学联盟”成立活动,发言建议办杂志名为《芳香》(Bay AreaLiterary Magazine);7 日在佛山市南海区文联演讲“活泼纷繁的香港文学”。

7 月27 日至8 月5 日与家人去欧洲文化旅游,包括匈牙利、斯洛伐克、奥地利、捷克、德国五国。

8 月下旬在澳门大学出席“汉学研讨会”,发表文章;并应朱寿桐之请在其博士班讲课,又接受澳门卫视访问。8 月23—26 日在桂林出席“2019 年文化与传播符号学研讨会”,发表论文《符号学“瑕疵文本”说:从〈文心雕龙〉的诠释讲起》。

9 月4 日出席“香港文学双年奖”小说组决审会议,并在评判座谈会上发言。10 月下旬出席汕头大学第四届华文文学高端论坛,发表论文《华文文学·诺贝尔奖·汉语文化自信》。

11 月下旬出席四川大学纪念杨明照先生110年诞辰国际学术研讨会,发表论文《〈文心雕龙〉的推广和应用:我的尝试》;18 日在四川师范大学演讲“文心雕龙与中华文化自信”;20 日在四川大学演讲“我认识的几位海外汉学家”。

11 月24 日香港《大公报·大公园》发表《余光中流沙河“重逢”》。11 月下旬在香港出席旅游文学研讨会,发表论文《石门开,茶香诗香一起来——记余光中2006 年的石门茶文化之旅》(此文2020 年10 月刊于《书屋》)。11 月30 日出席香港中文大学新亚书院校友活动,把框镜的1969 年毕业典礼师生大合照(父亲“珍藏”了数十年)送给母校。

12 月6 日香港作家来访,谈香港和内地的文学文化交流;8 日戴文静来访,谈《文心雕龙》的英文翻译和向外推广。12 月下旬赴高雄探望余光中太太范我存,并与文友交谈余学种种。12 月17 日在深圳一学院演讲“创意写作——‘发现’黄山石头记”。

本年仍在《羊城晚报》专栏发表短文(情形与2017 年所述相仿)。在《北京晚报·知味》发表的文章如下:《与王蒙在福田观“大潮”》《对联唯我国独尊》《“发现”黄山石头记》《绮色佳、翡冷翠……》《“我希望她该是个漂亮的女人”》《在多瑙河畔,在魔涛河畔…》《给学生“优惠”让学生爱读》《东诗效颦西诗》。网络版《跨界经纬》《木卫二文化》《小楼听雨诗刊》《字游》等转载本人新作或旧作,长短多少不一。

2020 年,73 岁。闽、苏、浙文化之旅;文刊《年鉴》《知味》;澳门论坛讲忧患

1 月下旬与家人有马来西亚之旅,旅毕回到深圳。4 月下旬与家人驱车北上,经广东、福建各地至扬州,逗留多天,南下经浙江多地,经梅州,这文化之旅在5 月下旬结束,返回深圳。

4 月25 日《符号与传媒》刊《符号学“瑕疵文本说”:从〈文心雕龙〉的诠释讲起》。6 月号《香港文学》刊《文学的“藏山”和“传人”——从刘以鬯的〈酒徒〉说起》;同月《书屋》刊《读钱锺书译论“郑笺”笔记》。

9 月下旬收到陈炜舜主编《玉屑金针:学林访谈录》,内有潘建伟与本人的访谈录,题为《永葆文心·致力雕龙》。10 月收到《文心学林》2020 年第1 期,内有本人参观“文心文选资料中心”的报道、本人所写游志诚《文心雕龙五十篇细读》序言。

《杜甫在香港》刊于12 月号香港的《城市文艺》。12 月上旬出席澳门大学第三届中國文化(澳门)论坛,发表论文《汉语新文学的“忧患之书”和“忧患之诗”》;此文后来刊于《世界华文文学》第1 期(2022 年秋出版)。12 月中旬收到《世界华文文学研究年鉴2019》,内转载本人《大师的评定》;又收到《国文天地》,内有本人《早潮壮观晚霞凄美:高雄中山大学校园的余光中诗》。

本年每周仍在《羊城晚报》写专栏,篇名包括《论文造假大闹剧》《西方人不重视家庭?》《王蒙:“耄耋小说狂”》《但丁、莎士比亚与杜甫》《宴客之道“悦豫且康”》《香港有四大名山》等。本年仍在《北京晚报·知味》发表文章,如下:《深居简出的日子》《“煲剧”谈经验·“褒剧”论经典》《园林“雅舍”和地下“状元”》《“文心馆”咏叹调》《杜甫在香港》。多个网站如《白先勇衡文观史》《当代诗学会》等转载本人新旧文章多篇。又,本年郑延国发表二文评介本人著作;曹顺庆、陈思宇“网络论文”论及本人论著;港中大出版社网站介绍本人著作。

2021 年,74 岁。《中国文论》《中文学刊》评介本人;《金庸胡菊人》《大师风雅》《大湾区》三书出版;重庆、四川演讲;《余光中专辑》;香港“旅行”

1 月号《香港文学》刊《我也“煲剧”》。1 月上旬收到《华文文学评论》第七辑,内有本人《群仙也要读新诗——流沙河和余光中都在白玉楼了》《古远清:修史健力士》二文。

2 月号《书屋》刊《志弘师道,彬蔚文心》,讲王志彬、万奇的《文心雕龙》研究。2 月20 日网络版《新京报书评周刊》载《黄维樑读龚鹏程〈文心雕龙讲记〉》(后又载于《文心学林》和台北《国文天地》)。3 月下旬收到《文心学林》2020 年第2 期,内有本人《“文心馆”咏叹调》等二文。

《早潮壮观晚霞美:余光中“圆柱四诗”赏析》刊于4 月出版的《厦门广播电视大学学报》。《新亚书院:我的中国心》刊于4 月号《书屋》。《我的云端“音乐厅”》刊于4 月香港《城市文艺》,又刊于台北《联合报·副刊》等。4 月27 日《羊城晚报》刊《乒乒乓乓五十年》,此文无意中获“粤港澳大湾区文学征文大赛”二等奖。4 月下旬收到本人由香港独家出版有限公司出版的《海上生明月——谈金庸和胡菊人》一书。

4 月下旬收到山东大学戚良德教授主编的《中国文论》第八辑,内有本人文章《〈文心雕龙〉的推广和应用:我的尝试》;有张然《中国古代文论研究的“两创”如何进行?》,此文对本人的龙学著作有数千字的评论;本辑《编后记》也有颇长的评论;本辑的封二和封三用图文介绍本人及著作。

5 月9 日收到古远清编注的《当代作家书简》,内收本人书简多封。5 月中旬收到《台港文学选刊》2021 年第2 期,内收本人20 世纪70 年代所译夏志清论文《文人小说家与中国文化》。5 月下旬在长沙,与李元洛、郑延国游;25 日在长沙理工大学演讲“济慈的诗和余光中对其诗的翻译”。5 月杪在武汉出席关于古远清的研讨会,发表论文《中华作家其文其人的立体多元述评——读古远清近年三本史书》,附录论文题为《汉语新文学修史大家古远清刍论》;访古远清于其住所。6 月初收到《华文文学》2020 年第6 期,内有戴文静《比较文学视域下中国古典文论现代应用的先行者——黄维樑教授访谈录》;本年杪面世、古远清编著的《世界华文文学研究年鉴2020》转载此文。

6 月中旬在重庆:16 日在西南大学演讲“艾略特与余光中比较论”;“悦来新诗力”系列活动中,18 日研讨会本人发表论文《余光中诗作和诗论表现的中华文化自信》(此文后来发表于本年12 月出版的《中国文艺评论》);接受电视台访问;接受《华西都市报》访问(访问稿翌日在网络版《封面新闻》发表,题为《专访香港中文大学黄维樑教授:余光中〈乡愁〉第一节灵感取材于重庆嘉陵江畔》)。记述这几天活动的散文《嘉陵江畔听诗的回声》刊于8 月号的《香港文学》等。6 月下旬在成都,疫情影响,原定21 日在川大的演讲改为线上举行,题目是“从变异学理论看余光中对济慈诗的翻译”。

7 月上旬收到《独家人物》2021 年第1、2 期合刊号,其中“纪念专辑”有本人的《或有微助其作品之流传:纪念戴天》。8 月下旬收到《华人文化研究》2021 年第1 期,内有本人特约编辑的《壮美斯文:余光中教授纪念专辑》,共收文章11 篇:本人的《五彩璀璨六十年:余光中和“余学”忆述》《各地对余光中的评论选辑》,以及王蒙、金耀基等的文章;与此专辑内容略异的版本刊于《华文文学评论》第八辑(2021 年12 月下旬面世)。

9 月散文集《大湾区敲打乐》(附彩色图片数十张)由香港文思出版社出版。本人在朋友圈介绍此书;《大公报·大公园》《书屋》先后刊登与此书有关的文章。9 月27 日香港《文汇报·读书人》刊《文学名家的苦恋疯恋……》(关于潘耀明的一本文集)。9 月29 日网络版“韧性V”以《中文专业学生必读的〈文心雕龙〉,可以从这本书入门》为题图文并茂地介绍黄维樑、万奇合编写的《爱读式文心雕龙精选读本》,并刊出本人所撰序言。

10 月號《书屋》刊本人《海上生明月》自序。10 月上旬收到本人所著《大师风雅——钱锺书夏志清余光中的作品与生活》(此为台、港版《文化英雄拜会记》的增订版),九州出版社出版,附32页彩图;本书上了“十月光明书榜”。

11 月21—23 日出席澳门大学第四届中国文化高端论坛,发表论文《中国逆差、欧美顺差的“文化贸易”——略述文学和文学理论的几个例子》;23—24 日出席澳门大学第八届人文论坛,发表文章《书海“第几涛”?——中国人文学“数字化”咏叹调》(此文收于澳门大学《中国文化论丛》2022年第一辑);古远清编著的《世界华文文学研究年鉴2021》转载此文。

12 月7 日与内子到香港,居留了11 天,这期间探望亲友,参观M+ 博物馆等;回深圳后,在酒店及居家隔离共14 天。2021 年第7 期(总第81 期)《中文学刊》刊《中国逆差、欧美顺差的“文化贸易”》一文,又以本人为“封底人物”,有照片、介绍、语句摘录等;主编庄伟杰在《手记》里对本人多所揄扬。

本年仍在《羊城晚报》专栏发表短文,包括《如果余光中遇到钱锺书》《“哲学博士”的错误》《“宁失印度,不失莎翁”》等。本年《北京晚报·知味》发表的文章为《嘉陵江畔听诗的回声》《谁来为李白“洗白”?》。网络版《裸故事》《个人图书馆》等转载本人新旧文章。

2022 年,75 岁。《书屋》《华文评论》刊小辑;《文学家之径》出版;武汉、深圳、香港、广州、澳门、芜湖开会讲学,讲《艾与余比较》等

1 月1 日吉林美术馆发表的《学林风雅——当代学者写笺书法展》收有本人所写书信。1 月号《书屋》推出新项目:焦点作者首期为金耀基,呈现其文章、书法、别人对他的评论。本人协助主编策划。

1 月号《独家人物》“白先勇专辑”中有本人《白先勇:对中国文化永远自信》一文。

《读徐志啸〈楚辞十讲〉》刊于2 月7 日香港《文汇报·读书人》。《与王蒙“联诗记趣”》刊于2月23 日上海《新民晚报·夜光杯》。《深圳的现代化+ 生活》刊于3 月《明报月刊》。3 月初得高玉婷书《永远的俏黄蓉——翁美玲》,内收本人《美丽必须消逝》一文。《“依音创意”的妙译》刊于3月26 日《南方周末》。

4 月号《书屋》刊本人《数字时代中西文化交流前景》,又刊吴敬玲《黄维樑点滴》,又刊本人毛笔所写《书与我》(十四行诗)。4 月上旬收到郑延国自印三书,其中《清词丽句必为邻》和《学苑三贤隽语多:读罗新璋钱冠连黄维樑》有读本人作品的札记。《艾略特与余光中比较论》刊于《南方周末》4 月21 日;又刊于本年香港《文综》季刊、台北《国文天地》月刊,以及网络版《蜀山比较文学》。

文集《文学家之径》5 月由浙江古籍出版社出版;关于此书,6 月至9 月苏之白(王钰哲)、徐志啸、季米各自发表书评;本人在京、港报刊有自我介绍的文章。5 月12 日在武汉理工大学“人文讲堂”线上专题演讲《诗与人文理工各学科的对话》。5 月23 日成都《武侯文学》刊杨玉华《建构世界文论共同体》一文,论及本人的龙学论著。

6 月4 日参加香港公共图书馆“2022 年青年创作坊”,线上讲《书:怎样阅读?怎样分析、评价?》。《深圳生活中的文化》刊于7 月号《明报月刊》附册《明月湾区》。7 月初收到古远清编著的《世界华文文学新学科论文选》,内收本人的《大师的评定——试论华文文学研究的一个难题》。8 月农历七夕前一天参加李元洛广州《人间情诗》发布会,线上讲话;预先写好的文章《李元洛:李白的传人》发表于《名作欣赏》2022 年 12 月号。

《钱锺书偶尔也会“打瞌睡”》刊于9 月1 日《南方周末》。9 月中旬收到《华人文化研究》半年刊,内有本人《读古远清近年三本史书》。9 月24—25日线上参加四川大学“共同价值国际论坛”,发表论文《仁义礼智信和真善美》。

《艾略特和中国现代诗学》(旧作修订本)刊于10 月出版的《外国语文论丛》第九辑。10 月7 日在深圳书城“晚八点”演讲《文学大师怎样评定》,因疫情改为“录播”,南翔主持。10 月中旬收到《中外文化与文论》第51 辑,内有万奇《中西比较·实际批评:黄维樑〈文心雕龙:体系与应用〉评析》一文。《中国古代最伟大的发明是中华诗词》刊于10 月19 日香港《文汇报·读书人》。10 月21—23日参加安徽师范大学文心雕龙研讨会,线上发表论文《〈文心〉之为德也大矣》。10 月25 日线上参加《香港志·文学卷》编写会议。10 月29 日在深圳龙华书城“对话大家”讲《钱锺书是一座书城》。

11 月4 日参加华南师范大学“大湾区文学文化”互融交流会议,线上讲《大湾区文学的交融互通》。11 月8—10 日出席澳门大学论坛“中国作家与西方哲学”,发表文章《钱锺书余光中夏志清笔下的罗素》,发言稿12 月8 日在《南方周末》刊出。11月10 日参观“澳门文学馆”。11 月11—13 日线上参加珠海中山大学“华文文学研究的问题意识”会议,并在该校“名家讲坛”演讲“华文文学与中华文化自信——以余光中、白先勇为重点讨论对象”。11 月20 日在华南师范大学线上演讲“台港报纸文学副刊的黄金时期”。

11 月出版的四川大学《华文文学评论》第九辑的“学术回声·黄维樑”专辑中,刊本人《“华文文学”短章集》《艰险中多情奋进的作家作品述评》,刊吴敬玲《黄维樑:香港文学、“余学”、“新龙学”研究的奠基者》,刊王国巍《从〈大湾区敲打乐〉谈黄维樑散文风格》。

《英美学者对李白诗的翻译和研究》刊于四川师范大学《外国语文论丛》(2022 年12 月出版)。12 月10 日《南方周末》网络版刊本人《罗素冥诞150 周年:钱锺书、余光中、夏志清笔下的罗素》。12 月29 日《名作欣赏》重刊本人的《古老:文名远播,两袖清风》一文。《中西视野和文化自信:一个老学生谈读书与治学》刊于《重庆评论红岩特刊》2022 年第2 期。

本年在《北京晚报·知味》发表的文章为《故“香/ 乡”依旧灯火璀璨》《溜冰鞋的刀是“裁梦刀”》《“文学家之径”上应接不暇》《“仁义礼智信”与“真善美”》。本年网络版《南方周末》《跨界经纬》《译匠》《豆瓣》等发表本人多篇新作或旧作。本年吴敬玲、王国巍、万奇、柳咏夏分别发表文章评论本人著作。

2023 年,76 岁。荆州、澳门、安庆、芜湖、青岛、成都、香港、深圳讲龙学、余学、文明互鉴;记述曹、朱、游等其人其文

1 月13 日《南方周末》网络版刊《从老古到古老:他的学术业绩令我衷心佩服》。《悼念刘绍铭教授》刊于2 月6 日香港《文汇报·读书人》;2月11 日在香港岭南大学出席刘氏追思会;2 月13日《南方周末》网络版刊本人《“嵌入历史”的粤籍批评家刘绍铭》。2 月17 日参加四川大学“曹顺庆教授从教四十年学术会议”,线上发言。2 月25日收到《世界华文文学研究年鉴2021》,中有本人的《书海“第几涛”?——中国人文学“数字化”咏叹调》一文。

《有缘有幸与朱寿桐同框》刊于《名作欣赏》2月号。3 月18 日参加复旦大学陆士清学术思想研讨会,线上发言。3 月杪收到曹顺庆等主编的《文心永存:杨明照先生诞辰110 周年纪念文集》,中有本人的《文心雕龙的推广和应用:我的尝试》一文。

4 月8 日在荆州出席“楚文化传承发展论坛”,发表论文《余光中的楚大夫颂》;8—10 日参加多个荆州文化艺术观赏活动。4 月15 日上午在澳门参加恭拜黄帝大典,下午在澳门大学出席“黄河黄帝文化澳门国际论坛”,发表文章《香港的黄河咏叹调》。4 月获赠黄坤尧新书《香港文学拼图》,内收评《香港文学初探》一文;此书序言谓《初探》“体大思精,引领作者、读者继续深挖,自然是很好的坐标指南”。

5 月中旬收到游志诚新书《文心雕龙五十篇细读》,内有本人序言《细说〈文心雕龙〉的三大义理》。5 月11 日收到张叉等著《何去何从:比较文学中外名家访谈录》,内有张叉对我的长篇访谈录。5 月13 日在芜湖市安徽师范大学:上午出席“高校文艺学课程建设高峰论坛”,发表论文《试论〈文心雕龙〉为文艺学专业必修课程》;下午在该校“中国诗学研究中心”演讲“知音者‘六观’《秋兴》诗八首——论杜甫《秋兴八首》体现诗艺的玉牒金科”;14 日安师大李平教授“导游”当涂与马鞍山的李白名胜。5 月27 日在华南师范大学出席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课题“香港报纸文艺副刊整理与研究”开题报告会议,会上发言。

6 月上旬收到古远清《当代作家书简续编》,内有本人书简多封。6 月下旬收到花木兰版《文心雕龙:体系与应用(增订版)》上下二册,共20 套。原来香港版内容在上册,新增内容在下册。

《郑延国〈钱锺书翻译理论与实践〉序》刊于7 月号《书屋》。四川大学的《华文文学评论》网络版发表本人《文学批评的“贫富悬殊”及其他——“华文文学”短章集》。7 月12 日《南方周末》网络版刊本人《余光中九颂屈原:蓝墨水的上游是汨罗江》。7 月下旬收到《文学跨学科研究》(ISL)7卷2 期,中有本人《从“失语”到“发声”:曹顺庆开发“中国式比较文学”的贡献》)。潘耀明著《一个时代的悲欢——总编辑冷看苍茫世事》(7 月出版)卷首载本人《潘耀明文章为时而著》。

8 月7—9 日出席在青岛市举行的“庆祝中国《文心雕龙》学会成立四十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学会第十七次年会”,发表论文《〈文心雕龙〉的现代意义》。

9 月收到《王蒙研究·八》,内有本人《王蒙莫言诺贝尔》一文;《文心学林·47》内有郑延国《逆向而行的文论家》,评本人龙学研究。郑延国新书本人序言刊香港《文汇报·读书人》9 月12 日。9 月23 日参加澳门大学线上纪念杨义会议。10 月2 日在深圳龙华书城演讲“欣赏对联之美”。10 月27—30 日出席中国海洋大学王蒙学术研讨会,发表论文《王蒙·耄耋·〈霞满天〉》。11 月25 日在成都大学“文明互鉴与文学研究”研讨会上发表论文《中英文学和文明互鉴》,论“对句”和couplet。11月30 日在安慶师范大学演讲“戏剧中的诗·诗中的戏剧”。

12 月2 日上午在安徽师范大学“文明交流互鉴”高端论坛开幕式上致辞,讲文论的“拿来”和“送出”;发表论文《文明互鉴与一个文论体系的建立》;下午演讲“用《文心雕龙》理论析评余光中诗文”。悼念余光中夫人范我存的《送别护泉的人》12 月5 日刊于《羊城晚报》和台北《中国时报》。12 月8—9 日在香港出席香港作家联会等团体的会议,在研讨会上以《世界华文文学在香港》为题发表文章。12 月中旬《当代文学自由谈》由香港中华书局推出(版权页写的是2024 年1 月出版)。12月22—25 日在汕头大学现当代研讨会上发表论文《试论钱锺书〈围城〉之为博雅的学者小说》。《漫长的告别式开始了》刊于12 月出版的香港《文综》,以及12 月29 日《北京晚报·知味》。

本年在《北京晚报·知味》发表《已得启功的韵味?》《香港的“黄河咏叹调”》《王蒙在香港》等文。网站如“跨界经纬”等转载本人多篇作品。本年贺越明、潘金英、潘明珠、郑延国、跣斋等在报章或网络发文评本人作品。

附记:2024 年1 月出版的《文史知识》刊本人《〈文心雕龙〉理论的现代应用——以评点余光中诗文为例》;1 月28 日在深圳市光明图书馆演讲“对联:‘迷你’文章大学问”。

编 辑:杜碧媛 dubiyuan@163.com

猜你喜欢

余光中研讨会香港
寻李白(节选)
阿来长篇小说《云中记》研讨会实录
不怕找茬
繁华背后,是一个念旧的香港
追思余光中:“乡愁”不老
香港之旅
王国钦《知时斋说诗》研讨会在北京召开
在齐越精神研讨会上的发言
展与拍
2016年国际云和可信计算研讨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