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审计数字员工建设思路及实践

2024-02-18蒋洪浪李宵欢张凯

中国内部审计 2024年1期
关键词:内部审计人工智能

蒋洪浪 李宵欢 张凯

[摘要]随着以大模型为代表的人工智能技术的飞速发展,各行各业都在探索新技术在传统领域的落地应用,在数字化审计加快发展的背景下,如何应用智能技术赋能传统审计劳动力,促进审计工作提质增效,并推动数字审计向纵深发展,成为当前的重要课题。本文通过构建以大模型技术为核心的审计数字员工体系,介绍中国太平洋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审计中心审计数字员工建设的具体实践,总结审计数字员工建设思路和创新特点,为建立新型数字化劳动力、推进审计行业发展提供可借鉴的方法。

[关键词]数字员工   数字审计   大模型   人工智能   内部审计

伴随着我国科技的不断发展,形成了大量数字

化审计的运用技术和方法,迫切需要通过“数字员工”建设形成数字化劳动力,有效推进数字化审计的深化运用,形成新的审计模式、流程和形态。

一、审计数字员工建设是数字化审计的新发展阶段

(一)数字员工是新工作模式的必然选择

数字员工尚无统一定义,业内普遍认为数字员工是以大模型为核心,综合多种智能化、自动化技术的软件机器人,其能够代替实体人员承担相关领域任务。随着科技快速发展,AI人工智能和RPA机器人流程自动化等新兴技术已成为新时代前沿行业必备的生产力工具,因此,数字员工建设既是信息技术发展的必然结果,同时也是解决企业发展所面临人力短缺、成本上升及人力效果不足的必然选择。

根据《麦肯锡数字化劳动力白皮书》(2022年9月)分析显示,我国已经着手进行数字化劳动力相关布局的企业高达79%,但真正落到实处的仅有12%左右,其中达到深度应用阶段的企业仅占9%。当前,我国企业数字员工建设的主要应用形式包括:一是服务企业外部终端客户,如虚拟主播、虚拟客服、虚拟教师等,其特点是利用虚拟人形象;二是支持企业内部经营管理,主要是协助企业员工处理各类事务,提供不同业务支持,其特点是赋能业务,构建与企业员工的工作协同。

(二)审计数字员工是数字化審计的实现载体

数字化审计是当前发展趋势,数字化审计作为审计检查的一种方法体系,需要有相应载体来保障数字审计方法体系得以落实,而审计数字员工能够综合运用各种技术工具,是数字审计实现的最佳载体。在数字化审计实践过程中,各种运用场景复杂、操作内容繁多,特别是大量数据规则模型使用、风险预警触发、数据收集整理等工作,都非常适合审计数字员工按照流程化程序运行。

(三)审计数字员工将推动数字审计变革

一方面,审计数字员工作为数字人力将有效填补审计人力缺口,改变传统人海战术式的队伍发展模式,构建“人防+技防”“人力技能+人工智能”相结合的数字化审计监督力量;另一方面,审计数字员工通过应用智能化核查方法、大数据式分析手段,突破传统审计局限,揭示企业管理中的漏洞和制度缺陷,助力守住企业风险底线,实现精准化审计监督。因此,审计数字员工将推进审计在模式、流程和形态方面的革命性改变。

二、审计数字员工建设思路

审计数字员工建设是审计发展的新机遇,影响着新形势下内部审计发展。审计数字员工建设仍处于起步阶段,可以借鉴的实践和模式不多。根据国内发展情况,做好数字员工建设工作,核心就是要明确数字员工建设思路,全面理解数字员工发展内涵、把握数字员工建设发展方向、全面梳理数字员工建设框架,并通过大模型、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充分运用,形成数字员工建设的完整思路和实施框架。

(一)审计数字员工建设需要解决的问题

1.风险多样性与数字审计有限覆盖相矛盾的问题。

一方面,虽然内部审计人员研发大量审计规则模型并进行了广泛运用,但很多规则模型具有“见光死”的特点,边际递减效应明显,数据运用效果不断被弱化。另一方面,伴随企业经营管理的创新发展,潜在的风险领域不断扩展,而审计所需的关键信息常常是不可直接进行分析的非结构化数据,导致数字化审计的覆盖范围有限,数字化审计覆盖速度远低于业务发展速度。

2.虚拟化数字员工与实体员工工作关系的问题。

数字员工与实体员工不是替代关系,而是一种协同关系。未来发展数字审计时,人或机器都无法单独推动企业未来的长远发展,需要一支人与计算机混合的员工队伍,并确保二者间的协作。因此,需要建立人机交互模式,针对检查内容,进行不同分工与协同,形成“协同审”“交叉审”“独立审”的审计检查模式。

3.微观运用和宏观整体建设的问题。

数字员工建设绝不是将部分审计检查环节系统化和自动化,而是要从理念上解决数字员工建设框架、全面梳理数字员工岗位职能、构建数字员工技能体系,形成数字员工综合分析能力、有效判断和评价的专业能力。

(二)数字员工建设的发展历程

按照技术迭代特点,数字员工的发展要经历三个阶段,即雏形阶段、发展阶段和升级阶段。审计数字员工的建设,就是从“机辅人判”“机判人审”到“独立审计”的发展过程。

1.雏形阶段。

在雏形阶段,企业在进行数字员工建设时,可以传统RPA运用为基础,将具有固定程序、标准化操作的大量重复性工作等通过计算机加以实施。该阶段的特点是由人工主导整体流程,由机器完成特定业务流程中的部分环节。这一阶段的数字员工存在较多感知与认知层面无法自动化的阻断点。

2.发展阶段。

该阶段主要是以“人工智能+RPA”为技术基础,由机器主导整体流程,机器能够通过AI能力实现“端到端”自动化完成特定业务流程,解决感知与认知层面的流程阻断点。

3.升级阶段。

该阶段主要是以大模型为核心,融合多种人工智能、RPA等技术。其特点是机器主导整体流程,大模型赋予机器自主任务规划能力,能够解决限定场景下的任意流程,实现多场景融合运用,并实现“端到端”的自动化。

(三)审计数字员工建设的工作框架

审计数字员工建设思路包括三个层面:一是明确数字员工建设目标;二是确定数字员工建设路径;三是形成数字员工建设工作框架。

1.审计数字员工建设的工作目标。

工作目标是以大模型为核心,通过创新应用人工智能、机器人自动化及大数据等最新技术,构建自动化、智能化及标准化的智慧审计新模式,建立以技術为支撑的数字化监督体系。

2.审计数字员工建设的发展路径。

一是拓宽数字审计范围。一方面,打造审计主体的标准化,即按照风险点全面梳理数字审计工作流程,形成系统可执行的数字审计检查流程;另一方面,实现审计客体的标准化,形成审计关键信息的标准格式。二是构建人机编队模式。创建“混合型”人机团队,实现审计人员与数字员工协同。三是形成智能员工队伍,逐步提高智能化水平,提高数字员工自主完成工作的能力。

3.审计数字员工建设的工作框架。

工作框架主要包括四个层次(见图1),在开展审计数字员工建设时,企业应按照不同层次要求,有序推进各项工作。

一是审计数字员工岗位设计。建立审计数字员工的人员化管理模式,统一命名审计数字员工名称及工号,确定工作职能,为未来数字员工管理打下基础。围绕审计工作流程,设置审计检查数字员工、审计支持和服务数字员工、审计公文管理数字员工三种岗位并进行岗位职责划分,便于审计人员随时调用,实现数字虚拟员工与实体员工的工作协同。

二是综合能力建设。审计数字员工的综合技能建设是重要的工作任务,也是审计数字员工建设的重点和难点。企业要构建涵盖审计主要工作职能的数字员工技能矩阵,并在实际工作中不断优化,以满足不同审计工作需要。

三是打造人机对话工作平台。这是审计数字员工建设的基础平台,能够实现人机对话功能。企业需要根据审计工作场景和工作需求,不断完善人机对话功能,从而实现数字员工与各种工作场景的融合和交互。

四是审计数字员工管理。数字员工也需要和实体员工一样进行管理,企业可以通过开发审计数字员工管理平台,对审计数字员工的工作状态、工作效果等进行监控管理,实现资源统筹调配,保证平台持续稳定运行;可以通过分析技术应用成效,不断完善数字员工功能,持续拓宽能力覆盖面。

三、审计数字员工建设实践

相较于传统自动化技术,审计数字员工基于大模型技术,具备更强大的互动交流、信息搜索和内容生成能力。企业通过对审计业务人员进行系统性建模,能够使数字员工在思想、行动以及职业能力等方面与真实员工进行对照,使其针对通用领域和专业领域的不特定问题,具备理解、思考和解决能力,并可通过行动执行操作,完成不特定任务。

中国太平洋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审计中心(以下简称太保审计中心)在开展审计数字员工建设中,通过搭建标准技术框架,打造审计数字员工技能体系,设置审计数字员工管理平台等,实现了业务增值及管理效能的提升。

(一)审计数字员工建设技术框架

在审计数字员工建设过程中,太保审计中心创建了以基础层、行动层、应用层、业务层为主的标准技术框架(见图2),各层级在审计数字员工运行过程中承担不同角色和职责。

一是基础层,主要包含基础大模型及配套基础设施,大模型是数字员工技术核心,是数字员工具备意图识别、任务规划以及任务执行的关键,而基础设施中高吞吐量GPU集群,为千亿级大模型的高效推理、数据并行、模型并行、张量并行和序列并行提供了保障。

二是行动层,基于基础大模型,构建了包含数字工作环境及相应配套工具的审计数字员工通用能力和专业能力矩阵。其中,数字工作环境将Python标准函数库、外部工具库、各类系统API(应用程序接口)纳入其中;而相应配套工具中,API选择器可以根据任务指令筛选对应API接口,环境感知器则可以实时捕捉数字环境变化,使数字员工能够编写程序代码,调用API完成任务,同时实时感知、理解工作环境变化,根据环境信息动态调整任务处理策略,自动纠正代码编写层面或任务规划层面可能存在的错误,使任务顺利完成。

三是应用层,主要包含自然语言交互平台及远程监控管理平台,自然语言交互平台是业务任务与数字员工进行沟通的主要渠道,可以通过指令向数字员工进行工作描述和任务发布,提高效率的同时,有效提升用户体验。远程监控管理平台,提供了一系列业务管理及成效统计功能,帮助审计人员与数字员工更好地协同工作。

四是业务层,针对实际业务需求进行岗位和职能设计,建设了前台检查、中台助理、后台管理三大工作组,并针对不同岗位要求,为数字员工进行了通用能力和专业能力构建。

(二)审计数字员工建设主要内容

在审计数字员工建设过程中,太保审计中心采取数字员工与真实员工人机编队的工作方式,通过打造审计数字员工技能体系,建立自然语言式的人机交互界面及可视化远程监测管理平台,生成了涵盖审计检查、公文质检、综合分析等多名审计数字员工(见图3),实现了审计监督效能提升、质量管理效果增强、审计项目管控完善的工作目标。

1.构建审计数字员工技能体系。

建立涵盖100余项通用技能的审计数字员工能力矩阵,有效覆盖三大类核心审计岗位要求,建立全新的虚拟化数字审计人力,通过软件来辅助审计人员高效完成远程审计核查、自动化报告撰写以及高效化审计质检等工作。

一是“智能核查”审计数字员工。实现对相关审计领域重要风险问题的自动化监测及智能化审计,以及审计问题的有效揭示和及时预警。

二是“综合分析”审计数字员工。支持对企业经营数据及审计发现问题的智能化分析,实现一键式生成分析报告,助力解放传统审计人力。

三是“数字质检”审计数字员工。实现对报告、底稿等审计成果的自动化质检,提升管理效能和审计质量。

2.建立自然语言式的人机交互界面。

太保审计中心通过应用自然语义理解、任务泛化、强化学习等关键技术,自主研发了人机对话技术,以对话聊天方式向审计数字员工发布工作任务,形成与场景紧密融合的数字员工统一交互界面(见图4)。

3.建立可视化远程监测管理平台。

通过建立可视化远程监测管理平台,太保审计中心实现了对审计数字员工运行状况、远程审计发现问题、系统资源分配情况等的持续性监测,以及数字员工工作成效的直观统计和资源的有效调配。

(三)审计数字员工建设技术创新特点

1.具有更强的行动能力和更高的泛化能力。

大模型技术的应用使得审计数字员工具备更好的自适应能力、规划能力和泛化能力。传统RPA自动化技术,采用硬编码定制方式处理操作,即使是相同任务因流程存在差别也需要重新开发,容错低、复用性差、泛化性不足。应用大模型技术使数字员工掌握行动力,能够编写程序代码,调用相应API完成任务,自动纠正代码编写层面或任务规划层面可能存在的错误,有效覆盖更多的长尾作业场景,带来更大的业务价值。

2.具备灵活化的思考模式以及多领域的任务处理能力。

通过大模型的应用,太保审计中心对审计数字员工思维模式进行了全面训练,使其更好掌握快思考与慢思考相结合的思维方式,具备更强的专业问题和通用问题处理能力。审计数字员工不仅可以基于经验和直觉的反应快速作出决策和判断,同时可以快速响应高频工作内容。另外,审计数字员工还能通过更加深思熟虑、理性、缓慢的思考模式,解决需要较高认知负荷的任务,如复杂任务规划、上下文语境理解、自我反思、模糊澄清等,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问题和任务,进行逻辑推理和作出理性决策,提供更准确的解决方案。

3.构建了更为完备的数字员工工作环境。

在大模型基础上,太保审计中心为审计数字员工构建了完备的工具库和代码可执行环境,赋予审计数字员工更全面、更广泛的能力。整个工作环境包含完整的Python标准函数库、外部工具库、各类系统API等,有效结合了实体操作类API和逻辑推理类API,具备更强的完备性,能够有效发挥大模型能力,助力各项任务完成。

4.实现了大模型技术与审计场景的融合化应用。

通过大模型技术的場景化运用,在通用大模型基础上,太保审计中心在审计数字员工建设过程中,针对审计场景进行了领域微调,利用数字员工处理规则明确、逻辑清晰、重复性强的日常事务性工作,将审计人员从重复性劳动中解放出来,实现审计场景与底层技术无缝衔接,达到管理效率提升、生产力有效释放以及人力成本降低的效果。

[作者单位:中国太平洋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邮政编码:200010,电子邮箱:lixiaohuan@cpic.com.cn]

猜你喜欢

内部审计人工智能
我校新增“人工智能”本科专业
2019: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与就业
数读人工智能
浅析SAP系统在石化企业内部审计中的运用
新常态下集团公司内部审计工作研究
图书馆内部控制建设的深度思考
下一幕,人工智能!
下一幕,人工智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