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英汉、汉英笔译理论与实践课程中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探究

2024-02-13郑永堂

陕西教育·高教版 2024年1期
关键词:笔译汉英英汉

郑永堂

在互联网技术和信息技术日益成熟的今天,如何将信息技术与教学有效融合既是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方向,又是实施课堂教学不可或缺的手段。因此,对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探究,既能适应翻译课程教改需要,又能突破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不足。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是一种新的教学策略和理念,该教学模式将学生网络在线学习与传统课堂教学相结合,基于英汉、汉英笔译理论与实践课程实际,重构线上线下教学比例、方案和教学内容,旨在提升学生学习兴趣,达到优化翻译课程教学效果的目的。

笔者所在的西安明德理工学院根据教学实际,在教学周期内既安排了线下课程,也安排了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在此阶段,对教学模式选择、课程进度安排、教学内容选择、教学设备(包括学习端口设备)、学习过程监控、教师在线答疑、学习效果检测以及课程考核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院虽实行了线上教学或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但是对大多数教师来说,混合式教学还只停留在初级阶段。分析两年多的线上线下混合式英汉、汉英翻译教学情况,笔者发现混合式教学模式能重新定位教与学的关系,从而进一步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混合式教学能突破传统课堂时间和空间限制,克服课程学时和学生自主学习时间的限制,解决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性不高等问题;混合式教学也能克服翻译理论教学与翻译实践教学的实施困难,获得更佳的教学效果;混合式教学更能克服英汉、汉英笔译理论与实践课程教学内容完成率低的弱点。相比之下,传统教学仅仅靠教师课堂讲授,学生对很多知识无法消化吸收,未能达到既定的教学目标和效果;对于接受能力较弱的学生,传统课堂的缺点尤为突出,因此,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建设势在必行。

英汉、汉英笔译理论与实践教学现状

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办学目标之下,民办普通高校都面临着教学模式变革的压力。培养适应经济发展和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的应用技术型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更具有市场竞争力的毕业生就成了院校教学改革的重点。作为英语专业核心课程的英汉、汉英笔译理论与实践,授课教师应对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翻译练习内容以及强度、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进行深入思考。翻译课程也面临着学时少,学分逐步压缩,教学内容信息量多、难度大的问题。如何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使学生有效掌握课程教学内容,达成育人目标,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在传统的英汉、汉英笔译理论与实践课程中,英汉、汉英翻译教学一般各占一个学期,教学内容往往限于学生所用的翻译教材,教师的讲授也仅限于每周两个学时的授课时间。学生课后的翻译练习项目较少且内容比较单一,作业讲评占用课堂时间较多,很多教师在翻译理论讲授和实践之间无法达到教学的平衡。因此,英汉、汉英笔译理论与实践课程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

在教学改革方面,各种新型课堂教学模式层出不穷,但大多数翻译课程仍坚持传统授课模式,传统课堂教学无法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课堂主要以教师授课为主,学生被动接受,受教学形式所限,课堂气氛活跃度往往不够,学生学习兴趣较难调动,学生参与度较低,教学效果较难提高。教改能否成功解决上述问题对于提升翻译教学质量至关重要。

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应用的灵活性及多样性

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平台的选择具有灵活性和多样性。在疫情期间,笔者所在院校师生以学生通、钉钉、腾讯会议为主要教学平台,授课方式有录播、直播、群课堂等多种模式,英汉、汉英笔译理论与实践课程的线上教学主要以钉钉平台的课堂直播模式为主。疫情后期,笔者在希沃多媒体教室进行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混合式教学可以确保所有学生参与课程学习。在坚持教学内容多样化的同时,选择适合学生学习水平的同步网络课程,使不能参加线下课程的学生,在可选择的时间内完成限定的学习任务。学习进度、学习内容、翻译任务安排都及时发至钉钉平台,既便于检查又能及时看到学生的完成情况。在线批阅作业便捷高效,学生也能及时看到教师反馈。

在翻译理论教学方面,师生可以在多个平台选择不同的翻译课程资源,如中国慕课、学习通、钉钉平台、学堂在线、学习强国、哔哩哔哩等学习平台。教师应根据学生学习情况推荐不同层次的翻译理论课程。在完成规定学习任务之后,学生也可以根据偏好去选择其他翻译理论课程。在课程结束之后,学生必须提供线上视频课程学习证明。通过这种方式,学生自身的学习、探索能力不断得到加强,学生也可以根据自身的需求去选择不同难度的翻译理论课程,这种便捷是传统的线下课程无法比拟的,但教师必须加强对学生线上学习的督促与监管。

混合式翻译教学应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改变过去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应用能力。在教学中要多开展以任务为中心、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教师要注意教学方法的多样性,根据不同的教学目的和要求,选择相应的教学方法,并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方法。线上优秀平台的翻译课程大多以翻译理论和翻译策略的讲授为主,英汉、汉英笔译教学在加强翻译基础训练的同时,应采用启发式、讨论式、发现式和研究式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习动力,最大限度让学生参与学习全过程。因此,对于课程教学内容的选择和优化不可或缺。

优化英汉、汉英笔译理论与实践教学内容

实施混合式教学模式以后,对翻译课程教学内容进行优化尤为重要。在课程设计方面,笔者线上安排学生查询国内著名译者的生平、译论及译著,指定小组制作PPT,经教师审核后发至钉钉群,供其他同学分享学习。这项安排不仅丰富了翻译课程学习的内容,还开拓了学生视野,使学生在了解国内外译论的同时,对中国的翻译发展也有了宏观的了解。

在翻译基础方面,笔者为线上翻译学习选择了《英汉词汇对比研究》一书,供学生了解英汉词汇差异。此书包含十个章节的内容,有英汉词汇弹性与刚性、精确与灵活、表达的求同与求异、表达的分析性与综合性、词语理据性、词汇搭配、词汇量、词汇对应、英汉借词以及英汉文字及其阅读速率的对比研究。作为翻译教学的辅助阅读书目,本书不仅能帮助学生了解英汉词汇的异同,也能扩大学生词汇量,提升对英汉词汇的深层认知。学者刘宓庆将辨析词义分为八大关系,即形态语义关系、语法层次关系、词语联立关系、语言文化关系、情感色彩关系、指涉呼应关系、思维逻辑关系以及专业领域关系。因此,对英汉词汇的对比学习是翻译学习的基础。

在英汉语言文化差异和思维差异对比方面,笔者为线上翻译教学选择了连淑能先生所著的《英汉对比研究》一书。本书上篇主要是英汉语言文化对比,以句式结构对比为主,有英汉综合语与分析语、刚性与柔性、形合与意合、繁复与简短、物称与人称、被动与主动、静态与动态、抽象与具体、间接与直接、替换与重复十个维度的对比。下篇为中西思维方式对比,包括英汉伦理型与认知型、整体性与分析性、意向性与对象性、直觉性与逻辑性、意象性与实证性、模糊性与精确性、求同性与求异性、后馈性与前瞻性、内向性与外向性及归纳型与演绎型十个维度的对比分析。其中上篇为笔者翻译课程必学内容,下篇为选学内容。英语比较重形态,但是汉语句型分析的问题比较复杂,句子结构和成分分析对翻译的重要性毋庸赘言。因此,让学生了解英汉句式结构差异和思维差异有助于学生在翻译过程中形成正确的思维模式和表达习惯。

笔者要求学生课外阅读上述两本书目,以小组为单位,在线上课堂进行轮流汇报,每次汇报时间为15分钟左右。在小组汇报结束之后,课堂安排有师生提问。学生通过提问进一步理解文本,教师通过提问检查学生课外阅读理解情况。

在线下翻译理论与策略的讲解方面,笔者选用了连淑能编著的《英汉翻译教程》作为英汉翻译课本;汉译英则选用了叶子南、施晓菁编著的《汉英笔译》。在课程侧重点方面,第一学期为英汉翻译,第二学期为汉英翻译。在英汉翻译练习方面,笔者主要选用了《英汉翻译教程》课后练习以及《西南联大英文课》部分篇目。在汉英翻译练习方面,笔者主要选用了《汉英笔译》课本练习以及英语专业八级考试翻译内容。

刘宓庆认为,对于翻译的分层分解活动而言,最重要的组织结构剖析应集中于三个方面(共六个层次):(1)“词—短语”层。本层次的分析目标是:抓住并捋清词语的形态关系,即从词语的形态判断其词性;从词语的词性判断其在句中的成分(part of speech);从词语的形态及联立关系判断其搭配形式(pattern of collocation),如介词词组、动词词组等等,进而判断其在句中的成分;在形态关系系统充分显现的基础上进行语义结构模态的判断。(2)“分句—句子”层。本层次的分析目标是:把握各语言成分的线性配列式(语序),捋出核心句基本构造(SV/SVO/SV·IO·DO/SVA/SVOA/SVC/SVOC 等)及其扩展式;抓住句子连接标记,弄清各分句的连接形式以及分布状况;在捋清句子线性配列及布局分析的基础上进行“分句—句子”层语义结构模态的判断。(3)“文本和次文本”层。本层面分析的目标是把握原作者在整个篇章中所寄寓或含蕴的潜在和非潜在的意义和意向。以上三项六个层次可归结为三个方面,即意义、修辞和逻辑,从而对应了翻译的三个过程,即理解、表达和校对,符合翻译初学者的认知水平。

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区别于大规模线上课程和线下课堂教学,其特点是线上线下融为一体,充分利用各自优势,突破大规模线上课程师生互动率低、效果不佳等传统课堂的不足之处。对于翻译课程而言,单纯采用线下课堂进行教学,只能勉强完成教材内容;如果采用混合式教学模式,不仅能保质保量完成教学任务,还能扩展翻译相关知识,拓宽学生视野,帮助学生全面提升英语水平。笔者认为,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也有助于分层教学,学有余力的学生可以借助网络课程进行自主探索;基础稍显薄弱的学生可以按照个人的学习能力选择学习进度和学习内容。

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过程管理

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能充分体现网络辅助教学的强大功能,如发布教学计划、课程考勤、安排课程预习、监督网络视频观看、检查作业提交等,课程平台的监管功能能够充分辅助教学过程管理,混合式教学发挥其优势的同时,也会出现教学和学习过程难以监管的情况。疫情期间,学生居家学习,部分学生会因服务社区抗疫、网络学习端口设备问题等无法按时参加线上课程。对于因自身原因不能按时参加课程的学生,教学管理人员、教师、辅导员以及家长都是责无旁贷的监管者。对于有特殊情况的学生,必须区别对待,除加强上课考勤之外,还应及时联系学生,做好学生心理建设工作。

为了保证线上课程的质量,任课教师必须加强线上课程管理。在课程的最终评价机制中,应包含课程的形成性评价,且形成性评价的评价指标必须细化。以英汉、汉英笔译理论与实践课程为例,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各占学生最终成绩的50%。在形成性评价中,课前预习、小组活动、课堂参与各占10%,翻译练习占20%。形成性评价的细化能有效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督促和监管。在任课教师的鼓励之下,大部分学生能根据自己的学习节奏和时间安排,完成线上规定的学习任务。借助网络平台的监管功能,教师可根据学习任务安排及时检查学生的完成情况。

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答疑方式灵活多样

课程答疑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过程中尤为重要,教师应根据学生需求,以教研团队为支撑,建立灵活多样的答疑机制,及时解决疑惑有助于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教师可以灵活安排课程答疑,个性问题线上单独答疑,共性问题线上集体答疑。英汉、汉英笔译理论与实践课程设有学习小组,教师也可以选择不同时段对不同小组进行答疑。对翻译练习的讲解和答疑适合在线下课堂进行,翻译练习过程中,学生可能因对原文本理解不同产生分歧,可能会因表达不同产生不同的目标文本。针对以上问题,除了做好答疑之外,教师要鼓励学生组织小组讨论,大胆探索,提升翻译学习的自主性和自觉性。

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能满足翻译课程的个性化需求

笔者认为,本科阶段的翻译课程首先应帮助学生了解国内外主要译者及其翻译思想;其次,课程的设置应包含英汉语言对比教学;第三,翻译课程应顺应学科发展,学生应初步掌握一些常用翻译软件的操作;最后,翻译课程还应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文化传播理念,适应科技理论系统化、社会生活科技化、人类思维和语言交际形式复杂化的社会发展趋势。

在教学内容的安排方面,应考虑教学内容的层次性和递进性。从词汇到句式,从思维到表达,从技巧到策略,从段落到文本,逐步实现翻译学习目标。对于译文的标准,除了忠实、通顺,教师也可参照刘宓庆先生提出的“可读性(readability)”原则,指书面语词语组合、章句及至语篇的可读程度,具体包含合乎语法(grammaticality)、合乎习惯(idiomaticness)、对语体的适应性(stylistic adaptability)、含义明晰(clarity)、条理性(organization),就翻译的可读性而言,目的语与原语的可读性必须相适应。

对翻译课程线上及线下混合式教学效果的评价

英汉、汉英笔译课程线上及线下混合式教学效果的评价应具备科学性、客观性和可行性。科学性指翻译理论指导翻译实践的基础地位不能改变。翻译实践本身没有一个可供参考的标准答案,但这并不意味着教师可以随意选择翻译的评价标准。国内外翻译理论汗牛充栋,翻译理论的建设者也对各种翻译理论进行了不同的阐述,但翻译准确、流畅地传递信息这一标准却不曾改变。客观性指教师在评价学生翻译实践成果时,既要看到学生的实际情况,又要看到学生的进步,坚持过程和结果的多维度评价体系。可行性指教师在学生翻译学习结果评价方面,应建立一套多维度、多指标、简单易行又能促进学生学习的评价指标,线上学习讨论、优质翻译作业展评、线上翻译竞赛等活动都应纳入过程性评价指标。

另外,教师通过课外访谈,及时了解学生翻译课程学习过程中的心理动态以及面临的困难。做好学生学习的心理建设,及时帮助学生疏通学习的心理障碍,做好线上线下混合式学习的监管也非常重要。翻译课程因为其较强的实践性特点,部分学生在课程学习中可能会出现较大的心理波动,如线上学习时注意力不够集中,草率应付翻译作业等。线上教学过程中教师跟学生直接沟通减少,对教学的反馈不像线下课程那么及时,这就要求教师平时做好课程学习任务的梳理、检查和督促。

最后,线上、线下教学模式各有优劣,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也不限于疫情期间。如何进一步探索网络教学资源,实现网络教学资源优化,使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进一步完善是每一位教师面临的艰巨任务。

猜你喜欢

笔译汉英英汉
跨学科口笔译研究的百科全书——Researching Translation and Interpreting介评
《口笔译话语分析研究新进展》评介
教育生态学视域下的英语笔译教学研究
略论笔译与口译的区别
话题链在汉英篇章翻译中的统摄作用
从目的论看环保公示语的汉英翻译
商务英语翻译中英汉褒贬义词的应用探讨
浅谈英汉习语的文化差异及翻译方法
英汉文化中的委婉语应用对比分析
汉英文字的幽默修辞功能浅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