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冶金原理课程中融入工程伦理教育的探索

2024-02-07马东亮吴钊峰沈向前谢雪芳王璐陈艳华

高教学刊 2024年3期
关键词:新工科建设工程伦理专业实践

马东亮 吴钊峰 沈向前 谢雪芳 王璐 陈艳华

摘  要:工程伦理教育已成为我国新工科建设的重要内容。将冶金工程专业教育与工程伦理教育相融合,进行课程思政教育,是帮助学生接受工程伦理,并主动吸收内化的有效方式之一。该种教育改革方式不仅能提高冶金工程专业学生分析和解决工程伦理问题的能力,还可增强学生对专业领域伦理知识的获得感。该文以冶金原理课程的工程伦理教育为例,分别从教学理念、教学设计、教学实施三个方面探讨工程伦理教育融入专业课中的重要性,可为进一步提升我国高校工程伦理教育教学提供参考。

关键词:工程伦理;冶金原理;课程思政;专业实践;新工科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4)03-0185-04

Abstract: Engineering ethics education has become the important content about the New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 Combining metallurgical engineering professional education with engineering ethics education and carrying out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all college courses are an effective way to help students to accept, actively absorb and internalize the engineering ethics. This kind of educational reform can not only improve the ability of metallurgical engineering students to analyze and solve engineering ethical problems, but also enhance their sense of obtaining ethical knowledge in the professional field. By taking engineering ethics education of Metallurgy Principle as an example,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importance of engineering ethics education in professional courses from three aspects: teaching idea, teaching design and teaching implementation, which can provide reference for further improving engineering ethics education teaching in Chinese universities.

Keywords: engineering ethics; Principle of Metallurgy;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all college courses; professional practice; New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

工程和伦理属不同的学科门类,两者之间似乎并没有太大关联。然而,从当前高速发展的工业社会来看,工程与伦理间的关系却变得日趋紧密。尤其是作为中国工程事业未来的准工程师——工科专业大学生,对其进行工程伦理教育已成为新工科建设的重要任务。

一  工程伦理教育

人类先进的文明离不开工程活动,这是因为它可以不断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为人类造福。同时,工程活动也给人类社会带来一定灾难性,如日本福岛核电站和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站项目。现代工程活动的构成较为复杂,需要通过内部工程技术与外部社会、政治、经济和伦理等相结合[1]。工程师们作为工程活动的主要策划和实施者,其重要决策常受自身经验、专业及伦理素质等影响[2]。因此,在一定程度上社会期待他们能够把人类安全与社会进步放在第一位,经济收益等排在第二位,即希望工程师须对项目担责。然而,由于某些工程师对工程中存在的伦理问题认识不清,在制定项目预案时关注度不够,进而为项目执行留下重大隐患。所以,在工程师对工程活动做出专业判断之前,应该提前识别出其中存在的伦理问题。当然,这种识别能力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通过后天的理论学习再加上相关专业社会实践逐渐培养出来的。作为即将毕业从事单位工作的工科大学生,他们在高校求学时必然要提前接受正规的工程伦理教育。只有这样,在其工作后从事与专业相关的工程活动时,才有可能保证自身具备较为良好的伦理道德观。大量研究结果表明,大学期间对学生进行大思政和伦理等方面的教育,将有利于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3-4]。据统计,中国工程师的主要来源为工科专业毕业的大学生,截至2022年3月人数已超7 000万。这些工科大学生毕业后不断涌入社会,积极从事着不同类型的工程活动。这就要求高校应不定期对他们进行工程伦理意识培养,以期达到社会所需的高素质人才要求。

“十四五”期间,由于国内外环境正处深刻复杂变化之中,中国的工程师即将面临新形势、新机遇和新挑战。这也就对新时代的准工程师——工科专业大学生有了较高要求,即在他们具备良好专业素养的同时,还要增强伦理意识。所以,越来越多的高校提出将工程伦理教育融入专业课程的教学当中,只有这样才有利于学生工程伦理素质的培养[5]。此外,新工科建设对教师还有一定要求,即需要他们明确教育理念、深化教学改革、提高专业水平和突出地方特色等[6]。作为冶金工程专业核心课程之一的冶金原理是连接冶金工程专业课和基础课间的重要桥梁。教师在授课方面很容易出现授課方式单一、教学设计老化等问题。同时,学生在思考和解决实际冶金工程问题时,他们自身的专业理论知识与工程实践之间时常出现脱节现象,且还不善于及时发现和处理冶金工程的伦理问题[7]。因此,如何向冶金原理课程中有针对性地融入工程伦理教育是该课程亟须解决的首要问题。本文将结合冶金原理课程,从教学理念、教学设计、教学实施三方面探讨工程伦理教育融入其中的重要性。本研究可为本土化相同或相近专业的工程伦理教育提供一定参考。

二  教学理念

(一)  工程伦理教育的重要性

在高新技术产业蓬勃发展的今天,工程师所从事的工程活动与自然和社会显然是密不可分的。在工程活动策划及执行期间,工程师不仅需解决工程活动中的专业技术问题,还需严格处理其内部的伦理问题,否则很有可能导致工程质量事故甚至是工程灾难。这说明工程师的伦理底线和职业操守与其所拥有的专业技能地位都是同等重要的。因此,要想保证准工程师们在其工作后从事的工程活动中能准确预判和快速处理新的伦理问题,行之有效的方法就是在对其进行专业课授课同时,融入相关工程伦理的教学内容。

当前,在新工科背景下,工程伦理教育的核心理念是“立德树人”。首先工程伦理教育本身承载着“专业思政”的重要使命,可帮助高等教育的教学对象修正价值观、增强责任感。其次,让大学生们通过“专业+伦理”的学习,不仅可以帮助其逐渐了解技术伦理、利益伦理、环境伦理和责任伦理教育等与工程活动之间的关系,也让他们对工程伦理在专业实践过程中的价值导向有清晰认识。最后,“大思政”教育是当前正在强调的新教育理念,它主要是以构建全员、全程、全课程育人格局的形式实现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因此,研究工科专业课程如冶金原理与工程伦理教育的有效融合与“大思政”教育是不谋而合的。

(二)  专业课中工程伦理教育的不足

每个人的伦理观绝大多都是通过后天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形成的。对于工程师而言,只有在大学期间接受良好的工程伦理教育,毕业后才有可能公平公正、安全顺利完成其从事的工程活动。所以,对尚处于准工程师的工科大学生来说,开展工程伦理教育不仅能改变他们对原有伦理的认知,内化为自己的行为准则,提高伦理风险意识。同时又可不断增强其自身对未来会从事某种职业的认知,并以高的伦理标准严格要求自己。

然而,当前我国高校工程伦理教育的不足,已逐渐成为影响高等教育主体综合能力提升的重要因素之一。由于工程伦理最为突出的特点是多学科的交叉融合,若仅具有单一学科背景授课教师对学生进行工程伦理知识讲授,其弊端是不言而喻的。所以,无论是从事哲学或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师,又或是进行工科专业研究的学者,都不适合单独对学生进行工科专业课程的伦理教学。因此,为了更好满足当前高等院校教育改革要求,有必要打破传统教育教学方式,如采取跨学院的专业课工程伦理授课团队教学等,进而发挥团队协作能力,有效提升工程伦理教育教学水平。

此外,高校教师对工程伦理教育及其在专业课程中的有机融入还存在认识上的不足。因此,以打造优秀课程团队及建设示范性“金课”为抓手,不断推动高校伦理教育发展。这就使得工程伦理教育不再局限于独立开设的工程伦理课程或其他的显性德育、伦理学课程等,而是自然而然拓展到工科专业理论课和与之对应的专业实践当中,最终让每位同学都能受益。

三  教学设计

(一)  设计思路

在工科的专业课程教学大纲中有效融入工程伦理元素,可潜移默化提高学生们的工程伦理意识。这需要一方面根据当前“课程思政”新要求,对专业理论课的授课内容进行优化。另一方面,在学生专业实践课中帮助学生寻找解决工程伦理问题的方法,让他们能快速吸收专业课中相关的工程伦理知识点。下面以冶金原理课程中的工程伦理授课为例。

首先,需要剔除课程内容中不太重要的知识点,优化课程设置。不断更新课程知识体系中相对陈旧的教学内容,做到继承与创新相结合。

其次,要结合伦理教学部分修订教学大纲。适当增加国内外冶金工程伦理研究的热点问题及与学科知识背景交融密切的伦理知识内容。

最后,收集制作与专业实践相关的冶金工程伦理案例。让学生通过网络及数据库等寻找与冶金原理专业实践相关的伦理案例,并按照授课章节重难点在实践课上讨论分析,最后,由授课教师指导学生进行归纳总结[8]。

(二)  教学媒介

“雨课堂”作为一种辅助型教学媒介,在教师授课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授课教师可在PPT中利用“雨课堂”分享预习题目、进行课堂提问、展示视频案例等。通过有效利用“中国MOOC”“智慧树”等在线教育平台及云课堂优势,可实现网络的同步或异步教学。另外,授课教师还可利用“腾讯会议”或“钉钉”建立如“冶金原理课程中的工程伦理”网上讨论群组。不仅可以发布与课程相关的教学信息,实现多媒体共享与多样化教学,还能通过问卷调查等方式及时准确得知课堂最终教学效果。

(三)  主体学习

工程伦理教育对于大学生意识形态的影响较为明显。当他们离开校门、步入社会,成为一名工程师后,其原先的工作和学习环境将发生显著变化。如果他们在校曾接受良好工程伦理教育,那么在应对工作中出现新伦理问题时,就可以很好地利用原先大学所学知识和部分经验进行指导。同时,还需积极向工作中有经验的工程师们请教。当然,这种前期借鉴和后天学习将会一次又一次指引其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充电蓄能,进而获得源源不断的动力支撑。

工程活动就其本身而言不是个人单方面的独立活动,而是带有整体意义的社会性活动。它是由甲方乙方的工程技术监督、相关单位负责人及各方参与者一起构成全部活动的共同体。为此,教师在引导学生分析和解决工程活动中的伦理问题时,需让他们提前尽可能全方位思考,如想象他们毕业后可以达到的社会地位以及在那时所应当承担的社會责任和义务等。教师可让全班同学每2~3人为一组,每组分别代表不同类型的行业人员。然后,这些“行业代表”将聚集在一起共同商讨与他们行业相关且具有相同或相近性质的工程伦理问题。这样的教学设计可以让学生在讨论中主动思考,激发其学习兴趣,也强化其社会责任、道德意识和伦理规范。

四  教学实施

(一)  计划制订

1  内容调整

在冶金原理课程中融入工程伦理教育,其主要目的在于提升学生们运用理论知识分析和解决冶金工程伦理问题的能力。因此,在不影响教学目的的前提下可对冶金原理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适当调整,尽可能在每个章节设计1~2个工程伦理案例。此外,在专业实践活动结束后,要求每位同学自行修改和完善解决冶金工程伦理问题的方案,从而不断调动其主观能动性、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

2  自学为主

为了将工程伦理知识合理融入冶金原理课程的每一章节,首先可让各小组提前通过网页信息查詢、CNKI等数据库检索、网络音视频讨论发言等方式完成自学。然后,让每组派一名代表将总结材料以PPT汇报方式向授课教师及其他的小组成员分享展示。这样既可提升学生寻找解决问题的能力,又能训练小组团队成员之间的沟通协作能力。其他小组结合该小组PPT汇报的情况给出平均分,平均分在前三名的小组要给予一定奖赏,以鼓励他们在下次工程伦理的案例制作及汇报中取得更加优异的成绩。教师还可对评选出的优秀工程伦理案例进行凝练—提升—归档,为冶金原理课程后续新案例的设计与制作提供参考[9]。

3  案例教学

工程伦理案例教学指的是在课堂上将要讲授的知识点提前置于设计好的工程伦理案例之中。选取的案例通常应为真实或是虚构且贴合真实工作场景的工程伦理事件。例如在某一工程活动事件中,学生可假想自己为该事件的实施者,需正确处理和解决其中潜在的伦理问题。在进行案例教学之前,授课教师通常需要学生提前对案例中角色进行选择,并给予一定技术指导。学生只有对其中工程伦理问题的实质不断思考和挖掘,才有可能将自身的角色演好。通过这种教学方式可加快培养学生辩证思维能力,从而达到强化他们工程伦理意识的目的[10]。

案例的收集首先可以按照各章节教学的重难点,让每小组提前准备正反两个工程伦理案例。学生可首先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尝试将所学冶金专业知识与伦理知识结合。然后咨询冶金工程领域相关工程项目负责人,如已毕业的师兄师姐,寻求其建议和帮助。最后对正反两个工程伦理案例进行补充与完善。将所得的案例与小组成员先行探讨,并对讨论结果整理、归纳、总结。最终以大作业的形式提交案例,由任课教师及时完成批阅。这样,授课老师就在第一时间内得知学生们对于当前工程伦理知识的掌握程度。另外,教师还可利用课下时间与学生们交谈,了解他们是如何解决学习和生活中存在的伦理问题的。这样不但能帮助学生尽快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伦理观,还可收集到大量与专业相关的伦理案例材料[11]。

(二)  实施方式

除了合理完善教学中的计划制订外,教师教学的实施方式也会影响教学的效果。当然,无论采用何种授课方式,其结果必然要达到设定的教学目标。这就需要学生和教师双方在课堂上彼此相互信任且配合默契,即一方面教师认真去教,另一方面学生用心去学。

目前,专业课的课堂教学过程大致可划分为以下六个阶段:安静、提问、回答、讨论、研究和辩论。通过对大量冶金原理专业课教学过程的调研后发现,大多都处在提问或回答阶段,甚至还有少量停留在安静阶段[12]。这说明了授课时师生间的信任度不够,互动性较低,进而导致课堂教学效果不佳。因此,针对每位学生的学习基础找到较好的教学实施方式势在必行。本校冶金原理课程的实施曾借助“网络教学综合平台”“超星尔雅网络教学服务平台”“学堂云一体化平台”等在线教育平台,这些平台可向学生们推送大量优质的课程资源。该课程的任课教师在课堂上有时会留出一些时间,让学生向老师提问或小组讨论或针对某个问题展开辩论。在课下,教师也时常联系学生,让他们根据自己每天能够掌握的课程知识量去合理分配学习时间等。这种开放式的教学不仅有利于增强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还可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与交互性,最终达到提高该课程学习效果的目的。因此,课堂授课的实施方式应尽可能考虑从封闭式教学逐步向全开放式教学进行转变。

五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新工科教育背景下,冶金工程的人才培养必须与工程伦理教育相结合。由于冶金工程专业课中的工程伦理教育更倾向于工程伦理学理论知识的讲授,在学生的专业实践上还需继续下功夫,坚决不能出现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现象。授课教师在培养学生准确有效评估工程项目的同时,更要提升他们在工程活动中的伦理风险意识。此外,授课教师要善于借鉴国内外先进工程伦理教学经验,在保留专业特色前提下尽可能去完善教学理念、优化教学设计、改进教学实施。这样才能不断增强学生在专业领域的伦理知识获得感,从而稳步快速提升我国高校工程伦理教育水平。此外,工科专业课程中的工程伦理教育普及率并不高,在进行教学大纲制定时须考虑其应占有的学时。在教学的设计及其实施过程中更要充分考虑工程伦理案例新旧更替,使用的案例最好是近几年的,且涉及专业范围应宽泛一些,实用性更强一些。

参考文献:

[1] 李培楠,包为民,姚伟.工程科学发展战略问题与机制完善[J].中国科学院院刊,2022,37(3):317-325.

[2] 林健,衣芳青.面向未来的工程伦理教育[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21(5):1-11.

[3] 马东亮,吴钊峰,沈向前,等.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工程伦理课程线上授课的教学内容及方法探讨[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

2021(13):67-69.

[4] 孙斌,左匡天,于晓燕.大思政理念下信管专业课程思政改革与实践——以“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课程为例[J].科教文汇,2020(1):111-114.

[5] “新工科”建设复旦共识[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7(1):10-11.

[6] 刘吉臻,翟亚军,荀振芳,等.新工科和新工科建设的内涵解析——兼论行业特色型大学的新工科建设[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9(3):21-28.

[7] 张松,李廷乐.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背景下冶金工程专业实验教学探索[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20(9):132-134.

[8] 贾利晓,穆欣,闫红彦,等.冶金传输基础课程教学方法改革[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9(9):40-42.

[9] 何菁,丛杭青.中国工程伦理教育的实践创新探析[J].江苏高教,2017(6):29-33.

[10] 何菁,丛杭青.工程伦理案例教学的价值设计——兼论场景叙事法的课堂引入[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9(2):188-193,200.

[11] 陈镇,邓继勇,张何,等.新工科背景下卓越工程师的工程伦理培养[J].课程教育研究,2019(22):16-17.

[12] 何生平,王强强,王雨.冶金原理教学探讨[J].中国冶金教育,2020(4):18-20.

猜你喜欢

新工科建设工程伦理专业实践
浅析新升本地方本科院校在新工科建设中的几点思考
新工科背景下的计算机通识性课程建设
“新工科”建设的五个突破与初步探索
国际贸易专业实践教学研究
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专业实践利益相关方的角色分析与协调
工程伦理的多元化愿景
工科大学生工程伦理教育模式及实现途径
工科研究生学术责任养成的路径研究
国内工程伦理研究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