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步行可达性的严寒地区社区养老服务设施生活圈架构路径及设计原则

2024-01-27张宇刘畅陈子光

世界建筑 2024年1期
关键词:道里区生活圈服务设施

张宇,刘畅,陈子光

1 背景

我国目前已处于老龄化社会,老龄化现象呈现出数量多、速度快、差异大、任务重的特点。2015-2060 年,中国的年龄结构将呈现出老年人口规模迅速增长、老年人口比重不断增加、人口老龄化速率远快于其他发达国家的明显特征特点[1](图1)。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同第六次相比,60 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5.44%,65 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4.63%[2-3]。此外,近年来,我国城市居民养老方式从传统的“9073”模式演化为“三段式”养老模式:活力阶段、半失能阶段、失能失智阶段。在此养老模式的影响下,社区养老比重持续上升,因此社区养老服务设施的建设与优化成为衡量城市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十四五”规划》提出发展普惠型养老服务和互助型养老,并构建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4]。《“十四五”公共服务规划》提出发展集中管理运营的社区养老服务网络,支持具备综合功能的社区服务设施建设,推动形成“15 分钟”养老服务圈[5]。“十四五”期间居家养老和社区养老成为我国主要的养老模式,既有社区养老服务设施无法满足现实养老需求,设施配置水平亟待提升。

然而在社区范围内,可达性是评价社区养老服务设施的一项重要指标,同时也是社区生活圈划定的重要因素。Hansen 提出用于研究可达性与城市土地利用之间的关系的相关概念[6]。部分学者试图从空间角度,将可达性的内涵重新定义为“基于某种交通方式从一个地方到另一个地方的便捷性”[7-8]或“互动机会的潜力”[9-10]。这一概念逐渐成为衡量社区公共服务设施的重要依据之一。因此,本文将可达性分为空间可达性和感知可达性两个层面进行分析。

2 基于步行可达性的生活圈理论与严寒地区社区养老服务设施综述

2.1 社区生活圈的划定方法有待明确

目前,在社区生活圈的划定标准上暂未形成一个明确的统一的方法。2018 年颁布实施的《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标准GB50180-2018》提出了生活圈规划理念对配套设施配置结构及指标、居住区分级等方面做出的调整[11]。各省市的生活圈划定主要依据国家法规结合实际情况来划定。2016年上海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编制《上海市15 分钟社区生活圈规划导则》,此后生活圈理论相关研究兴起,长沙、郑州、杭州、北京、武汉、厦门等地也相继提出了生活圈配置相关导则(表1)。

基于生活圈模式的 《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标准GB50180-2018》,不同于既有规划将居住区划分成组团、小区、居住区的方法,而是依据步行时间内的可达距离将空间分成居住街坊、5分钟生活圈、10 分钟生活圈和15 分钟生活圈(图2),并配置了可以同时解决居民生活需要的公共设施。上海市对不同配套设施提出了步行可达要求,增强了对全龄段人群尤其是弱势人群的关怀[12];济南市将配套服务设施划分为基础保障类和品质提升类两大类;长沙市则将建立出行方式与生活圈分级的对应关系,将生活圈进一步划分为城市组团级生活圈、街道级生活圈、社区级生活圈;兰州市将生活圈细化至老城区、新城区两类;宁波市在编制理念类似上海导则。郑州市则在《城市居住区规范设计标准GB50180-2018》的基础之上提出3 类配置方式(表1)。

2 生活圈规划与传统居住区规划的分级控制规模对比,引自参考文献[13]

从各地生活圈标准中可对比出几个特征:(1)在分类上更注重各个小类的指标配置;(2)生活圈划定更加以需求为导向,重点完善公共服务设施配置,如养老福利设施;(3)差异化供给服务,依据不同人群的需求有针对性地进行设施配置。

2.2 步行可达性对社区生活圈具有指导作用

2.2.1 步行可达性是社区生活圈构建的统一标准

在现代城市规划中,从田园城市、邻里单位到邻里中心和生活圈,生活圈的划分以人在社区单元内的步行尺度为标准[14]。步行尺度大多以可达性为评判原则,可达性即空间层面两点之间的邻近程度,从日本定住圈到韩国的“大—中—小”生活圈,到中国台湾的地方生活圈,以及我国各个城市15 分钟生活圈等规划实践(图3)可以总结出步行可达是将居民空间活动和设施功能配置与日常生活圈大小实现统一的重要准则,是评价城市公共服务资源空间结构分配合理化的工具之一。因此,步行可达性是社区生活圈构建的普遍标准。

3 生活圈规划演进

2.2.2 步行可达性是强调适老化尺度的核心

在生活圈的概念下,“圈”表示社区的空间地理范围,“生活”则表明了人口结构、需求与行为特征的内涵[15](图4)。社区生活圈以研究人的行为模式与城市空间结构的相互关系为基础,最终以人自身的尺度出发来重新建设社区、改造社区、重塑城市社区[15]。然而,一个社区的可步行性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该社区的社区服务设施配置是否合理。对于老年人来讲,在社区内主要以步行为主,老年个体不同阶段的步行特征不同,表现出不同老年个体在不同阶段对步行环境的需求(表2)。不同年龄段的老人自理程度不同,步行距离也有很大差异。总体而言,自理程度越高、年纪越小的老年人步行距离越远,其步行可达的社区养老服务设施种类越多(图5)。由此可见社区养老服务设施的适老化尺度的核心是步行可达性。

表2 老年个体生活历程不同阶段的宜居环境需求

4 生活圈圈层与可达性关系

5 不同年龄段老人自理程度

2.3 严寒地区社区养老服务设施的步行可达性亟待提升

生活圈规划最大的变化是,以满足层级需求及步行时间内可达为原则,兼顾控制了住宅人口规模,适当调整完善了居住区规划的分级方法[13]。在应对老龄化问题方面,生活圈规划以步行距离内满足基本生活需求作为居住区分级和配套设施配置的标准,对生活圈各层级配置的养老设施及场地的内容、指标做出了明确规定。根据有关规定和导则可知,目前有关养老的配套服务设施主要包括了医疗服务、教学、文化、运动、商务以及公共环境6 大类;优先更新型、提升优化型、局部完善型3 种类型(表3)。优先更新型的社区养老服务设施更注重基础保障设施的完善,以实现满足老年人基本生活需求为目的;提升优化型的社区养老服务设施重点完善养老福利设施,以实现“以人为本”为目标;局部完善型社区养老服务设施更注重养老服务设施的品质提升,以满足老年人的精神需求。

表3 养老服务设施类型及可达性

严寒地区由于气候的特殊性,冬季寒冷的环境对老年人出行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而在目前的生活圈相关规划和导则内,鲜有充分考虑到严寒地区的特殊性对步行可达距离的影响,更鲜有考虑到以老年人为主的特殊群体的生活圈内设施应如何配置。冬季气候对老年人可达性的影响主要有冬季环境对可达性的影响以及冬季出行衰减效应对可达性的影响。

2.3.1 冬季环境对可达性的影响

在严寒地区,冬季居民的出行时间由于气候过于寒冷而普遍缩短,尤其对出行不便的老年人影响更为严重。目的地的类型、数量和空间布局等都对可达性产生影响。不同的步行目的地对寒地居民出行活动产生的吸引力有很大差异。另外,步行环境对居民步行出行影响很大,步行道路的舒适性、便捷性、安全性等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老年人的出行活动。严寒地区冬季室外温度低,老年人行动不便,步行空间内有冰雪(图6)等因素,会对服务设施的可达性造成影响。

6 冬季步行环境

步行环境也影响老年人的出行体验。现在大部分社区步行环境无法充分满足老年人的需求,如步行通道存在明显高差、通道连续性差、夜间出行环境不佳等问题;街道空间在人性化、多样化设计上有所欠缺。这大大降低了老人出行与参与室外活动的频率。因此,在老龄化社区应注重绿色慢行系统的打造和无障碍出行环境的完善[16]。

2.3.2 冬季出行衰减效应对可达性的影响

严寒地区城市居民的步行速度易受低温、寒风及冰雪等气候条件的影响。受寒冷气候的影响,冬季行人比一般季节更注重步行安全,严寒地区恶劣的冬季出行环境对老年人等弱势群体影响更大。经过文献研究可知,严寒地区大雪情况下,居民步行速度衰减率较高[17]。老年人每天出行的平均时耗为14.6min,说明老年人主要活动出行在15min 步行范围内完成;而最为频繁的购物和休闲出行平均时耗在5~10min 内,说明离住处5~10min 的步行范围是老年人活动最为活跃的场所;极少的购物、休闲娱乐活动、就医看病出行超过15min,需要到社区以外的设施进行活动[18]。

严寒地区的步行环境缺乏适当的冬季庇护空间和气候防护设施,由于冬季的寒冷气候影响道路基础设施的使用,在一定程度上也会缩短步行出行的距离。因此,各类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应结合严寒地区老年人的需求重新配置。

3 哈尔滨市道里区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可达性研究

3.1 研究对象

哈尔滨位于中国东北部,是中国省直辖市中陆地管辖面积最大的城市,总面积53,186km2,市辖区面积10,198km2[19]。由于样本量过大,本文仅选取哈尔滨市道里区的POI 数据。道里区位于哈尔滨市中心城区西北部,辖区面积479.2km2。其中城区面积50km2,郊区面积429.2km2。道里区60 周岁及以上人口有22.9 万人。辖区有19 个街道、129 个社区、4 个镇和42 个村[20]。由于哈尔滨主城区面积较小,本次分析的数据主要集中在道里区主城区范围,即新华街道、工农街道、通江街道、斯大林街道、城乡路街道、建国街道、康安街道、正阳河街道、经纬街街道、兆麟街街道、安和街道、抚顺街道、共乐街道、工程街道、尚志街道、安静街道、新阳路街道和群力街道[21]。

3.2 数据获取与收集

POI 数据是地图的衍生数据,包含地理实体的空间信息,如名称、类别、经纬度和地址名称等[22]。本研究通过百度地图平台获取2022 年哈尔滨市道里区的POI 数据。由于数据种类繁多,将数据进行人工筛选,剔除与研究无关的数据,得到数据数量结果如下(表4)。

表4 社区养老服务设施统计数据汇总

本文基于OD 成本矩阵模型计算空间可达性。OD 成本矩阵模型是一个包含从每个供应点到需求点距离的网络抗阻表,并且在分析时可指定起始点与目的地的数量以及限定最大距离[23]。本文使用的OD 成本矩阵用“线”的方式体现供需点间的距离,并且属性表中的数值反应的是两点之间的网络距离而并非直线距离[23]。具体步骤为:(1)在ArcGIS 中准备数据,包括各个社区养老服务设施空间位置和居住小区空间位置;(2)计算供应点和需求点的曼哈顿距离,形成OD 成本矩阵;(3)计算可达性,15min 内可达距离=老年人平均步行速度×时间(15min),得到15min内可达的距离,并以此为半径进行OD 分析来计算居民点周围社区养老服务设施的可达程度。

3.3 数据分析

3.3.1 设施分布的地域特征

哈尔滨市道里区的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呈现出越靠近中心城区设施配置相对越齐全的现象。由图7 可知,哈尔滨的社区养老服务设施种类资源匮乏,区域分布特征明显。总体来说,各类服务设施总体呈放射状分布,城市中心区分布较为密集。这主要与哈尔滨的城市人口分布及规划结构有关(图7、8)。一般来讲,老年人口数量多的区域对养老服务设施需求高,设施分布密集(图9)。

7 哈尔滨市服务设施分布

8 哈尔滨市道里区服务设施分布与人口密度

9 哈尔滨市道里区养老服务设施密度

哈尔滨市道里区的社区养老服务设施配置水平以中央大街商圈为中心呈现出圈层逐渐减弱的趋势。由图10 可知,道里区养老服务设施“一对多”(一个养老服务设施服务多个居民点)的情况较为突出;即红色线越密集情况越严重,越靠近城市中心区情况越严重。这种“一对多”现象就对社区养老服务设施的辐射能力有很高要求,目前的社区养老服务设施配置水平不能充分满足老年人的生活需求。

10 哈尔滨市道里区养老服务设施可达性OD分析

总体而言,哈尔滨市道里区只有少数的老人可以在15min 内到达社区养老服务设施。相较之下,距离城市中心越近,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可达性越高;反之,越远离主城区社区养老服务设施越少,可达性越低,部分居民点1km 内无养老服务设施(图11)。

11 哈尔滨市道里区养老服务设施及居民点分布

3.3.2 设施分布的类型特征

哈尔滨市道里区目前主要社区养老服务设施类型主要有6 类,疗养院及养老公寓类服务设施数量相对较少,呈现出多个社区共用的情况。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分布较为平均,呈现越靠近城市中心越密集的特点。由于这类设施普遍在10~15min 内可达,且多为几个社区共用一个设施,所以数量较少。运动场所由于受场地以及人口限制主要分布在主城区中心区域,且分布较为松散,多由几个社区共同使用一个设施。科教文化类设施分布较平均,但密度不高。医疗保健类设施和交通类设施由于主要使用人群不止是老年人,分布很密集,总体也呈现出越靠近中心城区越密集的特点。

从空间分布上看,各类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在哈尔滨市呈散布状态,只有少部分的街道配有公立养老院,主要集中在靠主城区中心部分的街道;而其他各类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则呈中心聚集,主要分布在主城区内及远郊地区交通便利的地区(图12)。

12 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分布与路网的关系

总的来说,以哈尔滨为典型的严寒城市的社区养服务设施存在种类资源匮乏、辐射功能范围有限、可达性普遍不高的特征。

4 基于步行可达性的严寒地区生活圈重构原则

在既往社区生活圈的研究中,步行可达性包含了空间可达性和感知可达性;二者互为反馈补充。根据上文以哈尔滨为代表的典型严寒城市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可达性的研究,严寒地区15分钟生活圈的重构在满足服务人口数量的情况下,空间构建的基本点应立足于影响区域联动、设施一体化整合、功能与需求协同上。在上文的规范与划定标准的基础上,结合以哈尔滨为代表的典型严寒城市的社区生活圈现状,从老年人的需求层面,感知可达性应立足于建设设施辐射性、设施导向性和圈层归属性3 个基本点(图13)。

13 基于步行可达性的严寒地区社区养老服务设施生活圈构建路径

4.1 功能置换充分利用社区存量设施

目前城市发展正经历从增量规划到存量规划的转向阶段,城镇老旧社区改造的工作加速推进。在存量发展为主的背景下,可以参考社区存量设施所形成的空间格局,根据步行可达性来划分社区生活圈,一方面充分利用现有的社区配套服务设施,可采取功能置换的方式优先优化局部完善型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如文化活动室、老年活动室等可以通过利用社区内的活动中心进行功能的置换等)。另一方面利用现有设施进行功能置换,能够延续老年人和居民已经形成的设施使用习惯和对社区的空间认知,避免大幅度改造对其生活环境造成的干扰[24]。在功能置换方面,可通过模块化设计提高功能的适配程度、利用原始空间功能、重组空间或拆分及缩减功能的方式进行置换。此外还可将社区内的公共服务设施通过分时利用、周期转换的方式加以利用,利用不同活动需求的时间差以及空间的功能轮换形成空间的重复利用。

由于严寒地区气候环境恶劣,各类养老服务设施大多集约布置,梳理哈尔滨市道里区生活圈内现有设施发现其缺乏功能复合的综合服务中心、卫生服务中心、文化活动中心等设施,需进行日常社区养老服务设施的增补。严寒城市社区养老服务设施生活圈在服务人口与边界划定层面应该与现有的街道、社区形成有机联系,对现状利用率低或不达标的老旧设施进行改造,提高现有设施的使用率及品质。鼓励将社区养老设施与其他公共服务设施综合设置,通过“同类型复合”或“互补型复合”的建设模式统筹生活圈功能,将功能相近或功能互补的设施在所属层级进行合置或相邻放置,在社区层面形成系统化的养老服务网络[13]。

4.2 圈层体系构建提高设施的可达性

可达性是社区养老服务设施能够正常使用的前提[25]。由上述调研分析结果可知,步行可达性对社区养老服务设施的配置和空间布局有很大影响,严寒地区社区养老服务设施的可达性普遍不高。在生活圈理论的基础上,可将养老服务设施按步行可达距离划分成各个层级,并针对各层级间的社区养老服务设施进行明确的配置,充分关注社区间的养老服务设施配置以及上下层级之间的社区养老服务设施配置的有机联系,同级间的设施功能互补,布局合理。以步行可达距离为指标,建立居家、社区级、街道层级的社区养老服务设施网络。

此外,现有养老服务设施多数存在“一对多”的情况,可通过以社区养老服务设施为中心点,优化社区环境为线,带动整个社区适老化环境升级[26]。根据生活圈的圈层形态,将严寒地区社区养老服务设施的需求要素解构,以生活圈规划的圈层特点为要素联结机制进行要素的重组,同时兼顾老年人需求,将严寒地区的生活圈解构为与“活动点、轨迹、圈层”的生活圈概念要素相对应的“点、线、面”的空间需求要素。将圈层体系的构建与可达性相关联,结合既有老年人步行生活圈系统及其圈层过渡性特征[27],强化社区养老服务设施的可达性与其他设施的平行联结,促使各生活圈层相互“叠加”与“共生”,形成多元复合的空间体系(图14)。

14 严寒地区社区养老服务设施体系构建逻辑示意

4.3 设施配置满足老年人的步行需求

由于老人的全身机能日益衰退,活动范围与活动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受限,因此在设施的空间布局上应依托老年人的日常行为需求,提高优化老年人出行的舒适性:公共服务设施布局合理,街区尺度规划宜人,建立合理舒适的出行网络(图15);步行环境舒适连续安全,街道空间多样化、人性化(图16)。在严寒地区,除了满足各类设施的步行服务半径需求,建议针对不同老年群体、不同老人的自理程度,配置社区养老服务设施,总结老年人的活动规律和社区养老服务设施的使用频率,提高社区养老服务设施空间配置的有效性[15],提供全面覆盖的“大集中,小分散”的设施网络(图17)。另外,老年人的步行速度会因恶劣的路况和厚重的衣物而变慢,进而延长步行时间,需要减小服务设施的服务半径,增加小型城市公共活动空间,缩短老年人口冬季室外步行时间,提高其全年步行出行的频率,提升城市公共空间的步行可达性[28]。

15 建立合理舒适的出行网络

16 建立多样化的街道空间

17 提供全面覆盖的设施网络

结合调研分析结果得出老人的步行需求以及主要设施类型;以此为依据划定5 分钟生活圈、10 分钟生活圈、15 分钟生活圈;各圈层的步行距离、主要设施、设施配置要点等如表5 所示。在设施配置时应结合老年人的步行能力,注重设施的供需平衡,在不造成资源浪费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满足老年人的日常需求。

表5 严寒地区基于步行可达性的老年人生活圈系统示例,引自参考文献[29-31]

此外,在进行社区养老服务设施配置时,应充分结合老年人需求及步行能力进行定制化的配置,以提升生活圈内老年人的生活品质(图18)。

(1)5 分钟生活圈:5 分钟生活圈层内,老年人主要活动以休憩为主,对步行环境及临近的社区养老服务设施需求较高。严寒地区由于冬季气候的特殊性,步行空间品质较其他季节大幅度降低,因此各类设施配置在满足观赏性的同时,应重点考虑其安全性;并且,由于身体状况较弱的老人群体主要活动范围在此圈层内,其设施配置除了以花园、健身点这类的休闲场所外,还应适当配置照料护理场所。

(2)10 分钟生活圈:10 分钟生活圈层内,大多老人具有一定的自助出行能力,活动有一定的规律性,出行距离也相对较远。步行空间的舒适性及设施的连续性需重点考虑。设施配置应充分结合老年人的日常活动路径,有针对性地配置满足基本需求的社区养老服务设施。

(3)15 分钟生活圈:15 分钟生活圈层内,老年人的活动自主性较强。由于老年人的步行能力较成年人弱,老年人的步行时间和距离较长,严寒地区冬季步行环境恶劣;设施配置应适当整合,结合步行路径与交通站点等均衡布局;缩短老年人在外出行时间,创造高效便捷的养老服务设施空间配置。

5 结语

随着我国社会老龄化程度的持续加深,生活圈规划理论作为落实国家共享发展理念的重要举措,体现了由自上而下向自下而上的人本转变[32]。本研究从老年人的日常生活的步行行为特征入手,建立以提高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可达性为目的的社区养老服务设施配置的框架,一定程度上对各类养老研究及公共服务设施研究的相关理论起到补充和发展的作用。相对于传统的定性分析,采用OD 成本矩阵分析能更准确地体现现有社区养老服务设施的供需不平衡、设施分配及功能存在缺口等问题。本文以哈尔滨市道里区为研究案例,评估了典型严寒城市片区的社区养老服务设施的空间可达性,挖掘出严寒城市的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在空间可达性上不足的现象,为进一步使社区养老服务设施配置种类丰富化、资源配置圈层化、功能设置合理化提供依据。

猜你喜欢

道里区生活圈服务设施
一段从“幼儿生活圈”开始的特别时光——浅谈促进小班幼儿开学适应的共育策略
呼和浩特市中心城区生活圈划分研究
民政部等16部门:到2025年村级综合服务设施覆盖率超80%
广州周边:价格洼地!“一小时”生活圈 7字头置业广州后花园
创暖心服务 树满意品牌 造优美环境——道里区城管局环卫汽车队工作纪实
调整功能布局 深化服务内涵——哈尔滨市道里区共乐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发展纪实
创新工作思路 打造优美环境
——道里区城管局环卫汽车队工作纪实
基于实效性的社区居住服务设施统筹研究
有失尊严
论高速公路收费服务水平的提高和收费服务设施的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