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共享·共生·共栖
——第28届世界建筑师大会中国馆策展

2024-01-27肖伟易璐

世界建筑 2024年1期
关键词:中国馆展板策展

肖伟,易璐

1 建筑策展

1.1 建筑策展的意义

“策展”的英文单词是“curation”,这个词汇起源于14 世纪晚期,有“恢复健康或健全状态”的意思,源自古法语curacion(治疗疾病)和拉丁语curare(照顾)。自17 世纪开始作为“管理、监护”的意义被使用,1990 年代curation 开始被用来表示负责和管理博物馆、画廊、艺术展览等工作,并逐步演化成策展这一含义。

专业建筑策展人和展览部门最早出现的是美国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MOMA 的策展部,后续逐渐成为建筑策展领域的权威,并完成了许多重量级的建筑展览。建筑策展是指在建筑领域中,展示、解读和呈现建筑作品、概念和思想的活动,通过策划、组织和呈现建筑相关的展览、展示和活动来传达特定的主题、理念或信息。这也是建筑设计者们表达设计理念和对世界的思考的媒介性手段和行为。它旨在引发公众对建筑的兴趣,增进对建筑文化、设计思想和创新成果的理解与欣赏。

当代策展实践的发展在展品形式、展陈平台、观众互动等方面较传统的展览形式有着许多突破。在这样的背景下,如今的策展可以被视作一种构建叙事的形式,是向大众讲述故事的渠道。面对不同的主题,策展的定义也会有所不同,它可以是一场视觉秀、一次构筑、一种实验,代表某种建筑哲学观。通过精心的策展,作品背后的历史、文脉、技艺、质感被赋予恰如其分的情境,为观者提供更具思辨性的作品解读。

1.2 建筑策展的组成

建筑策展的第一步是确定主题或概念。它可以是围绕某个历史时期的建筑流派,某个地域的建筑传统,或者某个当代问题的探讨等。主题的选择应该具有针对性、独特性,回应展览目的,并能够引发观者的兴趣和思考。

在确定的策展主题下需要选择合适的展示内容。这些内容可以是实际的建筑模型、原始设计稿件、照片、视频等,也可以是展示建筑概念、材料创新、可持续设计等方面的作品。内容的选择应该能够体现主题的核心内容,同时具备艺术性、教育性和启发性。

在此基础上,建筑策展还涉及到展览空间的设计布局,包括展示区域的划分、内容陈列的安排、信息展示手段的选择等。通过合理的空间设计,可以营造出与主题相适应的氛围和体验,增强观众对展览内容的吸引力和理解度。

此外,建筑策展不应是单向的呈现,还应该建立内容与观者的互动参与,可以通过提供展品解读、工作坊、互动装置、讲座和导览等形式实现主题内容和观者的互动,激发更多的思考和讨论,促进对建筑的理解和审视,推动人们对城市规划、可持续发展和社会问题等方面的思考。

建筑策展同时也是一种教育和传播的机会,旨在向公众传递建筑知识、启发思考并引导社会对建筑的重视。因此,策展需要考虑如何将展览与相关的教育活动、媒体宣传、社交媒体推广等结合起来,最大限度地提升展览的影响力和可持续性。通过展览和活动的策划与组织,传递建筑的价值与意义,推动建筑领域的发展与创新,并激发公众对建筑的兴趣和参与。

2 世界建筑师大会的历史和历届中国馆策展研究

2.1 世界建筑师大会

世界建筑师大会由国际建筑师协会(Union International des Architectes,简称UIA)举办,每3 年举行一次。每次大会都会聚焦一个特别的建筑学术交流主题,大会也是世界范围内最重要的建筑师学术和文化交流的盛会,聚集了来自世界各地数千名建筑师和专业学者。

世界建筑师大会自1948 年首届于瑞士洛桑举行、主题为“建筑面临的新任务”(The Architect Faced with His New Tasks)至2023 年于丹麦哥本哈根举行、主题为“可持续的未来——不让任何一个人掉队”(Sustainable Futures -Leave No One Behind),至今已成功举办了28 届。

2.2 第28 届世界建筑师大会主题和板块介绍

第28 届世界建筑师大会于2023 年7 月3-6 日举行。“可持续的未来——不让任何一个人掉队”是2023 年“世界建筑之都”丹麦哥本哈根世界建筑师大会的主题,本届大会以建筑作为实现2030 年联合国17 项可持续发展目标的重要载体加以推广,并且高度重视建筑在可持续城市规划中的作用。

建筑和建成环境对地球有着广泛而复杂的影响。为了实现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中“不让任何一个人掉队”的愿景,2023 世界建筑师大会的“科学赛道”提出建筑学如何对塑造社会有深远作用,以及建筑学为所有人创造可持续、公平和包容的未来的潜力。此次大会的科学委员会在大会主题“可持续的未来——不让任何一个人掉队”之下提出以下6 个分主题:

(1)气候适应设计(Design for Climate Adaptation),

(2)资源反思设计(Design for Rethinking Resource),

(3)韧性社区设计(Design for Resilient Communities),

(4)健康设计(Design for Health),

(5)包容性设计(Design for Inclusivity),

(6)变革伙伴关系的设计(Design for Partnerships for Change)。

本届世界建筑师大会的展区分布在哥本哈根贝拉中心的C 馆和E 馆区,展览分为如下3 类,分别是:

(1)国际建筑师协会成员组织(UIA Member Sections),

(2)国际建筑师协会工作组和委员会(UIA Work Programmes &Commissions),

(3)合作企业(Companies)。

国际建筑师协会成员部分的展览共有44 个,其中26 个展区分布在E 馆,18 个展区分布在C 馆的C2 区和C3 区。合作企业的展览共有70 个,其中20 个知名供应商展区分布在E 馆,50个展区分布在C 馆的C2 区和C3 区。国际建筑师协会工作组和委员会有15 个展区,其中4 个展区分布在E 馆,11 个展区分布在C 馆的C2 区和C3 区。中国馆展区属于国际建筑师协会成员部分,位于E 馆,也是该部分面积最大的展区。

2.3 中国馆主题:共享·共生·共栖——共同参与的中国建筑

对过往国际建筑师协会世界建筑师大会中国馆策展主题的研究(表1),为本届中国馆策展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围绕本届大会主旨,中国馆策展以“共享·共生·共栖——共同参与的中国建筑”作为本次的展览主题,旨在创造可持续、公平和包容的未来,立足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理念,中国建筑师在与世界面临共同挑战的同时,在高质量发展阶段还面临中国自身发展的特色问题,担负属于本行业的使命与责任。

表1 历届世界建筑师大会中国馆主题回顾,引自参考文献[1-4]

中国式现代化不仅是使一部分人迈进现代化社会,而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在共同富裕的道路上“不让任何一个人掉队”。同时,中国式现代化也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诠释了文明新形态。践行“两山理论”,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坚持绿色可持续发展的方向,是建立全新的人与自然关系发展的重要方向。在深刻洞察“世界之变”,科学回答“世界之问”基础上提出的中国式现代化,还包含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创新性论述,这是将“以人民为中心”的中国理念进一步带到世界,实现共建共享,合作共赢。中国式现代化立足于中国国情,引领高质量发展,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城乡规划与建筑实践也必然成为体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重要载体。

“共享·共生·共栖”的本质含义是劳作、生活、栖居中的交流、互利、协作。数字技术推动从后工业时代的机械主义向信息时代的互联网美学演进,系统论走向以去中心化、分布式架构为特征的阶段,消除信息鸿沟与孤岛的平权化、共享机遇共担风险的平等化、包容性发展与共同缔造带来的普惠化,在全球化遭遇本土族群与地域化抵抗的当下,释放出更加积极的意义。从生物学为基础的适应性和共生性现象的研究中提出的新陈代谢理论,是那个时代对“现代性”的思考,现如今,在技术与消费深刻变革的信息时代,如何诠释共享的发展理念、共生的协作关系、共栖的世界大同观,构建共同参与的中国建筑,是我们面对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回应。

3 中国馆策展工作筹备过程

世界建筑师大会中国馆的筹备工作自2021 年底开始,至2023 年7 月完成布展工作,共历时约两年半。期间中国建筑学会、筹备领导小组、学术顾问、策展团队等各方共同参与、协力完成了此次策展筹备工作(表2)。

1.2 贝拉中心

4 中国馆的设计理念

4.1 设计理念

本届世界建筑师大会中国馆的展陈设计以中国传统建筑设计哲学为基础,融入具有现代感的自由曲面造型,将传统与国际化有机结合。展区细部设计从中国传统榫卯营造形式中进行提炼和抽象,结合院落和园林的空间手法,塑造出相对独立又充满流动感的开放性展陈空间。展区用材选用环保的木材、织物介质、标准化金属构件;构造设计采用模块化和可装配式方式。展区的设计和实施过程均是对本届大会主题“可持续的未来——不让任何一个人掉队”的积极回应,展现出当代中国建筑发展的新高度。

4.2 展览现场调研与分析

4.2.1 第28 届世界建筑师大会的举办会场

第28 届世界建筑师大会的举办地点设在哥本哈根贝拉中心(Bella Center),其位于丹麦哥本哈根市南部,距哥本哈根机场约6.5km,展馆建筑总面积约为121,800m2,可以容纳20,000人参展(图1、2)。

本届世界建筑师大会在贝拉中心的E 馆和C 馆举行。从贝拉中心主大厅进入后就可以看到E 馆入口。E 馆分布有国际建筑师协会成员展区及北欧几大著名供应商展区,中国馆展区位于贝拉中心E 馆的尽头,紧邻C 馆与E 馆的连接处,展区为尺寸12m×12m,面积144m2的方形。E 馆净空高达9.3m,顶部为钢桁架结构,顶棚造型为抽象的几何型,覆盖大面积玻璃天窗,有非常充足的天光资源。中国馆展区靠近E 馆装卸区出入口,有装卸方面的便利,展区四周的空间也较为宽松。C 馆分布有参加世界建筑师大会的各个供应商展区(图3)。

3 贝拉中心E馆平面布局,来源:Bella Group.Technical Info.2022

4.2.2 展区人流分析

在充分了解中国馆展区的区位和现场条件后,策展团队对展区人流进行了分析。主要的人流来自展区面向C 馆出入口处,次人流来自展区面向小展区一侧;CSCAE 展区与中国馆仅2m间隔,也将会引入部分人流。

依据展区人流分析的结果(图4),我们将中国馆主入口定位于面向C 馆的出入口,此处连接主人流来向,展区前有较大空间进深,可满足举办中国馆开幕式的空间需求。中国馆次入口面向小展区和装卸出入口。由于不确定距离中国馆最近的CSCAE Affordable Housing 展区的具体展陈设计,因此在中国馆这一立面的设计上在保证展示和人流出入的同时,兼顾一定的围合性。

4 中国馆展区人流分析

4.2.3 大会搭建日程安排

本次展览贝拉中心所提供的总搭建时长为25h(自7 月1 日晚6 点至次日3 点,7 月2 日早8 点至凌晨12 点),展览时长为4 天(7 月3-6 日)。考虑到搭建时间紧张且展览时长较短,策展团队选择轻质材料,设计兼顾快速搭建和材料的循环复用。

4.3 展陈方案的衍生与发展

4.3.1 第一版方案

在展陈空间设计上,方案借鉴和传承中式建筑中的形式与空间,例如院落式空间、轴线群组式空间、园林式空间等,通过曲直相应的柔性展板介质将展陈空间限定成多个互相流动的空间。

同时,方案从中国古典建筑空间设计哲学中提取元素,将中国传统木框架结构进行现代转译,作为本次展区悬挂展板的支承结构体系;将中国传统的轻量化墙体围护构件转译为本次展区的展板,通过悬挂的方式连接至木结构支承体系。

通过木结构支承体系和柔性展板围合体系的结合和对中国古典建筑空间中的院落空间、园林空间的借鉴,方案从展区边界自中心限定出多个展陈空间,空间形式丰富,空间秩序层层递进、相互关联,形成自然的流动空间(图5、6)。

5 空间限定方案研究

6 初版方案推敲模型

4.3.2 最终版方案

中国馆的设计方案得到了全国范围内各位院士和大师等专家的指导,在展陈的空间组织形式、中国元素提炼、建筑细部等方面提出了优化建议,使中国馆的设计在兼具中国传统建筑精髓的同时更具国际化视野。

在崔愷院士的指导下,展陈空间的限定采用了更开放的方式和更自由的形态,加强了中国馆与外界空间的联系和互动;在保持木结构支承体系和展板围合体系的框架下,展现了更包容、开放和更自信的姿态(图7)。

7 崔愷院士手稿

在各位大师和专家的指导下,方案充分利用贝拉中心的E 展馆的9m 空高,在展区中心顶部引入抽象化的灯笼元素,令中国馆的标识性得到了极大增强,在实际的展陈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标识和引流的作用(图8-10)。

8 定稿方案平面

同时,在崔彤大师的指导下,方案的细部增加了抽象化的穿斗和抬梁的造型,在入口处形成兼具中国传统建筑韵味和现代感的立面形象,顶部的灯笼细部也因此更具文化底蕴(图11)。

11 定稿方案轴测

4.4 中国馆展陈方案中的绿色可持续化的特点与总结

4.4.1 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传承

中国传统建筑的主要结构形式采用木框架结构,各个构件之间以榫卯的方式相连接,形成空间层次丰富的室内空间,结构体系富有弹性,具有良好的抗震性能。在稳固的木框架结构体系的支撑下,围护体系并不承受梁和屋顶的荷载,因此产生出丰富的墙体形式。此次中国馆的设计,将传统建筑中这两种基本形式进行提炼,以相互独立又彼此融合的方式形成整个展区。以直线和立方体为基础的木支承体系形态纯粹古朴,以曲线为基础的展板围护体系形态自由浪漫,体现出以传统精神为基石、以现代科技为支撑的当代中国建筑新形象。

4.4.2 环保的材质+模块化的组合方式

木材具有一定塑形能力和较好的承载力。生产和加工较为便利,且能耗较小,碳排放量低,木材也是唯一的可再生建筑材料,具有一定复用性,使用完毕后的回收和再利用程度高,且对环境友好度较高。柔性织物类材质是基于纤维的材质,质地轻盈,制作和安装方便。这类材质的耐久度有限,但使用完毕后的再循环利用率较高。选择木材和柔性织物这类轻量化的材料也是对本届大会可持续发展的主题的回应(图12、13)。

在使用环保材料的基础上,中国馆的结构构件的设计遵循模块化理念。木结构支撑体系中所有的竖向构件和横向构件均为同一截面尺寸,横向构件的长度为600mm、1500mm,竖向构件均为3000mm。展板围合体系则采用700mm×2000mm 的单元模数,通过可塑型的金属轨道,形成长度和形态各异的展墙;轨道与展板之间的悬挂也采用标准化金属构件,兼具轻盈、安装便利、易于维护的优点。顶部采用与展板一样宽700mm,长1500mm 的装饰性半透明天花,通过标准化金属构件与支撑体系相连。

模块化设计原则良好地保证了中国馆展陈方案的可实施性、施工效率和质量,为在极短时间内完成中国馆这一E 馆最大展区的搭建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4.5 搭建策略及成果展示

在搭建策略和细部构造上,我们与丹麦Exponent 公司进行了多轮线上会议和邮件讨论,最终确定的实施方案既可最大程度地还原展陈方案设计,还能在极短的搭建时间内顺利完工。

在构件尺寸上,展陈方案的木构件截面尺寸均为600mm×600mm,以保证支撑体系的轻盈和通透性。为了兼顾设计尺寸和强度,木构件内部采用方钢,外部用橡木板四面包裹,碰角处以45°切角拼合,外观上完全还原原木造型。在连接构造上,为了提升方案的安装效率,所有木构件接口处均嵌入铝合金卡槽。考虑到需要最大化保持展区的通透性,保证走道空间的宽度,在部分跨度较大区域加入了钢悬索与E 馆顶部绗架结构相连,避免了过多竖向木构件落地所带来的视线和流线遮挡问题。所有柔性展板均两面展示,因此采用4000mm 长画幅,中间用钢制圆棒悬挂,并用金属夹和钢丝连接至金属滑轨,两侧展板自然下垂形成两面展示(图14)。

14 中国馆构造细部

搭建自7 月1 日晚6 点至凌晨3 点、7 月2 日早8 点至凌晨12 点,共25h。中国馆的搭建在前期的周密规划下,提前于场馆中许多展区的搭建。

5 中国馆展区板块分类

本次中国展区包含入口展区和6个板块,从丰富的维度展现出近3年来中国建筑发展的成就。

(1)中国建筑学会与UIA 大事记+北京申办UIA2029 世界建筑师大会:入口展区通过10块展板展示了中国建筑学会与UIA 大事记,回顾了中国建筑学会与国际建筑师协会、世界建筑师大会的渊源,同时,提出“回归均衡”的理念作为北京申办2029 世界建筑师大会和未来中国建筑发展的共同理念。在“北京申办UIA2029”板块展出北京近3 年来的优秀作品,体现出北京作为申办方的人文底蕴和卓越的建筑成就;

(2)城市设计和城市更新:展示内容包括各类城市设计和城市更新设计;

(3)公共建筑:展示内容包括各类公共建筑设计(含民用建筑和工业建筑);

(4)住宅建筑:展示内容包括各类住宅设计;

(5)乡村振兴:展示内容包括各类乡村住宅、地方产业、文化实践、农业旅游和社会复兴等项目;

(6)前沿创新:展示内容包括各类运用了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的建筑设计(含民用建筑和工业建筑)、城市设计,例如元宇宙领域、城市CIM、装配式和生态绿色建筑技术的前沿运用。

6 大会展览期的概况

6.1 国际建筑师协会第28 届世界建筑师大会开幕式

2023 年7 月3 日在贝拉中心D 厅举办的大会开幕式上,丹麦文化和旅游部长雅各布·恩格尔-施密特(Jakob Engel-Schmidt)、2023 哥本哈根国际建筑师大会主席娜塔莉·莫辛(Natalie Mossin)、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奥德蕾·阿祖莱(Audrey Azoulay)、联合国人居署副执行主任米哈尔·米利纳(Michal Mlynár)等分别为大会致辞;国际建筑师协会主席胡赛·路易斯(José Luis Cortés)与各参会代表共同剪彩,宣布本届世界建筑师大会的隆重开幕。

6.2 中国馆开幕式

大会开幕式结束后,中国馆的开幕仪式成功举行。国际建筑师协会主席胡赛· 路易斯、中国建筑学会副理事长崔愷院士、丹麦建筑师协会主席约翰尼·斯文登博格(Johnny Svendborg)分别代表国际建协、中国建筑学会和会议东道主致辞。开幕式由中国建筑学会秘书长李存东主持,国际建协秘书长陈佩英(TAN Pei Ing)、司库赛义夫·阿尔纳加(Seif Alnaga)、中国建筑学会副理事长王建国院士、庄惟敏院士、徐全胜和宋源,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员会二级巡视员陶志红,本届策展人中信建筑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副院长肖伟,以及来自美国、巴西、澳大利亚、马来西亚、波兰、瑞士、保加利亚、印度、孟加拉、中国香港、中国澳门和国内各参展单位的代表近200 人出席了开幕式,一同进行了盛大的剪彩仪式(图15)。

15 中国馆开幕式盛况

7 中国馆策展总结

本届世界建筑师大会中国馆策展以大会主题“可持续的未来——不让任何一个人掉队”为核心,以中国馆主题“共享·共生·共栖——共同参与的中国建筑”为设计纲领,采用较为轻度的设计手法,使用木质、纸质或丝质的材料作为展板载体,运用榫卯等中国传统建筑构筑手法和院落形式,通过向四周发散延伸的弧形展板布局限定出不同展示主题区域。这些区域既相对独立,又保证了整个展览空间良好的通透性以及参观流线的自由畅达。轻度的设计、环保的材料、传统的构筑和院落形式、模块化的装配式建造等均是对可持续主题的回应。展览充分展示了中国近3 年来约200 个优秀且极具代表性的本土原创设计,例如:巴公房子修缮与更新、湖北省博物馆三期扩建、琴台美术馆、乌鲁木齐奥体中心等。严谨而富于想象力的设计推衍和全面且周密的搭建策略,展示了策展团队在设计和实施上的深厚功底和高度的责任感、使命感(图16、17)。

16 中国馆主立面

17 中国馆展区

中国馆的顺利搭建和展出,是对本届世界建筑师大会主题“可持续的未来——不让任何一个人掉队”的完美诠释和回应,贯彻了可持续发展、保护自然和生态环境、绿色低碳等理念,展示出“中国设计+海外制造”这一全新尝试的前瞻性和发展潜力,展现了当代中国建筑事业兼容并蓄和海纳百川的精神内核,也将成为中国建筑设计走向全世界的重要推力。

学术顾问:崔愷,孟建民,庄惟敏,梅洪元,邵韦平,沈迪,赵元超,钱方,孙一民,李存东,张利,韩冬青,孙宗列,陈自明,肖伟

策展团队:总策展人:肖伟;策展单位总协调人:吴凌;策展人:陆晓明,高安亭

策展团队成员:刘小珷,易璐,高原子,薛骋,宋奕,李海,谢文成,李亚莉,肖瑶,张济东

策展展务负责人:张国生

猜你喜欢

中国馆展板策展
关于策展
折腾的展板:“黄金位置”需预约
折腾的展板:“黄金位置”需预约
用旧展板制作牵引模型滑翔机
威尼斯国际艺术双年展中国馆展览现场
2017 艺术策展人
关于将“curator”统一翻译为“策展人”的建议
中西方博物馆策展人(curator)制度浅析
2014柏林轨道展“中国馆”及“中国馆日”系列活动
世博会中国馆昨日竣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