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扬州市人口年龄、家户规模与劳动力就业结构区域差异研究

2024-01-27高子钧胡凤霞高小媚

中国市场 2024年1期
关键词:年龄结构就业结构

高子钧 胡凤霞 高小媚

摘 要:文章基于七普数据对扬州市人口年龄、家户规模和劳动力就业结构区域差异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扬州市各个区域的人口结构、家户规模和劳动力就业结构存在着显著差异,为了优化扬州市人口结构、促进经济区域平衡发展,需要扩大老年人社会保障制度的覆盖面,尤其是老龄化程度比较严重的区域;加强乡村建设,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建立全市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大力发展就业服务网络,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就业结构升级。

关键词:年龄结构;家户规模;就业结构

中图分类号:F124;F83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24)01-0019-04

DOI:10.13939/j.cnki.zgsc.2024.01.005

1 扬州市人口年龄结构及人口流动区域差异分析

1.1 扬州市人口年龄结构区域差异

随着人口红利的消失,扬州市人口年龄结构与全国大多数地区相类似,呈现出抚养比上升、老龄化不断深入等特点。人口年龄结构的转变势必会对未来经济增长带来不确定性[1-3],尤其这两年新冠肺炎疫情对人类健康和经济的冲击,扬州经济面临较大的下行压力。深入研究扬州市人口年龄结构分布的区域差异,对促进人口与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价值。

国际上通常按0~14岁、15~64岁、65岁及以上对人口总体做不等距分组,分别称为少年人口、壮年人口、老年人口。当一个国家或地区60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达到或超过10%,或者 65 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达到或超过7%时,这个社会就属于老龄化社会[4]。文章利用扬州市七普数据,对扬州市六个区域:广陵区、邗江区、江都区、宝应县、高邮市、仪征市人口结构分布的区域差异进行研究。由于这些地区无一不进入了老龄化社会,因此,文章还对不同区域60岁及以上老龄人口的经济生活状况进行了分析。

1.1.1 扬州市人口年龄结构分布的整体区域差异

扬州市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扬州市0~14岁年龄人口占总人口的12%,15~64岁年龄人口占总人口的68%,65岁及以上年龄人口占总人口的20%。从数据可以看出,扬州市老龄化程度比较严重:少年人口和65周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的总占比达到了32%。对于不同区域人口年龄结构,高邮市、宝应县和江都区的老龄化程度最高,65岁及以上人口占比基本都达到了24%;邗江区和广陵区的老龄化程度相对较低,65岁及以上人口的占比分别为13.69%和16.62%,前者的老龄化程度比后者高了7%~10%。与此对应的,邗江区和广陵区15~64岁劳动适龄人口占比在六个区域里比较高,分别是71.86%和73.39%,这可能与区域人口流动差异有关。对于0~14岁少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在六个区域差别不大,最高的是邗江区(12.91%),最低的是高邮市(10.28%)。如果考虑不同区域的抚养比,则宝应县的抚养比最高,1~14岁少年人口和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的总占比达到35.49%。

1.1.2 扬州市人口年龄结构在城、镇、乡分布的区域差异

随着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目标的推进,扬州市人口年龄结构在城、镇、乡的分布必然存在差异,这种差异在不同区域间会被进一步的放大或者稀释。人口年龄结构,尤其是劳动适龄人口和老年人口的分布,与城、镇、乡的经济发展息息相关,进而影响不同区域的经济发展速度和发展质量。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扬州市六个区域人口年龄结构的城乡分布存在着很大差别。首先,对于劳动适龄人口(15~64岁),五个区域(由于在统计过程中,宝应县是作为“镇”级别进行统计的,因此城区人口结构的分布仅有五个区域)的分布都具有相似的特点,主要集中在城,然后是乡,最后是镇(宝应县例外,城为零,镇与乡比较,劳动适龄人口主要分布在镇),这意味着镇作为扬州市新型城镇化的基础细胞,存在着劳动适龄人口空心的风险,不利于城镇化、工业化的发展。其次,对于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江都区、宝应县、高邮市主要集中在乡,仪征市集中分布在城和乡,而广陵区、邗江区主要分布在城。最后,五个区域的0~14岁少年人口主要分布在乡,少年人口分布的区域差异不明显。

整体来看,扬州市少年人口和老年人口城、镇、乡分布呈现乡村集中化的特点。由于扬州市乡村经济发展水平相对滞后,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薄弱,老年人口乡村集中化会加大社会、家庭和子女的负担,尤其是江都区、宝应县、高邮市,从而对乡村社会保障制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1.3 扬州市不同性别人口年龄结构分布的区域差异

人口性别结构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區人口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合理的性别结构、协调的两性发展是社会公正的重要体现,是构建和谐社会与实现人口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七普数据显示,扬州市65岁及以上人口中各区域女性多于男性,这与女性寿命普遍高于男性有关;15~64岁劳动适龄人口的性别分布比较混合,广陵区、邗江区、仪征市三个区域的男性人口多于女性人口,江都区、宝应县和高邮市的女性人口多于男性人口;0~14岁的少年人口,除了邗江区,其他区域都是男性多于女性,说明少儿性别比还是男性多于女性。

1.2 扬州市流动人口的区域差异

扬州市人口年龄结构区域差异一方面与人口出生率有关;另一方面与人口流动有关。根据扬州市七普数据,扬州市常住人口为 4559797(445.98万),与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下称“六普”)相比增加9.97万人,增长2.2%。离开户口登记地半年以上的人口(下称“人户分离人口”)达到143.37万人,与2010年相比增长率达93.17% 。根据七普数据,分别分析了各区域人户分离人口数、省外流入人口数和省内流动人口数分布。对于人户分离,邗江区人户分离人口最多,达到321044人,占邗江区总人口的44.16%;广陵区其次,人户分离人口数达239223人,占广陵区总人口的44.11%;江都区第三,人户分离人口数达到215963人,占江都区总人口的23.30%;高邮市人户分离人口达175773人,占高邮市总人口的24.77%;宝应县人户分离人口达153963人,占宝应县总人口的22.57%;仪征市人户分离人口数最少,达132201人,占仪征市总人口的24.82%。

1.2.1 流动人口来源及目的地区域差异

从流动人口来源看,扬州市流动人口来源于省外流入的占比比较低,大部分流动人口来源于省内流动。具体的分布如表1所示,宝应县省外流入人口最少,只有7.29%,其次是高邮市12.36%。其余区域省外流入人口占比相差不大:仪征市占比为21.45%,广陵区占比为20.45%,江都区占比为20.36%,邗江区占比为19.66%。整体上沿江城区(仪征市、邗江区、广陵区)的省外流入人口占比相对高于沿河县区(高邮市、宝应县)的省外流入人口占比,这与沿江城区经济发展相对较高和相对优越的地理位置有关。

進一步的,在扬州市的总流动人口中,67.15%流向城市(962707人),24.67%流向镇(353775人),只有8.18%流向乡村(117268人),可以看出,与以往的相关研究相类似[5],扬州市流动人口也是主要向经济发展程度比较高的城镇聚集,与扬州市城镇化程度进一步提高相吻合。分区域看,邗江区城镇化推进程度最高,流动人口流入城区的占比为92.67%,流入镇的占比为4.59%,两者合计高达97.26%。城镇化速度相对较慢的是江都区和仪征市,前者流动人口流入城区的占比为65.99%,是几个区域中最低的(宝应县不包括在内,其最高级别是镇而不是城区),仪征市流动人口流向城镇的总占比是六个区域中最低的,只有84.11%。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扬州市虽然地处长三角经济带,但由于处于苏中地区,且经济发展速度与苏南地区的苏州、无锡、常州等地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吸引外省人口流入的能力还不足,沿江城区主要依靠吸引省内的流动人口优化人口结构和劳动力结构,可以预见的是,省内的流动人口大部分得益于城镇化的推进,乡镇一级的人口向城区流动,苏北地区人口向苏中地区流动。

1.2.2 流动人口迁移原因的区域差异

扬州市人户分离人口的迁移原因主要包括拆迁搬家(29%),务工经商、工作调动(27%),照料孙子孙女、随同离开、投亲靠友、婚姻嫁娶等随迁家属(15%)和学习培训(11%)。具体到六个区域,人户分离人口迁移原因存在一定差异:邗江区、宝应县、仪征市、高邮市迁移的原因绝大部分是拆迁搬家,该项原因占比分别是26%、28%、30%、43%,而广陵区、江都区人户分离人口的迁移原因主要与工作有关,占比分别为35%和27%。可以看出扬州市人户分离人口特别是经济发展增速较快的地区流动人口的迁移原因主要与拆迁搬家有关。流入邗江区的流动人口迁移原因中学习培训的比例在六个区域中最高,主要是与扬州大学城坐落的位置有关。婚姻嫁娶、其他迁移原因的占比在六个区域的差异较小。

2 扬州市家户规模及家户结构的区域差异分析

2.1 扬州市家庭户规模区域差异分析

扬州市家庭户规模以一人户、二人户、三人户和四人户为主,占全市家庭户的89.79%。其中二人户比重最大,占比33.71%;六人户及以上户数占比较小,仅占全市的3.29%。这些数据表明扬州市家庭户规模以小型化为主。在六个区域中,二人户为最大的家庭户类别,其次是一人户。六区域中除了邗江区的二人户占比为29.19%外,各地区二人户均超过30%,其中高邮市最高达36.93%。值得注意的是,一人户的占比和三人户的占比差距不大,甚至一人户占比普遍高于三人户,这意味着扬州市具有大量的独居人口。此外,四人户、五人户、六人户等大型家庭户比重均比较低,在某种程度上能够体现二胎政策效应的四人户的占比最高的是扬州市主城区的邗江区,也只有13.48%。整体上,与六普数据相比,扬州市各地区家庭户规模小型化趋势已成必然。

2.2 扬州市家户结构的区域差异分析

与大部分中等城市类似,扬州市家庭户类型结构主要以一代户、二代户为主,占市家庭户的82.66%。其中一代户比重最大,占50.29%;二代户次之,占32.37%;四代户、五代户比重极小。与省平均家庭结构相比,扬州市的一代户和二代户均高出平均水平,意味着扬州市比江苏省平均家庭户结构更加简单。

对于扬州市六个区域家户结构的分布,首先扬州市六地区家庭户结构主要以二代户为主,其次是一代户,之后是三代户,四代户等大型家庭户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各地区一代户均超过40%的高比例,其中江都区比例最高,宝应县和高邮市次之,广陵区、邗江区和仪征市一代户数量基本相等;二代户的比例,江都区最高,高邮市最低,两者相差6.34%。二代户无超过40%的地区;各地区三代户数量差距较小,均在20%左右;四代户等大型户户数仅仅是个位数。

可见,扬州市家庭结构多为简单户,主要以一代户、二代户为主。家庭结构简单化是人口政策的直接结果,同时与经济快速发展、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家庭功能观念的改变等有关。

3 扬州市劳动力就业状况区域差异

随着城镇化、工业化的发展,扬州市创造了大量就业岗位,尤其是制造业和服务业,成为扬州市就业人口增长的主要渠道。但是,随着我国人口结构的转变,扬州市的老龄化步伐也进一步加快,各区域年龄在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分别为:16.62%(广陵区)、13.69%(邗江区)、23.85%(江都区)、23.47%(宝应县)、19.7%(仪征市)、23.98%(高邮市)。老龄化程度的加深意味着人口红利的消失,人口红利消失必然会对劳动力市场,尤其是劳动力供给侧产生重要的影响。劳动参与率作为衡量经济活动人口的重要指标,能够很好地揭示劳动力供给的状况。由于七普数据没有提供失业人口的具体信息,文章利用(就业人口/劳动年龄人口)这一指标近似考察扬州市不同区域的劳动力供给和就业状况。

通常情况下,教育程度不同,劳动参与率会不同,其就业的概率也不同。根据七普数据,文章统计了划分受教育程度就业比率的区域差异。结果显示,广陵区就业比率最高的是研究生(9.46%),而且随着教育程度的提高,其就业比率呈现稳步上升的趋势。邗江区初中及以上教育程度劳动力的就业比率相差不大,但就业比率最高的是具有初中学历的劳动力(6.96%)。江都区就业比率随着教育程度的提高,就业比率呈现抛物线的形状,即就业比率最高的是具有大学本科教育程度的劳动力(8.63%),具有研究生学历的劳动力就业比率反而低于本科教育程度的劳动力。此外,具有初中学历的劳动力就业比率高于高中、大学专科,甚至研究生。宝应县就业比率排在前三位的分别是:初中教育程度(9.92%)、大学专科(9.67%)、大学本科(9.45%),小学教育程度的劳动力就业比率在六个区域里也是最高的,达到5.18%。仪征市和高邮市就业比率的分布比较类似,就业比率最高的都是具有大学专科的劳动力(9.04%和9.35%)。

为了考察扬州市不同区域劳动力的职业分布差异,表3给出了城镇劳动力的职业分布的区域差异。对于城镇男性劳动力,六个区域中劳动力职业分布比例最高的是生产、生活性服务人员和生产制造人员,比例最低的是农林牧渔生产及辅助业。具体到各个区域,职业分布差异比较大,广陵区、邗江区党政机关单位负责人、專业技术人员、办事人员的总比例在六个区域中处在高位,广陵区的生产、生活服务业人员的占比在六个区域最高(42.52%),仪征市的生产制造及有关人员的占比最高(48.41%),这从侧面反映出扬州市区域产业布局的特点。对于城镇女性劳动力,六个区域中,就业占比最高的无疑都是生产、生活服务业人员,最高的广陵区50.59%,最低的宝应县30.00%,而生产制造业就业占比整体上低于男性劳动力,最低的广陵区,女性的占比比男性占比低了近11%。值得注意的是,党政机关单位负责人女性就业占比也明显低于男性,比如女性占比最高的是邗江区(4.23%),比男性就业占比依然低了6%左右。但与此对应的,女性劳动力从事专业技术工作的就业占比普遍高于男性。

4 政策建议

文章根据七普数据对扬州市人口结构、家户规模和劳动力结构的区域差异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不同区域,由于经济发展速度差异、社会文化发展差异,人口结构、家户规模和劳动力就业结构会存在明显差异,这就需要政府在制定相关的人口政策、经济政策时,一方面要考虑扬州市人口结构、劳动力就业的整体状况,另一方面要兼顾区域差异。基于此,文章提出以下政策建议:

(1)提高人口出生率,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扩大老年人社会保障制度的覆盖面,尤其是老龄化程度比较严重的区域;出台有利于流动人口生活就业的政策优惠。从前文的分析可以看出,扬州市的六个区域老龄化程度都比较严重,促进人口出生率的提升、优化人口结构迫在眉睫。

(2)加强乡村建设、完善乡村基础设施和各类社会保障制度,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虽然扬州市的家庭户规模主要以二人户为主,家户结构主要以一代户和二代户为主,但由于人口流动的原因,乡村的一人户比例明显高于镇,根据以往的研究文献,乡村的一人户往往是留守老人。同时,与经济发展速度相比,乡镇的四人户及以上家庭户规模占比也不低,这可能会加大农村社会、家庭和子女的家庭支撑负担。

(3)建立统一的劳动力市场,想方设法提高扬州市劳动力的就业比率,包括加强劳动力市场信息服务,建立和完善街道、社区就业服务网络,大力发展职业介绍、职业培训、岗位开发和创业扶持等积极的就业服务体系;破除劳动力市场性别歧视,促进女性劳动力就业率的提升;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就业结构升级。

参考文献:

[1]乔晓春.从“七普”数据看中国人口发展、变化和现状[J].人口与发展,2021(4).

[2]王云多,姜文鹃.人口结构变动对经济增长的影响[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3).

[3]冯剑锋,陈卫民,邵洲洲.人口年龄结构变动对我国经济增长的潜在风险研究[J].统计与决策,2021(12).

[4]陈岱云,陈希.人口年龄结构变动及其效应问题研究——基于山东省人口普查的资料[J].山东社会科学,2020(11).

[6]邱红,张凌云.我国流动人口就业特征及分性别异质性研究[J].经济纵横,2020(7).

猜你喜欢

年龄结构就业结构
具有年龄结构的麻疹传染病模型的稳定性分析
人口总数变化的比例进入潜伏或染病群体的年龄结构传染病模型及稳定性
产业结构调整与就业结构变化关系的研究
——以重庆市为例
陕西省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协调性实证研究
具有Markov调制的随机年龄结构种群系统半驯服Euler法的指数稳定性
欠发达地区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协调性分析——基于新结构经济学的视角
长江口凤鲚繁殖群体的年龄结构和生长特性
贵州省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协同关系研究
我国本科院校工科类专业招生规模研究——基于产业、就业结构偏离理论
基于灰色系统理论的中国就业结构预测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