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动物中的“龙”(上)

2024-01-25李湘涛

百科知识 2024年1期
关键词:龙类爬行动物海龙

李湘涛

龙为中国“四灵(麟、凤、龟、龙)”之一,是中华民族精神和文化的象征。这种神异动物大约起源于距今8000年的新石器时代,是我国先民受各种现生动物的启发后,进行艺术创造而产生的动物形象。在十二生肖中,龙也是唯一一个非自然界存在的动物。在名中有“龙”的动物中,爬行动物占据了相当大的比例,这似乎也彰显了它们与“真龙”的密切关系。

提到名中有“龙”的动物,很多人首先想到的就是恐龙。恐龙是一类已经灭绝的古爬行动物。爬行动物大约在3亿年前的石炭纪后期出现,最早的爬行动物中确有很多名中有“龙”的类群,如杯龙类、大鼻龙类、巨齿龙类、中龙类、盘龙类等。二叠纪晚期到三叠纪早期,在中国、印度、南非等地还出现过水龙兽(属于兽孔类),其大小和形态有点儿像现代的猪—头大、颈短,身体呈桶状,长着长嘴和一些小的獠牙。水龙兽的身体结构已具有若干哺乳动物的进步性状,它们在地球上繁衍了至少100万年,随后,恐龙开始出现。

2.52亿~6600万年前的中生代是古爬行动物最为兴盛的时期,恐龙家族也是在这一时期登上历史舞台的。1842年,英国古生物学家欧文认为,此前發现的一些巨大的骨骼化石与现生蜥蜴类很相似,于是给这些化石对应的动物取名Dinosaurs,这一名字源自两个希腊单词Dino(恐怖的)和 Saurs(蜥蜴)。可能正是由巨大的体形让人们联想到传说中的龙,因此在中国,这类古动物就被叫作“恐龙”。

恐龙家族成员众多,形态相差巨大:体形高大的有几层楼那么高,矮小的还不足1米;身躯庞大的体重超过100吨,娇小的如小鸟般轻盈;有的性情温顺,以植物为主食;有的凶猛异常,不仅爱吃肉,甚至捕食其他恐龙;有的全身覆盖厚重的鳞甲或骨板,有的身披鲜艳的羽毛;有的只能笨重前行,有的却箭步如飞……

依据骨盆的结构,恐龙可以分为鸟臀目与蜥臀目。

鸟臀目包括五大类:鸟脚类(棱齿龙、禽龙、鸭嘴龙、异齿龙等)、角龙类(鹦鹉嘴龙、原角龙、三角龙、戟龙等)、剑龙类(沱江龙、乌尔禾龙、剑龙、小盾龙等)、

甲龙类(甲龙、结节龙等)和肿头龙类(肿头龙、平头龙等)。它们在头骨大小、比例和构造上有着较大区别。除了某些原始的种类,鸟臀目都是“素食主义者”,缺少进攻性武器,有的身披甲板、甲片、棘刺或瘤状突起,有的长有不同形状的顶饰、颈盾,还有的头上长着奇形怪状的角……

蜥臀目包括原蜥脚类(板龙、安琪龙、禄丰龙等)、蜥脚类和兽脚类。一般来说,头小、颈长,用四条腿走路的植食性恐龙是蜥脚类;头大、颈粗,前肢短、后肢长,能用两条腿快速走路的肉食性恐龙是兽脚类。蜥脚类包括梁龙类、圆顶龙类、腕龙类等。虽然它们体形高大、行动笨拙,但颀长的脖子利于摘食高大乔木树冠上的嫩枝叶,庞大的身躯本身也具有一定的防御功能。兽脚类也有很多分支,如斑龙类、异龙类、鲨齿龙类、腔尾龙类、美颌龙类、似鸟龙类、慢龙类、窃蛋龙类、驰龙类(驰龙、恐爪龙、快盗龙等)和最为人熟知的霸王龙类。它们行动灵活,在生存年代较晚的种类中,有的骨骼是中空的,这样能减轻自重,有助于快速奔跑。

除恐龙外,还有很多名中有“龙”的古爬行动物。它们不仅横行于大陆,而且还向水域和天空发展。

在三叠纪中期,恐龙还处于进化的摇篮中的时候,鱼龙就已经在广阔的海洋中漫游了。典型的鱼龙身体呈流线型,鼻孔长在长长的头部的上方,嘴里长满了又尖又长的牙,最多可达200个。鱼龙有两只大眼睛,它的视力和听力都很好,是“眼观六路,耳听八方”的海中霸王。另一类水生爬行动物—蛇颈龙,因长有长而灵敏的颈部而得名。最大的蛇颈龙长达15米,重达45吨。它们体躯宽扁,四肢成鳍脚,以鱼类为食。

翼龙是恐龙的近亲,前肢特化为翼,具有类似鸟类翅膀的作用。它们的长骨中空,既轻又坚固,适于飞行。早期的翼龙有牙齿,有尾巴;晚期的翼龙没有牙齿,尾巴也退化消失,向着减轻体重适于飞行的方向发展,有的种类头骨向后延伸出一根长长的冠状突。

爬行动物在脊椎动物进化史中第—个成功地占据了海、陆、空三大领域,是当时地球上最繁盛的脊椎动物,进化出的种类多种多样,很多类群更是发展成了庞然大物,“统治”地球一亿多年,所以中生代也被称为“爬行动物时代”。到了中生代末期,爬行动物骤然衰落,恐龙以及各种海栖和飞行的巨型爬行动物几乎被“团灭”。造成这次生物大灭绝的原因至今众说纷纭,仍是不解之谜。

在现生爬行动物中,也有很多名中有“龙”的物种,特别是蜥蜴目动物。蜥蜴目动物分布广泛,栖息方式多样,有陆栖、穴栖、水栖、树栖等。它们大多性格温顺、体色多变,有许多出人意料的野外生存本领,有的能在墙壁、树干上攀缘,有的能在林中滑翔,有的善于在地面飞奔,还有的能在水面自由“行走”。

蜥蜴目动物的舌头很长,舌尖宽,具腺体,能分泌黏稠的分泌物,它们主要依靠灵活的舌头捕获昆虫、蠕虫、蜘蛛等小型动物。不过,也有一些种类(如变色龙)并不满足于这种“叼虫小技”,而是瞄准了栖息在树上的鸟。变色龙的舌头末端能形成一个像棒球手套一样的吸盘,在舌尖接触到猎物的一瞬间,舌头便急速收回,迅猛的速度和强大的吸力往往让猎物难以逃脱。

变色龙是蜥蜴目避役科动物的统称,有160多种,主要分布在非洲北部、亚洲西部、欧洲南部的丛林中,马达加斯加岛是它们的主要栖息地之一,该岛拥有约60种特有变色龙,如侏尾变色龙、齿变色龙、鼻变色龙、林变色龙、残肢变色龙、叶变色龙、布变色龙、睫变色龙、颞变色龙、疣变色龙等。变色龙头上具角,四肢发达,身体侧扁;左右两眼能独立运动、单独对焦;尾巴很长,能蜷曲或缠绕在树枝上以稳定身体。它们是陆生动物中的“伪装高手”,最为人称道的本领就是拟色,可以根据环境、温度、光照或生理状况变换体色:当处于绿叶丛中时,体色会变成绿色;如果移动到树干上,体色就会迅速变成黄褐色;夜间,体色一般为黄白色;白天,体色则变成暗绿色。

在蜥蜴目中,名中有“龙”的另一大类是龙蜥属动物,它们拥有发达的颈鬣,与锯齿状的背鬣相连且向后延伸至尾部,很符合“龙”的外形。龙蜥属约有30种,包括长肢龙蜥、短肢龙蜥、裸耳龙蜥、纹斑龙蜥、喜山龙蜥、溪头龙蜥、大鼻龙蜥、饰纹龙蜥、平背龙蜥、丽纹龙蜥、台湾龙蜥、四川龙蜥、三棱龙蜥、昆明龙蜥等。在我国,龙蜥属动物多分布于南方橫断山脉一带,多数为局域特有种,有地栖、树栖等不同物种。

石龙子科是蜥蜴目的第一大科,除南极外,全球各大洲都有分布。石龙子科动物的体形普遍较小,头顶有对称的大鳞,绝大多数种类的身体上都覆有圆鳞。它们多为陆栖,少数半水栖、树栖或穴栖。多以昆虫为主食,少数种类可兼食植物或以植物为主食,体形较大者可捕食小型脊椎动物。石龙子科石龙子属约有35种,分布于亚洲、非洲和美洲,包括炭色石龙子、三线石龙子、丽头石龙子、中国石龙子、蓝尾石龙子、格氏石龙子、五线石龙子、四线石龙子、北石龙子、侧纹石龙子、大渡石龙子、黄纹石龙子等。石龙子科还有体形较小、善于穴居的拟石龙子属和蛇形石龙子属、敏捷石龙子属、新石龙子属等。

石龙子科动物最擅长的技能是断尾逃生。石龙子的尾椎骨中部有一个断尾自残部位,面临危险时,石龙子尾椎骨上方的肌肉会强烈收缩,造成脊椎骨内结构相对脆弱的断面断裂,从而让尾巴脱离本体。由于尾巴断裂的速度较快,再加上强烈的肌肉收缩,所以断尾会自行扭动一段时间,这会吸引捕食者的注意,从而利于自己逃生。新尾并没有原尾那般灵活,而且在新尾长出前,石龙子的身体会停止生长。

蜥蜴目中实力最强的是科莫多龙(也叫科莫多巨蜥),是蜥蜴目巨蜥科巨蜥属的一种,最大体长可近4米。科莫多龙是食肉性动物,大多数吃腐肉,能捕食猪、鹿和水牛等大型动物,据说在其生活的早期(一万多年前的更新世),它们甚至仅以当时的矮象为食。科莫多龙分布于印度尼西亚的科莫多岛、林卡岛、弗洛雷斯岛和莫堂岛,常栖息于山坡、河流或小溪的岸边等处,喜欢独居,只有繁殖季节才会在一起生活。头大而扁长,身体肥硕而扁平;头部呈黑色,全身被有深褐色的鳞,颈部四周有层叠的橙黄色厚皮;嘴形扁阔,四肢粗壮有力,尾巴很长。

我国也有巨蜥,即圆鼻巨蜥,俗称“五爪金龙”,体长60~90厘米。虽然圆鼻巨蜥也算蜥蜴目中的“巨人”,但和科莫多龙比起来,还是逊色得多。

在另一个现生爬行动物类群—蛇类中,也有不少名中有“龙”的物种。特别是龙蛇属和龙谒蛇属(如环纹龙谒蛇、尼加拉瓜龙谒蛇、墨西哥龙谒蛇、危地马拉龙谒蛇、龙谒蛇、沙陀龙谒蛇)。体形细长的蚩龙蛇属分布于南美洲北部及中美洲,是捕猎两栖动物的高手,生活在海拔1000~3200米的高山森林中,昼行性、半树栖,常在灌木或矮树上攀缘。

名中有“龙”的蛇类还有龙氏无义蛇等物种。分布于东南亚森林中的龙骨鼠蛇体长三四米,体色主要为褐色,有黑色和黄色斑纹。仅见于我国贡嘎山的九龙颈槽蛇,其颈部有一条明显的沟槽,沟槽两侧皮下有9~12对颈腺,口内具有达氏腺,均含有毒液。

名中有“龙”的鱼类非常多,最具代表性的是海龙,据说它就是因其外形好似传说中的龙而得名的。海龙和海马都属于海龙科,全世界有52属约215种,我国有17属42种。海龙科除了海马属外,其他属都叫海龙,包括海龙属、须海龙属、曲海龙属、黑海龙属、环纹海龙属、长尾海龙属、吻海龙属、粗吻海龙属、矛吻海龙属、腹囊海龙属、小颌海龙属、冠海龙属、副海龙属、拟海龙属、刀海龙属、线海龙属、鱼海龙属等。它们都是小型海洋鱼类,种间表型变异比较丰富,但都与海马的形态相似。海龙的吻呈长管状,口小,眼圆、可独立活动。身体为长形,体表没有鳞片;躯干有骨环包被,呈七棱形,由躯干向尾端渐细;尾细长而卷曲,尾部骨环呈四棱形;通常有一个背鳍,胸鳍有或无,无腹鳍,尾鳍小或无。海龙全年皆可繁殖,雌鱼将成熟的卵排入雄鱼腹部或尾部的囊状育儿袋内,卵在其中受精孵化,待胚胎发育成熟后,由雄鱼进行“分娩”。

海龙主要栖息在热带和亚热带海洋近岸与岛礁区域的海藻丛中,以管状吻吸食小型无脊椎动物及小鱼等。它们善于伪装和藏匿。通过或模拟生存环境中的海草、大型藻类,或躲在洞穴及缝隙中,或利用坚硬的骨环等方式来避免被捕食。其体色会随环境略有变化,当它们打算捕食时,体色会变暗,以垂直方式来接近猎物。

名中有“龙”的鱼类还有龙氏鱼科、渊龙 科和龙 科,但种类都不算多。

龙氏鱼科隶属金眼鲷目,仅1属2种,即网肩龙氏鱼和双色龙氏鱼。网肩龙氏鱼分布于包括我国南海、东海在内的全球各大洋的热带至温带海域。网肩龙氏鱼的身体为椭圆形,体长可达10厘米;头大似匣状,口大、前位,眼小,体无鳞;侧线系统由一些垂直排列的乳突状的构造构成,排成14~26行;身体呈紫褐色,鳍为红色。网肩龙氏鱼属于中底层鱼类,以甲壳动物等为食。

渊龙 科和龙 科都属鲈形目。渊龙 科共有8属,均为分布于南极沿海冰层以下的底栖性小型鱼类,栖息水深为200~600米。渊龙 科的体长可达24厘米;身体呈纺锤形,头部长而平扁,吻呈匙状或尖形,胸鳍像个小扇子;以甲壳动物等为食。龙 科有1属4种,常见的如大龙 、毒蛇 等,分布于东大西洋等地,体形与渊龙 科完全不同。它们身体长而扁,被有圆鳞;头小、吻短,眼近上位,口大但非常斜;有两个分离的背鳍,鳃盖骨棘和第一背鳍的鳍棘基部具毒腺,能分泌毒液。龙 科鱼类栖息于海底,常将自己埋入沙中,只露出两眼伺机而动,当小鱼、小虾等猎物经过时,它们便一跃而起,吞而食之。

隸属于骨舌鱼科的龙鱼共有2属4种,原产于南美洲亚马孙河流域以及东南亚、澳大利亚等地,经人工培育后,现有金龙、银龙、黑龙和红龙等著名的观赏鱼种类。它们体长可达1米,口上位,口裂大而下斜,下颌比上颌突出,密密排列的圆锥形牙齿细小又尖锐。龙鱼身体呈长带形,侧扁;尾呈扇形,背鳍和臀鳍也呈带形,胸鳍较大,尾鳍短小呈圆扇形。自然条件下,雄鱼将受精卵全部含在口中,40~60天后,孵化出带卵黄囊的仔鱼。仔鱼靠卵黄囊生活约8天,然后发育成能游动摄食的幼鱼。

原产于非洲乍得湖和白尼罗河等地的恐龙鱼也是著名的观赏鱼,属于多鳍鱼科,共有2属10种。恐龙鱼又名多鳍鱼、九角龙、九节龙,是古老的大型鱼类。它们的体形近圆筒形,体长可达60厘米;头部较短、较圆,上颌比下颌长;口大,上下颌均具细齿,有一对短须;眼小,鳃孔大。恐龙鱼一般有8个背鳍,每个背鳍由5~18个分离的特殊小鳍组成,每小鳍又由一个鳍担骨支持。恐龙鱼的尾鳍和胸鳍皆呈圆形。胸鳍基部具有发达的肉叶,其上被覆细小鳞片,其内为一个软骨板和两个骨条,其外有很多鳍担骨支持鳍条,靠着这些“肉柱”,恐龙鱼可以用胸鳍在水中“站立”,这使其看上去更像恐龙。恐龙鱼常栖息于温暖的浅湾和沼泽地带。成鱼性情凶猛,主要捕食其他鱼类,卵附着在水草上发育,亲鱼有护卵护仔的习性。

在鲈形目隆头鱼科中,有不少俗名有“龙”的观赏鱼,如斑节龙(横带厚唇鱼)、黑白龙(黑鳍厚唇鱼)、黑斑纹龙(波纹唇鱼)、红横带龙(横带猪齿鱼)、黑横带龙(横带唇鱼)、三色龙(中胸普提鱼)、石斑龙(珠斑大咽齿鱼)等。其中,新月锦鱼的俗名最多,有青衣龙、花面龙、花面绿龙、绿花龙、龙船等。新月锦鱼外形美丽,身体呈蓝绿色,每一鳞片具一直红纹,头部为暗红色,具许多与体色相同的条纹。胸鳍为红色,外围具一蓝环纹;背鳍与臀鳍为蓝绿色;尾鳍前半部为蓝绿色,延至上下缘为暗红色,呈新月状纹,尾鳍后端中央为黄色。新月锦鱼是暖水性中小型鱼类,栖息于岩礁及珊瑚礁海区,以摆动胸鳍的方式游泳,以小型无脊椎动物为主要食物,夜间在岩礁或珊瑚的凹陷处休息。每当“群龙无首”时,一些雌鱼会转性为终期雄鱼以占据领域。

此外,鲈形目中名中有“龙”的还有拟雀鲷科的黑线红龙、丝足鲈科的蓝曼龙和丽鱼科的珍珠龙王鲷等。

鲤形目是鱼类中仅次于鲈形目的第二大目,鲤形目中也有一些名中有“龙”的物种。如20世纪80年代灭绝的异龙鲤,原为云南异龙湖的特产种,后因排水造田和罕见干旱等原因而数量锐减并最终灭绝。

俗称“龙针”的中华沙鳅是鲤形目鳅科沙鳅属的一种小型肉食性鱼类。中华沙鳅体长9~18厘米,身体长而侧扁,头小、眼小、吻长而尖,头部、背部为褐色,胸鳍、腹鳍、臀鳍为淡黄褐色。中华沙鳅主要分布于我国长江中上游,喜栖息于流水环境中,常见于滩边洄水区或大石堆间流水较缓的地方。幼鱼主要吃枝角类、桡足类、轮虫类、水蚯蚓等,成鱼以水生昆虫、底栖无脊椎动物为食。

鲤形目鲤科的金鱼是最常见的观赏鱼类,由野生鲫鱼突变而来。不同种类的金鱼在体形、鳞片、鳍、眼、额等部位均有较大差别。常见的五类分类法将金鱼分成了草金鱼(又称金鲫鱼)、文种、龙睛、蛋类、龙背五类,龙睛更被称为“中国金鱼”。龙睛体形短粗,眼球膨大而凸出于眼眶外,犹如传说中龙的眼睛。

【责任编辑】谌 燕

猜你喜欢

龙类爬行动物海龙
爬遍天下的爬行动物
鳍龙类又添新成员
封面人物
动物吉尼斯——爬行动物之最
翠鸟博士的科学指南:爬行动物的食物
叶海龙,你别装啦
欧盟拟制定与爬行动物肉中沙门氏菌相关
浅说伤齿龙类
海龙卷是什么
An Istiodactylid Pterosaur from the Nanaimo Group,Vancouver Island,British Columbia,Canad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