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海边的石头古堡

2024-01-25一卓

走向世界 2024年1期
关键词:石楼青岛

一卓

花石楼坐落于青岛八大关风景区南端的岬角,是一座以哥特式建筑风格为主,融合古希腊和古罗马建筑艺术精髓的古堡式建筑。整座楼为砖石结构,核心部分呈“L”形,上覆坡顶,西南侧与东北侧连接一大一小两处圆形角楼。

青岛本地产的花岗岩是花石楼墙体所采用的主要材料,造价低廉、便于运输、砌筑方便的同时,又具有保温隔热、耐火、耐腐蚀的特点。在建筑师的精妙巧思与工匠们的超群技艺下,花岗石以不同的大小、比例、形状塑造出建筑各个立面,传达出建筑蕴含的丰富情感和意义,实现了以一种材料构筑出多种立面和空间的效果。据说“花石楼”这个充满诗意的名字,便由此而来。

尽管花石楼的建筑体量不算庞大,但通过设计师对多重元素的精妙把控与组合,花石楼的每个外立面都极具特色。以正立面为例,入口处采用拱券形式,一对多立克式立柱呈现出古典主义的特征。多立克式在古希腊柱式中隐喻为崇高、权力、地位和力量,是希腊帕特农神庙建筑运用的主要柱式。而花石楼的立柱则对多立克柱式进行了创新:基座高度加大,柱身长度相应缩短,避免了柱身的狭长感,柱头也趋于简洁,这样就使花石楼的大门更具肃穆高贵的气质。

花石楼的建筑风格独特,内部装饰也别具一格。尖券窗、平券窗、圆券窗,造型各异的窗户点缀在整个楼体上,疏密有致、动静相宜。窗户上镶嵌了红、黄、蓝、绿四种颜色的彩色玻璃,经阳光照射,五彩斑斓的光影投射到墙面或家具上,呈现出梦幻效果,增添了迷人的浪漫氛围。

室内空间装饰则呈现出浓郁的巴洛克与洛可可风情:家具上曲线的雕刻,壁炉上白色瓷砖雕刻的自然花纹,流畅蜿蜒的曲线状楼梯扶手等,都充分体现了曲线感及流动感。可以说,花石楼无论内外,整体上的协调性处理得恰到好处,细节上的表现精彩纷呈,具有无可比拟的建筑艺术价值。

根据目前的通行说法,花石楼最初的主人是俄国侨民涞比池。涞比池生于1891年,世袭贵族,年轻时就展露出在新闻方面的过人才华。1920年4月15日,涞比池在哈尔滨创办的第一份报纸——《柴拉报》面世,初创伊始就受到哈尔滨俄侨的喜爱,后来很快发展成“在哈尔滨和中东铁路沿线地区发行量最大、消息最灵通的报纸”。

1925年,涞比池移居当时中国的文化中心、报业最发达的城市上海,创办了《上海柴拉报》,后来又相继推出《上海柴拉早报》和《上海柴拉晚报》。20世纪20年代末,涞比池又在天津设立分社。“柴拉”报系受众面几乎覆盖了中国全部俄侨。鉴于当时居住在青岛的俄侨众多,涞比池也向青岛派驻了记者。驻青岛的记者名叫卡申,定期将青岛的新闻传到天津分社,青岛的新闻由此传遍四方。

花石楼当时所在地块原是美国传教士门之爾和中国人姚勤务的共有地块,1929年8月,在上海的涞比池委托一位名叫韦维廉的美国商人,从这两个人的手里购得这块地皮,用于建造消夏别墅。

就这样,花石楼于1930年开始修建,由中国建筑师刘耀宸主导设计,王云飞、方信懋、王义朋等参与设计与施工,1931年9月正式竣工。然而,1932年11月,涞比池因感染急性肺炎在上海突然病逝,没能来得及入住花石楼。涞比池去世后,花石楼由其妻子沃维·涞比池继承。由于她在上海工作,并不打算来青岛居住,于是在1936年,沃维·涞比池将房子卖给了英国保险公司的一位经理埃非哈里司。从此,这一别墅就成了埃非哈里司的私人住宅,产权人再未变动。

1949年,青岛解放后,花石楼被用作礼宾接待场所,门牌号为黄海路18号。1954年陈毅元帅来青岛疗养,便住在这里。青岛之行,陈毅感慨万千,他说,五四运动时就知道中国有个青岛,解放战争时期在山东打了许多年的仗,终于来到了青岛。

在花石楼居住期间,陈毅向青岛图书馆借来记载青岛历史的《胶澳志》进行研读,希望了解这座他“常常思游览,屡屡错机缘”的城市。青岛图书馆考虑到编修于1928年的《胶澳志》记载的多是20世纪初年的历史,于是又加送了一本清代同治年间的《即墨县志》。陈毅读后,对青岛的历史有了大致的了解,并在花石楼写下了《初游青岛》一诗,诗中写着“巨舰泊海中,火树花若燃。万象看不足,深夜坐斋前。沉吟久不睡,海天思绵绵。此是弹丸地,史实可详谙。”并从齐桓公一直写到青岛解放,随后发出了“试看海天青,其青照市廛。试看松柏青,其青染峰峦。伟哉胶莱青,千里美良田”的感慨。后来修建五四广场时,这首长诗被镌刻在广场北侧的一块巨石上。

花石楼神秘、古朴的建筑风格也吸引了许多电影、电视剧摄制组。当年拍摄老舍的作品《二马》时,曾以此为“伦敦”进行取景。而在反映日本驻济南特务机关的电影《梅花公馆》中,与“梅机关”有关的内外场景都是在此拍摄而成,让这栋楼一度被人称为“梅花公馆”。此外《茶馆》《白雾街凶杀案》《燕子李三》《宋氏三姐妹》等也都曾在此取景。

穿过时间的长河,沈从文也许不会想到,他笔下的这所大房子如今已成为岛城新人拍摄婚纱照的首选区域,也是无数游人对这座城市的标志印象。这座凭海临风的城堡,在见证历史的同时,也见证着许多人一生的转折。或许正如沈从文在《水云》开篇中所说的那样:“我怎么创造故事,故事怎么创造我。”

编辑/魏伟

Stone Castle by the Sea

Huashi Villa, situated at the southern headland of the Badaguan Scenic Spot (Eight Great Passes), Qingdao, is an old castle-type building that is dominated by the Gothic architectural style, and integrates the architectural art essence of ancient Greece and ancient Rome. The entire building is masonry-structured. Its core part is “L-shaped”, with a hipped roof, connecting two round turrets (big and small) respectively on the southwest and northeast sides.

The local granite of Qingdao is the main material used for the wall of Huashi Villa. The villa is not huge in terms of its building volume, but its designer created distinctive building facades by ingeniously controlling and combining multiple elements. The villa has not only a unique architectural style, but also distinctive interior decoration. Its interior space decoration shows strong Baroque and Rococo elements.

According to the prevailing narrative, the villa was originally owned by Lembich, a Russian national from a noble family, and officially completed in September 1931. After the liberation of Qingdao in 1949, Huashi Villa was used as a reception place, the house number of which was 18 Huanghai Road. In 1954, Marshal Chen Yi lived here during rehabilitation in Qingdao. When living in the villa, Chen Yi learned about the history of Qingdao, and wrote the poem First Visit to Qingdao.

The mysterious, quaint architectural style of the villa attracted many film and TV crews. It was the location of Tea House, Murder on White Fog Street, Swallow Lee Three, The Soong Sisters, etc. Now, the villa has become not only the preferred place for taking wedding photos in Qingdao, but also numerous visitors’iconic impression of this city.

猜你喜欢

石楼青岛
广州市番禺区石楼镇联围小学作品集
广州市番禺区石楼镇南派小学作品集
广州市番禺区石楼镇联围小学作品集
穿越时光的黄素石楼
山西省石楼县在京召开 “塬谷石楼”农产品区域公共品牌发布会
调结构 抓培训 强品牌 保增收 山西石楼:开展技能培训 科技助农致富
上合,从青岛再启航
开启空中看青岛航线
青岛东方影都落成
青岛如何引进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