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发展现代化大农业为主攻方向,当好国家粮食稳产保供“压舱石”
——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研讨会综述

2024-01-24郭翔宇宋志彬

农业经济与管理 2023年6期
关键词:压舱石现代化农业

郭翔宇,宋志彬

(东北农业大学现代农业发展研究中心,哈尔滨 150030)

2023年9月,在东北振兴战略实施20周年的重要节点,习近平总书记再次亲临黑龙江视察,在哈尔滨主持召开新时代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座谈会,发表重要讲话、作出重要指示。为深入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精神,2023年11月11日,东北农业大学举办“东北的重要使命与乡村振兴——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研讨会”,邀请东北三省和内蒙古自治区相关高校与科研单位的专家学者进行专题研究阐释。

本次研讨会由东北农业大学、东北及内蒙古地区农林经济管理学科与专业发展联盟主办,由东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黑龙江省高端智库现代农业发展研究中心承办,《农业经济与管理》期刊、《黑龙江日报》评论理论部为学术支持单位,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原院长董伟俊教授、沈阳农业大学原副校长吕杰教授、黑龙江省高端智库东北农业大学现代化农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兼首席专家郭翔宇教授、吉林大学生物与农业工程学院杨印生教授、内蒙古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乔光华教授、吉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曹建民教授、沈阳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周密教授、东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余志刚教授作大会报告。

一、牢牢把握东北的重要使命与首要担当,当好国家粮食稳产保供“压舱石”

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考察时强调牢牢把握在国家发展大局中的战略定位,在主持召开新时代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座谈会中强调牢牢把握东北的重要使命。黑龙江和东北要牢牢把握的战略定位和重要使命,是维护国家“五大安全”,即要在维护国家国防安全、粮食安全、生态安全、能源安全、产业安全中积极履职尽责。在包括这“五大安全”内的国家总体安全体系中,粮食安全具有基础性的重要地位和特殊意义。如果没有粮食安全作保障,国家总体安全必然缺乏有力支撑。纵观全世界,粮食安全都是国家安全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大国博弈的重要筹码。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是实现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

(一)当好国家粮食稳产保供“压舱石”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好国家粮食稳产保供‘压舱石’,是东北的首要担当。要始终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摆在首位,加快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确保平时产得出、供得足,极端情况下顶得上、靠得住。”

1.东北地区当好国家粮食稳产保供“压舱石”具有重大意义

董伟俊: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到东北视察,每次必讲“三农”问题、必讲粮食安全。

(1)东北地区当好国家粮食稳产保供“压舱石”,可以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提供关键支撑。东北地区均是我国的粮食主产区,粮食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四分之一,商品粮占全国总量的三分之一,粮食调出量占各省调出总量40%,大豆产量占全国一半以上。2010~2022年间,黑、吉、辽三省粮食产量增加1 600亿斤,对全国粮食增产的贡献率达77%,是国家最稳固、最可靠、最坚实的“大粮仓”。习近平总书记对东北抓好粮食生产寄予厚望,赋予东北维护国家粮食安全的重大政治责任。在国家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中,东北地区要展现更大担当作为,让中国人的饭碗端得更稳更牢。

(2)东北地区当好国家粮食稳产保供“压舱石”,有助于牢牢把握粮食安全的主动权。实现粮食基本自给,牢牢掌握粮食安全的主动权,可以更有底气和战略主动地应对各种风险挑战、推进现代化强国建设。东北地区农业资源富集、生产条件优越、技术水平先进,实现粮食持续增产具有明显优势和潜力。东北地区耕地面积达2 980多万公顷,占全国耕地总量23.4%,人均耕地面积是全国平均水平的3.4倍,主要粮食作物良种全覆盖基本实现,农机装备水平高,农业经营规模大。东北地区在粮食生产过程中不断提升产能水平,可以为把握粮食安全主动权作出更大贡献。

(3)东北地区当好国家粮食稳产保供“压舱石”,有助于更好地服务农业强国建设。保障重要农产品尤其是粮食稳定安全供给,始终是加快农业强国建设的头等大事。建设农业强省,是加快农业强国建设的重要抓手和载体,建成农业强国必须以建成更多的农业强省来支撑。东北地区农业发展基础好、潜力大,体现现代农业发展成效的重要指标排在全国前列,有基础、有条件、有实力率先建成农业强省。东北地区要深入实施“两藏战略”,抓住耕地、种子两个要害,对接国家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协同推进良田建设、种业振兴、科技创新和装备保障,增强农业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打造国家粮食安全战略核心产区,努力构建更高层次、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粮食安全保障体系,更好服务农业强国建设。

2.东北地区当好国家粮食稳产保供“压舱石”的重点任务

董伟俊:当好国家粮食稳产保供“压舱石”,东北地区必须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论述和指示精神,坚持产量产能、数量质量、生产生态三个“一起抓”,推动粮食安全向更高层次、更高水平稳步跃升。

一要持续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当好国家粮食稳产保供“压舱石”,关键要进一步提高粮食生产能力,确保“平时能产得出、供得足”。要坚持农业优先发展方针,将粮食稳产保供作为财政资金重点投入领域,支持和引导农业经营主体和社会资本加大粮食生产投入。要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推动东北地区率先把永久基本农田建成高标准农田,建设适宜耕作、旱涝保收、高产稳产的现代化良田。要坚持农业科技自立自强,加快推进种业振兴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加快构建适应高产高效、优质安全、绿色生态发展要求的现代农业技术体系。

二要大力增强粮食应急保障能力。当好国家粮食稳产保供“压舱石”,东北地区要进一步增强粮食应急保障能力,确保在“极端情况下能顶得上、靠得住”。要不断加强粮食储备体系建设,提高储粮设备和技术应用水平,改革粮食储备管理体制,完善粮食储运机制,充分发挥粮食储备“压舱石”和“稳定器”作用,实现更高水平粮食供需动态平衡。要进一步强化粮食产销合作关系,提高省际间粮食流通组织化程度,构建粮食“大流通”格局。要不断完善粮食监测预警体系建设,加强粮食精准调控和预期管理,提高风险防范和应对能力。

三要积极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践行大食物观,在确保粮食安全和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生产潜力,积极发展现代生态养殖,形成同市场需求相适应、同资源环境承载力相匹配的粮经饲统筹、农林牧渔结合、植物动物微生物并举的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要进一步拓展食物获取途径,积极开发利用森林、草原、海洋资源,加快生物技术在农食领域的应用,形成多元化的食物来源结构,提高东北地区食物供给潜能,增强各类资源在保障食物供给安全中的作用。

(二)优化粮食产区多元化食物供给路径

曹建民: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大食物开发,在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树立大食物观,发展设施农业,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树立大食物观,全方位多途径开发食物资源,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是破解资源环境瓶颈制约、保障粮食和各类食物有效供给的必然选择,也是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内涵要义。

1.粮食产区建设“三物循环”农业创新多元食物供给体系的价值

植物、动物、微生物组成了人类生存的生物世界,农业的创新发展取决于对“三物”的科学利用。“三物循环”的原理,实质是动物、植物以及微生物三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循环利用。在动物、植物、微生物三种物质主体之间存在的合成、分解等作用下,产生大量粮食、肉类和菌物蛋白。植物通过合成作用产生大量的复杂的有机化合物,形成人们需要的粮食以及杆、茎、叶等副产品,畜牧业养殖将秸秆等副产品转化为肉类产品以及粪肥资源,微生物又将秸秆和粪肥转化为木耳、双胞菇等食用菌。显然,“三物循环”农业在未显著增加耕地需求的情况下,通过菌物突破构建一个植物、动物和食用菌循环往复的大食物系统,形成“三物循环”的可持续农业发展新模式,形成了不仅要向植物要食物、向动物要食物,还要向微生物要食物的多元食物供给体系。

2.粮食产区发展“三物循环”建设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的建议

(1)树立“三物循环”发展意识。一是充分认识到食用菌作为优质食物在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中担当的关键角色,加大宣传引导使地方领导和农业生产经营者科学认识“三物”循环农业的价值。二是挖掘“三物循环”农业体系建设典型鲜活样板,大力宣传“三物循环”农业体系建设的先进典型和成功经验。通过典型引路、示范带动,发挥示范引领作用,不断开创农业生态体系建设新局面。

(2)加大“三物循环”农业为引领的多元食物供给体系建设投入强度。一是建立省、市、县三级示范区建设投入体系,以省级财政投入为主,市县级财政针对各县实际情况和重点领域配套投入;二是创新金融支持方式。“三物循环”农业虽然耗用耕地较少,但对资金有很大需求。地方政府要积极引导银行与企业、银行与农民合作组织、银行与政府的合作,推出一系列政策性农业信贷产品,构建政策性农业信贷担保体系,助力地方政府、企业、农户发展“三物循环”的自主创新行为。

(3)提升“三物循环”农业主体循环生产能力建设。一是推动家庭农场和规模农户的个体生产模式。家庭农场和规模农户可充分利用其种植、养殖资源,依靠庭院和空地在种粮闲暇期间谋划畜牧业发展和食用菌生产;二是推进集体经济生产模式。食用菌生产具有工厂化生产的特点,一般农户受土地和秸秆等资源约束无法有效组织食用菌的生产,鼓励村集体利用其在耕地、秸秆使用和粪污处理等方面的整合能力,承接“三物循环”农业末端的食用菌生产加工等工作,提升“三物循环”农业的区域推广能力;三是强化政策引导和技术支持,积极组织科技人员辅导“三物循环”农业发展,结合高校、科研单位、龙头企业、示范基地建设强化“三物循环”农业的技术支撑。

(三)建设国家农畜产品生产基地

乔光华:习近平总书记三次考察内蒙古,五次参加全国人大内蒙古代表团审议,强调要把内蒙古建设成为国家重要农畜产品生产基地。内蒙古建设“农畜产品生产基地”,就是要建成具有一定规模、生产力水平较高、产品质量良好、产量大、输出量大且稳定的农畜产品集中生产区域,包括粮食生产基地、猪禽牛羊肉生产基地、蔬菜生产基地等。内蒙古自治区农业资源比较丰富,森林面积全国第一、耕地面积全国第二(仅次于黑龙江)、草原面积全国第二(仅次于西藏)、国土面积全国第三(仅次于新疆和西藏)。经过多年建设,农牧业生产条件显著改善,生产力水平较高,近年来一直是全国6个粮食净调出省区之一,牛羊肉、牛奶产量全国第一,为国家的粮食安全、大食物安全作出了重要贡献。

建设国家重要农畜产品生产基地,在总体要求上,应坚持生态优先、农业农村优先、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食物观,聚焦“扩大数量、增加产量、提高质量”发力,高质量构建农牧业发展体系,加快建成保障能力强、产业链韧性强、科技装备支撑强、新型经营主体强、绿色发展水平强的农牧业强区,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出更大贡献;在基本方向上,要扩大经营规模、提高技术水平,增加产量、增加输出量,提高农产品质量和经济效益,增加农牧民收入。

一要补齐耕地和水资源短板。保护耕地,守住耕地红线,实施耕地质量提升工程,提高耕地质量,加快建设高标准农田,在旱作区域,建设旱作高标准农田。利用好地表水,合理利用地下水,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坚持“以水而定、量水而行”,严格落实“以水定地、以水定产、以水定粮”,实施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二要提升大食物生产能力。建设国家粮食安全产业带,强化粮食产能建设。大力发展高效设施农业,建设蔬菜输出基地。扎实推进肉类生产,满足国家高质量蛋白需求。落实《推进奶产业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措施》,进一步提高奶业竞争力和效益。三要促进产业融合发展。扩大农畜产品精深加工,加强产地冷链物流、仓储保鲜等基础设施建设,高标准打造优势特色产业区域公用品牌。四要促进科技创新和装备提升。发展精准农业,推动农业的信息化和数字化转型。开展奶业、玉米、肉牛、肉羊、饲草、马铃薯、大豆、小麦、水稻、向日葵、蔬菜、杂粮杂豆、羊绒等优势特色品种联合育种攻关,提升种业对经济发展贡献率;将先进科学技术、现代装备和管理理念引入农业,推进农业机械化建设,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土地生产率、全要素生产率和竞争力;五要引进人才开展乡村振兴建设。通过本土人才回引、院校定向培养、旗县区统筹招聘等渠道,加强人才激励保障,改革人才管理方式,创新人才评价体系,提升乡村人才公共服务水平。加强农村牧区实用人才建设,积极培育技能型、服务型人才队伍。六要巩固完善农村牧区基本经营制度,发展家庭农场、专业大户、农业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发展集体经济,完善社会化服务,优化利益联结机制。七要发展生态农牧业。“内蒙古多数农牧区水是清洁的,土是干净的,这就是生产力,也是竞争力。要保护好、利用好这个优势,坚持绿色兴农兴牧,积极发展生态农牧业,增加优质绿色农畜产品供给”。有效实施四控,强化资源节约利用,保护草原、草畜平衡。生产优质绿色农畜产品,构建农牧业绿色发展体系。推进产地环境净化,提升农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二、以发展现代化大农业为主攻方向,率先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以发展现代化大农业为主攻方向,加快建设现代农业大基地、大企业、大产业,率先实现农业物质装备现代化、科技现代化、经营管理现代化、农业信息化、资源利用可持续化。

(一)以系统观科学理解现代化大农业的理论逻辑

吕杰:按照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的思维逻辑,系统观就是把系统看作由不同要素按照一定关系或结构结合而成并具有一定功能的有机整体,运用系统思维分析事物的内在联系、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优化事物的发展方法。现代化大农业系统由现代农业大基地、大企业、大产业构成,按照“资源—产品—企业—产业”系统发展逻辑,现代农业大基地是现代化大农业系统的重要基础、大企业是现代化大农业系统的关键环节、大产业是现代化大农业系统的发展方向,科学构建“大基地—大企业—大产业”协调发展的现代化大农业系统,可有效支撑粮食安全、产业发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形成实现农业现代化、建设农业强国的内生驱动合力。

现代农业大基地是现代化大农业系统的重要基础,是实现种养业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生产的必然选择。大基地建设与农户家庭经营并不矛盾,通过创新农业经营方式、发展农业生产规模经营和服务规模经营,可实现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机衔接,促进农户小规模经营与现代农业大基地协调发展。大基地建设以农业资源优势为基础、以农产品生产为主线、标准化生产为核心,构建各具特色的粮经饲统筹、农林牧渔多业并举的农业生产系统。

现代农业大企业是现代化大农业系统的关键环节,是实现农产品原料转化增值、促进农业增效、带动农民增收的重要手段。大企业建设与大基地的科学分工协作,有利于实现各类农业企业与小农户的利益联结,协同推进农产品初加工和精深加工,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拓展农业发展空间,有利于实现农产品加工业做强、农产品物流业做活、农业生产服务业做好、乡村休闲旅游和康养业做优,构建农业加工贸易服务业系统。

现代农业大产业是现代化大农业系统的发展方向,是实现区域合理、要素聚集、结构优化、产业融合发展新格局的有效方式。大产业建设是纵向产业链延伸、横向产业集群扩大。产业链延伸关键是以优势农产品原料为基础,创新产业新业态、拓展产业新功能、开发优质新产品,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促进全环节提升、全链条增值、全产业融合;产业集群扩大关键是空间布局协调,以龙头农业企业为核心,形成区域内纵向产业集聚融合、区域间横向产业协调发展,增强现代农业产业发展韧性,提升现代农业产业发展内生动力,构建现代农业产业系统。

(二)发展现代化大农业的实践路径

吕杰:从现代化大农业发展实践来看,建好大基地、做强大企业、培育大产业是发展现代化大农业的重要内容,是实现农业现代化、建设农业强国的重要路径。

建设现代农业大基地就是筑牢粮食安全“压舱石”的首要担当,确保平时产得出、供得足,极端情况下顶得上、靠得住。必须坚持“藏粮于地、藏粮于技”,高质量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和黑土地保护,建设适宜耕作、旱涝保收、高产稳产的现代化良田。实施现代种业和科技提升工程,统筹推进科技农业、绿色农业、质量农业、品牌农业,实施农业优质精品工程、区域特色品牌工程,实现良种良法配套、农机农艺结合,提高农业规模化、机械化和标准化生产水平,创新农业经营方式,发展规模化经营、社会化服务,建设标准化、优质化、品牌化的农产品原料大基地。

建设现代农业大企业就是全面推进农产品的初加工和精深加工、物流贸易及服务企业发展,形成联动农业增值增效、带动农民增收致富的发展方式。必须坚持“粮头食尾,农头工尾”,培育新产业、拓展新功能、开发新业态,体系化产业链条、品牌化产品营销、网络化服务体系、绿色化发展模式,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物流贸易业和服务业,贯通产加销、融合农文旅,建设创新能力强、产业链条全、绿色底色足、安全可控制、联农带农紧的各类大企业,提升增值增效增收空间,助力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

建设现代农业大产业就是围绕产业链供给链配置创新链,促进技术创新、产品创新、模式创新和制度创新,构建各具优势特色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必须坚持“优化要素配置、促进产业集聚”,以行政区域为主要建设单元,通过大基地与农产品加工业、流通业、服务业等大企业协调发展,实现区域内外产业资源集聚、产业集群化发展;利用乡村自然环境与乡土文化等资源,促进休闲旅游、体验教育、文旅创意、健康养老融合化发展;利用信息化促进现代农业产业转型升级,实现数字农业、智慧农业、电商农业一体化发展;以资源优势、产业配套、功能多样为重点,建设区域间农业产业聚集中心、区域内配套产业园,构建现代农业产业新发展格局。

(三)以城乡融合发展推进东北地区现代化大农业建设

周密:发展现代化大农业,要在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的进程中实现农业系统的优化协调,拓展农业发展的空间潜力。以城乡融合发展推进东北地区现代化大农业建设,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一是有利于拓展农业发展空间,拓宽城乡发展格局。对城市而言,城乡融合发展可为现代化大农业建设提供有力的支撑和保障,促进与现代化大农业建设的互动融合、实现互利共赢;对县域而言,城乡融合发展可为现代化大农业建设提供有力的引领和示范,促进与现代化大农业建设的协调统一、实现共同发展;对乡镇而言,城乡融合发展可为现代化大农业建设提供有力的基础和条件,促进对现代化大农业建设的互动支持、实现互惠共赢。二是有利于加强农业生产基地的规模化水平。城乡融合发展可为农业大基地的建设提供有力的推动力和保障力,促进技术研发转化,加强农业科技园区、农业科技企业、农业科技人才的集聚协同,提高农业智慧化技术的创新能力和应用水平;促进装备生产推广,加强农业装备产业园区、农业装备制造企业、农业装备服务机构的联动配合,提高农业智慧化装备的生产能力和使用效率;促进人才培养引进,加强农业院校、农业科研院所、农业人才市场的对接互动,提高人才的培养质量和流动活力。三是有利于提高农业经营主体的多元化水平。城乡融合发展可促进农业大企业数量的增加和质量的提升,发挥农业经营主体的优势和特色,提高农业经营主体的市场适应能力和竞争力;促进农业经营主体专业化模式的完善和创新,根据城乡发展的条件和机遇,完善创新农业经营主体的专业化模式;拓展农业经营主体的规模和效益,提高农业经营主体的组织能力和协作力。四是有利于增强农业产业链条的完备性水平。城乡融合发展可提高农业产业链条的完备性,促进农业产业链条平衡性的增强和调整,加强农业产业链条结构和布局的优化创新,提高农业产业链条的协调性和合理性;促进农业产业链条稳定性的提高和保障,加强农业产业链条效益风险的分析管理,提高农业产业链条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

在具体路径上,一要发展农业大机械,建设科技含量高的现代化大农业。农业大机械的发展基于城乡资源一体化理念,以更智能、更节能、更高效为导向,充分利用城乡技术、信息、人才、装备等要素,提高农业生产关键环节智慧化程度,夯实粮食安全根基。二要建设农业大工厂,建设产业结构优的现代化大农业。农业大工厂以大食物观为理念,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工程装备技术与现代经营管理方式,高质量发展设施农业,进一步满足城乡居民对优质、安全、可持续的饮食需求。三要整合农业大农田,建设生态环境好的现代化大农业。大农田通过一系列土地资源管理措施,破解农村承包地细碎化问题,提高耕地利用率,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四要助推农业大合作,建设服务保障足的现代化大农业。农业大合作通过统筹城乡设计、地区协调发展,运用先进管理体系,形成以多维度农业经营主体大合作为特色的格局。五要培育农业大田园,建设文化内涵美的现代化大农业。农业大田园基于城乡空间一体化理念,突破“都市”与“农业”间的区位限制与自然条件限制,统筹美丽乡村建设与都市农业发展,提升城乡生态品质。

(四)发展智慧农业,给农业现代化插上科技的翅膀

杨印生:智慧农业是以信息和知识为核心要素,通过将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与农业深度融合,实现农业信息感知、定量决策、智能控制、精准投入、个性化服务的全新农业生产方式,是农业信息化发展从数字化到网络化再到智能化、智慧化的高级阶段。智慧农业的发展,将使农业生产全生命周期管理高度信息化,使农业生产技术集成化、管理决策科学化,推动数字科技及人工智能技术产业的发展,会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和催生新业态,呈现出明显的外部溢出效应。

智慧农业的发展应该遵循墨子的本、原、用“三表”逻辑,“本”是指国际上智慧农业发展的经验和一般规律,“原”是指中国情景和“三农”现实,“用”是指必须经得起实践检验。从数字农业、智能农业到智慧农业的发展,是一个不断递进和转型升级的过程。从WSR(“物理(Wuli)一事理(Shili)一人理(Renli)方法论”)的视角来看,数字农业关注的是农业生产过程中的物理数据,特别强调数据的客观性、真实性、可靠性,描述农业生产过程与环境涉及的土、水、肥、气等要素以及作物生长的客观规律;智能农业是从智能技术研发、智能装备设计、试验示范、生产推广等环节,既注重物理,更加注重事理;智慧农业的发展则需要多部门、多主体的协同,在关注物理和事理的前提下,更加注重人理,然后是物理、事理和人理的统一。

按照系统科学的霍尔三维结构理论,智慧农业包含知识维、逻辑维和时间维三个维度。从知识维来看,智慧农业发展需要农学、生物学、地理学、生态学、植物生理学、土壤学、物理学、化学、数学、工程科学、系统科学、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伦理学等众多学科的交叉,还需要哲学的指导。从逻辑维来看,智慧农业包括智慧生产、智慧经营、智慧管理、智慧服务、智慧销售;从时间维来看,智慧农业发展要经历农业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和智慧化等阶段,具有时序性。

加快发展智慧农业,要采取综合措施加以推进。首先,要加强顶层设计,开展重点攻关。应由政府科技部门牵头,围绕智慧农业装备与关键技术及示范等开展重点项目的顶层设计,研究提出智慧农业发展的技术路线图,有序组织重点攻关,开展高校、科研院所、涉农企业以及推广部门的协同创新与示范推广。其次,要加强机制创新,引导多元融资。加强体制机制创新,探索政府引导、社会参与的智慧农业PPP模式,不断拓宽智慧农业领域的投入融资渠道,发挥科技金融作用,建立多元化可持续的投融资机制。再次,要加强部门合作,强化政策协同。要发挥政府政务服务和数字化建设管理部门的职能和协调作用,加强与农业农村以及相关涉农部门之间的合作,建立农业大数据共享机制,探索智慧农业集成解决方案和产业模式;要注重技术推广和应用,针对农业领域的数字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强化有关政策的协同和耦合,尽快出台智慧农业技术创新与转化应用的创新支持政策、相关补贴政策、科技金融政策和风险化解机制等。最后,要加强平台建设,加快人才培养。加强各级农业大数据云平台、智慧农业研究等公共服务和创新平台以及相关学科专业建设,积极培育智慧农业领域的科技创新团队,鼓励和支持多学科之间的合作与交叉,实现“项目—平台—团队—人才”四位一体,提升我国智慧农业领域研发整体实力。

三、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奋力谱写东北全面振兴新篇章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东北地区要牢牢把握和扭住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奋力开创黑龙江高质量发展新局面,努力走出一条高质量发展、可持续振兴的新路子,奋力谱写东北全面振兴新篇章。

(一)加快推进乡村振兴,让农村具备现代化生产生活条件

郭翔宇:黑龙江和东北地区,农业现代化水平,尤其是农业机械化程度、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农业劳动生产率等指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乡村振兴程度和农村现代化水平相对落后。东北地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目标是加快农村现代化进程,让农村具备现代化生产生活条件;基础是振兴乡村产业,实现产业兴旺,要在农业现代化的过程中大力发展非农产业,同时深度推进农村三产实质性融合,提高融合质量和水平;重点是提高“三个度”,即加强乡村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其完备度,完善农村公共服务供给、提高其便利度,加快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提高其舒适度,持续改善农村生产和生活条件现代化水平;关键是促进农民增收,尽快达到并努力超过全国平均水平。

(二)加快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

郭翔宇: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考察调研期间首次提出,要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必须加快形成农业新质生产力。

首先,农业新质生产力,是以创新驱动为第一动力的生产力。驱动农业生产力发展与跃升的创新是一个包括科技创新、制度创新、管理创新、理论创新等在内的系统。一要充分发挥科技创新的支撑作用,加快农业科技现代化步伐,大力提高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和科技进步贡献率;二要充分发挥制度创新的保障作用,通过深化农业农村改革、优化政策体系,破解制约农业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三要通过管理创新,优化农业宏观调控的目标与职能,完善调控方式与手段,更好地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四要充分发挥理论创新的指导作用,通过农业经济管理学科的理论创新和智库研究,理性分析和解答发展农业生产力过程中的新情况、新问题,科学揭示和预见农业新质生产力的本质、规律和发展变化趋势。

其次,农业新质生产力,是符合高质量发展要求的生产力。加快形成农业新质生产力,内在要求以农业高质量发展为首要任务。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首要是坚持质量第一、以质取胜的原则,使高质量成为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显著特征。一要提高农产品质量和农业服务质量,要努力生产出知名度和美誉度更高、数量更多的优质农产品,以更好地满足消费者吃得好、吃得安全、健康和富有营养的多样化需求。二要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是实现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和关键,要加快从规模速度型农业向质量效益型农业转变,实现农业粗放增长向集约增长转变。三要不断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与优化是实现农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和标志,应以协调发展理念为引领,以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不断促进农业产业结构的合理化与高级化。

(三)统筹推进科技农业、绿色农业、质量农业、品牌农业

余志刚:适应国家粮食安全战略需求、广大人民群众对优质农产品消费需求,以及保障农民合理收益需求,必须要大力发展科技农业、绿色农业、质量农业、品牌农业,不断增强科技创新第一驱动力,不断擦亮绿色发展底色,不断提升农业产业发展质量水平,不断强化农产品品牌效益,统筹推进农业科技化、绿色化、标准化和市场化,充分释放农业产业发展优势潜力,深入促进农业生产保数量与保质量相统一、保安全与保发展相协调,为保障国家粮食及重要农产品安全作出更大贡献。

首先,要准确把握“四个农业”的内涵。科技农业是科技支撑更加有力、现代化水平更高的农业。发展科技农业,加速实现生物技术、数字技术赋能,实现生产技术升级、产品迭代,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推广和应用新技术,有助于提高土地产出率、劳动生产率和资源利用率,实现农业现代化、产业化、智能化发展。绿色农业是资源利用集约高效、发展方式合理持续的农业。发展绿色农业,进一步释放绿色有机、非转基因的独特优势,推广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循环利用的农业绿色生产方式,提高农业绿色发展水平和可持续发展能力。质量农业是供给保障安全可靠、产业韧性持续增强的农业。发展质量农业,推动农业生产方式向标准化、集约化、智能化发展,有助于实现农业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构建更加完整稳定的农业产业链和供应链,推进农业生产由“量”到“质”的转变,保障农产品的高效优质供给。品牌农业是产业链条健全高端、价值链条显著提升的农业。发展品牌农业,培育优质特色农产品,打造特色鲜明的品牌形象,有助于提升地区农产品知名度和大众认可度,提高优质农产品在国内外市场的比较优势,提升农业产业链整体价值。

其次,要优化统筹推进“四个农业”的路径。一要以创新驱动为支撑走好科技兴农之路。持续完善科技创新体系、成果转化体系、推广应用体系“三大体系”。集中攻关种业、生物经济、黑土地保护等战略领域“卡脖子”环节。依托科技创新高质量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和经营体系,利用5G、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现代信息技术提高农业产业竞争力。二要以绿色发展为底色走好生态优先之路。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统筹抓好秸秆综合利用和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大力发展保护性耕作模式,加大耕地轮作休耕力度,切实保护好黑土地这个“耕地中的大熊猫”。三要以标准生产为基础走好质量发展之路。实施标准化生产提升行动,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推动农业由增产导向转向提质导向。建立健全产前、产中和产后的产品服务、检验检测、追溯管理及风险监测体系,实施农业生产和农产品两个“三品一标”行动,推动农产品优质化、安全化、营养化、高质量发展。四要以品牌创建为抓手走好市场先行之路。着力构建现代农业品牌体系,加快形成以区域公用品牌、企业品牌、特色农产品品牌为核心的农业品牌格局。持续推进品牌孵化培育、品牌质量提升、品牌传播推广、品牌保护利用和品牌营销赋能五大工程建设,引导农业品牌向多元化、高质量方向发展。

猜你喜欢

压舱石现代化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边疆治理现代化
擦亮“国”字招牌 发挥农业领跑作用
抱紧人生“压舱石”
能源合作是中阿关系的“压舱石”
面对突发事件,要用好思想政治教育这块“压舱石”
Hair Highway--Studio Swine 的现代化诠释
国内某1 700 mm热轧厂现代化改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