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汪曾祺的小说“伎俩”

2024-01-23苏北

小品文选刊 2024年1期
关键词:伎俩炮仗汪先生

苏北

一个好作家,要有文学表达的精密度和分寸感。这其实是非常难的,而汪曾祺正是在此“精密”上,做得不错的作家。

岁寒三友一般指松竹梅,汪曾祺《岁寒三友》则开宗明义,是指三个人:王瘦吾、陶虎臣、靳彝甫。谓此三人品行高洁也。王瘦吾是个开绒线店小铺子的,人也瘦,肩胛骨在长衫外都看得清楚,为人又忠厚老实,本分而生活清贫。陶虎臣是做炮仗店的,他的名字合他的职业。正如汪先生在文中所说“陶虎臣长得很敦实,跟他的名字很相称”。靳彝甫是个画家,不是那种大画家,他画画,也只能糊个口。他清高,有雅趣,生活虽半饥半饱,可有滋有味。天井里有花草,用莲子种出荷花,水里养一二分长的小鱼。

汪曾祺没有一篇小说人物的名字没有经过仔细的考虑。如小说《金冬心》里的盐商就叫程雪门,《鉴赏家》里的大画家就叫季匋民,卖果子的就叫叶三,《鸡毛》里那偷文嫂鸡吃的经济系同学叫金昌焕,《星期天》里的校长叫赵宗浚,而那个跳舞好的女的就叫王静仪……这么多名字,真可以编一份《汪曾祺小说人物表》。

在这篇小说里,汪先生将熟悉的生活尽情地往里面装。他实在是个喜欢写风俗的人,而且写得好,可完全融到小说中去,给小说增加许多生气。其次是小说结构。汪先生只是老老实实去写(仿佛极笨拙),一块一块的,清清楚楚。说完一块,再去说另一块。先介绍王家绒线店、陶家炮仗店和靳彝甫画店(包括靳彝甫祖传的三块田黄)。再写三人都交了点好运。王家开了草帽厂、陶家那年炮仗生意不错,靳彝甫斗蟋蟀挣了点小钱,又遇见了季匋民(要买他的田黄,靳说,不到万不得已,是不会卖的,此处为后文埋下伏笔),推荐他办画展,建议他出去见见世面、开阔眼界。

小说一转折,只用了四个字:这三年啊!

王瘦吾的草帽厂的生意被人挤了,陶虎臣的炮仗店没了生意,家里断了炊,嫁(卖)了女儿,女儿得了病。正在两家快活不下去时,靳彝甫回来了。他咬牙卖掉了三块田黄,接济两家。这样的交往,当然寄托了汪曾祺的人生理想,有种“但使风俗淳”的意味。

这样的小说写法,使得人物交集很少,正面写到王、陶、靳三人的接触只有三次(一次靳彝甫上门送匾,两次小聚)。因为汪先生说得好,说得有意味,说得深情,读者不费劲就读下去了,而且在不知不覺中给小说中的人物牵着走,读完还意犹未尽,无时不感到他们在交流,无字处皆有字也。

这篇小说实在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小说,它不按常理出牌。当年能够发表,可谓费了老大劲了。先是汪先生托一个同事带给《十月》杂志(这位同事有个同学在《十月》工作,这位同事还特意骑车送了过去),过了一阵没有消息。汪先生叫他给问问,那位同学说,这个小说写的主题是什么?意思是不好发,便退了回来。过一阵,汪先生在《北京文学》上发表的《受戒》有了点影响。《十月》的主编一次到京剧院来,又将稿子要了回去,发在了1981年第3期上。真是“解人”不易呀!同时也可设想一下,汪先生那时的寂寞和孤独。

选自《文汇报》

猜你喜欢

伎俩炮仗汪先生
停车挡道影响他人出行,要负法律责任吗
揭穿调包伎俩
《炮仗花》
寻踪汪曾祺
汪曾祺:老头很“抠”
资金盘传销惯用包装伎俩和鉴别方法
炮仗
揭穿调包伎俩
股票更名的“伎俩”
温暖而无边无际的包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