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苏州河畔有所“思”

2024-01-21应琛

新民周刊 2023年48期
关键词:华东政法政课法治

应琛

华东政法大学校史文化协会讲解员为大家讲述长宁校区百年建筑背后的故事,该协会旨在引导学生由“学习者”变身“讲述者”“编研员”,由“被动学”转向“主动学”,强化课程思政教育实效。

“专业课认真听,选修课随便听,思政课无心听。”这句略带戏谑的顺口溜道出了部分大学生对传统思政课的成见。

如何提升思政课教育教学成效,将思政课变为触动心灵、终身受益的课程,做到“入耳”更“入心”?作为新中国创办的第一批高等政法院校之一,以法学教育见长的华东政法大学在积极探索让“思政课程”向“课程思政”转变的同时,围绕“立德树人”的核心目标,积极开展满足学生需求的“大思政课”教学实践。

经过多年的努力,华东政法大学在苏州河畔搭建起了一间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教学的“大课堂”。

“个税法自1980年出台以来历经7次大修。与前几次相比,2018年8月底完成的第七次大修堪称‘个税制度的一次根本性改革’。这次改革,除了对部分所得实行综合征税、优化调整税率结构、将免征额从每月3500元提高至5000元以外,还有一大亮点就是首次增设专项附加扣除,包括子女教育、继续教育、大病医疗、住房贷款利息、住房租金、赡养老人6项专项附加扣除,后又增加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专项附加扣除。现在同学们可以打开手机上的个人所得税App,我们来操作一下……”

这是华东政法大学《中国特色经济法律制度的创新发展》课程中关于“新一轮财税体制改革”的部分。讲台上,华东政法大学经济法学院副教授、经济法教研室主任欧阳天健一边教同学们如何填报专项附加扣除,一边自然而然地讲到了税制改革背后的原因,“税收现代化服务中国式现代化,最根本是坚持习近平总书记讲的‘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要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

因为讲的内容贴近生活,台下的同学觉得很實用,自然听得认真。而选修这门课的绝大部分同学都认为,授课老师们专业素质过硬,教学十分生动有趣,“将经济法的基本知识、发展历史、内容体系娓娓道来,既能了解中国特色之所在,又锻炼了法学思维能力,受益匪浅”。

以上课程只是华东政法大学本学期推出的习近平法治思想课程模块——“法治中国”系列课程首批9门重点建设课程之一。而这正是学校多年探索课程思政的最新实践。

华东政法大学教务处处长洪冬英在接受《新民周刊》采访时表示,多年来,学校始终致力于思政教育的创新性发展,构建了全面覆盖、类型丰富、层次递进、相互支撑的课程思政体系,既具有华政法治特色,又具有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共同价值。

回顾上海高校的课程思政之路,2014年上海市教委制定了《上海高校课程思政教育教学体系建设专项计划》,首次提出了“课程思政”的概念。

2016年12月26日,原华东政法大学党委书记曹文泽在《学习时报》上发表了题为《以课程思政为抓手创新育人手段》的文章,这是国内第一篇以“课程思政”为题的文章,标志着学术界关于课程思政研究的开始。

此后,课程思政的研究成果迅速增加。华东政法大学以“法治中国”课程为引领,积极探索思政课程教学改革。该课程不仅由校党委书记郭为禄、校长叶青担任课程顾问和主讲,还汇聚众多优秀法学家、实务工作者,联袂讲授法治中国建设中最新、最前沿的理论动态和改革实践。

2020年12月2日,华东政法大学课程思政研究中心成立,这是学校深化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举措。

今年,为进一步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加强新时代法学教育和法学理论研究的意见》,围绕习近平法治思想纳入高校法治理论教学体系核心任务,华东政法大学积极探索提出建构中国自主的法学知识体系。

“我们要打造一个具有中国特色、海派底蕴、华政风格,融知识性、故事性、前沿性于一体的习近平法治思想课程体系。”郭为禄表示。

今年4月,华东政法大学率先在法学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中明确设立习近平法治思想课程模块,打造习近平法治思想本科课程群,成为政法院校中最早设立习近平法治思想课程模块的高校。

“我们的课程思政绝不是先讲专业课,再讲思政,而是将思政融合到专业知识里,是盐溶于水形成汤的问题,不是上完汤,我再给你一杯茶。”洪冬英解释道。

而这就对任课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华东政法大学教务处副处长吴一鸣副教授对此深有体会。前不久,他刚给学生上了首批重点建设课程中《中国特色民法体系的形成与发展》课程关于“房地产法”的内容。

华东政法大学副校长韩强为同学们教授《中国特色民法体系的形成与发展》课程。

“讲房地产本身就比较敏感,再加上现在网络这么发达,学生很容易被一些自媒体的言论带偏。你要怎么把法律制度背后的发展讲透彻,让学生了解现实的难处,国家给出的解决办法,我们很多老师为了备课特意买了很多材料,找最鲜活的案例。”吴一鸣表示,其实消化材料的过程,对老师来讲也是一个学习的过程,“好在学校开展课程思政多年,也经常给老师做培训,所以一说这学期要开这门课,老师们还都是很欢迎的,也很顺利”。

课程之外,华政还在倾力打造“新法科·习近平法治思想系列教材”套系教材,从专业化、标准化和时代化角度深化拓展,实现“法治中国”系列课程教材的同步建设,首批编写“法治中国”系列教材6本。

目前,华东政法大学已建成教育部课程思政示范课程1门、上海市课程思政示范课程13门、上海高校党史学习教育与课程相融合示范课程4门、课程思政精品改革领航课程109门,全力打造课程思政“金课群”。

“我相信,远方总有一丝光亮在等着我们,我们一定会拥有一个新世界——在那个新世界里,一定会有一个全新的秩序。而保障那个新秩序,就一定有公正的法,所有人在它面前都是平等的!”

12月4日,在我国第十个宪法日,由华东政法大学出品,华政在校学生和在京校友担任演职人员的青春版原创话剧《立场》在清华大学首演。当剧中雷经天的扮演者,华政传播学院大二的杜永强念出上述雷经天的独白时,现场掌声雷动。

一个多月前,专业版原创大型话剧《雷经天》更名为《立场》,在国家大剧院连演三场,好评不断,为此次青春版话剧巡演揭开序幕。此次话剧巡演于12月4、5日在清华大学连演两场,12月6日在北京大学演出一场。

舞台上,这群“00后”大学生演绎着一个个鲜活的角色,用戏剧表达属于自己对新中国法治进程的理解。在情与法的抉择中,诸多台词让人记忆犹新。

杜永强之所以能出演雷经天,是因为在今年暑假期间他通过面试选修上了《〈雷经天〉与法治文化教育》的课程。

“刚开始只是觉得暑假很长,上这门课既能有学分,还可以有一个展示自己的舞台。”说起当初上课目的,杜永强坦言多少有些“功利”,“但随着课程的深入,对剧本的研读、通过校史馆和雷经天专题展参观交流等,让我真正知晓了那个年代法律人的孤独与纠结,让我们的老院长雷经天从遥不可及的崇拜的对象,变成了身边有血有肉的人。我才明白,今天我们可以自由地运用法律的武器来保护自己,这是非常来之不易的”。

2021年正值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全党都在积极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恰逢专业版话剧《雷经天》在美琪大剧院首演后获得广泛好评。

“我们就在想是否可以在立足校史学党史的基础上,创新党史学习教育的方式,以‘五育并举’的形式,打造一个‘五育融合’的沉浸式党史学习模式。”华东政法大学文伯书院院长王晓骊告诉《新民周刊》,于是在校党委的推动下,《〈雷经天〉与法治文化教育》课程应运而生,既可以把雷经天的故事更多地从舞台引入校园,也通过沉浸式法治文化课程的设置,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

据介绍,该课程涉及法学、历史学、政治学、文学、艺术学等多门学科;授课形式分为理论讲授、实训演练和观摩交流三大板块。课程具有典型的跨学科性质,从每年的夏季学期开始,一直到新生入学季,前后历时三个多月的时间。话剧演出还会以“开学第一课”的形式与新生见面。

王晓骊告诉记者,在该剧更名为《立场》后,下学期该课程名也会调整为《雷经天与法治文化教育》,“但我们讲好华政故事,讲好雷经天老院长的故事的初衷不会变”。

在郭为禄看来,这首先是一门“思政课”,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坚持人民至上的原则,具有强烈的价值导向。它更是一门“专业课”,涵盖了中国法制史、刑法、民法等领域的法学知识,是华政师生共同探索社会主义法治精神起点的法学专业课。它还是一门“素养课”,聚焦学生语言表达能力、舞台表现能力、综合学习能力。

“通过话剧《立场》的演出和相关法治文化知识的讲解,学生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历史背景、法律制度和社会问题,从而培养他们的法治精神、人文素养和批判性思维。”王晓骊认为,这是该课程相比其他思政课的一大亮点。

12月4 日,由华东政法大学出品的青春版原创话剧《立场》在清华大学首演。

杜永强也说,相比传统的思政课,该课程以多种学科交叉通融和方式,以一种戏剧的形式,把原本可能是枯燥的内容变得生动起来,“同时,因为是自己学校的故事,接受起来也会更加容易。这次能在国家宪法日演出,演好这个话剧还具有向公众普法的性质”。

更难能可贵的是,在杜永强这一届排练的过程中,1.0和2.0版的“雷经天”给予了他更多帮助。“学长们会将自己的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给我,比如对台词的理解和处理等等。”杜永强表示。

“我们以朋辈教育为纽带,形成了法治文化的传承梯队和话剧《立场》的演出梯队,他们中有的担任课程助教、有的化身‘朋辈导师’,每时每刻活跃在我们的课堂里,通过观摩分享会、台词辅导小课、人物塑造技巧讲解等活动实现‘舞台’到‘讲台’的转身。”王晓骊表示,“朋辈导师”的新身份也将持续引导更多华政青年走上知史爱党、知史爱国、知史爱校之路,让爱国主义精神在华政校园开花结果。

封闭式立翻领、五粒扣、四口袋、倒笔架形袋盖,2022年3月5日,在周恩来总理诞辰124周年纪念日,周总理在1955年参加万隆会议时身着的中山装原件亮相华政园,华东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赵庆寺与中共一大纪念馆宣教专员张璨、藏品保管专员赵嫣一联合授课,于华政园苏州河畔交谊楼开展了一堂别开生面的“大思政课”。这亦是学校与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合作完成的一场“百物进百校,百讲证百年”活动。

当有机会近距离欣赏这件珍贵文物,细心的同学发现,周总理的中山装领口内侧磨损最为严重。

“最初布展选的人形模特是带脖子的,我们馆方所有人都觉得不行,应该把领口展现出来。”赵嫣一在课堂上解答了学生们的疑问,这套中山装被总理珍爱地穿着,被总理亲属用心地保存,唯一破损的领口恰恰展现了总理埋头伏案工作的辛劳,展现了艰苦朴素的家风。

这样的细节令文物更有温度,透过衣服的模样,大家想象着穿衣人瘦削的身形、沉稳的气质和卓然的风采,想象着他所经历的一切。

2021级研究生何奥同学在课后表示,這样一堂“大思政课”内容生动,提高了进一步去深入了解周恩来总理外交风范的浓厚兴趣。周恩来外交思想对于当代青年人深刻理解当下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政策具有重要启示。

该课程首先是一门“思政课”,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坚持人民至上的原则,具有强烈的价值导向。该课程更是一门“专业课”,涵盖了中国法制史、刑法、民法等领域的法学知识。

当天,华东政法大学“周恩来精神教学研究中心”成立,进一步加强高校思政课教学“校—社”联动机制,着力优化学校社会协同育人的“大思政课”。

今年5月,学校借助“周恩来精神教学研究中心”资源优势,开展“行走的课堂——周恩来在上海足迹考察”教学活动,组织近50名本科生走访周恩来总理在上海革命斗争的主要场所。

寻访过程中,著名海派文化学者肖可霄、1925书局主持人倪慈清分别介绍沿途的历史建筑,讲解周恩来总理在场馆中的革命工作和生活故事。赵庆寺作“周恩来总理的外交智慧”讲座,丰富了学生对于周恩来从事革命斗争和外交工作的历史认知、对中国共产党人革命精神的政治认同和情感认同。

据了解,华东政法大学自2020年以来积极探索“大思政课”教学模式,以马克思主义学院为主体,联合学校宣传部、教务处、学工部、团委等多部门,以“统一部署、多方参与、协调联动、融合创新”为工作原则,采用“请进来、走出去”工作方式,联合运用社会资源,扎实开展内涵丰富、形式多样的“大思政课”教育教学实践,逐步构建起“大思政课”教育教学模式的总体架构,并于2022年被确立为上海市“大思政课”建设重点试验区(高校)。

让思政课不止于“授知识”,让思政课堂不限于“讲课本”。“大思政课”教育教学模式一方面借助“大平台”与“大师资”,开展内涵丰富、形式多样的思政教育活动,切实提升思政教育成效;另一方面,也运用校史及校园历史建筑资源,通过举办多场沉浸式实景思政课,使学生有机会在沉浸式党史、校史学习中传承红色基因。

“我们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对思政课建设‘八个相统一’的要求,把思政课上成大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毕生难忘的课程。”赵庆寺表示。

猜你喜欢

华东政法政课法治
同心协力 共建共享 深入学习《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
送法进企“典”亮法治之路
文化自信视域下思政课意识形态教育研究
主导性与主体性相统一引领下思政课互动式教学探索
华东政法大学 大学只是我们成人之后的一个起点
反家庭暴力必须厉行法治
网络共同犯罪的刑法应对及完善思路
以德促法 以法治国
高校艺术生思政课教学的现状及对策
治理下的法治与法治下的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