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索“五育融合”背景下劳动特色校构建策略

2024-01-19东莞市南城阳光第四小学谢佳钰

师道(教研) 2023年12期
关键词:五育融合劳动评价

文/东莞市南城阳光第四小学 谢佳钰

我校近年在劳动教育方面以“有机融入、课程引领、实践体验、成长评价”为劳动教育工作思路,落实五育并举,发挥劳动教育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综合育人价值,丰富劳动教育内涵,推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一、构建“善劳”课程,让劳动教育“实”起来

学校整体构建了“善·劳”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即“三大劳动实践区域”“六大课程群”“2+2”时段劳动月的一体化课程体系。围绕劳动教材特点与学生不同年龄认知水平,开拓了低年级“日常生活劳动”中的劳作技能课程;中高年级“烹饪与营养”中的传统美食课程,“农业生产劳动”专题的农历节气课程、“传统工艺制作”的艺术创意课程、“农业生产的趣味养殖课程”“公益劳动与志愿服务”的绿色环保课程和“现代服务业劳动”的职业体验课程。

二、创设劳动情境,让劳动教育“美”起来

劳动教育的蓬勃发展,离不开一校一案,因地制宜,优化项目,创新发展思路。首先,我校向外积极吸纳、整合教育资源,建立校外劳动教育基地;向内积极突破校园空间局限,让劳动教育可视、可触、可学、可展,进而全方位打造了“善耘园”“善耘廊”“班级绿色长廊”三大校内劳育基地。“校内外劳动实践基地”和“校外社会实践基地”组成了“实景化”劳动场所——“一园二廊两基地”。共同为学生创设了开展劳动实践、体验劳动快乐的立体劳动教育场所。

三、融合学科资源,让劳动教育“活”起来

为提升劳动教育的实效性,更好地发挥育人优势,学校不断创新劳动教育方式。

1.分年级的专题式学习

学校依据不同年段学生的身心特点,设计不同的学习主题,以满足不同年龄学生的需求。例如,一年级开设了“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认知类课程,培养学生的自理能力;再如:“我身边的工匠”是实践类课程,为知识储备更丰富的六年级学生特设的,课程以“工匠精神”为活动主旨,引导同学们在劳动过程中积极寻找“工匠”,观察记录工匠的工作状态,交流采访,体验或实践其中某个工作环节,然后拍摄成短视频,最后生动地讲好“工匠故事”,体现了课程整合性、系列化、审美高的优势。

2.跨学科的项目式学习

学科融合,优势加倍。如学校结合三年级下册科学教材中“生命的周期”单元的内容,开设“养蚕达人”实践类课程。引领学生亲历养蚕的过程,用绘画、摄影、日记等方式记录观察所得,一课多得,劳育润心。此外,充分利用语文、科学等学科优势,布置完成“绘制个性化班牌、计算灌溉水量、学习灌溉装置原理、演唱劳动歌曲”等特色活动化作业,让学生在劳动中运用语言、发展思维、提升审美。

3.混龄式的探究性学习

因材施教,让不同发展水平的学生,通过相互帮助、交流分享提高学习能力,体验自主学习的快乐。例如,实践类课程“玉米的栽种”,是针对四至六年级学生特点而设计。该课程要求学生从育苗、移栽、养护、收获等方面,通过合理分工、互帮互助、合作互补,共同完成探究性任务。如四年级美术课绘画“美丽的玉米地”;五年级科学课制作“自制简易滴灌装置”;六年级数学课绘制“玉米生长速度统计图”等活动化作业。

四、多元评价制度,让劳动教育“硬”起来

为切实提高劳动教育的质量,学校探索了凸显学生主体地位、关注劳动过程体验、重视劳动技能应用的多维评价方式。

1.凸显主体,培养劳动意识

劳动教育课程的评价要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倡导学生自我评价,以促进学生自我反思。

2.关注过程,深化劳动体验

劳动教育课程的评价不是结论性评价,而是一种关注劳动全程的过程性评价。如“小苗苗、大探究”项目活动评价,教师设计了评价表,评价指标既包括熟练使用、坚持情况等,还包括观察、合作、沟通、记录、动手等能力。

3.总结评价,重视榜样激励

学校以“五节一礼”为阵地,8个“主题活动月”为依托,再根据可操作性分解其内涵设立各种奖章融入生活,即行即评,关注学生个体成长的纵向自我对照,在争章中培育相应的素养,同时学校将生活习惯、学习品质、劳动教育等融入学生的日常生活与课程学习之中,在规定时间进行评星争章。

未来,学校还将继续以“以劳树德、以劳润心”为核心,将劳动教育课程不断体系化、人文化,并在课程实施过程中不断调整课程内容及实施途径,使其适应时代的发展和学生日益增长的劳动需求,着力去培养新时代优秀的接班人。

猜你喜欢

五育融合劳动评价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中药治疗室性早搏系统评价再评价
“五育融合”与中国基础教育生态重建
五育融合理念下体育在中学的新发展
“五育融合”与新时代“教育新体系”的构建
打通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多元通道①
热爱劳动
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
基于Moodle的学习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