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科技创新赋能九江市产业升级的问题与对策

2024-01-18张瑛

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 2023年10期
关键词:九江市产业升级科技创新

张瑛

【摘  要】九江市为江西省中心城市之一、大南昌都市圈中心城市、长江沿岸中心港口城市、长江中游城市群重要中心城市、长江经济带支点城市。近年来,九江市在科技创新格局、科技创新实力、科技创新平台等方面取得重要成效,但企业创新热情不高、工业领域科研实力不强、产业技术成果不多约束了产业升级的步伐。为此,论文结合九江市科技工作实际,提出了从认识层面、战略层面和战术层面加强和改进的工作建议。

【关键词】科技创新;九江市;产业升级

【中图分类号】F12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1069(2023)10-0161-03

1 引言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按照市委关于“大学习、大调研、大讨论”部署要求,围绕如何在高质量跨越式发展中彰显科技作为、担当科技使命这一课题,查找分析当前创新链与产业链协同、科技创新服务与工业高质量发展需求相适等方面存在的短板弱项,提出对策建议,力求以高水平科技创新赋能高质量产业发展。

2 近年来科技创新的主要成效

近年来,九江市科技主要指标稳步提升、重点工作不断突破、服务能力明显增强[1]。

第一,科技创新实力稳步增强。九江市在全省科技进步综合水平排名靠前,2018-2020年全社会研发投入位列全省前三。2019年总量39.44亿元,进入全省前三,是2016年的3.25倍;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由2016年的0.58%提高到2019年的1.26%,增加了0.68個百分点,与全省平均水平的差距由2016年的0.6个百分点缩小到2019年的0.29个百分点。2020年全社会研发投入49亿元,较2019年增长24.2%,研发占GDP比重1.51%[2]。表1为2016-2020年九江市研发经费支出总量、增速及占比情况。

第二,科技创新格局加速成型。共青城国家级高新区、修水国家级农科园先后获批,实现“从0到1”的突破;湖口、永修入选省级创新型县(市)建设试点;湖口、德安工业园获批省级高新区;鄱阳湖生态科技城建设驶入快车道,各县(市、区)“至少一平方公里科创园”建设深入推进,“一南一北”“一东一西”“一县一园”区域创新体系基本成型。

第三,科技创新平台快速增长。截至2020年,全市累计建有国家级平台20家、省级平台110余家、市级平台超210家。2家企业平台进入国家级研发平台预备队;成功创建永修有机硅、湖口精细化工、濂溪区玻璃纤维、经开区船舶配套和电子电器等5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引进中科院国科九江科创服务中心、中科院上海光机所等新型研发机构和高端共建研发机构超40家。有4家获批省级新型研发机构,1家获批全省首批高端研发机构。

第四,科技型企业不断壮大。高企由2016年的112家增至2020年的710家,增长6.3倍,总量进入全省第一方阵。2020年,获认定科技型中小企业606家,较2017年首次开展认定新增582家。获省认定独角兽(潜在、种子)企业、瞪羚(潜在)企业11家。图1为“十三五”时期九江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情况。

第五,科技创新成果加快转化。围绕重点产业,组建科技协同创新体10个、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5家,近5年累计实施科技成果转化项目640余项,获省科技进步奖18项。全市技术合同成交额由2016年的3.63亿元增至2020年的18.4亿元,增长5倍。专利申请量逐年上升,2020年申请数量超过1.1万件,江西省排名第三。

3 工业创新领域存在的不足

近年来,九江市科技创新取得一定成效,促进了工业领域的创新活动,但还存在不少短板和薄弱环节。

第一,企业创新热情还不高。企业是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也是创新创业和技术进步的重要来源。九江市是工业大市,但传统产业比重达到70%左右,企业大多为生产型、加工型企业,创新动力不足、热情不高。一是高企数量不多。全市高企710家,总量仅为南昌(2 053家)的34.6%、赣州(1 095家)的64.8%、扬州(1 600家)的44.4%、芜湖(1 038家)的68.4%;特别是规上工业企业中高企数量不多,2020年全市1 985家规上工业企业中,高企仅475家,占比不到1/4。二是企业开展研发活动不多。2019年,全市规上工业企业中开展研发活动的企业638家,占比低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一些高企也还存在研发投入不够、能力不强的情况,2020年全市167家老高企3年复审时,有46家放弃申报,其中15家停产倒闭,12家因持续创新能力不够如缺乏专利而放弃,还有的因财务不规范、企业申报积极性不高而主动放弃。三是企业研发投入不多。2019年,规上工业企业研发经费支出31.04亿元,仅为南昌的44%,位居全省第五。市本级科技专项经费投入4 500万元,与南昌市5.4亿元、赣州市1.4亿元相比还有不小差距;财政科技支出占一般公共财政预算支出比重2.38%,比全省平均水平低0.48个百分点。

第二,工业领域科研实力还不强。一是缺大院大所。九江市现有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2家,省级重点实验室8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技术创新中心23家,缺乏有地位、有分量、有影响力的研发机构,与南昌相比差之甚远,赣州拥有中科院赣江创新研究院,是省内第一个中科院直属科研机构。二是缺名校名企。全市普通高校8所,其中本科院校仅2所,数量不多,科研实力有待增强。获认定独角兽(潜在、种子)、瞪羚(潜在)企业11家,占全省114家的9.6%。三是缺高层次人才、高技术产业。科技领域国家级人才3人,省级学科学术和技术带头人、杰出青年人才8人,青年科学家培养对象5人,科技领军及拔尖人才匮乏,企业全职博士仅100余名,难以满足重大产业发展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

第三,产业技术成果还不多。一是技术发明有待加强。2020年度,发明专利申请量1 660件,约为南昌8 533件的

1/5、赣州3 685件的1/2;专利授权量236件,为南昌1 675件的14%、赣州989件的24%;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1.94件,为江西省平均水平3.68件的52.7%,远低于南昌的12.47件。二是技术转化有待加强。技术合同成交额虽快速增长,但登记技术贸易合同573项,仅为南昌1 892项的30%,合同成交金额18.4亿元,仅为南昌72.92亿元的25%,占全省总量233.4亿元的7.9%。三是科技服务有待加强。科技服务业起步较晚,全市科技中介服务机构27家,其中获认定省级技术转移服务机构2家,技术中介、咨询、评估等服务机构数量较少、服务能力不强,难以满足科技成果转化运营的需求,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平台还有待加强。

4 工作对策和建议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加速演进,机遇与挑战并存,九江工业要实现高质量跨越式发展,应不断创新,在创新中提升传统、培育新兴。现结合九江市科技工作实际,提出3点建议:

第一,认识层面,把科技创新作为推动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的先手棋、关键招。

一是强化科技创新不是选择题,而是必答题、抢答题的认识。从2010年到2020年,全国GDP 30强城市中,有5个增幅超过200%,合肥最高,达到272%,GDP由2 702.5亿元增至10 045.7亿元,步入万亿俱乐部。十年间,合肥发展为什么这么快,为何能从众多省会城市中脱颖而出,抓的就是创新机遇,靠的就是创新发展。对地方而言,科技创新不是选择题,而是必答题、抢答题;对企业而言,科技创新既是发展问题,更是生存问题。要把创新驱动发展作为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的主抓手,以科技创新集聚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的动力动能。

二是坚定欠发达地区、科研基础薄弱地区也能以科技创新助产业革新的信心。过去十年,在省会城市当中,贵阳GDP增幅最快,达284%,就是抓住了大数据的机遇,“无中生有”打造一座“中国数谷”、大数据之都,为欠发达地区和科研基础薄弱地区抢抓科技创新、抓产业升级作出了示范。九江缺乏大院大所、名校名企,基础研究先天不足,但工业基础雄厚,工业企业众多,科技创新与产业相结合、为工业作支撑有大需求也有大平台,可以大做文章。要牢牢把握科技创新支撑引领产业发展的定位,把科技创新作为助推九江重塑工业新辉煌的主动力,闯出一条欠发达地区产业发展和科技创新融合的新路子。

三是在科技创新中做好比决心、拼耐心的准备。创新不是一年之功,而是十年之计,既要有今日慢一步、十年差一截的认识和意识,也要有今日种下创新之树、十年结出发展之果的耐心与定力。2007年,财政收入仅有300亿元的合肥,以百亿元的投资规模引进连年亏损的京东方,其眼光、魄力值得我们赞许、学习,也成就了今日的合肥。选准一个产业、选好一个方向,既要有“该出手时就出手”的决心,抢占创新风口,抢得创新主动,也要有“十年磨一剑”的耐心,立足长远谋划,着眼长远布局,守得长远见效。

第二,战略层面,找准抓创新的重点,凝聚重创新的氛围,强化促创新的合力。

一是紧盯科技创新的前沿领域,谋划布局2~3个重点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当前,科技创新领域众多、赛道很多,我们资源有限,必须以点带面,集中优势资源和政策,择其一二,重点突破。要结合九江的工业优势,聚焦新材料、新能源、电子信息等战略新兴产业和碳达峰、碳中和技术领域,认真了解前沿动态,分析发展前景,剖析比较优势,全面比对选择,谋划、布局2~3个重点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技术领域,深耕3~5年乃至更长时间,打造1~2个科技创新集聚区、示范区,培育3~5家行业领军企业、独角兽企业,努力通过在重点领域持之以恒的“深蹲助跑”,实现创新和技术突破的“起飞跳跃”。

二是持续加强科技创新的组织领导。学习借鉴山东、深圳、南京等地做法,组建市委科技创新委员会,由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担任双组长,加强对科技创新工作的顶层设计,持续推动科技创新体系的深化和完善,形成一把手抓、抓一把手、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机制。同时,建立科技创新智囊团和专家庫,为重大政策制定、重点产业创新发展、重大项目决策、重要人才引进提供智力支撑。

三是持续深化科技重点领域体制机制改革。深化科技成果“三权”改革,积极试点科研管理“绿色通道”、项目经费使用“包干制”、揭榜挂帅等,扩大科研自主权和职务科技成果自主权。探索建立以质量、绩效、贡献为核心的评价导向,增加综合创新能力提升、标志性成果产出、人才培养、产业升级带动等评价指标的比重,对在科研服务产业发展中取得突出贡献的人员,在职称晋升、科研成果奖励、人才评价等方面给予倾斜。

第三,战术层面,聚焦工业抓创新,努力以科技创新之力,解产业转型之“围”。

一是全力培育壮大科技型企业。①抓好高科技项目、战略性新兴产业招引。提升招商项目准入门槛,将项目的科技含量情况作为项目签约调度的重要内容,对申报独角兽、瞪羚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给予不同程度的优惠政策,从源头上提升企业科技水平,培育一批掌握独门绝技的“单打冠军”“专精特新”企业;对引进的重点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在招商引资考核中给予更多权重、更大分值,引导产业集聚发展。②加强科技型企业培育。大力推动九江学院创建国家级大学科技园,扶持恒盛科技园、津晶城科技园等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发展,整合优化各类众创空间、科技孵化器等平台,不断提升科技型企业孵化培育能力。③强化高新技术企业调度。像抓规上工业企业一样抓高新技术企业申报调度,建立专项培育库,铸造本土企业发展链,助推企业高质量发展。

二是聚力招引培育科创人才。①推动领军人才引进“项目化”。像招商引资一样招才引智,对重点产业发展所需的“高精尖缺”科技领军人才引进,给予“一事一议”重点扶持,充分发挥“一把手”抓“第一资源”效用,采取超常规、突破性举措引进人才。②推动产业人才培育“定制化”。鼓励九江学院、九江职业技术学院、九江财经职业学院、九江职业大学等本土高校,根据九江市产业现状和发展方向,有针对性地设置专业,实施“订单式”教育、“定制式”培训,推动职教融合、产教融合,培养一批、留住一批实用型产业人才。③推动人才服务“个性化”。不断提高人才政策的精准度,聚焦住房保障、家属安置、子女入学等重点领域,拿出有吸引力、有竞争力的人才引育政策。充分利用九江高层次人才产业园、院士工作站、专家工作站、新型研发机构等平台载体,以才聚才,同时,积极探索推动“人才飞地”等引才模式。

三是加力推动产业技术创新。①引导规上工业企业加强研发。把规上工业企业开展研发活动、研发投入强度、设立研发机构与予以资金奖励、政策扶持相挂钩,不断提高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活跃度,支持有条件的企业设立研发机构,推动企业加强技术创新、产品创新、业态创新。②聚焦产业转型开展技术攻关。围绕新材料、石化、纺织、制造、电子信息等优势重点产业,编制关键核心技术目录,对制约产业技术创新的“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和关键共性技术,探索“揭榜挂帅”,开展联合攻关,力争取得一批牵动性、集成性、标志性产业和技术成果,助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③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推进企业以项目为纽带,整合高校、科研院所、企业资源,组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和技术创新平台,形成企业出题、联合解题、协同创新的格局。加强与大院大所、名校名企合作,积极引进新型研发机构。鼓励县(市、区)围绕地方产业发展需要,定向支持相关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共建研究院和开发研究项目,以投资换成果、以資源换技术。

【参考文献】

【1】强化科技创新赋能 助推高质量跨越式发展——专访九江市政协委员、市科技局党组书记、局长程向阳[EB/OL].https://www.jiujiang.gov.cn/zwzx/jrjj/202101/t20210122_4748668.html,2021-01-22.

【2】九江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九江市“十四五”科技创新发展规划的通知[J].九江市人民政府公报,2022(03):8-32.

猜你喜欢

九江市产业升级科技创新
九江市审计局开展“七个一”系列活动庆“七一”
我的“自画像”
不老的情缘(合唱)
——江西省九江市浔阳区老年大学校歌
我国生产性物流业促进装备制造业升级的策略分析
山东科技创新与农业国际化战略发展研究
濉溪县产业结构转型与升级
构建推进科技创新的资金模式的研究
关于福建自由贸易区发展理念和辐射带动海西产业升级模式的探究
商贸流通业集聚对产业转型升级的作用
关于产业集群效应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