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CiteSpace的国内《道德经》翻译研究论文可视化分析

2024-01-17张发亮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3年30期
关键词:道德经英译图谱

张发亮

(陇东学院文学与历史文化学院,甘肃庆阳 745000)

《道德经》 是道家创始人老子关于宇宙天地、世间万物、哲理观念的精华凝结[1],是中国道家学派最具权威的经典著作,其内容括百家、容万物,博大精深、玄奥无极,其语言涵哲思、富思辨,简洁凝练、言约义丰、哲理深厚,被后人尊奉为“修身、治国、为学”之宝典。随着中西方文化交流的日益深入,《道德经》的世界意义日益显著。自19世纪西出国门以来,《道德经》已成为译介数量最多的中华典籍文本,在西方的发行和出版量仅次于《圣经》和《薄伽梵歌》[2]。对《道德经》的英译研究一路走来,风风雨雨百年历史,从最初的凤毛麟角到现在的百家争鸣。每个阶段的研究都是响应时代的产物[3]。与此同时,《道德经》翻译或英译研究方面的综述也较多,如焦艳、刘文娟(2011年),文军、罗张(2012年),马婕(2014年),刘园晨、辛红娟(2020年),张明芳、郭娇(2022年),等所作5篇综述结论客观中肯,但也各有侧重。前三篇研究方法比较传统,后两篇侧重在文献计量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关键词聚类的可视化分析对 《道德经》翻译/英译研究热点分类讨论。当下,随着科学知识图谱绘制技术的发展与演化,CiteSpace 知识可视化软件异军突起,成为目前最为流行的知识图谱绘制工具之一。由于这种多元、分时、动态的引文分析可视化技术所绘制的CiteSpace 知识图谱,能够将一个知识领域来龙去脉的演进历程集中展现在一幅引文网络图谱上,并把图谱上作为知识基础的引文节点文献和共引聚类所表征的研究前沿自动标识出来[4],分析科学演化潜在动力机制,并预测学科发展前沿,所以被广泛地应用于各学科和研究领域的综述研究。本文运用CiteSpace 5.7.R2 可视化分析软件对国内“《道德经》翻译/英译研究”CNKI 论文,从文献数量及发文时间、主要文献来源、主要研究者和研究单位、主要研究关键词、关键词引用突变、主要被引文献6 个方面进行文献计量和可视化分析,深入研究,赋义阐释。

1 研究数据及研究方法

1.1 研究数据

本研究主要针对中国知网(CNKI)上所发表的论文进行数据搜集和统计分析。在中国知网以“《道德经》翻译研究”以及“《道德经》英译研究”为“主题”进行检索,经手动去除重复文献、会议报告综述及其他无关的文献,得出533 篇有效文献作为本研究绘制CiteSpace 知识图谱的数据来源,其中硕士学位论文121 篇,博士学位论文25 篇,期刊论文387 篇,数据最后更新时间为2022年12月31日。

1.2 CiteSpace 研究方法

CiteSpace 通过渐进的共引网络,分析、梳理一个学科或研究领域的发展脉络,通过时区分割,将研究时间段切分为多个时间分区,对每一个时间分区拍摄形成共引网络快照,对这些快照进行综合,形成一个全景的共被引网络。该分析法能够历时地显示一个学科或知识领域在一定时期内的发展趋势与前沿动向,从而形成该研究前沿领域的演进历程[5]。CiteSpace 知识图谱可视化分析步骤包括:确定具体研究领域(如本文研究领域就是“《道德经》翻译研究”)、搜集该领域的相关文献并手动删减不相关文献、导入CiteSpace、设置相关阈值、生成相关数据及可视化图谱、对数据及可视化图谱赋义并阐释其背后的深层意义[6]。

2 数据统计结果可视化分析

2.1 文献发表数量及发表时间

从《道德经》翻译研究CNKI 论文总量统计结果来看:2007年之前年均3 篇,可视为《道德经》翻译研究的起步期;2008—2011年,年均20 篇,可视为其增速发展期;2012—2022年,年均31 篇,可视为其繁荣发展期(见图1)。就硕/博士学位论文发文统计来看,博士学位论文最先发文时间早于硕士论文最先发文时间,发展趋势相对平稳,但数量远少于硕士论文,年均1.4 篇,而硕士论文发文时间虽然相对较迟,但数量远超博士论文,年均7.6 篇,然而,发展趋势波动较大也是事实(见图2)。

图2 《道德经》翻译/英译研究硕/博士论文数

2.2 发文期刊和机构

据文献统计,国内发表《道德经》翻译研究相关的刊物达40 多种,其中较有影响力的主要刊物有《中国翻译》《上海翻译》《外语学刊》《江苏社会科学》《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外语教学》,其次是《外语教学》等(详见表1)。

表1 国内《道德经》翻译研究论文较有影响力的学术期刊统计

就硕士/博士学位论文授予单位来看,主要有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南大学、长沙理工大学、西南大学、湖南师范大学,上海师范大学等高校。其中博士学位论文授予单位最多的是西南大学(3 篇),硕士论文授予单位最多的是北京外国语大学(6 篇)和长沙理工大学(6 篇)(见图3)。

图3 “《道德经》翻译/英译研究”硕/博士论文授予单位

2.3 主要研究者、研究单位可视化图谱分析

通过CiteSpace 对《道德经》翻译研究领域的主要研究者及研究单位进行可视化处理,可以绘制出该领域的主要研究者聚类共现知识图谱(见图4)和研究单位聚类共现知识图谱(见图5),并根据其字号大小,可以发现其发文数量的多少,从而判定该研究者或研究单位在这一研究领域的突出贡献。

图4 《道德经》翻译/英译研究论文作者聚类共现图谱

图5 国内《道德经》翻译/英译研究论文作者单位聚类共现图谱

就国内《道德经》翻译/英译研究论文作者聚类共现图谱来看,该领域发文较多的作者,即聚类共现图中间标签字体较大的结点,有温军超、符蓉、周洁、姚振军、滑彦力、常青等研究者,标签字号最大的温军超和符蓉人均9.5 篇。其次,周围结点标签字号较大的周杰、常青、王汐、姚振军、滑彦立、王青、何晓花、何芳等,研究者人均6 篇。最后,相对边缘和外围的作者人均3—4 篇,其余1—2 篇的作者由于阈值设置没能共现。结点之间的连线代表结点之间的联系,图谱中作者之间的连线不是非常清晰,说明各位研究者之间的联系不是非常紧密。

就国内《道德经》翻译/英译研究论文作者单位聚类共现图谱来看,该领域发文较多的作者单位,即聚类共现图中间标签字号最大的结点有西南大学外国语学院、西南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南大学,发文量平均9 篇;标签字号较大的有湖南师范大学、许昌学院外国语学院、湖南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西安外国语大学、福建师范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武汉大学、西北师范大学等,平均发文量6 篇;相对边缘和外围的作者单位,平均发文量4 篇,其余1—3 篇的作者单位由于阈值设置没能共现。

2.4 主要关键词可视化图谱分析

关键词聚类图是从宏观上展示某一研究领域主题的分布情况,将联系紧密的关键词聚集,同时进行主题归类[7],通常最直观地反映某一研究领域的热点及动态演化。因此要掌握《道德经》翻译/英译研究领域的热点及动态演化,可以用运CiteSpace,分别把阈值、字号大小和结点大小设置为:5、10、15。绘制出国内《道德经》翻译/英译研究论文关键词聚类共现图(见图6)。图中,一个结点表示一个关键词,结点圆圈的大小和结点标签字的大小反映该关键词出现次数的多少,以此来反映该研究领域的热点所在。由图6 可见,国内《道德经》翻译/英译研究领域,“道德经”“翻译”“翻译策略”“英译”“典籍翻译/英译”“道”“老子”“归化/异化”“阐释学”“理雅各”“对比研究”“语料库”以及“副文本”等关键词结点和标签字体明显大于其他关键词,说明他们一直是该领域研究的热点所在。为进一步精确该领域关键词,笔者从CiteSpace 导出相关数据,按出现频次统计了前30关键词及其出现的频率,得出表2。然而,限于篇幅,频次5 以下的关键词如“接受美学”“关联理论”“视域融合”“文化图式”“原型理论”“操控理论”“文化资本”“规范理论”“解构主义”“多维转换”等西方现代、当代翻译理论的关键词并未统计在列,但他们确实是本研究领域非常重要的研究热点,反映出该研究领域视角的丰富性和研究内容的多维性。

表2 《道德经》翻译研究论文主要关键词及频率统计(Top 30)

图6 国内《道德经》翻译/英译研究论文关键词聚类共现图

2.5 主要关键词引用突变可视化分析

关键词引用突变表示某关键词在特定的时间段内出现的频次突然增多,可以反映某一学科领域的前沿研究兴趣的突然增长,辨别和追踪该学科领域的研究前沿和发展趋势。突变值大小跟出现频次成正比,跟时间段成反比,即出现频次越高突变值越大,时间跨度越大突变值越小。运用CiteSpace的关键词引用统计方法,对国内《道德经》翻译/英译研究论文关键词突变情况进行可视化处理,得到图7。

图7 国内《道德经》翻译/英译研究论文关键词引用突变图

2.6 主要被引文献统计分析

被引文献是该研究领域内所发的论文被后续研究论文所引用的情况,下载量越大说明该论文阅读范围越广,而被引次数越高,则表明该论文学术价值越大,认可度越高,影响力也就越大。本文以“国内《道德经》翻译(含英译)研究”为主题进行搜索,并以被引次数排序,手动统计被引次数最多的前11 篇论文(见表3)。由表3 可知,《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所发辛红娟与高圣兵论文《追寻老子的踪迹——<道德经>英语译本的历时描述》译文被引次数最高,为113,下载量也高达2 485 次。邓巨、刘宗权的《论典籍翻译中的意象转换——以<道德经>英译为例》,以及冯晓黎的《帛书本<老子>四英译本的三维审视》被引次数都为36,并列第十。此外,苏州大学黄中习的博士论文《典籍英译标准的整体论研究——以<庄子>英译为例》下载量最高,为6 610 次。

表3 《道德经》翻译研究论文Top 10 被引文献统计

3 赋义阐释

赋义阐释即是对所得数据与图表等进行分析,深刻阐释其背后所体现和说明的含义,使其有意义和价值的过程。翻译经典是历史馈赠给当下的宝贵参考,呼唤多样性的阐释[8]。本文根据研究数据和所得图表对国内《道德经》的翻译/英译研究做出以下几个方面的赋义与阐释。

3.1 从文献发表数量及发表时间总体分布图来看

《道德经》 英译/翻译研究从2012—2022年,年均31 篇研究论文,其繁荣发展的主要原因是近些年在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大背景下,更多翻译研究者开始关注中国文化典籍的外译,从而掀起了一股中国文学典籍外译的研究热潮,而作为我国道家学派最具权威的经典著作,《道德经》的翻译/英译研究自然一马当先,至今方兴未艾。

3.2 从发文期刊和机构统计的可视化聚类共现图谱来看

首先,除了以《中国翻译》《上海翻译》等为代表的翻译及外语类期刊有较高的发文量之外,学报及其他学术期刊也有相应的发文量,表明在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大背景下不仅翻译研究界关注《道德经》的翻译/英译研究,整个哲学与社会科学界都对其有所关注。其次,发文机构以“外国语大学”和“外国语学院”为主,说明外语学者依然是《道德经》翻译/英译研究的核心力量。

3.3 从主要关键词可视化聚类共现图谱分析来看

除了道德经、翻译、翻译策略、英译、典籍翻译/英译、道、老子、归化/异化、对比研究等高频关键词之外,阐释学、互文性、目的论、语料库、副文本、接受美学、关联理论、视域融合、文化图式、原型理论、文化资本、规范理论、解构主义、多维转换等西方现代、当代翻译理论关键词的高频出现,反映出其研究视角的丰富性和研究内容的多维性,研究热点大致经历了从文本研究到文化和传播研究的转变,由此可见,十几年前“范围狭窄、研究有局限性、资料占有不够全面、评价过于主观”[9]的问题已不复存在。而理雅各、林语堂、安乐哲、刘殿爵、吴经熊等译者作为关键词高频出现,说明“译者研究”也是当前研究关注的焦点之一,且主要集中在典籍译者的跨文化传播能力、文化态度和翻译思想三个方面[10]。

3.4 从前20 的主要关键词引用突变情况来看

“英译”突变值最大为5.69,表明在2013—2018年6年间,《道德经》的英译研究最“热”,经查也发现在此期间相关研究论文高达128 篇,年均21.3 篇。“异化”突变值最小为1.59,表明在2018—2022年5年间,《道德经》翻译/英译研究的“异化”研究相对较“冷”,经查也发现在此期间相关研究论文仅为22篇,年均4.4 篇。此外,主要关键词引用突变情况还表明,随着时间的推移《道德经》英译/翻译研究的视角大致经历了从传统研究视角和研究方法到中西方现当代翻译理论视角的转变,研究热点也大致经历了从文本研究到文化和传播研究的转变。

3.5 从前11 篇被引文献统计情况来看

博士学位论文下载量比期刊论文高,但引用率相对较低,而期刊论文下载量没有博士学位论文的下载量高,但引用率相对较高,表明两种不同类型的研究论文都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但博士学位论文读者群体更广泛,有较高的参考价值,而期刊论文有较高的引用价值,各有千秋。

4 结束语

本文运用CiteSpace 工具,以中国知网(CNKI)研究论文为对象,对当前国内《道德经》的翻译/英译研究从文献发表数量及发表时间、高影响力作者及机构、关键词及其突变等方面进行可视化图谱分析,并赋义阐释。本文认为,在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大背景下,《道德经》翻译/英译研究方兴未艾,其研究视角和研究内容分别具有多样性和多维性,其研究视角大致经历了传统理论视角到现当代西方翻译理论视角的转变,博士学位论文和期刊论文都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但各有所重。中国文化“走出去”离不开对中国经典文化论著的对外译介和海外传播。《道德经》对中国社会文化的塑造和建构有着深远的影响,体现着中国经典著作的世界性意义,其翻译/英译研究价值不言而喻。因此,在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大背景下,《道德经》翻译/英译研究还有必要:(1)进一步深刻挖掘和阐释其世界性;(2)深化其翻译的海外传播效果及读者接受情况研究;(3)结合人工智能技术,更新研究方法,发掘新的研究热点,避免重复研究。

猜你喜欢

道德经英译图谱
What Does ChatGPT Say:The DAO from Algorithmic Intelligence to Linguistic Intelligence
摘要英译
绘一张成长图谱
摘要英译
要目英译
要目英译
补肾强身片UPLC指纹图谱
主动对接你思维的知识图谱
《道德经》中的领导智慧
《道德经》“鸡犬之声相闻”与《桃花源记》“鸡犬相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