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血清降钙素原测定在儿童细菌感染性疾病诊断及治疗中的价值分析

2024-01-17吴冬连

当代医药论丛 2023年24期
关键词:降钙素感染性细菌

吴冬连

(贵州省雷山县人民医院,贵州 雷山 557199)

现阶段,临床上对于细菌感染与血清降钙素原等指标的相关性已经进行了十分深入的研究,并且对两者之间的关系进行了验证,同时针对血清降钙素元测定的相关研究也越来越深入。在临床儿科,发现很多患儿在发生细菌感染性疾病之后都存在体征、症状辨识度低以及不典型等方面的问题,在对患儿的感染程度以及疾病进展等进行判断的过程中,整体的难度较大,致使患儿在发生细菌感染后,一些实验室指标未出现阳性结果,但此时患儿的病情已经开始恶化,甚至部分患儿已经失去了最佳的救治时机。细菌感染的严重程度与患儿的血清降钙素原水平之间具有十分紧密的关联,可以结合患儿血清降钙素原指标的动态变化对其病情及预后进行初步的判断,并对于患儿的非细菌感染以及细菌感染进行大致的区分。本文具体探讨了在儿童细菌感染性疾病诊断以及治疗的过程中,血清降钙素原测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21 年1 月至2022 年12 月我院接诊的60例细菌感染性疾病患儿为观察组研究对象,选择我院同期接诊的非细菌感染性疾病患儿60 例为对照组研究对象。对照组中,有男性患儿33 例(55.00%),女性患儿27 例(45.00%),年龄3 ~11 岁,平均年龄(6.9±2.4)岁。观察组中,有男性患儿32 例(53.33%),女性患儿28 例(46.67%),年龄3 ~12 岁,平均年龄(7.1±2.1)岁。两组一般资料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所有受检者在入院后均需要进行静脉血液标本的采集,在对患儿的血清降钙素原水平进行测定时,使用的仪器为罗氏电化学发光仪,配合采用德国BRAHMS 公司生产的血清降钙素原测定卡。在操作过程中,需要严格遵照说明书的要求。如果患儿的血清降钙素原测定结果在0.5 ng/mL 以下,则初步判断患儿存在局部细菌感染或非细菌感染的情况;如果患儿的血清降钙素原测定结果在0.5 ~2.0 ng/mL 之间,则提示患儿存在全身细菌感染的情况,同时需要排除会导致患儿血清降钙素原升高的其他因素;如果患儿的血清降钙素原测定结果在2.1 ~10.0 ng/mL 之间,则提示患儿存在脓毒症或全身细菌感染的情况;果患儿的血清降钙素原测定结果超过10 ng/mL,则提示患儿存在脓毒性休克或严重脓毒症。

1.3 观察指标

(1)对比两组的血清降钙素原水平。(2)对比两组的血清降钙素原阳性率。血清降钙素原阳性的判定标准为≥0.5 ng/mL,阳性率= 阳性例数/ 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5.0 软件分析数据,计量资料采用均数± 标准差(±s)表示,组间比较行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 表示,组间比较行χ² 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血清降钙素原水平的对比

观察组的血清降钙素原水平为(3.39±0.57)ng/mL,显著高于对照组的(0.22±0.06)n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表1 两组血清降钙素原水平的对比(ng/mL,± s)

表1 两组血清降钙素原水平的对比(ng/mL,± s)

组别 血清降钙素原观察组(n=60) 3.39±0.57对照组(n=60) 0.22±0.06 t 值 8.764 P 值 0.018

2.2 两组血清降钙素原阳性率的对比

观察组的血清降钙素原阳性率为93.33%(56/6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5.00%(3/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表2 两组血清降钙素原阳性率的对比[例(%)]

3 讨论

细菌感染性疾病主要指身体受到细菌感染而发生的疾病,患者感染的细菌类型不同,其临床症状及血液检查结果也会出现较大的差异。临床实际针对儿童细菌感染性疾病进行诊断的过程中,要想保证诊断结果的准确性,提升诊断效率,选择合理的诊断方法是重要的前提[1]。从现阶段的情况来看,在诊断细菌感染性疾病时,可供临床选择的指标以及方法有很多,然而,针对不同诊断方法的优势和缺陷,现阶段临床上还存在一定的争议,如何选择是目前儿童细菌感染性疾病诊断中需要重点关注的一个问题[2]。

对于患儿来说,各类细菌感染性疾病不仅会导致其健康造成严重的威胁,有时还可威胁其生命安全,早期对儿童细菌感染性疾病进行诊断,并针对性地采取措施进行治疗,能提升患儿的临床治疗效果,改善其预后。引起儿童细菌感染性疾病的因素有很多,不仅与外界的环境因素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还与儿童自身的体质密切相关,尤其是在儿童免疫力较低的情况下,或营养不良的情况下,更容易发生各类细菌感染性疾病。细菌感染性疾病是导致儿童死亡的一个重要因素,尤其是对于年龄较小的儿童来说,其死亡风险更高[3]。对于大多数儿童来说,在早期发生细菌感染性疾病后,尤其是在病症较轻的情况下,很多患儿都不存在典型的临床体征和症状,甚至有部分患儿接受血培养后都会出现假阴性的情况,进而导致一些患儿在发生细菌感染性疾病后实验室检查结果未出现阳性,使临床医生及家长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患儿的病情,导致部分患儿在确诊后病情恶化,错失了最佳的治疗时机,致使患儿的生命安全受到威胁。在对潜在的细菌感染性疾病患儿进行早期识别以及早期治疗的过程中,如何提高患儿病情判断的准确性是现阶段临床儿科需要面临的一个挑战。因此,临床上在对儿童细菌感染性疾病进行诊断的过程中,非常需要一个能够在早期阶段准确、迅速地进行判断和识别的指标[4]。以往多数情况下,临床会借助超敏C 反应蛋白和白细胞计数等指标辅助对细菌感染性疾病患儿的病情进行判断,但上述指标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尤其是对早期细菌感染性疾病进行诊断的过程中,其诊断结果的准确率难以得到保证,容易出现漏诊、误诊等问题,若诊断结果出现假阴性,容易导致患儿错失最佳的治疗时机,延误后期的治疗[5]。

临床在针对患儿的全身性细菌感染问题进行诊断的过程中,血清降钙素原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指标,其能够在早期阶段提示疾病的发生、发展情况,相比于传统的细菌感染性疾病诊断指标来说,血清降钙素原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尤其是对于部分病情比较严重的细菌感染性疾病患儿来说,该指标能够在短时间内反映患儿病情的进展情况。在血清降钙素原检测的过程中,整体操作难度相对较低,并且不需要耗费较长的时间,也不需要较大的血液样本量。若患儿发生了脓毒血症、败血症、感染性休克、全身系统性炎症综合征等细菌感染性疾病,其血清降钙素原水平就会出现明显升高的态势,并且在感染持续进展的过程中,这一指标也会始终保持在较高水平。如果患儿的细菌感染性疾病得到了有效控制,那么血清降钙素原水平就会出现下降的趋势。因此,血清降钙素原不仅能够判断患儿是否出现了细菌感染性疾病,通过对这一指标进行动态监测,也能进一步反映患儿病情的发展情况,并可用于评估患儿的治疗效果和预后。

临床在对儿童细菌感染性疾病进行早期诊断的过程中,其他常用的炎症指标或多或少地都存在一定的不足。采用超敏C 反应蛋白对患儿的病情进行判断的过程中,相比于血清降钙素原来说,超敏C 反应蛋白达到峰值的时间更长,对疾病进行早期诊断时存在一定的缺陷,难以及时反映患儿的病情,进而导致后续的治疗受到一定影响。而对于部分非感染性疾病患儿来说,尤其是一些因严重缺氧而导致机体组织受损的患儿,超敏C 反应蛋白也会出现阳性。在对儿童败血症进行诊断的过程中,相比于血清降钙素原,超敏C反应蛋白的阳性率整体更低,并且超敏C 反应蛋白难以有效区分重症细菌感染、败血症、局部以及轻度的细菌感染。同时,采用超敏C 反应蛋白来判断患儿对临床治疗的反应也存在一定的滞后性,尤其是应用抗菌药物对患儿进行治疗的过程中,超敏C 反应蛋白对治疗效果具有较低的敏感度。在细菌感染得到一定的控制后,部分患儿的超敏C 反应蛋白检测结果依然会呈现高表达的状态。因此,临床在观察抗菌药物的治疗效果时,超敏C 反应蛋白并不适合作为主要的观察指标。

就白细胞来说,并非所有的患儿在发生细菌感染性疾病后都会出现白细胞计数升高的情况,白细胞计数的波动会在较大程度上受到机体反应性的影响,部分患儿会表现出无反应的特点。此外,人体在出现应激反应或受到创伤后,白细胞计数也可能升高。而对于部分患儿来说,如果白细胞计数出现了十分明显的改变,说明其病情已经发展到了十分严重的阶段。临床在对儿童细菌感染性疾病进行早期诊断及治疗的过程中,白细胞计数存在一定的滞后性,同时也非常容易发生漏诊和误诊。以往也有医疗机构对疑似细菌感染性疾病患儿进行分泌物、脑脊液以及血液的体外培养,但这种方式往往需要耗费较长的时间,并且阳性率难以得到保证,诊断结果容易受到多种因素的干扰,因此具有一定的局限性。降钙素原属于降钙素的一种前肽物质,是一种具有较长半衰期的糖蛋白,这种糖蛋白不具有激素活性,不论是在体内还是体外,其都具有较高的稳定性。对于细菌感染性疾病患儿来说,降钙素原水平不会受到非特异性炎症的影响,其仅与细菌感染的严重程度有关。降钙素原主要是由人体的甲状腺C 细胞分泌的,在被蛋白水解酶水解后会转化为降钙素,而降钙素有其特定的生物功能。健康人群的血清降钙素原水平相对较低,很多时候难以从健康人的血液中发现降钙素原成分。当人体出现过敏反应、自身免疫性疾病以及病毒感染后,血清降钙素原水平也不会升高。当人体出现局部细菌感染、慢性炎症以及轻度细菌感染后,血清降钙素原水平会出现小幅度的升高。当人体出现脓毒血症、败血症、感染性休克、全身系统性炎症综合征等严重细菌感染后,不仅巨噬细胞、单核细胞会升高,血清降钙素原水平也会明显升高,并且在发生细菌感染的4 h 内,就可以在患儿的血液中检测到升高的降钙素原。在细菌感染6 h 左右,血清降钙素原水平会出现快速上升的趋势,感染6 ~24 h,血清降钙素原水平会维持在稳定的状态。该指标具有较高的稳定性,不会受到体内水解酶和激素水平的影响,因此,其在评估细菌感染性疾病患儿的感染类型、感染程度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能为临床治疗提供指导,为患儿诊疗效果的提升打下良好的基础。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的血清降钙素原水平 为(3.39±0.57)ng/mL, 显 著 高 于 对 照 组 的(0.22±0.06)n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血清降钙素原阳性率为93.33%(56/6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5.00%(3/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可见,在儿童细菌感染性疾病的诊断及治疗中应用血清降钙素原测定的方式,能达到早期诊断患儿病情的目的,为后续的诊疗提供参考,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猜你喜欢

降钙素感染性细菌
伤寒杆菌致感染性腹主动脉瘤合并腹腔脓肿1例
伟大而隐秘的细菌
细菌大作战
感染性肺炎如何选药治疗
细菌大作战
细菌惹的祸
血清降钙素原对ICU脓毒症患者的临床意义
BD BACTEC 9120血培养仪联合血清降钙素原在血流感染诊断中的应用
血清Cys C、β2-MG在感染性休克早期集束化治疗中的临床研究
降钙素原检测在抗生素应用中的临床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