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环孢素A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的临床有效性评估分析

2024-01-17孙爱莲

当代医药论丛 2023年24期
关键词:环孢素障碍性血常规

孙爱莲

(长沙市第一医院,湖南 长沙 410000)

再生障碍性贫血属于骨骼造血功能衰竭性综合征,其病因可能与药物、化学毒物、病毒感染以及免疫因素等息息相关,患者会出现贫血、出血等症状,对患者生活质量造成严重影响。在再生障碍性贫血治疗中,通过司坦唑醇等常规药物治疗,有助于红细胞生成素的产生及骨骼造血功能的增强,然而单一用药难以达到预期目标,故应加强对其他治疗方案的应用[1]。环孢素A 属于免疫抑制剂之一,能够促进免疫功能增强,改善血常规指标,促进临床疗效的提高。本文旨在分析环孢素A 的应用价值,以本院2021 年7 月至2023 年3 月诊治的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94 例为例展开研究,详细情况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研究时间范围即2021 年7 月至2023 年3 月,选取这期间本院诊治的94 例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采取信封法将患者分成两组,分别为试验组和比较组,每组47 例。试验组:年龄22 ~63 岁,均值(34.15±2.66)岁;男28 例,女19 例;病程1 ~9年,均值(5.01±1.33)年。比较组:年龄23 ~61岁,均值(34.08±2.71)岁;男27 例,女20 例;病程1 ~11 年,均值(5.10±1.35)年。两组基本资料对比,P>0.05,无明显差异。纳入标准:(1)患者符合再生障碍性贫血诊断标准;(2)患者知情同意参与研究;(3)患者精神状态和沟通能力无异常,可正常配合研究;(4)患者具备完整的临床资料。排除标准:(1)患者近1 个月内接受过相关治疗;(2)患者存在自身免疫功能障碍;(3)患者合并严重骨髓疾病;(4)患者中途退出研究。

1.2 方法

比较组:给予常规治疗,结合患者情况提供输血治疗,并实施抗感染等对症治疗,制定针对性药物治疗方案。药物选取司坦唑醇片,由广西南宁百会药业集团有限公司生产,国药准字H45020728,规格为每片2 mg。口服用药,每日3 次,每次0.5 片,连续治疗6 个月。

试验组:在比较组的基础上,加用环孢素A 治疗,药物选取环孢素软胶囊,生产企业为广东仙乐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58148,规格为每颗50 mg。用药方法为口服,剂量为每次2 mg/kg,每日2 次。在治疗2 周和4 周后检测患者环孢素血液浓度,确保其水平在200 ~300 μg/L 范围内,结合检测结果科学调节用药剂量,治疗周期为6 个月。

1.3 观察指标

(1)临床疗效:主要根据临床症状、血液指标以及复发情况加以判断,临床症状基本消失,血液指标在正常范围内,未出现复发情况,记作显效;患者临床症状有所改善,血液指标有所恢复,但未能达到正常范围,并且在3 个月内相对稳定,则符合有效的判断标准;未达到上述标准,则为无效。临床有效率=(显效例数+有效例数)÷47×100.00%。(2)血常规指标:取患者晨起空腹静脉血3 mL,实施离心处理后取上清液,对白细胞、血小板、血红蛋白水平加以测定。(3)免疫功能指标:主要有CD3+、CD4+、CD8+。(4)治疗安全性:通过不良反应发生率加以评估,对患者出现肝功能损伤、多毛症、手震颤等情况进行记录,不良反应发生率=(肝功能损伤例数+ 多毛症例数+ 手震颤例数)÷47×100.00%,发生率越高则说明安全性越差。(5)复发情况:对患者进行6 个月跟踪随访,对复发情况进行记录。

1.4 统计学处理

选取SPSS 25.0 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 标准差(±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² 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疗效对比

试验组临床有效率为95.74%,高于比较组(P<0.05),详见表1。

表1 临床疗效观察[例(%)]

2.2 两组血常规指标对比

如表2 所示,治疗前,两组血常规指标差异不明显(P>0.05);治疗后,试验组血常规指标优于比较组(P<0.05)。

表2 血常规指标观察(± s)

表2 血常规指标观察(± s)

血小板(×109/L) 血红蛋白组别 例数 白细胞(×109/L) (g/L)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试验组 47 2.05±0.51 4.72±0.88 25.84±3.28 68.24±6.01 43.15±5.88 96.24±9.33比较组 47 2.09±0.53 3.60±0.94 25.91±3.33 60.02±5.57 43.20±5.84 85.02±8.78 t 值 0.3728 5.9631 0.1027 6.8772 0.0414 6.0040 P 值 0.7101 0.0000 0.9184 0.0000 0.9671 0.0000

2.3 两组免疫功能对比

根据表3 可知,治疗前,两组免疫功能指标差异不明显(P>0.05);治疗后,试验组免疫功能指标优于比较组(P<0.05)。

表3 免疫功能观察(%,± s)

表3 免疫功能观察(%,± s)

++组别 例数 CD3+ CD4CD8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试验组 47 58.14±5.66 75.17±6.97 45.18±6.02 27.12±3.08 37.12±2.56 20.16±2.22比较组 47 58.23±5.68 68.01±7.24 45.22±6.08 35.02±3.11 37.22±2.60 23.08±2.47 t 值 0.0769 4.8843 0.0321 12.3736 0.1879 6.0278 P 值 0.9388 0.0000 0.9745 0.0000 0.8514 0.0000

2.4 两组治疗安全性对比

根据表4 可知,试验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26%,低于比较组(P<0.05)。

表4 治疗安全性观察[例(%)]

2.5 两组复发情况对比

试 验 组 复 发 率 为2.13%(1/47), 比 较 组 为14.89%(7/47),差异显著(χ²=4.9186,P=0.0266)。

3 讨论

再生障碍性贫血属于常见疾病,多发群体为青壮年,主要特征为骨骼造血细胞增生低下、外周血全血细胞减少,其病因复杂,和药物、电离辐射、遗传因素等息息相关。根据骨髓衰竭的严重程度可以分为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和非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结合病程进展则能够分成急性以及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急性再生障碍性贫血具有起病急的特点,会出现出血、感染等症状,伴进行性贫血,出血包括消化道出血、颅内出血以及血尿等。病程中通常会出现发热症状,主要是由于感染造成的,甚至存在败血症发生风险,危及患者身心健康[2]。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具有起病缓慢的特点,主要和首发症状为贫血,可伴出血和感染,对患者生活质量造成严重影响。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如果长期治疗得当,则可以实现痊愈的目标,然而一些患者也会迁延多年不愈,少数甚至会发展为重型或极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危及患者生命安全。鉴于此,应为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提供高效安全的治疗方案。

在再生障碍性贫血治疗中,司坦唑醇属于常用药物之一,其主要成分包括蛋白同化素、雄激素,可以在机体代谢的作用下,将5α 及5β 羟类固醇水平提高,作用于肾脏,有助于提高红细胞生成素水平,对肝细胞分化产生刺激作用,促进肝细胞增殖,为免疫功能增强奠定良好基础[3]。本品还能够提高红细胞对促红细胞的敏感性,为造血功能提高创造良好条件。常规治疗有助于造血干细胞端粒酶的活化,可以促进造血细胞增殖,然而结合临床实际情况不难发现,单一用药效果并不理想。环孢素A 本质即环状多肽,能够形成活性生物复合物,在阻断神经钙蛋白活性方面效果显著,可造成信息通道传导障碍,还能够抑制炎性因子,有助于缓解免疫性反应,能够对T 细胞亚群起到良好的调节作用。除此之外,本品还可以对造血功能负性调节因子合成、分泌起到良好的抑制作用,能够促进免疫功能恢复,提高机体造血功能[4]。

根据本研究结果可知,试验组临床有效率为95.74%,比较组为80.85%,试验组较高,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试验组血常规指标优于比较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试验组免疫功能指标优于比较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26%,比较组为17.02%,比较组较高,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复发率低于比较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意味着环孢素A在提高临床有效率、改善血常规指标、提高免疫功能、减少不良反应和复发情况方面具备重要的应用价值。

对出现该结果的原因加以分析可知,环孢素A 治疗能够减轻对肝肾功能的损伤,并且对骨髓并无毒性作用,还不会制约吞噬细胞机能的发挥,有助于红系造血功能提高,不仅可以确保治疗安全性,降低肝功能损伤、多毛症、手震颤等发生风险,还能够全面提高治疗效果,也有助于远期疗效的提高及复发率的降低。环孢素A 能够对炎性因子合成起到良好的抑制作用,有助于降低造血负调控因子水平,能够提高骨髓造血功能,为血常规指标的优化奠定良好基础,全面缓解临床症状[5-6]。

CD3+、CD4+、CD8+属于常见免疫细胞,CD3+、CD4+在造血负调控因子合成以及分泌中至关重要,CD8+属于T 杀伤细胞,对T 细胞功能可以起到抑制作用。采取环孢素A 治疗通过降低负调控因子水平,可以调节和恢复失衡TC 亚群,对辅助性T 细胞活化发挥出抑制作用,同时能够在B 淋巴细胞增殖方面起到干扰作用,导致B 淋巴细胞难以产生免疫反应,从而优化体液免疫指标[7]。

在实施环孢素A 治疗的过程中,需要注意的是,本品具备很强的亲脂性,且在机体内部外排因素影响下,存在口服生物利用度一般的情况,其药物代谢动力学会受到患者个体因素的影响[8-9]。另外,其他药物也会对本品血药浓度造成影响,仅靠临床经验难以确保其应用剂量的合理性。鉴于此,应对患者情况进行综合评估,并定期进行机体血液环孢素水平的监测,根据具体结果对用药剂量加以调整,不仅有助于提高治疗效果,也有利于治疗安全性的保障[10]。由于本品在代谢动力学方面具有个人差异性,且患者对本品的耐受性、敏感度也存在差异,再加上长期用药会损伤肝肾功能,故应加强用药后监测,包括不良反应、检验学指标等,并进一步调控药物剂量[11-12]。

综上所述,在再生障碍性贫血治疗中采取环孢素A 治疗,可以提高临床有效性,改善血常规指标,优化免疫功能,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提高远期疗效,具备重要的临床应用和推广价值。

猜你喜欢

环孢素障碍性血常规
血常规检验中常见误差原因及解决策略
血常规解读
0.05%环孢素A纳米粒滴眼液治疗干眼症的实验研究
母牛繁殖障碍性疾病的发生原因、临床表现及防治
HPLC法测定环孢素胶囊的含量及有关物质
猪繁殖障碍性病毒病鉴别诊断及综合防控
雄激素联合环孢素A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的临床疗效分析
末梢血与静脉血在血常规检验中的临床价值
氯米芬结合热敏点灸治疗排卵障碍性不孕症32例
血涂片分析在血常规检验中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