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临床护理路径在重症颅脑损伤护理中的应用研究

2024-01-17

当代医药论丛 2023年24期
关键词:颅脑神经功能状态

秦 烺

(遵义市第一人民医院,贵州 遵义 563000)

重症颅脑损伤是当前临床中一类较常见的外科创伤类型,同时在各类机体损伤当中,病情最危重,复杂程度最高,且病情进展速度快,若未能及时救治,易引发各种并发症,如感染等,死亡率高[1]。对此,积极采取各项有效措施,争分夺秒地进行抢救,对于急救效果的提高,死亡率的降低,均有积极意义。临床护理路径(CNP)实为一种新型且实用性强的护理模式,能以图表的形式确定护理方案,对患者实施护理干预,使各项诊疗、护理工作变得更加井然有序,预防漏项情况发生,为护理质量的提高提供保障,最终可达到改善患者预后的目的[2]。需强调的是,有效且快速、精准的急救干预,对于重症颅脑损伤救治效率与质量的提高尤为关键。本研究以本院所接收的重症颅脑损伤患者为对象,分别施以CNP 与常规护理,对比其效果,评定CNP 的应用价值,现就此作如下剖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收治于本院的重症颅脑损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2021 年1 月—2022 年1 月),共选取60 例,将其分成2 组(随机数字表法):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均为30 例),对比两组各项资料(见表1),得知差异均不显著(P>0.05)。纳入标准:(1)均经临床各项检查明确为颅脑损伤(颅脑CT 或MRI 等);(2)既往无颅脑损伤经历;(3)颅脑损伤发生时,患者的脑组织与外界未处于相通状态;(4)受伤后出现昏迷情况,且持续时间≥20 min。排除标准:(1)患有精神类疾病;(2)受伤前已存在肢体、神经功能障碍;(3)并发肌肉骨骼疾病、神经疾病等;(4)受伤前脏器(如心、肾等)功能存在严重异常。

表1 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

1.2 方法

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如辅助医师操作、监测生命体征等。观察组基于此,实施CNP,即以《临床路径管理指导原则(试行)》(由国家卫生部所制定)为参照[3],结合患者实况,对颅脑外伤康复路径表进行规范化设计;在科室内完成路径小组的组建工作,组员为护士长、科室主任或副高以上职称医师、护士、康复理疗师等,护士长任组长,由组长对组员工作进行分配;另外,组员以“颅脑损伤”“康复护理临床路径”等作为关键词,在知网、万方等数据库中检索优质文献资料,进行汇总,然后与本院实际及科室情况相结合,制定符合本院情况的颅脑损伤后康复护理路径内容,并要求组员严格执行与落实。具体流程为:(1)将急救物品备好。分配护士在工作中,应对各类急救用品(药物、用具、器械等)进行定时且严格检查,确保其均处于良好的备用状态;另外还需做到此项工作的班班交接,严格落实交接记录本的填写工作。(2)现场急救。指派护士2 名,参与到急救工作中来,为临床医师操作提供配合;针对急救当中所出现的一些比较突出或致命性问题,全员讨论,商讨对策,集中解决,如患者出现窒息、开放性气胸等情况,在急救搬运时,应确保其各躯体均处于同一水平(头部、躯干与四肢),而且还应及时给氧,确保患者的呼吸道始终维持在一种通畅状态;此外还需要结合现实情况及需要,进行一些必要性操作,比如气管切开、气管插管等。在指派的2 名护士当中,其中1 名护士的主要职责是依据患者病情填写各种表单,比如抢救记录单、临床护理路径表等,而完成填写后,执行护士核对并签字;对于伤口出现出血情况的患者,应依据规范化流程,及时为其包扎;而针对合并有骨折的患者,应将骨折处妥善固定,然后即刻进行转运。(3)心理干预。在进行抢救或转运时,护士需做到全程化陪护,由于患者多为突然性受伤,且得知病情十分严重时,内心往往会产生恐惧、紧张感,家属也会产生各种不良情绪(如难过、担心等),针对此情况,护士做好全面、详细的评估工作,顾及其感受,积极疏导,给予鼓励与支持,并以良好的工作状态投身到抢救工作中,赢得其信任。(4)观察病情。在抢救中,护士应切实做好各项辅助工作,如对患者的病情进行细致、实时观察,遵照医师要求进行对症处理,在较短时间内为患者构建静脉通路(≥2 条)。(5)交接患者。应做好与神经外科护士之间的交接工作,在交接内容上主要有管路、生命体征等,以此为患者安全提供切实保障,确保手术的顺利进行。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意识状态、神经功能与并发症情况。(1)意识状态。分别在护理前(入院时)、护理后(出院前),用格拉斯哥昏迷(GCS)量表实施评定,判定标准为:如果患者经过干预后,恢复情况又快又好,并且基本已处于正常的生活状态,那么可划归为轻度缺陷,即5 分;如果患者存在轻度残疾,但是可以独立生活,并且在给予一定保护的情况下,可从事轻工作,即4分;若患者存在重度残疾,且已对正常的生活、工作造成严重影响,记3 分;如果处于植物状态下生存,机体反应微小,如睁眼等,即2 分;若已死亡,即1 分。得分越高,提示意识状态越好[4]。(2)神经功能。分别在护理前(入院时)、护理后(出院前),采用神经功能缺损程度(NIHSS)量表进行评价,分值范围为0 ~42 分,分值越高,提示神经功能缺损越严重[5]。(3)并发症,如感染、皮疹及压力性损伤等。

1.4 统计学方法

以SPSS 22.0 统计学软件对文中数据进行处理,计数(百分率表示)、计量(与正态分布相符,由均数± 标准差表示)资料分别由χ²、t检验。P<0.05代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意识状态、神经功能评分对比

两组患者护理前的GCS、NIHSS 评分经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再次对以上评分进行评定,得知两组的GCS 评分均较护理前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NIHSS 评分均较护理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护理后对比:观察组GCS 评分与对照组相比,明显偏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NIHSS 评分与对照组相比,显著偏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比较两组患者的 GCS、NIHSS 评分(分,± s)

表2 比较两组患者的 GCS、NIHSS 评分(分,± s)

注:与同组护理前相比, *P < 0.05。

组别 GCS NIHSS护理前 护理后 护理前 护理后对照组(30 例) 2.51±0.41 3.32±0.50* 25.54±6.19 21.37±4.38*观察组(30 例) 2.55±0.44 3.86±0.66* 25.67±6.32 17.09±3.26*t 值 0.364 3.572 0.080 4.293 P 值 0.717 0.001 0.936 < 0.001

2.2 两组并发症情况对比

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0.00%,较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比较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情况[例(%)]

3 讨论

早在20 世纪90 年代,CNP 就在欧美等发达国家形成,后经不断优化、改进,被广泛应用在临床医疗等领域中。有报道[6]指出,CNP 在医疗工作中的应用,不仅能缩短患者的整体住院时间,而且还能减少其住院费用,减轻其经济负担;除此之外,其还有助于护患间沟通、信任感的增强。针对此护理模式而言,其早在1998 年时便已经进入到我国临床护理工作当中,从应用实践中得知,其不仅能强化护士的工作积极性,而且还有助于护理质量的提高。

CNP 实际就是医护人员围绕某种疾病或手术,基于循证医学,将预期的成本控制与治疗效果为目标,制定流程化、标准化护理方案的干预模式;需指出的是,此模式无论是在时间上,还是在工作效率上,均有严格要求,故能更加高效、顺畅地完成护理工作,处置各种不良情况,提高护理质量。有报道[7]强调,CNP 能根据患者病情、机体情况及需要,围绕治疗期间所出现的一些问题或重要事件,在特定时间内,有步骤、有顺序的实施干预,最终获得预期效果。CNP属于一种新型的护理模式,注重各项工作的实效性,因此,不仅能促进医疗成本的降低,而且还能保障医疗质量,为护理工作的高质量开展提供支撑。重型颅脑损伤实为一种严重的损伤,不仅治疗费用昂贵,且致残、致死率较高[8];另外,一些患者还会出现昏迷、神经功能损伤等情况,如果未能给予及时且有效的治疗,轻者可致肢体残疾,重者可引发死亡[9-10]。因此,怎样对医疗资源进行合理利用,在康复阶段对患者实施有效干预,改善其功能状态,提高其康复质量,已成为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有学者[11]指出,将CNP 应用于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能够使患者的意识状态得到改善,为其恢复及生存质量的提高提供可靠支撑。另有学者[12]强调,在重型颅脑损伤护理工作中实施CNP,可显著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情况,并能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减轻患者痛苦,加快康复进程。本文中针对在本院接受治疗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分别从准备所需急救物品、现场进行急救、给予心理疏导、严密观察病情及交接患者等方面来展开CNP,使患者获得全方位且流程化的护理服务,最终结果显示,与护理前相比,两组护理后的GCS 评分均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NIHSS 评分均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此结果与相关报道[13-14]一致。提示CNP 在重型颅脑损伤护理中的应用,可以使患者的意识状态得到更好的改善,并且在神经功能改善效果上,也更加理想。由于在CNP 的辅助下,护士能够按照路径内容开展工作,因而可提高护理工作的有序性、规范性与科学性,减少盲目与差错,提高护理效率与质量,使患者获得更优质的护理服务,这些能够为其意识状态、神经功能缺损情况的改善提供支撑。另从本文发现,通过对比两组的并发症发生率,得知观察组较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与相关研究[15]的结论相同。提示CNP 的应用,可以提高护理操作的流程化、紧密性,减少护理缺项或不足,故能为并发症的减少提供可靠支撑。

综上,将CNP 应用于重症颅脑损伤患者护理工作中,不仅能显著改善其意识状态,而且还能促进其神经功能的恢复,减少并发症发生,值得临床推广。

附表:颅脑损伤急救护理流程标准

猜你喜欢

颅脑神经功能状态
间歇性低氧干预对脑缺血大鼠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
状态联想
生命的另一种状态
坚持是成功前的状态
老年重型颅脑损伤合并脑疝联合内外减压术治疗的效果观察
不同程度神经功能缺损的脑梗死患者血尿酸与预后的相关性研究
辛伐他汀对脑出血大鼠神经功能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探讨
脑室内颅内压监测在老年颅脑损伤中的应用
Current pre-hospital traumatic brain injury management in China
针刺改善血管性痴呆神经功能缺损和日常生活能力21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