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交锁髓内钉内固定术对创伤性下肢长管状骨折患者关节功能的影响

2024-01-17李泽宇

当代医药论丛 2023年24期
关键词:交锁创伤性髓内

李泽宇,杨 武

(江阴市人民医院 1.骨关节中心敔骨三科 2.骨关节中心,江苏 江阴 214400)

创伤性下肢长管状骨折通常是指股骨或胫骨发生的开放性骨折[1]。此类骨折通常是由巨大的外部冲击力作用于骨骼部位所造成的,如车祸、高处坠落、砸伤等[2]。骨折发生后,患者会出现剧烈的疼痛,且受伤部位还会出现肿胀、活动受限等症状,透过皮肤肉眼可见骨折部位已突出变形,患者最好在24 h 内接受手术治疗[3]。目前,临床上治疗创伤性下肢长管状骨折的常用手术方式为钢板内固定术,通过螺钉将钢板固定在骨折部位,以保证骨折断端恢复至正常解剖位置[4]。虽然临床采用该术式治疗创伤性下肢长管状骨折可取得一定疗效[5],但患者骨折端愈合速度较慢,恢复期较长。近年来,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交锁髓内钉内固定术已逐步应用于下肢长管状骨折的治疗中[6]。文献指出,交锁髓内钉内固定术对机体组织的损伤较小,且能提供更好的内部稳定性,术后恢复期较短[7]。基于此,本研究以156 例创伤性下肢长管状骨折患者为观察对象,就交锁髓内钉内固定术治疗创伤性下肢长管状骨折的效果及对患者关节功能的影响进行探讨分析,详细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以我院2020 年1 月至2023 年9 月接诊的创伤性下肢长管状骨折患者156 例为研究对象。将患者按照顺序编号后,采用红蓝球法随机分为对照组(78例)和观察组(78 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有可比性。详见表1。本研究经过我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后实施。

表1 两组一般资料的对比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1)经临床检查确诊为创伤性下肢长管状骨折;(2)年龄≥18 岁;(3)患者于骨折后24 h内在我院接受手术治疗;(4)患者及其家属对研究知情,并签署同意书。排除标准:(1)合并严重心血管疾病或凝血功能障碍;(2)存在严重肝肾功能损伤。

1.3 方法

1.3.1 对照组 对照组采用钢板内固定术治疗,具体手术流程:全身麻醉,常规消毒铺巾,暴露骨折部位。根据骨折情况在合适位置做一切口,切开皮肤和皮下组织,剥开骨膜,暴露骨折端。在直视下对骨折断端进行复位,然后将钢板固定于骨折部位,并用螺钉进行加固。手术完毕后对伤口进行清洗、包扎。

1.3.2 观察组 观察组采用交锁髓内钉内固定术治疗,具体手术流程:全身麻醉,常规消毒铺巾,暴露骨折部位。根据不同骨折类型采取不同的手术方式:(1)胫骨骨折:在膝前髌骨下方至胫骨结节上方处做一切口,暴露髌韧带,随后在胫骨靠近髓腔1 ~2 cm 范围做一纵形切口,在胫骨前缘处使用尖锥打孔。打孔后使用髓腔锉扩大髓腔,在髓腔内置入髓内钉,并使用锁定瞄准器打入锁钉,将髓内钉锁定。(2)股骨骨折:在骨折部位做一纵形切口,切开皮肤和皮下组织。在骨折近端靠近大粗隆顶线位置做一切口,置入导针扩大髓腔。在骨折远端和近端分别打2 个孔,打孔后使用髓腔锉扩大髓腔,在髓腔内置入髓内钉,并使用锁定瞄准器打入锁钉,将髓内钉锁定。所有患者在手术后均使用抗生素进行预防性抗感染治疗。

1.4 观察指标

1.4.1 围手术期指标 比较两组的围手术期指标,包括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骨折愈合时间和住院时间。

1.4.2 关节功能 分别于术前及术后2 个月采用Lysholm关节功能评分标准评估两组的关节功能,包括疼痛、肿胀、闭锁感、不安定度四个维度,对应分值分别为0 ~25 分、0 ~10 分、0 ~15 分、0 ~25 分,总 分75 分,评分越高说明关节功能越好。

1.4.3 并发症 观察并记录两组术后发生的所有并发症,如感染、畸形愈合、关节僵硬、神经损伤、再次骨折等,计算并发症发生率并予以组间比较。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6.0 软件分析数据,计数资料用% 表示,以χ² 检验,计量资料用±s表示,以t检验,P<0.05 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围手术期指标的对比

相较于对照组,观察组的术中出血量更少,手术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和住院时间均更短(P<0.05)。详见表2。

表2 两组围手术期指标的对比(± s)

表2 两组围手术期指标的对比(± s)

组别 手术时间(min) 术中出血量(mL) 骨折愈合时间(周) 住院时间(d)对照组(n=78) 94.27±10.95 201.36±26.04 16.58±1.74 12.07±0.96观察组(n=78) 79.82±11.36 184.24±31.05 14.23±1.21 8.14±0.76 t 值/P 值 8.088/<0.001 3.731/<0.001 9.793/<0.001 13.921/<0.001

2.2 两组术前及术后2 个月Lysholm 关节功能评分的对比

术前,两组的Lysholm 关节功能评分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术后2 个月,观察组的Lysholm 关节功能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详见表3。

表3 两组术前及术后2 个月Lysholm 关节功能评分的对比(分,± s)

表3 两组术前及术后2 个月Lysholm 关节功能评分的对比(分,± s)

组别 时段 Lysholm 关节功能评分对照组(n=78) 术前 23.21±3.56术后2 个月 49.03±5.64观察组(n=78) 术前 22.57±3.72术后2 个月 55.74±5.82 t 值/P 值(对照组手术前后) 34.191/<0.001 t 值/P 值(观察组手术前后) 42.412/<0.001 t 值/P 值(组间术后) 7.312/<0.001

2.3 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的对比

观察组的术后并发症(感染、畸形愈合、关节僵硬、神经损伤、再次骨折)发生率为2.56%,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2.82%(P<0.05)。详见表4。

表4 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的对比

3 讨论

创伤性长管状骨折具有一定的复杂性,骨折的类型多样,包括横断、斜裂、螺旋形骨折等,且可能同时伴有多个断裂部位,增加了术中复位及稳定骨折断端的难度[8]。在钢板内固定术中,通过钢板和螺钉对骨折断端进行固定,能够有效维持骨折部位的稳定性和完整性[9]。相较于保守治疗,采用钢板内固定术治疗后患者恢复的速度更快[10]。然而,钢板内固定术的切口较长,手术创伤较大,增加了术后感染的风险。有文献指出,在实施钢板内固定术后,部分患者出现了钢板松动和断裂的问题,需要再次通过手术调整[11]。交锁髓内钉内固定术通过将髓内钉插入髓腔以固定骨折端,能够提供更稳定的固定效果,有效防止骨折端的移位和旋转,利于骨折的快速愈合。

本研究结果显示,相较于对照组,观察组的术中出血量更少,手术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和住院时间均更短(P<0.05)。这与段旭洲等[12]人的研究结果(钢板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及下床活动时间均长于髓内钉组)基本一致。表明交锁髓内钉内固定术能够在较短时间内完成手术操作,且无需大面积剥离骨折部位的软组织,尤其对骨膜的破坏较小,从而保护了骨折部位的血供和软组织的完整性,减少了术中出血量。该术式通过稳定的内固定和良好的生物力学特性,可促进骨折愈合,因而术后患者能够早期进行活动和锻炼。本研究结果显示,术后2 个月,观察组的Lysholm关节功能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这与胡松等[13]人的研究结果近似。说明交锁髓内钉内固定术可以更好地维持骨折部位的稳定性、完整性,有效防止骨折端的移位、旋转,从而减少了因骨折部位或固定物不稳定而引发的疼痛和肿胀,有利于术后早期进行功能锻炼,促进关节功能的恢复。此外,相较于钢板固定的方式,交锁髓内钉固定更接近骨的中轴,这无疑减轻了骨折端的闭锁感,因而患者在手术后能够选择更丰富的康复运动方式。本研究还发现,观察组的术后并发症(感染、畸形愈合、关节僵硬、神经损伤、再次骨折)发生率为2.56%,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2.82%(P<0.05)。这与马建民[14]的研究结果基本一致。马建民[14]认为,髓内钉具有一定的形变能力,可以顺应骨骼的生长形状而弯曲,还能提供足够的支撑力,这种弹性性质可以吸收和分散骨折部位的应力,避免了关节僵硬和畸形愈合情况的出现;当髓内钉插入髓腔后,不会对骨折端周围的软组织造成额外的压迫和损伤,当受损面积缩小后,感染和神经损伤的发生率亦随之降低。此外,钢板内固定可能会受到弯曲应力的影响而导致钢板松动或断裂,大大增加了再次骨折的发生风险。髓内钉可提供更好的轴向稳定性和抗旋转稳定性,有助于维持骨折端的正常对位和对线,有效避免了再次骨折的发生[15]。然而需要注意的是,髓内钉的弹性和张力会根据其材质、规格、长度以及骨折的类型而发生变化,因此在髓内钉的选择上要因人而异。

综上所述,在创伤性下肢长管状骨折的治疗中,交锁髓内钉内固定术相较于钢板内固定术具有更好的生物力学特性、更小的手术创伤,有效保护了骨折端血供,降低了感染风险,促使患者更早地开展功能锻炼,有利于关节功能的恢复,值得临床推广。

猜你喜欢

交锁创伤性髓内
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内固定对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并发症的影响
Multiloc髓内钉治疗肱骨近端骨折的临床疗效分析
17例创伤性十二指肠损伤的诊治体会
高原地区交锁髓内钉配合高压氧治疗闭合性胫骨干骨折48例
创伤性骨化性肌炎中医治疗概述
交锁髓内钉联合钢板在胫骨近端斜形骨折治疗中的应用
有限扩髓静态交锁髓内钉治疗胫骨开放性骨折
认知行为疗法治疗创伤性脑损伤后抑郁
髓内钉治疗肱骨近端骨折探讨
中医联合交锁髓内钉治疗骨伤临床疗效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