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课程思政视角下体验式教学法在死亡伦理实训中的应用研究

2024-01-16李凤萍蔡妤珂董静静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 2023年24期
关键词:追悼会体验式伦理

李凤萍 蔡妤珂 董静静

随着社会人口老龄化进程加速和疾病谱的变化,恶性肿瘤和老年常见病、慢性病的发病率不断增高。教育部强调要加强宣传教育,引导全社会树立正确的生死观、价值观;建设课程体系,把生死教育融入课堂教育教学;帮助学生打破未知,充分了解各类信息,正确认识生命的生老病死过程[1]。生与死本为一体两面,越早接受死亡教育、树立科学的死亡观念,越能使个体坦然接受死亡、正视生命的意义、缓解失去亲人的悲痛,树立科学的生死观[2],而医护人员是接触死亡最多的职业群体,经常会面临与死亡有关的伦理困境[3]。医学生需要被有效引导正确看待、接受死亡,建立正确的生死观,提高生命质量和死亡质量,从而辐射整个社会[4],而传统的课程讲授、案例讨论等教学法在提高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触动伦理情感方面存在明显不足,学生容易浅层次地掌握理论知识,缺乏用伦理理论指导实践的能力,应创造真实的情境和理论氛围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因此,护理伦理学课程组在课程大思政的视角下,在学情调查分析、教学反思的基础上,在死亡伦理实训课中进行教学方法改革,尝试使用体验式教学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22 年5 月,采用整群抽样法选取上海健康医学院护理与健康管理学院三年级4 个班级的护理本科生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1)全日制本科生;(2)无认知、视听障碍,语言表达能力较强;(3)自愿参与本研究,配合程度较佳。排除指标:(1)因病假、事假、休学等非在校生;(2)研究期间缺席次数≥2 次者;(3)中途退出研究者。本次研究共纳入212 名本科护生,其中男生24 名,女生188 名,年龄20~22 岁,平均(21.40±0.63)岁,前期已完成基础护理学、护理学导论、护士人文修养、成人护理等护理专业课的学习,本课程共32 课时,死亡的伦理道德理论课程2 学时,实训课程为1 学时。

1.2 方法

1.2.1 课程思政目标

课程组老师经教学活动商讨、专家指导,结合本课程知识与能力目标和应用型本科护生的培养目标,参考《护理学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5],确定本课程的一级思政教育目标如表1。

表1 护理伦理学课程一级思政目标

对照课程一级思政目标,结合章节内容教学目标,确定本次实训课的教学目标:(1)素养目标:树立关爱生命、珍惜生命、充实价值、热爱生活的人生观,感悟生命的意义;培养职业情感;具有团队合作意识。(2)知识目标:能够正确认识和看待死亡,理解死者家属心理。(3)能力目标:能够将专业所学与社会服务需求相结合进行反思;能够将临终关怀的伦理道德运用于护理实践中。

1.2.2 体验式教学法在死亡伦理实训中的应用方案

体验式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依据学生的认知特点与规律,创造真实的情境与机会,呈现或再现并还原教学内容,使学生在亲历的过程中能够理解并建构知识、发展能力和产生情感[6]。根据卡瑞特体验式教学法的5 个步骤[7],在阅读相关文献[8-11]、对学生进行全面的学情分析和行业专家咨询与指导的基础上,确定本次实训内容为开展“模拟追悼会”的情景模拟活动。(1)感知:课前1 周发放任务,每个班分为2 组,由2 位老师分别带教。每大组分为3 个小组,每组6~8名。随机抽选1 个小组在课堂中模拟开展一场追悼会,分别扮演主持人、死者、死者家属和亲友等。提供相关资料和途径,指导学生分析死者家属、亲友的心情及死者在去世前可能的需求,编写剧本,设计对话,下载音乐、拍摄相关视频等。(2)体验:课堂中汇报组的学生按照默哀、致悼念词、亲友告别等流程开展追悼会,播放死者生前视频。其余2 组同学在这个过程中全部站立作为死者亲友参加追悼会。时间为25 min。(3)分享与交流:抽选汇报组和亲友组同学分别发表自己在追悼会过程中的所感所想。时间为10 min。(4)整合:教师对汇报组同学的课堂表现进行评价,对分享交流同学的发言进行点评,总结死亡相关护理的伦理要求要点。时间为5 min。(5)应用:教师引导学生在课后进行反思,要求在课后24 h 内在安静无人打扰的情况下从课堂学习所见所想、职业要求两方面进行反思,书写反思心得在超星平台提交教师。观察学生的思想变动和行动上的改变计划。

1.3 观察指标

在本课程结束时,进行课程教学实施情况的问卷调查反馈,结合校外督导专家评价和学生的反思报告质性研究结果,评价本教学内容的实施效果。对课程教学实施情况的问卷调查中对分组实训内容的调查内容为:你对分组实训中的哪个内容印象最深刻?(可以选择1~3 项),并设置对本课程的意见或建议开放性答题。学校聘请华中师范大学教授作为督导专家,对教师课堂教学的评价除常规的课堂教学质量以外,还包括一定比例的课程思政教学的实施情况。质性研究样本量的确定以对反思报告信息进行分析时不再有新主题出现,则达到饱和[12]。最终选取15 名护生的反思报告,其中女生13 名,男生2 名,对其编号为S1~S15。

1.4 统计学方法

课程教学实施情况的问卷调查采用描述性统计分析,计数资料用n(%)表示。对护生的反思报告采用Colaizzi 现象学资料分析法[13]对资料进行分析整理,提炼主题。

2 结果

2.1 专家督导

本课程教师的课堂督导评价均在90 分以上(优秀),对课程思政的实施给予肯定。

2.2 问卷反馈

在期末的课程反馈调查中,212 名本科生全部填写调查问卷对课程进行反馈,有效回收率100%。对分组实训内容的调查结果如表2。护生对本课程的意见或建议开放答题中,184 名(86.79%)护生认为无意见或建议。205 名(96.69%)护生表达了对任课教师的喜爱与认可,认为授课教师态度认真、政治立场正确、积极传播正能量。5 名护生认为理论考试时间和实训课安排可根据所有学科的学习量穿插安排,2 名护生希望理论考试改为开卷考试。对课程教学内容和方法均无异议。

表2 护生印象最深刻的分组实训内容

2.3 反思报告质性研究结果

2.3.1 主题1:认真思考生命的意义

S1、S3、S4、S8、S10 护生在反思报告中对生命的意义进行深入思考。如S3 护生与S10 护生表示要珍惜当下,认真生活,为未来努力,在奋斗的同时多给予家人陪伴。

2.3.2 主题二:重新认识死亡,理解临终患者和死者家属的心情

S2、S5、S6、S9、S13、S14 护生在反思报告中能对死亡有新的认识,能站在临终患者和死者家属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如S5 护生写道:追悼会的另一个目的,是要让医护工作者站在患者家属的角度上对待每一名患者,医护人员应体谅患者、体谅家属,急患者之所急,敬畏生命的崇高。S14 护生:作为护士面对临终患者要尊重并保护其权益,家属处于痛苦之时需给予精神上的支持。除此之外,还要了解临终关怀的意义,给予患者爱和呵护。

2.3.3 主题三:对专业使命的思考

S3、S7、S12、S15 护生对自己即将从事的职业使命有新的认识,对护士职业有新的规划和感悟。如S3 护生写道:今后将会踏入临床岗位,救治患者,抚慰以及护理患者。对于医务工作者而言,需学会设身处地地为患者去考虑,尽自己所能对患者进行护理。生命是可贵的,护士须肩负起患者生命的责任,脚踏实地地走好每一步路。S12 护生:身为护理专业的学生,实习中会接触到很多患者,需有责任心去照顾患者,努力提升专业技能,夯实理论基础,提供优质的医疗护理。

3 讨论

3.1 对护生的死亡实训教育应当受到重视

吴露洁等[14]对护生死亡教育认知现状进行调查分析,结果显示许多护生对在护理工作中面对患者死亡尚未做好思想准备,对死亡教育的需求程度较高,希望能够得到相关的死亡教育。舒婉等[15]抽取浙江省3 所不同学历层次全日制护理专业院校2 119 名护生进行死亡态度的调查研究,结果显示护生死亡态度中逃离接受维度得分最高,自然接受维度得分最低;护生对死亡态度相对趋向负面情绪,且受多因素影响,护理院校应加强护生对死亡态度的正向积极引导。实训课结束后的反思报告中,不少同学反映自己没有从来没有认真思考过生命的意义,对死亡的认知非常表浅。护生作为未来的临床医务工作者的主体,必须尽早接受死亡教育,建立积极的生死观,服务整个社会。而护生年龄尚小,对死亡缺乏正向、全面的认识,却即将在临床护理工作中不可避免地面临死亡相关的伦理问题,仅凭理论知识的学习远远不够,死亡教育的相关实训课程必须受到重视。

3.2 课程思政视角下体验式教学法在死亡伦理实训中应用效果的分析

在课程反馈调查问卷中,护生对分组实训内容印象最深刻的是模拟追悼会,选择人数144 名,占总数的67.92%。从护生的反思报告质性研究结果来看,护生通过实训学习后,能够认真思考生命的意义,重新认识死亡、理解临终患者和死者家属的心情,引发对专业使命的思考,认同自己将从事的护理事业。小组学习的准备过程,培养了护生的团队合作精神。从以上结果可以看出,本次实训已达成预定的教学目标。每一名护生都参与到追悼会中,给予其最真实的体验,在分享与交流环节时护生对这一学习方式给予肯定,并愿意分享自己对死亡的看法。体验式死亡教育比单纯学习理论知识更能够提高学生面对死亡相关问题的能力。孙瑞阳等[7]的研究也发现在护理伦理学课程中应用体验式教学,有助于提升教学效果和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在今后的教学改革中,还可以尝试通过假死体验、参观殡仪馆等体验内容来探索学生对这些活动的效果,并比较各体验内容的效果差异。

3.3 课程思政视角下对死亡伦理实训效果评价方式的探讨

作为教学全过程中的重要内容,课程思政应当作为考评维度之一,体现教—学—评一致性原则,采用过程性评价客观有效地评价课程思政的实施效果[16]。本次实训内容效果的评价采取质性与量性评价相结合的方法。督导专家从教师对专业知识与课程思政的结合、教师课堂教学活动及学生反应进行评分。课程结束时教师通过调查问卷了解学生对课程教学实施情况的反馈。反思性写作是为促进学生自我学习的反思过程,基于个体具备一定的反思能力得以提出[17]。在反思过程中护生可以发现、掌握新知识,理论联系实践,是将医学理论转化为临床实践的最好方法[18]。有学者认为反思性写作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学习能力,增强对学习效果的评估,并能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19]。本次课程通过反思报告了解护生对模拟追悼会的真实体验感受和收获,并通过质性研究对反思报告内容进行分析、提炼主题,有利于客观评价课程内容的实施效果,为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提供理论依据。在以后的教学中,可更多地探索使用量性与质性研究相结合的办法评价课程实施效果,并增加护生对某种教学方式满意度的量性评价,并与不同教学方式下护生理论考试成绩、实训效果的比较。

护理伦理学是道德教育属性的课程,在死亡伦理实训课中结合课程思政,对护理本科专业学生进行模拟追悼会的体验式学习,给护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课程督导专家对课程的实施给予肯定。护生认真思考生命的意义,重新认识死亡、理解临终患者和死者家属的心情,更深刻地理解了职业使命,树立职业认同感。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可进一步探索课程思政视角下死亡教育的方式方法与内容,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医学生。

猜你喜欢

追悼会体验式伦理
《心之死》的趣味与伦理焦虑
体验式教学法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
体验式作文教学之我见
护生眼中的伦理修养
冰岛举行首场冰川追悼会
聚餐
除法竖式的体验式学习
体验式学习,让快乐充盈高中地理课堂
李立三三次追悼会之谜
昨晚没睡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