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医学院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思政探索与实践

2024-01-16王海波王芳刘畅韩婷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 2023年24期
关键词:计算机基础基础计算机

王海波 王芳 刘畅 韩婷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要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遵循教书育人规律,遵循学生成长规律,不断提高工作能力和水平[1]。2020 年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指出:“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举措”[2]。《计算机基础》是牡丹江医学院大学一年级学生学习的基础课程,在学习内容上注重将计算机知识与医学知识相结合,培养学生计算思维,为学生后续课程的学习和临床应用实践打下坚实基础。结合课程的特点深入挖掘课程思政元素,帮助大学一年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体系,汇报如下。

1 课程思政现状

1.1 计算机类课程思政

根据纲要要求,近年来各高校计算机类课程教育工作者在课程思政领域进行了大量探索和实践。海军工程大学谭路等[3]将课程思政与启发式教学应用到课程中,提高了课程思政效果。吉林大学陈娟等[4]在程序设计基础课程中探索了实践思政与专业教育结合的方式和手段。西安邮电大学李培老师构建了《计算机基础》课程的立体思政体系[5]。牡丹江师范学院吴玉华等[6]将课程思政融入《计算机基础》教学中,达到较好效果。国防科技大学施江勇等[7]以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为例,分享在工科类课程中加强课程思政的方式方法。华中师大徐晓军等[8]发现教师能力和课堂启发性是影响课程思政效果和学生满意度关键因素。南华大学丁琳等[9]利用混合式教学推进计算机网络课程思政建设。北京交通大学靳小燕等[10]将课程思政与C 语言程序设计教学相融合。甘肃农业大学董莉霞等[11]在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过程中融入思政元素,取得较好效果。课程思政不限于课堂之上,可利用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两种教学途径推进课程思政。

1.2 牡丹江医学院《计算机基础》课程思政情况分析

作为医学类院校,更加注重学生医德医风教育,培养学生“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的医者精神,注重医者仁心教育,引导学生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首位,尊重患者,善于沟通,提升综合素养和人文修养,提升依法应对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做党和人民信赖的好医生[2]。《计算机基础》课程是本校大学一年级学生必修课程。大学一年级学生刚刚步入大学,处于适应大学学习节奏、熟悉环境、熟悉大学生活的初始阶段,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初步形成的关键阶段。在此阶段课程思政有助于学生成长。

在全国高校大力推进课程思政的背景下,牡丹江医学院也大力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工作。为了更好地推进《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思政建设,提高医学类人才培养质量。对学校1 450 名大学一年级学生利用学习通平台进行问卷调查,发现课程思政建设中存在的问题。问卷调查统计结果如表1 所示。

表1 课程思政教学相关问题调查结果(%)

从表1 的问卷调查结果分析发现,《计算机基础》课程思政存在以下问题:(1)《计算机基础》课程思政元素没有被充分挖掘、提炼出来;(2)在课程思政实施过程中没有找到合适的切入点,未能达到“润物无声”的效果,导致学生排斥课程思政;(3)授课教师课程思政准备不充分,课程思政教学意识和课程思政教学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2 《计算机基础》课程思政改革

《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学生计算思维,提升学生利用计算机科学技术解决本专业的意识与能力;提高学生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的医者精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将“课程思政元素”和“医学人文元素”有机融合并贯穿到医学专业的教育教学全过程,以应对时代新趋势、新机遇和新挑战[12]。

将思政元素有机融入医学院校课程,更能满足学生成长所需,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的主体意识,构建课程育人体系[13]。为了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根据大纲要求,课程思政团队把教学目标细化分为三个维度: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价值引领,具体内容见表2 所示。对课程教学大纲进行了修订,增加了素养目标。相应在教学设计、教案、课程评价和第二课堂等各个教学环节重视素养目标的实现。

表2 《计算机基础》课程思政的教学目标

2.1 挖掘思政元素,构建思政素材库

深度挖掘提炼《计算机基础》课程内容和教学方式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凝练为思政元素和思政目标,如表3 所示。

表3 《计算机基础》课程中的思政元素与思政目标

2.2 提升授课教师课程思政意识与课程思政教学能力

从问卷调查发现,《计算机基础》课程授课教师的课程思政能力还有很大提升空间。可通过以下四个措施提升计算机基础课授课教师的课程思政能力。(1)积极参加学校教师发展中心组织的课程思政培训。(2)在教研室集体备课过程中进行课程思政授课经验交流。(3)组织授课教师针对课程思政互听互评。(4)组织授课教师构建课程思政案例库。重点在课程思政引入的切入点、课程思政的素材两个方面。

2.3 课程思政的实践

课程思政是新时代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重要举措,也是今后课程教学改革的发展方向[14]。在《计算机基础》课程思政教育实践中,结合专业内容将思政教育融入其中,达到润物无声的目的。具体实践过程可采用以下几种方式实现。(1)结合课外任务;(2)结合计算机领域典型人物;(3)结合典型案例;(4)结合第二课堂。

2.3.1 结合课外任务开展课程思政

任务驱动教学法能够大大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关键在于任务凝练和科学的教学评价。

在学习计算机系统结构后,通过线上教学平台发布课外任务,要求学生通过查阅文献撰写两篇研究报告,包括计算机科学技术发展研究报告和结合所学医学专业应用计算机科学技术的研究报告,研究报告记入学生平时成绩,并及时向学生反馈成绩。通过撰写研究报告培养学生查阅文献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培养学生勇攀高峰的科学精神和严谨务实的求知精神。

在计算机病毒与网络信息安全学习结束后,通过线上教学平台发布课外任务,要求学生撰写病毒案例的研究报告和网络诈骗案例研究报告,研究报告记入学生平时成绩,并及时向学生反馈成绩。通过撰写这两篇研究报告提升学生预防病毒能力和提防网络诈骗能力。培养学生宪法法治意识、提升学生道德修养。

2.3.2 结合计算机领域典型人物开展课程思政

典型人物事迹有助于学生塑造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以优秀的科学家为榜样,学习他们勇攀科学高峰的科研精神和良好的学习习惯。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科技报国热情。

例如计算机之父冯·诺依曼[15]、计算机科学之父和人工智能之父图灵[16-17]、C 语言之父和UNIX 操作系统开发者丹尼斯·里奇[18]。以上都是计算机领域的开拓者,为人类计算机事业的发展做出突出贡献。擘画中国计算机事业的科学家——华罗庚[19]、中国巨型机之父慈云桂院士[20]。当代青年学子应感恩老一辈科学家为人类计算机科学事业的发展做出的贡献。有大爱、有宽广的胸怀,增强学生民族自信,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和科技报国热情。以名人奋斗历程为切入点,强调医生应该具有奋斗精神和大国工匠精神。

2.3.3 结合典型案例开展课程思政

在课程的第一部分计算机体系结构的学习过程中,在学习计算机硬件组成时,强调中央处理器(Central Processing Unit,CPU)的重要性,以此为切入点引出美国制裁下的华为危机案例[21],激发学生科技报国的家国情怀,引导学生勇于创新的学习精神。在CPU 芯片研发、芯片制造、操作系统等关键领域中国处于被动局面,核心技术是国家的根本,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没有网络安全就没有国家安全。以网络安全为切入点介绍乌克兰停电事件和伊朗震网事件两个案例[22]。强调信息安全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科技报国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2.3.4 结合第二课堂开展课程思政

综合运用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两种途径来实践课程思政[23]。组织学生辩论研讨,题目是《人工智能利大于弊》。丰富学生课余生活,加深学生对人工智能的理解,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意识。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的目标,结合专业知识在未来的工作中为人类进步做出贡献。在讲授计算机应用时把题目公布给学生,两个班级分为正方和反方,学生利用一个月时间去查阅文献做准备工作。每个班级选出一名辩论研讨负责人,负责辩手选拔,和辩论研讨推进。在准备过程中授课教师进行指导和督促推进。为了班级荣誉,全班学生共同准备,包括搜集资料、文稿准备、辩论演练等。最后的辩论很精彩,达到了预期效果。学生们进一步认识了人工智能理论和人工智能的应用情况,锻炼了学生们口才、增长了见识,提高了班级凝聚力。第二课堂计入平时成绩。

3 结束语

在《计算机基础》课程中融入思政教育是大势所趋,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必然选择。在课程思政教学过程中,关键是授课教师需把握课程思政切入点,积累课程思政素材,凝练内容,完善课程思政素材库。课程思政是教育工作者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也是一项长期工作,笔者将继续探索在《计算机基础》课程。

猜你喜欢

计算机基础基础计算机
“不等式”基础巩固
“整式”基础巩固
计算机操作系统
基于计算机自然语言处理的机器翻译技术应用与简介
“防”“治”并举 筑牢基础
信息系统审计中计算机审计的应用
云计算环境下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研究的思索
计算机基础课程差异化教学研究
公安院校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研究
基于QQ群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实践与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