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高质量农村金融服务助力乡村振兴

2024-01-15李卓

新长征 2023年12期
关键词:农村金融金融服务金融

李卓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农村金融是促进农民共同富裕、乡村全面振兴发展的重要驱动力。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加快建设农业强国”,为农村金融谋划和推进高质量发展明确了前进方向。在新时代新征程上如何创新求变,充分运用金融手段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以高质量农村金融服务助力全面乡村振兴,是农村金融工作的首要任务。

农村金融是服务“三农”、助力乡村振兴的重要手段

在推进乡村振兴战略过程中,围绕农村经济、农业生产、农民这三方面的金融需求,农村金融通过提供存款、贷款、保险、理财等多元化服务,不仅为农民解决资金问题、支持农业生产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而且通过引导资金流向农业领域,促进农业现代化,推动农村经济持续发展,有效释放了农村金融的强大支撑力。

农村金融为农业生产和农民增收提供资金保障。农业是乡村经济的重要支柱,而农村金融在农业生产中起着关键作用。围绕农村资源财产化改革,金融机构积极探索农村住房财产权、农村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扩大担保范围、拓宽农户融资渠道。通过金融支持,农民获取农业生产所需的资金和贷款,据2023年上半年的统计数据显示,全国涉农贷款余额高达54.64万亿元。这些资金被用于购买种子、农药化肥、农用机械设备等生产要素,提高了农业生产的效率和质量。同时,金融机构还可以提供农业保险服务,减轻农民在自然灾害等不可抗力因素下的经济风险。农民获得资金和贷款后开展规模化种植、养殖和农产品加工等商业化活动,有助于农民增加生产规模、提高产品质量和降低生产成本,进而增加收入。

农村金融为农村产业发展和农民就业创业提供动力源。农村金融在乡村振兴中抓住产业振兴这个“重中之重”,围绕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加大对农业基础设施、农业科技研发、现代设施农业等金融支持,支持粮食生产主体扩大生产规模、引进先进设备和技术,提升产品竞争力,着重提升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融资可得性。围绕发展壮大富民乡村产业,加大对农产品加工业、乡村生活性服务业、乡村生态旅游以及各类新产业新业态的金融支持。改善农村电商融资、结算等金融服务,扩大金融产品和服务供给。支持农民创业创新,加强对特色农业的扶持力度,实现涉农贷款“精准滴灌”,开发多样化有特色的涉农贷款,达到多方位、多渠道满足农户资金的需求。农村创业者可以通过贷款和风险投资等金融手段筹集启动资金,并获得商业指导和咨询服务,从而激发农村创业的活力,推动农村创业和就业的增长,减少农民外出务工的需求,提高农村经济的活力和发展潜力。

农村金融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改善赋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是乡村振兴的一个重要环节。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工程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由农村金融机构创新推出相应的基础设施建设贷款或金融债券等金融产品,修建农村道路、桥梁、供水设施、电力网络等,并根据不同的工程项目设计其用途、期限、收益率等,吸引更多的社会资金投入,为建设美丽乡村提供专业的金融服务。金融支持还可以用于改善农村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服务领域。通过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可以提高农村的生产效率和生活品质,缩小城乡基础设施差距,让农民享受到现代化的生活环境,还可以吸引更多的投资和资源流入农村,促进产业发展和人口流动,提高农村的发展吸引力和竞争力。

新时代农村金融助力鄉村振兴的着力点

随着农村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入推进,我国农村金融的综合实力不断增强,为推动全面乡村振兴奠定了坚实基础。新时代面对服务好全面乡村振兴的新目标,农村金融必须牢牢把握“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本质要求,坚持高质量发展的新理念,努力健全农村金融服务体系、提升农村金融服务质量、增强农村金融服务能力。

加强金融机构间合作,促进农村金融市场协调发展。农村金融支持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不仅需要银行等金融机构给予信贷支持,而且需要充分发挥资本、担保、保险等其他金融力量,一方面,扩大对农业农村投资,另一方面,增强农业农村的抗风险能力,使农村金融市场协调发展。一是建立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新机制,积极创新“信贷+担保”“信贷+保险”等合作模式,强化银行与担保、保险之间的长期合作机制,提高农业保险和农业担保的覆盖范围及服务质量,扩展涉农保单融资范围和品种。二是引导各类金融机构合理分工、明确定位,建立健全产融一体化的工作模式,加快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在保障银行业务稳步拓展的同时,在保险、担保、证券、租赁等方面形成全面配套。三是重视农村资本市场的服务功能,积极促进土地、山林、农业设施等农业农村资产的资本化模式,提高农民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直接融资的比重,引导农村融资租赁市场健康发展,鼓励和扶持符合条件的涉农企业以多种形式参与资本市场。

强化金融风险监管,健全农村金融风险防控体系。防范化解农村金融风险,事关国家安全、发展全局、人民财产安全,不发生系统性风险是农村金融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底线。一是要构建能够覆盖乡村线上电商平台和线下实体经济的金融监管体系,将合规目标治理和数字技术治理全面纳入农村金融市场监管,确保农村金融发展的稳定性和持续性。二是支持沿农业全产业链延伸金融服务,整合上下游交易数据,合理授信。支持依托公共资源,整合信用等相关信息,加强对金融工作人员及农户的农业技术指导,促进金融机构科学决策。支持有条件的金融系统为客户提供生产经营咨询服务,从源头控制风险。三是政府主管部门与金融机构形成合力,建强内部防控机制,健全重要信息披露制度,针对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制定相应的监管方法和预警指标,拓宽农村金融风险分担和缓释渠道。

建设乡村信息平台,健全农村数字金融市场。要加强农业信用信息共享,强化部门间信息互联互通,着力解决借贷双方信息不对称问题。一是要拓宽农业农村数据采集通道,建立城乡融合的综合性数据服务体系。降低农村金融市场的信息收集成本,保障数据的有效性和时效性,重点做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信用档案管理,推动金融机构建立起“敢贷、愿贷、能贷”的长效机制。二是依托农业农村、金融、大数据等政府主管部门,构建信息共建共享平台,在原始数据安全的前提下,推动基础数据整合和共享,重点做好乡村综合金融信息服务平台,做到“数据可用不可见、数据不动价值动”。三是加快乡村基础设施数字改造,让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向乡村延伸,完善农村电商和农业现代物流体系,做好农业物联网、智慧农业和云平台体系建设。

加快发展数字金融,让农村金融服务更贴心。发挥助农金融服务点“打通最后一公里”的优势,实现“金融服务不出村”,使普惠金融能够直达农民身边。一是村级金融服务站建设要统筹规划、统一建设,各级政府主管部门明确建设标准,在财政适当补助的基础上,发挥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的力量,以市场化行为全面规范管理。二是线上线下金融服务要通盘考虑,以银行为主的金融机构要充分发挥线下优势,为农民提供刚需性服务。线上不断完善手机银行、网上银行、微信银行等电子渠道建设,为农民提供多样化的金融服务。三是围绕客户服务体验,持续优化金融服务流程,加强对农民的宣传普及,特别是针对新型农村经营主体和种粮大户等群体,强化其金融思维和风险意识,增强其利用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管理生产活动的能力。

拓展绿色金融服务,支持宜居宜业乡村建设。农村金融供给要契合农村经济环境,农业是重要的温室气体排放来源,“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要以农村绿色金融创新推动农业农村绿色低碳转型。一是强化绿色金融科技的实用性创新应用,以乡村产业振兴和生态振兴为重点领域,撬动更多社会资本为农业农村赋能,为农业绿色低碳转型构建涵盖银行保险、碳金融等多层次的立体业务体系。二是健全农村绿色金融服务体系,加大政策保障力度,为农业种植业固碳减排、养殖业减碳减排、农产品加工流通低碳减排提供绿色信贷、保险、担保创造有利条件,强化对绿色农业、智慧农业的金融服务与产品创新。三是以绿色金融引导美丽乡村建设。通过差异化信贷手段引导金融资源配置向绿色、循环、低碳领域倾斜,为污染防治、医疗卫生、农村养老、乡村绿色生态建设、新能源产业等企业提供贷款支持。对接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需求,完善基本农田保护、土壤治理改善、重大水利工程和配套基础设施,推动农村绿色发展。

猜你喜欢

农村金融金融服务金融
“三农”和普惠金融服务再上新台阶
让金融服务为乡村振兴注入源头活水
协力推进金融服务乡村振兴
《农村金融研究》征稿启事
《农村金融研究》征稿启事
前海自贸区:金融服务实体
何方平:我与金融相伴25年
农村金融要多些“乡土味”
君唯康的金融梦
P2P金融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