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价值共享理论下创新农业合作社的发展模式研究*

2024-01-12孙伟国

农业经济 2023年3期
关键词:农产品农民数字

◎孙伟国

价值共享理论强调充分调动利益相关群体的积极性与主观能动性,统筹协调多方社会资源,共同实现某一目标,实现价值共享。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如何协调利用农村地区不平衡、不充分的资源,推动农村技术进步,促进经济发展是当代农业合作社所需关注的问题,也是创新农业合作社发展模式的重要意义。创新农业合作社发展对提高农民收入,激发乡村活力,推动乡村振兴具有关键性作用,因此持续发挥农业合作社在促进乡村经济高质量发展中的作用,推动农业合作社转型至关重要。

一、中国农业合作社创新发展模式的必要性

(一)有助于整合农村资源,解决农业发展难题

我国农村地区目前主要的产业为第一产业,即传统种植业、养殖业等,由于所生产的产品多为初级农产品,价格低,同质产品较多,竞争压力大,农民收入低。创新农业合作社发展模式,将有助于整合社会多方资源,解决农业发展难题,激发农村发展活力。第一,有助于解决农户融资难题。创新农业合作社发展模式,将有助于农业合作社整合农户发展优势,弥补单个农户发展短板,促进增产增收,同时避免因单个农户风险较大带来的融资困难的困境,同时可利用合作社内各农户之间联合担保等方式降低农民融资风险,提升融资额度,降低融资利率,提高融资成功概率,为农民发展提供资金保障。第二,有利于促进资源合理利用。农村地区由于缺少人才,导致发展缓慢,农业合作社成立以后,将有助于吸引人才返乡就业、创业,改善农业从业人员年龄结构;通过合作社组织人才交流、人才共享等,补齐农村地区人才短板;农业合作社可充分促进农业相关信息收集、分析、流动、共享,解决农村地区因封闭产生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充分发挥信息各项资源价值。

(二)推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推动乡村振兴实现

农业合作社是当前农业农村有序发展探索的新路径,对促进农村地区农业集约化发展,提升农业发展效率与发展水平,实现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第一,创新合作和发展模式有助于进一步促进农民增收。新型农业合作社发展将充分利用数字技术有效对接消费市场需求,有计划的规划农产品生产与销售,保证农产品的有效供给,增加农产品销路,提高农民的收入;同时,农业合作社创新发展有助于丰富农民就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来源,提高农民生活质量。第二,合作社将引导传统农业规模化、机械化、信息化,推动传统农业转型升级,提升农产品产量,延长农产品产业链,提升农产品价值;第三,合作社还将发挥自身的资源优势、组织优势,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助力乡村旅游业、生态农业发展,创造更多结业岗位,为农村地区剩余劳动力创造就业岗位,吸引青年人反向创业就业,在改善农村地区人口结构的同时,激发农村地区发展活力,助力乡村振兴的发展。

二、农业合作社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产品同质化严重,市场竞争力差

农业合作社经营的产品主要为农产品,但是由于农产品仅经简单加工,且合作社社员普遍缺少品牌意识,产品质量参差不齐等,使得目前农产品在市场的竞争力较差。第一,农产品同质化问题严重。农产品是农业合作社经营的重要内容,但是目前我国农村地区主要经营农产品为蔬菜、瓜果等,且农产品成熟周期多集中在同一阶段,导致同一阶段市场相同产品较多,农产品竞争压力大;由于目前生产方式落后,产品质量与产量都难以保证,农业合作社的优势没有完全发挥,在农产品价格市场议价能力较差,价格低,盈利空间小,导致农民收入相对较低。第二,未形成自身的品牌。农产品多数以“原生态”“纯绿色”等为主要卖点,但是随着越来越多农产品涌入市场,原来的绿色食品标签已经难以保证农产品在消费市场的稳定地位,但是目前农业合作社社员仍主要是农民,缺少品牌意识,导致工产品缺少辨识度,市场竞争力差。

(二)忽视农民的主体地位,合作社工作效率低

农业合作社应充分发挥社员的主观能动性,组织调动社会资源,推动农村农业发展,但是目前国内的农业合作社普遍忽视农民的主体地位,盲目追求经济利益,反而影响农业合作社的效率。第一,缺少服务农业的意识。农业合作社存在的主要目的应为服务农民,服务农业,但是目前多数农业合作社逐渐改变成立初衷,部分合作社在获得国家的相关补贴后,资金由少数人占有,并未普及给全体农户,农户的合法权益并未得到保障;同时,针对农民在生产经营过程中遇到的困难,部分合作社由于自身能力不足、服务意识较差等原因并未提供有效帮助,导致农民对合作社的认可度低。第二,社员的主观能动性差。目前我国多数农业合作社均为农业主体自发组织成立,且成员的整体待遇及激励政策不完善,社员利益与合作社利息相抽离,因此社员对于合作社发展的积极性与主动性相对较差,对合作社内的事物与决策参与度较低,整体作用较小,并未真正达到合作社成立的目的。

(三)运行机制不完善,发展具有局限性

农业合作社的组织结构完善,运行机制高效是必备品质条件。但是目前我国农业合作社仍沿袭包办式的运行机制,且农村地区产业结构单一,在合作内容上缺少创新与拓展,致使农业合作社发展具有相当大的局限性。第一,运行机制有待完善。农业合作社是一个逐渐创新发展,不断完善的组织,目前在我国发展时间尚短,仍处于不断探索新的模式的阶段,在组织形式、合作机制、人员结构等方面有较多不足,表现为内部工作人员权责分工不明确,对农产品生产规划不合理、资金管理混乱等,严重制约农业合作社的效用。第二,合作内容单一。当前我国农业合作社的合作内容主要是农产品生产及销售环节,但是随着目前市场对农产品的需求逐渐呈现多元化趋势,市场对农产品的生产要求逐渐趋向于多元化,初级农产品已难以满足发展需求,而农业合作社在促进农产品生产销售,提升农产品价值,促进农民增产增收等方面作用越来越小,不再满足农业发展需要。

(四)数字化程度低,不符合现代发展趋势

当前数字经济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方式,数字技术对于各个行业的发展都具有重要促进作用,但是目前农业合作社与数字技术的融合度较低,限制了农业合作社管理水平的提高。第一,数字基础设施建设落后。农村地区由于经济规模小,基础设施建设落后,互联网、电信设施普及率较低,而当前互联网、数字经济在全国范围推广,农业作为国家全力支持的产业,在数字化领域仍有较大发展空间,但是目前由于农村的互联网设施及数字技术普及程度较低,数字基础设施建设落后,导致农业合作社数字化程度较低,难以适应当前发展需求。第二,缺少数字技术人才。农业合作社数字化经营管理过程中数字技术应用人才必不可少,但是由于农村经济条件、生活条件及工作条件相对落后,整体待遇状况与城市差距悬殊,因此数字技术人才短缺;同时,农业类高校针对数字技术人才的培养体系尚不健全,多数农业类院校仅开设数字技术理论课程,毕业生应用能力较差,难以满足农业合作社短期的人才需求。

(五)政府支持力度低,合作社转型困难

尽管,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同样应尊重农业合作社的自主发展,但是当前合作社正处于转型探索期,对政策支持的依赖程度较高,但是目前国家对农业合作社的重视程度较低,合作社转型仍困难重重。第一,财政、金融相关政策支持力度不足。农业合作社多数处于发展初期,对于资金的需求较高,但是社员主要为农民,经营内容为农产品生产及销售,农业发展的脆弱性导致合作社的收入不稳定,而金融主体同样具有逐利性,由于农业贷款风险较高,因此针对农业合作社的贷款利率一般较高,农业合作社难以承担;国家的相关财政支持力度不足,农业合作社目前对国家政策依赖程度较高,但是目前国家针对农业合作社的财政政策及其他优惠政策较少,难以满足农业发展的实际需求。第二,政策落实不到位。部分地区由于政府工作人员工作能力等客观因素的限制,对国家的支持政策落实不到位,部分优惠政策仅惠及到少数人,使得农民实际利益难以得到保障,发展艰难。

三、创新农业合作社发展的路径

(一)加强农产品品牌建设,提升农产品竞争力

品牌建设是提升农产品竞争力的重要方式,农业合作社创新发展需重视农产品的品牌建设,提升竞争力。第一,合理规划农产品生产,打造良好口碑。农业合作社应定期开展农产品消费市场调研,针对调研结果对农产品生产进行统一规划,保证农产品稳定供给;同时根据农产品质量对农产品进行分类并分别定价销售,保证农产品质量统一,提升消费者对农产品的认可程度;二,加强品牌建设。充分挖掘当地传统习俗与传统文化,推动文化与农产品相结合,打造特色农产品,延长农产品产业链条,提升农产品附加值,提高盈利空间,强化农业合作社的品牌建设意识,统一农产品包装,提高农产品辨识度;通过社交网络、电视、媒体等手段进行宣传推广,与电商平台、社交平台、网络达人寻求合作,提高农产品曝光度;积极参与全国各地的农产品展销会与博览会,推动农产品在全国范围内销售,提升农产品的竞争力。

(二)尊重农民的主体地位,保证农民的参与度

农民群众是农业合作社的参与主体,是推动乡村振兴的关键力量,因此在推动农业合作社转型创新过程中应充分关注农民群众的主体地位。第一,提升服务农民的意识。时刻牢记合作社成立发展的初衷,对农民提出的问题积极解决,提升服务能力;保证合作社账务公开,配合群众对合作社运营过程进行监督管理,保证公平公正,维护农民的合法权益。第二,充分激发农民群众的主观能动性。合作社可积极组织培训、讲座,宣传现代农业发展知识与应用技能,提升农民掌握农产品生产销售所必须具备的技术知识,提升农民的生产能力;完善合作社的激励措施与奖励措施,对工作能力突出的社员给予奖励,以充分提升合作社成员参与合作社管理的主观能动性与创造性。

(三)完善组织结构,提升治理能力

组织结构是农业合作社发展的关键,提升农业合作社的服务能力与管理水平,关键要完善组织结构,提升治理能力。第一,引入现代企业经营理念。农业合作社可充分借鉴当前国内外成功企业的运营模式,根据农业发展的实际需要,设立风险防控部门、资金管理部门、监察部门、宣传部门、人力资源发展部门等,细化各部门及社员的工作职责,定期考评,完善奖惩机制,加强各部门之间的合作运行机制,激发合作社的发展活力,提升治理能力;第二,建立内部民主机制与外部监管机制。完善内部决策民主机制,针对合作社内部事务公开民主决策,严厉禁止少数人垄断决策权;引入外部监管,鼓励村民及其他外部机构对合作社运营过程中的具体事务进行监督管理,避免不作为等情况的发生。

(四)推动农业合作社数字化转型,推动运行模式创新

引导农业合作社与当前经济发展相契合,首先要推动合作社数字化转型,提升数字技术的应用能力。第一,推动农村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数字基础设施完善普及是推动农业合作社数字化转型发展的基础条件,政府推动电信运营商在农村地区建设电信设施,同时推动互联网入户普及,提高农户互联网普及率;加强宣传推广,鼓励农民通过数字技术、电商平台等经营农业,销售农产品,提高农业生产效益,;推动农业合作社应用互联网等数字技术的应用管理能力,实现农业合作社管理能力及经营水平的现代化提升。第二,培养创新性农业合作社管理人才。高校应积极响应国家人才市场的需求,培养具有数字技术应用能力与农业管理创新能力的人才。鼓励高校学生积极参与数字技术应用的相关竞赛,组织学生参加农业生产及农业合作社经营管理实习,提高实践能力,鼓励学生将理论知识结合到农业合作社经营的实际应用当中,提高创新能力,培养适合当前发展需要的创新性技术人才。

(五)加强政府支持力度,解决合作社发展实际困难

融资问题与合作社治理问题是目前合作社转型中较难攻克的难题,政府应关注实际难题,适当给予政策支持。第一,鼓励农村金融机构降低融资准入门槛,提高农业合作社资金可获得性。农业合作社在促进农产品生产销售转型、打造农产品品牌的过程中需要大量资金,政府可给予农业合作社部分启动资金贷款,降低融资准入门槛,允许农户以农产品作为抵押进行融资,并适当给予利率优惠,满足农业合作社发展过程中的资金需求。第二,组织农业合作社年度工作评比。为促进全国范围内农业合作社的工作能力与工作积极性提升,国家可组织农业合作社年度工作评比,对于工作完成度较高,创新能力较强的合作社加强资金、资源、技术等各方面的支持,以激发合作社的工作积极性。

(六)推动资源共享,实现资源充分利用

由于资源不平衡的问题长期存在,为短期快速满足农业合作社转型需要,可推动农村地区资源共享,实现资源充分利用。第一,推动基础设施资源共享。合作社应充分发挥资源统筹能力与调配能力,推动仓储设施、农业器械等设施的共享,提高基础设施的利用效率,降低单位成本;推动农村土地源流转,避免土地抛荒等资源浪费现象出现,提升土地种植收益;鼓励人才资源流动共享,农村地区人才供给不足,而人才培养周期长,因此可推动人才合作培养机制与流动机制,降低人力成本,补全农村人力资源短板。二,建立信息、技术共享机制。建立数据信息平台,推动数据信息合法合理流动,提高信息资源利用效率;与高校、图书馆等建立合作机制,共享书籍资料资源;组织技术经验交流会,共享生产经营与技术经验,提升社员的整体知识水平与技术应用能力,充分激活农村的各项资源,以资源共享推动合作社发展模式创新。

结束语:

农业合作社转型过程中必须协调好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坚持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助力农村高质量发展。农业合作社创新转型后,将通过整合配置资源,建立农民、农村、政府之间沟通的桥梁纽带的方式,促进新农村建设。

猜你喜欢

农产品农民数字
农产品网店遭“打假”敲诈 价值19.9元农产品竟被敲诈千元
打通农产品出村“最先一公里”
农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钙与您同在
饸饹面“贷”富农民
各地农产品滞销卖难信息(二)
答数字
数字看G20
农产品争奇斗艳
成双成对
“五老”以“三用”关爱青年农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