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近代华北地区农业技术优化路径研究

2024-01-12张瑞静

农业经济 2023年3期
关键词:试验场农户农业

◎张瑞静

中国传统农业科技源远流长,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出现了铁犁,到了汉代发明了耧车,而欧洲到了18 世纪才使用上了类似耧车的农业机械——条播机。但是近代工业革命以来,西方的农业科技在现代技术的推动下,取得了迅速的发展,这是因为西方开始使用科学理论指导农业生产,技术发明主要依靠科学和实验,以探究农业生产的规律。但中国的传统农业仍然沿用古代的土地耕作制度和农具制作技术,农业生产科技发展遭遇瓶颈,没有突破性的技术应用。鸦片战争以后,随着西方的入侵和不断渗透,再加上人地矛盾,战乱频仍,农业生产受到严重破坏,生产效率停滞不前。因此要想推动技术革新,扭转被动局面,就必须寻求新的出路,就是要打破旧传统,引进新思想和新技术。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笔者从近代农业种植技术,农耕工具、动力使用等方面对近代华北农业技术改进问题进行深入探讨,粗浅之见,敬请方家指正。

一、农业新技术的宣传教育

在自然经济社会,传统农业生产能力的提高主要依赖人力资源和耕地资源的扩大,以及单位面积上的劳动力投入。就人口而言,中国人口从1753 年的1 亿增加到1851 年的4亿①梁方仲:《中国历代户口田赋统计》,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 年版,甲表74、76。,人口的过快增长使得“人多地少”的矛盾更加尖锐。在此情况下,农民只能提高单位面积的劳动力投入,进行精耕细作,提高集约化程度,来养活人口。但是,这种集约化经营的边际效益,以当时的技术条件,已经达到了极限,农业经营上出现了“过密化”②黄宗智教授1985 年出版的《华北的小农经济与社会变迁》一书,在1986 年的中文版中曾译为“内卷”。而后,在他1990 年出版的《1368-1988年间长江三角洲小农家庭与乡村发展》(1992 年中文版)一书中,过密化理论又得到了进一步的发挥,把内卷化这一概念用于中国经济发展与社会变迁的研究,他把通过在有限的土地上投入大量的劳动力来获得总产量增长的方式,即边际效益递减的方式,称为没有发展的增长即“内卷化”。现象。

因此,传统农业生产已经遭遇到了发展瓶颈,要解决生存危机就要寻求新的农业技术路径。开埠以后,随着西学东渐之风兴起,新法兴农的舆论和技术也开始引进国内。早期的农业技术优化和改良,主要是以乡村民间为主,比较零散,没有形成规模,影响也不大。进入20 世纪以后,无论是中央政府,还是地方政府都逐渐重视新兴农业技术所带来的影响和变化,于是积极制定各项农业政策和措施,开展多种多样的农业技术推广。

直隶省进行农业技术优化和改进是较早的省份。如直隶高等农业学堂就设立在保定,由官方拨付经费。此外,还在省级层面上设立农务总会专门负责筹议和操办有关事宜。在府县又下设农业学堂及相关机构,如在宣花府、高阳县、小站设立农业学堂;在宝坻县、曲周县开办农桑会;在任丘县则设立农工商局,均由农业总学堂派遣教员,来指导教授近代农业生产技术。③李文治编:《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第一辑,北京三联书店1957 年版,第865、871 页。在《各县应设立农业传习班办法》中,规定各县都要设立农业传习班,传习班学习周期为每届3 个月,县属各村每次至少来1 人参加学习,一直到各村都轮流学习完毕为止直到全县各村轮流传习完毕为止,学员膳食费由村款补助。学员培训毕业后,回到村里即被委任为农事宣讲员,主要负责推广农业新技术,并就农业科技的应用进行宣传普及。此外,还引进了西方,特别是日本在农学方面的研究书籍。通过用不同载体对农业新技术的推广和宣传,使普通农户能够逐渐意识到这些新技术能够为他们带来产量上的增加和经济上的收益,因此开始受到广大农户的青睐欢迎,无疑减轻了农业新技术推广的难度,扩大了新技术在农村的影响。

山东省内的府县也成立了类似的农业机构,并设有农业、林业、蚕业等科,为普及农业科技和培养农业专门人才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如各地的农事试验推广机构就不定期的举办农事讲习会,以各种形式讲解农业技术。并且专门派技术人员下乡到田间地头讲解有关农业科学知识,解答农民生产耕种的各种疑问。青岛农林事务所则利用冬季农闲的闲暇时间,让各乡有些文化的农户,分期分批到所参加培训,一般为一周,培训人数大约700 人次。从1932 年起,青岛农林事务所还组织农业专家编写具有科普性质的杂志《农业浅说》,专门介绍栽培技术和良种推广等农业知识,每月出版两期,用以劝农增广识见。因为是“浅说”,所以农民容易看懂的白话编成,内容形式又比较贴近农业和农村的实际,并且是免费发放,收到当地农户的热烈欢迎。1931 年,邹平成立了乡村建设研究院,其农事研究机构通过演讲、幻灯、图片及农业电影等方式在乡村集市上向农民宣传农业改良知识,以此通过这种简单易懂的方法来增进当地农户对新技术的了解和普及。山东的各大学高校也普遍设立农业专科和推广机构。如齐鲁大学龙山农村服务社就经常举办农业讲习会,采用放映农业电影和现场演讲互动方式吸引农民前往观看,有时每村的观看人数达到500 人以上④《山东龙山服务社现况》,《农林新报》,第7 期,1933 年3 月,第124 页。。

二、设立试验场进行技术优化和优种选育

在传统社会,中国农业生产能力的提高主要依赖于劳动力数量的扩大、耕地面积的扩展和单位面积上活劳动的投入增加。但时至晚清,就劳动力而言,1753 年到1851 年间就由1 亿增至4 亿,增长速度过快,已形成相当数量的剩余劳动力;而近代初期在很长的一段时期内全国耕地面积都没有多大增加,使得原本就存在的“人多地少”矛盾更加尖锐,

中国提高农业生产的能力受限,粮食生产量自然随之呈下降态势,根据吴承明的研究:近代各时期粮食产量在1822-1833年期间人均558斤,1914-1918年期间人均506 斤,若把上述数字折成品粮,人均每天还不到一斤,连基本的温饱都达不到,再加上近代以来各种物价飞涨和各种水旱灾害,更农民生活、生存处于极大危机之中。⑤吴承明:《中国近代农业生产力的考察》,载《中国经济史研究》1989 年第2 期。因此,传统农业的发展遭遇了“天花板”,如何破解传统农业发展难题?提高生产技术和优种选育不失为近代农业改良的主要方法之一。而农业试验场就是进行新技术试验并迅速推广优质品种的主要农事机构。

近代农业技术在直隶的推广,出现一个明显的变化就是建立农事试验场,通过试验场对新技术的试验和改良,再向全省推行。1902 年,直隶成立了农事试验场,是我国近代最早成立的省级农业试验机构。该试验场设有蚕桑、普通、工艺、森林等科,主要研究改良种植、培育新品种、推广新技术等,如蚕桑科主要研究桑树的培养、嫁接、桑苗的选育以及筛选蚕种、饲育幼蚕、蚕室蚕具如何适用;普通科对于全省土壤进行了调查、分析,研究土壤类别,对于不同的农作物适合什么样的土壤,在此基础上引进日本玉米、美洲棉花、德国大麦,日本果树等国外品种;工艺科采用近代工艺和技术,对用传统工艺技术的制烟、制酒、制糖及各种淀粉、罐装食品等进行试验,以期提高生产效率和质量;森林科则是从树木品种的选择,栽种技术的提高,病虫害的防治等方面做了深入的研究。进入二十世纪以后,农事试验场还制定了《组织规程》,要求各试验场要从全省的总体需要出发,对于各种实验事项进行了重点分工,并且针对在试验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具体情况进行相应的调整。1929 年省农矿厅制定《委托栽培试验办法》的专项文件,规定农业技术改进,进行栽培试验,要使农民熟练掌握技术,从中受益。如据《农林新报》1933 年报道:河北省农事第一试验场,发现耐寒高粱一种,收获甚佳,于是积极推广到各县栽种。⑥《冀省发现耐寒高粱》,载自《农林新报》,1933 年第10 卷第7 期,第125 页。1934 年,河北省立试验乡村民众教育馆的农场在杨村车站附近租下朱庄王姓家的一块地,进行农业良种的选育工作。在种植前对土壤和周围环境都做了考察和分析,此处地势较高,主要成分为碱性壤土,不算肥沃。北部原来开设过煤厂,土壤中含有煤灰、石砾等杂质;西部有一眼土井,为碱性水质,出水量也不大,每天只浇地数分。面积总计九亩八分,除井台,道路占地三分外,实有九亩五分。⑦河北省立实验乡村民众教育馆编印:《河北省立实验乡村民众教育馆工作现况》,1935 年版,第4 页。主要用于栽培作物,其试验结果都有详细的报告,在良种选育,从土壤环境、播种方式、肥料选择、病虫害防治等方面都进行了详细的记录,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应对的方法,试验也取得了相当的成绩。

在棉种的改良方面,各级地方机构积极推行。近代以来,华北地区棉花品种存在着严重的退化现象,并且品种混杂,生长周期长,纤维短等缺点,无论是在国际市场还是国内市场都缺乏竞争力,所产籽棉只能进入手工作坊,自给自用,无法进入商品化市场。进入20 世纪后,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积极引进优良棉种,并颁布各种激励政策,从政策层面鼓励农户改良棉种,提高产量和质量,并且还设立试验场和研究所等积极引进新品种,通过不断摸索和试验,确定以美种棉和改良品种为主要选育对象,各研究推介机构在广大棉农中推广。此外一些中大型的棉纺厂也为棉农提供免费的优良棉种等作为吸引棉农的手段之一,以期成为稳定的原料棉供应地。

农业技术的优化和新品种的普及和推广,从农业自身原因上看,由于受市场经济影响和农户对农产品价值驱动的因素,对于新品种带来的经济利益是农户长期种植的主要动因。在当时农业科技技术条件下,引进国外优良品种,并改良本地优种,无论是栽培还是销售及价格等方面都占有综合优势,对于自耕农、甚至还有富农,都有着不小的吸引力。据卜凯在20 世纪20 年代初在山东所作的调查,花生的种植面积在逐年扩大,除了花生具有抗灾力强,对于丘陵地和沙地都有很强的适应力,并且宜于安排轮作等栽培优势外,价值驱动也是其中的重要原因。在胶济铁路沿线,以往种植本地烟草的农户,纷纷引进优质美烟,同样也是出自经济效益上的考虑。

三、农业机械的技术提升与引进

近代农业机具的使用。由于传统农具结构简单小型多样,制造成本低廉,能够一具多用,所以在农业生产仍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此时也逐渐引进国外新式的农具,并翻译大量的专业讲解农机具技术的书籍。1880 年,天津的一些农场开始出现了使用机器进行农业生产,随后一批新式农垦企业开始引进和试用西方农业机具,并在此基础上开始尝试仿制、改良和改造新式农具。如北方改良式水车逐渐发展,著名机械学家和机械工程教育家刘先洲先生就结合北方旱地的实际情况改良试制新式水车,非常简单实用。并且一些农事试验场在引进新式农机具的同时,也会结合传统农机具的特点,做一比较研究,因地制宜。其作业也要考虑农作物生长和土壤质地的要求,否则会造成不良影响。

因此,就提高生产效率而言,农具的改良和优化还是很明显的。近代农具的改良优化途径和步骤又可以分为机具的改良同动力的改良两条道路。这两各方面都是同等重要的。但在近代社会农家环境下,农户经济能力有限,机具的技术改进比动力的改良显得更为实际些。

(一)农用机具的技术提升

农用机具的技术提升和改造,可以分为旧农具的改造同新农具的采用两个方面。近代华北地区传统的农具有好多都是可以在构造上同材料上略加一些新的设计,在成本投入不多的情况下反而效率大有改进,这样做也是考虑到农户自身的经济承受能力和农具的使用习惯。新技术的接受和推广需要很长一段时间,因此能将旧农具与新技术结合,完成本土化技术提升,应该更有利于本地农户的接受。如农家传统的犁的犁壁无甚弯曲,坜土不能完全翻覆,端尖形,镵刃不平面差地,所耕的地深沟处不过四五寸,两旁更浅,而两坜之间,必遗有鱼背形硬埂一条,耕土底面呈瓦瓴状。而洋犁则规避了这些弊端。此农具在改进过程中,采用了土洋结合的方式,如犁身木架仍采用土制原型,犁壁及镵刃仿照洋犁铸造,当能发挥洋犁的优点,投入成本少,价钱自然低廉,受到农家的普遍欢迎。又如河北通用的耧车漏撒籽实的设备仍为木制,而且很简陋,布种既不能均匀,对于各种大小不等的籽实又难以有效地控制。当地的巧匠则将这一部分单独的设计,使用金属制造,可以装配在原型的木制车身内,作为可拆卸的零件,且构造简单,使得布种均匀,更为主要的是价廉物美,农民更能接受。

近代山东莱芜县在农业灌溉方面也有着不小的进步。1931 年,莱芜县红十字会在西关开设铁工厂一处,制造出各种手拧水车,价格50 元左右。因为价格相对便宜,凿井稍易,所以购用的农户逐渐多了起来。该工厂除了制造轻便的手拧水车外,还制造了一种工艺简单的用于牲畜拉的水车,也受到了广大农户的欢迎。⑧王毓铨:《山东莱芜县农家情况》,载自千家驹编:《中国农村经济论文集》,中华书局1936 年版,第533 页。

由此可以看出,对于旧式的农具要加以科学的利用,再细心的设计,对原有构造稍加改造,一方面可以顾及效率的提高,另一方面还要顾及构造简单,成本低廉,以使农户更容易采购和仿制。

(二)农用动力的改良

近代以来,在华北地区,对于农用动力的采用,都是因地制宜,牲畜动力及机械动力分别采用。在有些交通不便、机械动力和燃料缺乏的地方,畜力的采用是优先的。如河北省的耧车在沿平汉线一带较为通用,沿北宁线则较为稀少。用楼车的地方,一个人把着耧车,用一两只牲畜牵引,另一个人在后面垫平垄沟;但是不用耧车的地方,布种时则需一人牵壑,一人把着壑子,另一人甩手撒种,一人平土,一人碾沟。这期间人工费用的差异在事实上并没有经济的背景,而是属于耕作习惯。当然有推行畜力耧车的地方生产效率要稍高一些。又如旧有的犁,只是耕单垄的,用一只黄牛牵引,在农场资本及田块面积等情形许可之下,尽可能改用骈犁用两三只骡马牵引。其他如整地、中耕、灌溉等工作,也都有各种各样的新设计,采用畜力逐渐代替人工。机械动力的采用主要是在20 世纪上半叶,有的地方耕种用的机械动力为装内燃发动机的拖车,在东北及西北大农作的农场经营有一定成效。在绥远萨县的新农试验场试用15 至30 匹马力的拖车一架,带三行犁,每日可耕地56 亩,每日消耗油料15 元。机械动力耕田的优点节省人力,而且耕土较深,工作效率高。除耕种外,在乡村副业方面如脱、碾米、轧棉,榨油等工作,也渐渐采用了机械动力。

由此可以看出,经过技术优化和改进,将国外的先进技术进行本土化改造,既适应了国内的农业生产环境和农作习惯,提高了生产效率,又降低了生产成本,在可以增加农产量的同时间接地改善了农产品品质,受到广大农户的欢迎和推广。

综上所述,中国传统农业的一系列农事活动,诸如种植、施肥、田间管理、收获等技术环节都强调因时、因地、因物制宜,体现“尚中”和“天人合一”的和谐思想,协调人与自然的环境关系,使我国数千年的农业生产一直保持着可持续发展的趋势。进入近代,传统农业发展的技术路径没有发生革命性的变革,已经不能适应近代工业变革和商品经济所带来的冲击,再加上在西方列强强行打开中国国门之后,也打断了传统农业的发展之路,被迫向近代农业转型。西方的农业技术和耕作技术具有产量大,质量高,并且生产效率高的特点,因此所带来的经济效益比较丰厚,但是直接引进相关技术,可能会出现“水土不服”的现象,所以在引进的同时,国内的农业部门和当地农户更加注重结合实际国情,结合本土农业技术和农作生产习惯,以改进和优化为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在借鉴国外农业发展经验的基础上,走自己特色农业发展道路,这是中国的国情决定的,也是符合客观情况的选择。

猜你喜欢

试验场农户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农户存粮,不必大惊小怪
汽车试验场噪音试验路吸声系数研究
擦亮“国”字招牌 发挥农业领跑作用
让更多小农户对接电商大市场
近海海洋仪器试验场微波通信系统构建与测试
世界上最大的海上无人系统试验场开放
粮食日 访农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