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应用微创直接前侧入路与后外侧入路髋关节置换术的效果对比

2024-01-09赵洪来

现代医学与健康研究电子杂志 2023年22期
关键词:入路股骨颈置换术

赵洪来

(无锡虹桥医院骨科,江苏 无锡 214111)

股骨颈骨折是由于受到直接或间接暴力而造成的骨科疾病,老年人髋周肌群退变,反应迟钝,属于高发疾病,该疾病主要症状除疼痛外可能会伴有活动受限、下肢畸形、患肢变短等情况。目前,临床对此疾病多采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该术式包括后外侧入路、直接前侧入路等不同入路方式,不同的入路方式有不同的手术效果。其中后外侧入路术式能够将手术视野完全展现出来,但可能损伤髋关节周围组织,不利于患者恢复[1];微创直接前侧入路是根据人体解剖结构来进行手术,充分利用髋关节局部解剖关系,入路于肌肉间隙位置,可最大限度地对肌肉及软组织进行保护,创伤较小,利于患者术后恢复[2]。本研究旨在探讨微创直接前侧入路与后外侧入路髋关节置换术的对比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回顾性分析2020 年5 月至2022 年5 月无锡虹桥医院收治的40 例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入路方式不同分两组,各20 例。A 组患者年龄64~85 岁,平均(74.63±3.48)岁;男性11 例,女性9 例;骨折原因:跌伤8 例,撞伤7 例,高处坠落伤5 例;骨折部位:股骨头下骨折5 例,经股骨颈骨折9 例,股骨颈基底骨折6 例。B 组患者年龄65~86 岁,平均(74.89±3.62)岁;男性12 例,女性8 例;骨折原因:跌伤10 例,撞伤6 例,高处坠落伤4 例;骨折部位:股骨头下骨折5 例,经股骨颈骨折8 例,股骨颈基底骨折7 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比。纳入标准:①符合《成人股骨颈骨折诊治指南》[3]中标准;②可耐受髋关节置换术治疗;③既往无股骨颈骨折病史。排除标准:①合并神经损伤;②多个节段的椎体骨折;③存在有凝血功能障碍。无锡虹桥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已详细审核本次研究是否符合规范,并批准开展研究。

1.2 手术方法所有患者均进行常规术前检查,确认可耐受手术后依据其身体状况择期进行手术。A 组患者以传统后外侧入路行髋关节置换术治疗:全身麻醉,患者取健侧卧位,对患侧髋关节进行常规消毒,以大转子后缘标记为切口起点,作约15 cm 切口,切开阔筋膜,向后牵开显露臀大肌,向前牵开显露臀中肌,避免损伤动脉。切开髋关节囊(按“U”形法),进行髋关节脱臼手术(脱位),摆锯进行股骨头截骨,后髋臼锉磨,在确定最终植入假体前放入髋臼,再次复位髋关节,保证双下肢等长,复位完成后对其进行检查,检查髋关节各方向活动度及稳定性,最后置入引流管,并对手术部位进行逐层缝合。 B 组患者以微创直接前侧入路行髋关节置换术治疗,具体操作如下:全身麻醉,患者仰卧位,常规消毒;取髋关节前方入路,在髂前上棘外下2 cm 的位置为切口起点,沿腓骨的方向纵向切开,切口长8~12 cm,沿皮肤切口的同一平面切开皮下组织,切开关节囊,显露出股骨颈骨折处,于股骨小转子上方1.0 cm 行股骨颈截骨。结合术前影像学资料观察了解股骨颈骨折部位及骨折线形状,完全切除髋关节盂唇,磨锉髋臼,然后将生物型髋臼杯置入,并采用螺钉辅助固定,采用髋臼内衬进行安装,保证外展45°、前倾20°。之后,对髋关节进行复位,复位完成后,对其进行检查(检查内容同上),最后放置引流导管,并缝合切口。所有患者术后均卧床休息24 h,并观察其生命体征变化,预防性进行抗感染治疗1 d,保留引流管48 h,术后指导患者康复训练。两组患者均于术后持续随访12 个月。

1.3 观察指标①围术期指标。包括手术切口长度、手术时长、术后卧床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②骨愈合指标。于术前及术后1 个月采集患者静脉血4 mL,离心(3 000 r/min,10 min),取血清,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骨钙素(BGP)、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5b(TRACP-5b)、骨特异性碱性磷酸酶(BALP)。③疼痛与功能评分。于术前及术后6 个月,以视觉模拟量表(VAS)[4]疼痛评分评估患者疼痛程度,总分10 分,得分越高则疼痛程度越高;分别采用Harris 髋关节评分(HHS)[5]、Berg 平衡量表(BBS)[6]评估患者髋关节功能、平衡能力恢复情况,总分均为100 分,得分越高提示髋关节功能及平衡能力恢复越好。④术后恢复情况。于术前及术后12 个月,记录两组起立 - 行走时间、单腿站立时间及6 min 步行距离,测量3 次,取其平均值。

1.4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25.0 统计学软件分析数据,计量资料首先采用S-W 法检验证实均符合正态分布,以(±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独立t检验,术前、术后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以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围术期指标比较与A 组比,B 组手术切口长度、术后卧床时间、住院时间更短,手术时长更长,术中出血量更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围术期指标比较(±s )

表1 两组患者围术期指标比较(±s )

组别例数手术切口长度(cm)手术时长(min)术中出血量(mL)术后卧床时间(d)住院时间(d)A 组2014.66±1.24 73.22±21.67195.38±61.283.45±1.269.85±1.31 B 组20 9.13±1.07117.63±22.39105.62±30.542.14±1.056.89±1.20 t 值15.1006.3745.8633.5727.451 P 值<0.05<0.05<0.05<0.05<0.05

2.2 两组患者骨愈合指标比较与术前比,术后1 个月两组血清BGP、BALP 升高,血清TRACP-5b 降低,且B组骨愈合指标变化幅度更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骨愈合指标比较(±s )

表2 两组患者骨愈合指标比较(±s )

注:与术前比,*P<0.05。BGP:骨钙素;TRACP-5b: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5b;BALP:骨特异性碱性磷酸酶。

组别例数BGP(ng/mL)TRACP-5b(U/L)BALP(U/L)术前术后1 个月术前术后1 个月术前术后1 个月A 组207.73±0.978.56±1.05*5.49±0.614.16±0.44*35.91±3.0542.01±4.42*B 组207.45±0.999.35±1.11*5.28±0.523.54±0.39*35.79±3.1156.22±4.94*t 值0.9032.3121.1724.7160.1239.587 P 值>0.05<0.05>0.05<0.05>0.05<0.05

2.3 两组患者各项评分比较与术前比,术后6 个月两组VAS 疼痛评分降低,HHS、BBS 评分均升高,且B组各项评分变化幅度更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各项评分比较(分,±s )

表3 两组患者各项评分比较(分,±s )

注:与术前比,*P<0.05。VAS:视觉模拟量表;HHS:Harris 髋关节评分;BBS:Berg 平衡量表。

组别例数VAS 疼痛评分HHS 评分BBS 评分术前术后6 个月术前术后6 个月术前术后6 个月A 组205.25±1.472.33±0.51*48.05±4.8674.01±5.33*35.56±4.6840.09±5.79*B 组205.21±1.561.67±0.55*48.37±4.7380.50±5.47*35.15±4.9145.66±5.11*t 值0.0833.9350.2113.8000.2703.226 P 值>0.05<0.05>0.05<0.05>0.05<0.05

2.4 两组患者术后恢复情况比较与术前比,术后12 个月两组起立 - 行走时间均缩短,单腿站立时间、6 min 步行距离均延长,且B 组上述指标变化幅度更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4。

表4 两组患者术后恢复情况比较(±s )

表4 两组患者术后恢复情况比较(±s )

注:与术前比,*P<0.05。

组别例数起立 - 行走时间(s)单腿站立时间(s)6 min 步行距离(m)术前术后12 个月术前术后12 个月术前术后12 个月A 组2014.66±2.6710.49±2.33*15.65±2.4724.13±3.14*463.21±19.94519.32±21.71*B 组2014.38±2.72 9.03±2.07*15.17±2.6826.51±3.24*462.68±19.73535.78±22.53*t 值0.3292.0950.5892.3590.0842.353 P 值>0.05<0.05>0.05<0.05>0.05<0.05

3 讨论

现阶段,髋关节置换术是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常用的一种手术方式。后外侧入路是最常用的一种入路方式,其操作简便,视野开阔,但需切开外旋肌群,易对臀大肌和关节囊造成损伤,术后假体脱位发生概率较高。

微创直接前侧入路仅需对臀中肌、股外侧肌在大粗隆附着部前1/3 进行剥离,经肌间隙入路,软组织破坏小,手术切口较小,出血量更小[7]。此方式无需将髋关节后侧外旋肌群切断,也无需剥离大面积肌组织,术后相较于后外侧入路可以更早地下地行走,缩短术后恢复时间,改善髋关节功能,恢复肢体平衡。但微创直接前侧入路视野较小,对阔筋膜张肌、缝匠肌位置及入路间隙的确定难度较大,且透视确定难度相应提升,因此手术时间相对延长[7]。通过分析两组入路方式手术效果发现,B 组切口长度、术后卧床时间、住院时间更短,手术时长更长,术中出血量更少,术后12 个月恢复效果更好,术后6 个月B 组VAS疼痛评分更低,HHS、BBS 评分更高,提示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应用微创直接前侧入路能够有效改善围术期指标,促进术后恢复,降低患者疼痛程度,使患者髋关节功能及机体平衡功能得到改善。

BGP、BALP 是保证骨折端愈合强度的骨代谢因子,其水平高表达提示骨形成速率较好;TRACP-5b 是反映骨吸收及破骨细胞活性的良好标志物,参与骨吸收过程[8]。相比传统后外侧入路需要切断外旋肌群,破坏了髋关节的稳定性,微创直接前侧入路由于不切断髋周肌肉,术后骨愈合指标恢复更好。同时微创直接前侧入路行髋关节置换术对髋关节附近肌群及组织的损害较轻,不仅可以减少对周围神经组织的刺激,降低应激反应,改善机体微循环,而且可对PINP、BGP 等成骨细胞进行改善;此外,微创直接前侧入路行髋关节置换术还可以防止局部血流受阻,缓解供血障碍,抑制破骨因子TRACP-5b 的分泌,从而最大限度保持骨骼细胞间的动态良性平衡,加速患髋部的愈合[10]。通过观察两种入路手术的骨愈合指标发现,术后1个月B 组血清BGP、BALP 水平均更高,血清TRACP-5b水平均更低,提示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应用微创直接前侧入路能够有效改善骨愈合状态。

综上,相比于传统后外侧入路行髋关节置换术,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应用微创直接前侧入路虽手术时间较长,但创伤较小,能够促进术后恢复,降低患者术后疼痛程度,使患者髋关节功能得到改善,对减轻机体平衡功能障碍有利,促进患者骨愈合状态改善,值得推广应用。

猜你喜欢

入路股骨颈置换术
舒适护理在股骨颈骨折护理中的应用
尺骨冠状突骨折的入路和预后
肩关节置换术后并发感染的研究进展
不同手术入路(外侧、后外侧)治疗外踝骨折的对比
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引流对血红蛋白下降和并发症的影响
反肩置换术
前外侧入路结合Kocher入路治疗肱骨远端冠状面骨折疗效观察
老年人股骨颈骨折的治疗与处理
中间入路与外侧入路行单侧甲状腺叶全切除术的对比
中西医结合防治人工关节置换术后感染59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