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地方高校学报的科学定位及办刊策略

2024-01-09

榆林学院学报 2023年5期
关键词:稿源办刊学报

杨 飞

(榆林学院 学报编辑部,陕西 榆林 719000)

地方高校学报所在的高校大多数都是新建本科院校,位于各个省份的非省会城市,地理位置相比省会城市而言偏远,所办刊物整体水平和知名度较低。在论文评价机制以质量为主不以数量为主的时代背景下,地方高校学报稿源数量急剧减少,地方高校学报之间的稿源竞争较以往更激烈了,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地方高校的办刊处境更加艰难[1]。由于地方高校学报在全国高校学报中占比较高,研究这类高校学报如何在窘境中寻找出路很有现实意义,笔者认为关键在于地方高校学报要找准合理定位,制定合理的办刊策略。

1 地方高校学报的办刊现状

1.1 文章学术质量普遍不高

地方高校学报投稿文章多数学术质量相对一般,文章普遍相对缺少创新性与独特的见解,同一主题文章大多内容千篇一律。从职称看,副高职称以上作者投稿较少,尤其是正教授投稿文章更少。从学历看,博士学历投稿作者较少,博士学历以下投稿作者较多。从基金项目看,国家级以上基金项目论文较少。学术研究类稿源较少,教育教学类稿源较多。具有学术创新性、前沿性研究成果的稿件更少。

1.2 稿源渠道单一

地方本科院校学报稿源来源单一,大部分投稿作者都是本校老师和研究生。由于地方高校学报知名度较低,加之对外宣传力度有限,很多外省作者不知道该学报的存在。外省作者的地域分布也极不均衡,外省作者往往集中在经常投稿的一些固定省份的院校,导致学报在经常投稿的外省有一定的知名度和固定的作者群,而在没稿件来源的外省则基本没有知名度,也没有形成作者群。

1.3 编辑部队伍建设有待加强

地方高校学报编辑队伍存在以下不足:一是往往编辑数量不达标,有的编辑不仅要忙于编辑业务,还身兼行政职务两头忙;二是编辑部老龄化情况突出,本来编辑数量就不足,这种状况使得编辑人员数量更显得捉襟见肘[2];三是兼职编辑所占比例相对较高;四是由于办刊经费有限,编辑外出参加培训学习机会较少,在学习新的编辑业务知识和技能方面受到局限[3]。

1.4 社会效益发挥不够

地方高校学报往往重视与学报同行之间的联系和交流,往往忽视了同地方政府和企业的联系和对接。地方高校学报往往只刊登纯学术性的高大上的文章,缺少刊登服务指导地方经济和历史文化方面的文章。由于存在一定程度的闭门办刊状况,把自己办成了脱离地方经济文化的一个独立学术王国,导致服务地方的社会责任承担不够,社会效益发挥不够[3]。

2 地方本科院校学报的科学定位

要办好地方高校学报,首先要在整体办刊方向上科学定位。

2.1 意识形态方面的科学定位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在编辑出版的各个环节高度重视新时代意识形态工作。

要认真学习以习近平总书记给《文史哲》编辑部全体编辑人员回信,认真学习领会回信的精神内涵并付诸编辑实践工作中。高校学报不仅是展示高校学术水平的平台和窗口,也是重要的意识形态阵地,要坚持正确的意识形态导向[4]。

2.2 根据地方高校的校情定位,重点抓特色栏目建设

地方高校学报与所在的高校是密不可分的,地方高校学报的人、财、物都是由所在高校提供的,所以谈地方高校学报的发展一定要紧密结合所在高校的实际情况。一般而言,地方高校学报在全国的排名与其所在高校在全国的排名大体是一致的,很少有两者悬殊特别的情况。如果要刻意提高学报在同类院校中的排名,势必要求高校要对学报投入更多的财力、人力和物力,这对很多经费不是很宽裕的地方高校来说不太现实[5]。

高校的平台从总体上决定了学报在全国的大致排名位次,因此,要办好学报不必太看重自家学报的排名比同类高校学报排名高多少,而要把主要精力用在如何提高学报的内在办刊水平和特色栏目建设上。学报有了知名的一两个特色栏目,学报的办刊水平和知名度自然就提高了。以渭南师范学院学报的《司马迁与<史记>研究》栏目为例,该栏目是教育部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学报名栏建设项目,虽然渭南师范学院在全国知名度不高,但该栏目在全国高校学报界鼎鼎有名。因此,要办好地方高校学报关键要办好特色栏目,有一个能拿得出手的特色栏目就算把学报办好了[6]。

2.3 努力把学报办成精品期刊

现在处于大数据信息时代,由于时代形势发展,有很多非学术期刊的纸质刊都停刊了,期刊界生存状态很艰难,竞争很激烈。地方高校学报由于具有得天独厚的学术平台和学术资源优势,由高校财政供养并且多数还没有改为自负盈亏,目前的生存状态还不用担心。地方高校学报的读者对象很少,所以一定要向精品方向努力,如果办不成精品期刊或者距离精品期刊的标准太远,也许有可能会被读者、作者和时代所抛弃。

多数地方高校都是近年来新成立的新建本科院校,这些院校科研学术水平和学术氛围相比985、211等高校有较大差距。地方高校学报教师的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稿源的水平,而稿源的水平又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学报的办刊水平。面对作者和稿源水平的现实状况,地方高校学报能办好一本精品期刊就足够了,要集中财力、物力和人力努力把现有刊物办成精品学术期刊。

3 地方高校学报的办刊策略

3.1 录用稿件标准应该以学术质量为主

在综合考虑作者的职称、学历和工作单位的基础上, 高校学报录用稿件应该以学术质量为主。高职称、高学历作者的稿件不一定每一篇学术水平都高,讲师和助教的稿件不一定每一篇都学术水平都低。水平再高的博导、教授等学术牛人也大多数是从低级职称一步步走过来的,学术水平再高的博导、教授们也不可能从一开始就是博导、教授。在录用稿件时,要对所有作者一视同仁。

高校学报的使命不仅只是学术文化传播的功能,还应该具有发掘和培养学术人才的功能。一些具有较高学术才华的年轻助教和讲师,如果他们的高水平学术论文能被编辑部赏识,他们的论文被学报发表,那么这些人就有可能在本校或者本专业的学术界崭露头角。1930年春,华罗庚在上海《科学》杂志上发表论文《苏家驹之代数的五次方程式解法不能成立之理由》轰动数学界。因为该刊物发表了华罗庚的高水平论文,他才得以在学术界逐渐成名。

因此,学报录用稿件标准应该在兼顾作者职称和学历的基础上,以稿件学术质量为主。

3.2 扩大交流宣传,拓宽稿源渠道

地方高校学报大多数所处位置偏远,远离省会城市,与同行交流和学习的机会较少,参加的各种学术活动也较少,导致“养在深闺人未识”,使得期刊知名度降低,稿源渠道单一。

地方高校学报要扭转这种闭塞的局面,就要主动与外界同行联系,扩大交流宣传,拓宽稿源渠道,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一是多参加省内和省外举办的各种学术会议和讲座;二是编辑每年要完成国家规定的继续教育面授学时,尽量保证每位编辑每年至少参加一次继续教育学时培训,这样既能完成继续教育学时任务,也可以达到结识全国各地同行,扩大宣传交流的目的;三是主动出击,有机会多去一些优秀期刊编辑部调研、座谈和参观,学习优秀办刊经验。

一些高校编辑部和其他高校编辑互相交流学报,这样做可以互相学习办刊水平,但对拓宽投稿渠道作用微乎其微。其实,有针对性的把期刊邮寄给相关院校的二级学院,这对宣传高校学报,拓宽投稿渠道能一起的作用。

3.3 加强编辑部队伍建设

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的变化发展是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一切以人为本,编辑部人员就是学报发展的内因,在学报的发展中起关键的作用。高校学报办刊条件再好,如果不能充分发挥编辑部人员的主观能动性,学报的质量和发展也会受到很大影响。加强地方高校学报编辑部队伍建设,应从几下几方面着手。

3.3.1 保证编辑人数达标

编辑部在高校属于教辅部门,现在高校新招聘的博士愿意去编辑部工作的很少,校内的老师也很少有人愿意调到编辑部当编辑,长此以往编辑部不仅编辑人数达不到国家规定标准,且由于少有年轻人加入,导致编辑部人员老龄化严重,年龄梯度分布不合理。编辑是编辑出版流程的关键因素,编辑的数量达标是编辑部能顺利开展工作的基本保证,因此一定要保证编辑人数达标。

3.3.2 鼓励新入职年轻编辑尽快考取出版职业资格证书

编辑学本身是一门专业性很强的学科,要求编辑具备一定的编辑专业水平素养。编辑应该是一个杂家,除了对编辑学和自己的专业领域精通,还要对很多其他的学科知识有所涉猎。全国出版职业技术人员资格考试共考两门学科,考试知识范围涉及面很广,考试具有一定的难度。如果考生通过该考试并取得职业资格证书,就代表其具备担任编辑的资格。编辑系列评中级编辑职称与教师系列评讲师不同,编辑系列评中级职称是以考代评,新入职编辑只有通过了全国出版职业资格考试,才能以后继续评更高一级的编辑系列职称,否则就会影响到职称和职业生涯的发展。因此,鼓励新入职年轻编辑最好在一两年内取得出版职业资格证书,对编辑个人和编辑部都很有必要。

3.3.3 进一步建立和完善编辑部管理制度

要加强编辑部队伍建设,就是要管理好编辑队伍。作为高校学报编辑部,要有自己的规章制度,要用制度管人,做到在制度面前人人平等,不能完全靠领导管人。高校编辑部只有建立了完善的管理制度,并按制度要求明确分工任务,编辑部各项工作才能顺畅地运转,编辑、作者、审稿人之间也会减少很多工作中的摩擦,即使有了摩擦,多数情况下按照制度解决就能化解。

无规矩不成方圆。如果高校编辑部管理制度不够完善,缺乏奖罚措施,那么可能会使得编辑部工作人员做事完全凭良心,而不是靠制度约束人,可能导致忠厚老实的人一直工作勤恳认真,而偷奸耍滑的人则总是无所事事,但最终的劳动所得相差无几,这样的吃大锅饭局面难以调动大家的工作积极性,将使得编辑部毫无生机与活力,难以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因此,进一步建立和完善编辑部管理制度势在必行,做到编辑部人员分工明确、各司其职,人员之间的工作量不易悬殊过大。要通过竞聘上岗,让编辑部人员能上能下。

3.3.4 重视编辑职业生涯规划与发展

编辑工作琐碎繁重,日久天长容易产生职业倦怠,因此在日复一日做琐碎繁重的编辑工作的同时,也要重视编辑自身职业生涯规划与发展。要对编辑进行人性化管理,要通过保证编辑人员数量达标来减轻编辑的工作量,从而让编辑有较多的时间学习和充电。如果编辑无法平衡工作与业务学习,不重视业务水平提高,其实自身水平基本是原地踏步,这样也不利于提高期刊的质量。如果编辑投入到学习的时间多了,自然就提高了编辑业务水平,从而也能提高学报的质量。编辑有较多时间学习,科研学术水平自然会提高,各种科研成果也较容易取得,在职称评定方面也会比较顺利。编辑在职称方面能取得一定的成就,在一定程度上能找到职业成就感,自然会以热情饱满的精神状态开展工作,必然能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学报的质量。

学报编辑部还要利用各种业界学习交流机会,多派骨干编辑外出参加学习交流,这对编辑学术水平和业务技能的提升大有裨益。编辑平常忙于工作基本没时间外出参加培训交流,应当利用寒暑假多派编辑参加省内外的各种高水平培训学习班。要想办好学报就不要怕花钱,尤其要在编辑培训学习方面要舍得花钱,因为一线编辑是整个编辑出版流程的关键。编辑整天坐井观天、孤陋寡闻,不利于期刊质量的提高。

3.3.5 管理好兼职编辑

由于编辑人数和编制不足,很多地方高校学报编辑部有一定数量的兼职编辑。但由于兼职编辑不占编辑部编制名额,不参与编辑部津贴绩效分配,也不受编辑部的管理,所以往往责任心相对不够强,相对没有专职编辑那么工作兢兢业业。兼职编辑来去编辑部自由,往往主要忙于所在部门工作,使得兼职编辑和编辑部人员缺乏交流和沟通,互相较少有机会探讨编辑业务。一些兼职编辑往往是高校其它部门的领导,即使在编辑工作中有什么差错或者需要改进之处,编辑部人员往往也不便于直截了当告知对方,这样不利于编辑部顺利开展一些常规工作。客观上兼职编辑主要忙于所在部门工作,也往往不能在编辑工作中投入太多时间和精力,导致所编辑文章质量和专职编辑相比差距较大。

因此,地方高校学报编辑部即使编辑的人数和编制不足,也尽可能减少兼职编辑的人数比例,关键是要想办法让高水平、高学历的年轻人加入到编辑部队伍中。即使很难招聘到有编制的专职编辑,也要尽量招聘劳务派遣用工形式的专职编辑。如今就业形式较严峻,劳务派遣编辑生怕因工作不够努力而被解聘。劳务派遣编辑较好管理,责任心也较强。如果编辑部人数不足,招聘一些劳务派遣编辑也好于兼职编辑。

3.4 坚持为地方经济文化服务,凸显期刊社会效益

地方高校学报是展示高校教学科研水平的窗口和平台,办刊宗旨固然要为高校教学和科研服务,同时也要为地方经济文化服务,履行自身的办刊社会效益。现在,一些地方高校经费紧张,如果能获得地方政府政策和资金支持,无论对地方高校还是地方高校学报的发展都起重要作用。

地方高校学报的特色栏目与地方历史文化是密不可分的,很多地方高校学报的特色主要就是地方历史文化特色。要办好特色栏目,就需要一批懂地方历史文化的专家学者担任作者,这些作者一部分是高校教师,另一部分就是本土地方文化学者。这些本土地方文化学者往往学历和职称不高,但在地方历史文化研究领域有较深的造诣。在彰显地方特色历史文化的特色栏目,地方高校学报要打破作者职称、学历、作者单位限制的思想禁锢,以稿件学术水平和学报的栏目要求为用稿标准,打破以作者身份衡量稿件取舍的标准,重新进行稿件定位,只有这样才能刊登更多的具有地方历史文化特色的稿件。

地方高校专家学者云集,地方高校学报也要开设专门研讨地方经济发展的栏目,刊登有理论和现实指导意义的高水平文章,担负起地方政府智囊的责任,为地方政府决策出谋划策,凸显期刊社会效益与社会担当。

4 结语

由于办刊条件与高校平台无法与985、211等高校学报相提并论,导致地方高校学报办刊条件先天不足,要办好地方高校学报,面临的困难和亟待解决的问题很多。但通过科学定位办刊方向,制定行之有效的办刊策略并付诸实践,并在办刊过程中坚持为地方经济文化服务,凸显期刊社会效益。细节决定成败,不仅要在宏观的方面注重期刊质量的提升,在办刊细节方面也要高度重视。通过以上举措,必将能逐步提升地方高校学报的质量和知名度,在竞争激烈的地方高校学报界,走出一条具有自身特色和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猜你喜欢

稿源办刊学报
《粮油食品科技》办刊理念视觉表达
高职内刊学报发展路径调查研究
致敬学报40年
新时期科技期刊稿源挖掘问题的探讨
论蒙古语内部期刊办刊难题及解决方法
浅议科技期刊稿源的可持续经营
坚持开门办刊,讲好行业故事
创办中文学术期刊《新能源进展》的几点感悟
学报简介
学报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