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吴正伦《养生类要》中药炮制学术特色研究

2024-01-08朋汤义郭锦晨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23年23期
关键词:吴氏熟地黄炮制

薛 露 朋汤义 郭锦晨

1.安徽中医药大学,安徽 合肥 230012;2.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安徽 合肥 230031

吴正伦,字子叙,号春岩,安徽歙县澄塘人,明代徽州地区著名的新安医药学家,其师从吴兴陆声野[1-2]。吴氏深感“不必登第仕宦,而可以济生利物,莫如医”,于是弃儒业医,随后外出游医,尚未弱冠便已称一方良医,名噪一时。吴正伦所撰著作颇多,有《养生类要》《脉症治方》《虚车录》《治人心鉴》等。《养生类要》一书乃吴氏得意之作,全书载方众多且方药记载明确,在中药药物炮制方面亦有创新见解与独到发挥。笔者不拘鄙陋之言,以《养生类要》中药炮制学理论和中药特色炮制方法两大方面为主进行归纳探析,以期总结吴氏的中药特色炮制学术思想,传承、发展、创新徽派古法炮制技术,为现代中药炮制工作提供理论借鉴。书中载吴氏肖像如图1所示。

图1 新安医家吴正伦肖像图 [3]

1 基于五行生克理论,指导中药炮制理法

五行学说属于古人对事物的属性及其相互关系的认知范畴,是我国古代哲学思想的一颗璀璨明珠。中医药学的五行学说来自中国古代的朴素唯物辨证观,是自发辨证与医学实验相结合的硕果[4-5]。深究“五行”之理,“五”即给所研究的事物赋予“木、火、土、金、水”五种属性,“行”即运动不息的状态。历代医家对五行研究者颇多,但大多是在脏腑五行生克观上的诊疗研究,如肝旺乘脾者治以抑木扶土,用药选用土行药如“白术、陈皮、防风”以健运脾胃,木行药如“柴胡、郁金、佛手”以疏解木郁。新安医家吴正伦博览经典,细察精详,认为五行理论亦可指导中药的炮制,他基于治疗目的与五行生克理论创新中药炮制方法。《养生类要·太极丸》方论中载:“药有五味,各主五脏,可使调和,故曰太极。黄柏(属水主滋肾水,若以坚精,去皮,盐酒浸三日,炒褐色为末)净三两六钱;知母(属金清润肺金,若以降火,佐黄柏为金水相生,去皮,酒浸一宿,炒干为末)净二两四钱;破故纸(属火主收敛神明,能使心包之火与命门火相通,故元气坚固,骨髓充实,盖涩以去脱也,新瓦炒香为末)净二两八钱;胡桃仁(属木主润血气,凡血属阴,阴恶燥,故用油以润之,佐故纸有木火相生之妙。方书云:黄柏无知母,胡桃仁无故纸,犹草木之无叶也。去皮待各药末成,研如泥)净三两二钱(和入众药内);砂仁(属土醒牌开胃,引众药下,补丹田,香而能窜,和合五脏,冲和之气,如天地以土为冲气也。去壳将五钱用川椒一两同炒透,去椒不用。又用五钱不炒,共为细末)净一两。”[6]44吴氏指出人身之太极由五行构成,治疗时亦有五味主药与五脏相配,胡桃仁属木主润血气,破故纸属火主收敛神明,砂仁属土醒脾开胃,知母属金清润肺金,黄柏属水主滋肾水。黄柏属肾水,“去皮,盐酒浸”后加强其走肾通行作用。胡桃仁主润血气,因血属阴且恶燥,炮制时用油润之加强养血滋阴之功。木火之间有母子相生关系,胡桃仁佐故纸炮制则有木火相生之妙。砂仁归于脾胃中土,与川椒同炒透后补火暖土,培补中焦。

2 酒制之意非独上行,临床应用可分四类

吴正伦对酒制理论有所创新和阐发,提出酒制作用的四种重要内涵。一者,酒可温通血脉,引药上行。《养生类要·饮食论》篇曾载:“能引衢气,导药力,调肌肤,益颜色,通荣卫,辟秽恶。”[6]22《养生类要·食物所忌所宜》言:“酒味辛热……御风寒,通血脉,壮脾胃而已。”[6]23从“引衢气,导药力”不难窥见,酒制药物可使原药增加辛热上行,温通血脉等功效,此观点于仲景经方中亦有所体现,如《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病》载有瓜蒌薤白白酒汤一方[7],方中加入白酒以助药行于胸中,并温通血脉,破除寒凝。当代亦有对“酒制升提”理论的实验性研究,吴育等[8]将对照组和实验组大鼠分别经口灌入大黄生品和酒制品煎液,基于LC-MS技术测定出芦荟大黄素等3种有效成分在大鼠心、肺组织中的含量,发现实验组含量高于对照组,但在肝肾中的分布差异性不大,实验结果验证了“酒制升提”理论。二者,白酒可制约药物阴寒之性。《养生类要·男女论·补阴丸》中对诸寒凉药有明确的炮制方法记载,如“黄柏(去皮盐酒炒)、知母(去皮盐酒炒)、白芍药(酒炒)”[6]36等,对黄柏等气味苦寒的药物吴氏善用酒制,意在使原有药物不会过于寒凉,不至戕伐人体元气。三者,酒制可缓解药物粘腻重浊之性,促进药物吸收。《养生类要·男女论·补阴丸》中载有“怀庆熟地黄(酒蒸九次,晒干)”的九蒸九晒技术,据笔者对当前药房熟地黄饮片成品的观察,结合药房师傅口述,发现目前使用的熟地黄最多经过三次左右反复蒸晒的炮制,得到的熟地黄质地成块,粘腻重浊,入药不易吸收。目前河南部分地区仍然保持有熟地黄酒制之九蒸九晒工艺,其熟地黄饮片成品质地轻盈,不需特意加入黄酒等促进药物吸收[9]。除熟地黄之外,女贞子、天冬等药性属阴润,质地较重,炮制时亦需遵守此法。《养生类要·二至丸》中言“冬至日取冬青子,不拘多少,阴干以蜜酒拌透”[6]48可参。四者,白酒误用可引毒入经络,临证当慎之。《养生类要·食物所忌所宜》提出:“凡中药毒及一切毒,从酒得者难治,盖酒能引毒入经络故也。”[6]23临床在炮制毒药以减毒时,犹需重视此点,慎重选用酒制法。

图2 酒制法工艺图[10]276

图3 玄明粉炮制法工艺图[10]87

3 规范玄明粉炮制八法,创生炙甘草并用新论

玄明粉一物由芒硝风化干燥后净制而成,归胃与大肠经,味咸、苦,性寒,现代研究[11]显示其主要成分为硫酸钠,吴氏认为其能大治邪热所干,膈气上满,五脏格涩诸症。有关于玄明粉的论述散见于其他诸多本草书籍中,如在《御药院方》中称为白龙粉[12],《本草蒙筌》中将玄明粉列为七硝中“缓而又缓”之品[13]333。吴氏于本书单列“炮制玄明粉法”一节,在玄明粉炮制的学术理论和工艺手法上亦有所创新。吴氏原文述:“取好真正朴硝一味,每料用朴硝五斗,水三桶,萝卜五斤,切作片子同入铁锅内煅炼,一明取出,滤渣澄清五七遍,至晚于星月下露至天明,瓦盆内自然结成青白块子,去水控出,用磁小罐盛之,按实入八卦炉中,先文后武,从慢至紧自然成汁,煎后不响,再加顶火一煅。如此一昼夜待冷,取出捣烂为末。于净地上放药,用新瓦盆一个合之,以去火毒为度。后为末,每一斤入甘草生熟各一两,为末同搅匀,临睡斟酌用之,或一钱或二钱,桃花煎汤,或葱白煎汤下此药。还温无毒煅炼之法有八件紧要,详切于后:一澄清硝,二去咸味,三安炉灶,四固鼎气,五升火候,六闭火门,七去火毒,八对甘草。” 吴氏在服法上强调“桃花煎汤,或葱白煎汤下此药”[6]9,对于此种送服法可引《证类本草》“用桃花汤下为使,次用葱汤下”[14]之论,目的是使玄明粉的药效发挥到最大。吴氏创新性地提出“掺入甘草”是炮制玄明粉的最后一步,其生、炙甘草并用,《本草求真》言:“佐以甘草,去其咸寒之毒。”[15]可以推测此处掺入生甘草意在解除玄明粉之毒,断不可略去不用。掺入炙甘草则取其顾护脾胃,培补中焦元气之意。吴氏最后将玄明粉制法的关键步骤归结为“八件紧要”,详切于后,可供当代医药学家规范化炮制操作,有利于进一步开展研究。

4 吴氏特色中药炮制工艺浅析

表1 吴正伦特色中药炮制工艺归纳表

4.1 去心制 麦门冬去心、天门冬去心、牡丹皮去心、地骨皮去心、远志去心、莲子去心、肉苁蓉去心膜、川巴戟去心、川椒去目等,均为吴氏在《养生类要》中明确记载需去心处理的中药材。阅读当代有关本草文献的研究后,不难窥见在中药净制的基本要求下,多数种类中药材的“心”作为非药用部位有必要去掉[16]。还有部分药物去心的意义并不局限于此,如《养生类要·食物所忌所宜》指出:“莲子和脾补胃,宜煮熟去心食,生食令人腹胀,不去心令人呕。”[6]26吴氏认为 “去心”可以消除莲子致呕的副作用;陶弘景于《本草经集注》载麦冬“汤浸,抽去心,不尔,令人烦”[17];李时珍于《本草纲目》言巴戟天需“以温水浸软去心用”[18],雷敩在《雷公炮炙论》云:“凡使远志,先须捶去心,若不去心,服之令人闷。”[19]70均证明部分中药材的“心”若不去除,药用后可能产生“致呕”“令人烦”“令人闷”等不良反应。吴氏“去心”法有分离不同药用部位的价值,“川椒运去目梗,闭口者,炒出汗”[6]50川椒的种皮功效主以温阳散寒,止痒杀虫,其“心”椒目则主利水消肿,下气平喘,炮制时当区分而用。

图4 生丹皮药材图[20]186

图5 去心制丹皮饮片图[20]186

4.2 天葵草伏制 在《养生类要》中吴氏曾多次记载“天葵草伏”法炮制朱砂,查阅当代文献发现此法尚未被深入总结、系统探究,笔者查阅吴氏《养生类要》并结合历代本草著作,期望对“天葵草伏”法炮制朱砂的理论与作用进行阐释。朱砂又称辰砂、丹砂、丹粟等,《局方发挥》载:“丹砂味甘,微寒,无毒,养精神,安魂魄,益气明目,通血脉,止烦渴。”[21]《中药药性论》称朱砂:“有大毒,镇心,主抽风。”[22]可见朱砂主要作用于心,发挥清心解毒,镇惊安神的功效。历代多数医家认为其有毒,在炮制上可采取“天葵草伏”法。南宋雷敩在《雷公炮炙论》一书中曾载“天葵草伏”法的具体操作:“取一瓷锅子,着研朱砂于内,用甘草,紫背天葵,五方草各锉之,着砂上下,以东流水煮,亦三伏时,勿令水火缺失。时候满,去三件草,又以东流水淘令净,干晒,又研如粉。”[23]14-15对于伏法的炮制意义,雷氏亦有解释:“如要形坚,岂忘紫背。有紫背天葵,如常食葵菜,只是背紫面青,能坚铅形。”及“如要入药中用,则依此法……自然住火。”[23]5可知天葵草伏法炮制朱砂起到塑形和加强朱砂清热功效的双重作用。

图6 朱砂药材图[20]439

图7 朱砂粉饮片图[20]439

4.3 酥制 《养生类要》中记载有诸多药物需要酥制法炮制,如补阴丸中“龟板去弦酥炙”“锁阳酥炙”“虎胫骨酥炙”[6]36-37,补天大造丸中“杜仲去粗皮,酥炙断丝”等。历代炮制学著作大多记载酥为“牛乳或羊乳经提炼而成的酥油”,炮制时二者使用差别不大。对于酥制的意义,《本草经疏》指出:“凡一切药,用酥炙者,取其淘燥兼能益精髓,补血脉,又有渗入骨肉,使骨易糜之功。”[24]细察吴氏所用酥制药物大多为温补肝肾之品,方知其酥制意在使得温补肝肾之品直达人体筋骨血脉,增强原有药物的补益性能。

图8 生杜仲药材图[20]180

图9 炙杜仲饮片图[20]180

4.4 蜜制 对于蜜制法,吴氏在《养生类要》中将其具体运用在两个方面,一是以蜜赋形,多加入丸剂中,如补阴丸、山精丸等均提及“炼蜜为丸”的赋形方法;二是缓和药物寒凉攻伐之性,增加滋润补益之功。知母、黄柏性味寒凉,蜜制可缓解其攻伐之性。桑白皮蜜制后可以增加润肺止咳之效,人参、黄芪蜜炙后填虚补益作用大增。

4.5 童便制 “牡蛎煅七次后童便淬七次”“川黄柏童便浸炒”“香附童便浸炒”“萆薢童便浸炒”“青蒿童便制为末”均为吴氏《养生类要》书中所载童便制相关内容。童便即指健康儿童的新鲜尿液,其味咸性凉,有滋阴降火,止血化瘀之功。上述童便所制药物中牡蛎、川黄柏、萆薢等均归肾经所主,用童便浸炒旨在引药下行于肾,如新安医家陈嘉谟[13]14所述:“童便制除劣性而降下。”明代《本草发挥》认为“用附子,乌头者,当以童便浸之,以杀其毒,且可助下行之力,入盐尤捷也”[25],在强调童便制法发挥其引药下行的作用时,创新性地提出童便可以杀乌头、附子等药的毒性,此乃难得新见。童便的减毒功用在当代部分地区的药物炮制中尚可见到,江西樟树目前仍使用童便制马钱子,意在降低马钱子的药物毒性,同时方便其去毛切片后煎煮使用。青蒿以童便炮制意在增强其清热除烦之功,如《雷公炮炙论》“治劳去热药中用童便炮制”[19]168-169可供佐证。新安医家汪昂在《本草备要》中提出香附童便浸炒,则入血分而补虚[26]。吴氏对童便制法提出多种实例,结合历代文献描述可以总结童便制法“引药下行、缓解药毒、增强清热、入血补虚”的四大作用,明确了童便制法的临床运用范围。

图10 生黄芪药材图[20]68

图11 蜜炙黄芪饮片图[20]68

4.6 禁忌铁器制 吴氏不仅精于药物炮制的辅料选用,其对炮制所用的器皿也十分考究。在《养生类要》中吴氏记载有三种药物的忌铁制法:“生熟地黄,酒蒸九次,忌铁”[6]37“何首乌,酒拌洗净,蒸,晒干,不犯铁器”[6]88-89“石菖蒲,去毛,忌铁”[6]42,对其禁忌铁制的原理,笔者查阅历代本草并加以总结。《雷公炮炙论》曰:“凡使生地黄……勿犯铜铁器,令人肾消并发白,男损荣,女损卫也。”[19]44-45《医学入门》曰:“如知母,桑白皮,天冬,麦冬,生熟地黄,何首乌忌铁……犯铁必患三消。”[27]《本草新编》曰:“何首乌尤恶铁器,凡入诸药之中,曾经铁器者,其气味绝无功效。”[28]《本草分经》曰:“石菖蒲,犯铁器,令人吐逆。”[29]以上诸多经典论述说明地黄、何首乌之类若以铁器炮制,轻则药效大失,重则可能使人患三消之疾,石菖蒲若以铁器炮制,人体服用后会产生呕吐等不良反应。此类忌铁炮制法乃吴氏谆谆之言,当代学者可以结合现代科研技术,深究部分药物禁忌铁制的深层次机理机制,以便更好地弘扬吴氏特色中药炮制学说。

5 总结

吴正伦于《养生类要》一书中提出诸多中药炮制新解,创造中药炮制新法,明晰中药炮制禁忌指征,临证时细察精详,条分缕析,态度严谨,追本溯源,全书行文间透露着吴氏精湛的中药炮制理论和渊博的医理认知。书中所载“茅山苍术,米泔水浸去粗皮,老米拌,蒸晒九次”说明了九蒸九晒法的合理运用可以减轻苍术的燥烈伤阴之性,这不乏为吴氏对九蒸九晒法的内涵拓展与创新运用,但对于老米的品类吴氏未有明确,对于蒸晒工艺的具体时间、成品标准等未有明晰,当代中药炮制工作者可结合现代科学技术,探究其最佳的辅料种类与最优药物-辅料配比等中药炮制标准化参数,提升吴氏中药炮制思想的临床规范化运用价值。今后,我们应对吴正伦的中药炮制学术特色进一步开展系统归纳与总结,深刻探究其内在价值,以期为徽派中药炮制的振兴助力,为当代中药炮制学的发展做出贡献。

猜你喜欢

吴氏熟地黄炮制
《傅青主女科》调经篇中白芍和熟地黄配伍浅析
轮椅上的好医生,发明“吴氏膏药”
从阴阳气血化生浅议熟地黄的临床使用
炮制专家王琦论现代中药炮制研究的“2个时期3个阶段”
熟地黄化学成分及其体外生物活性
3种姜汁炮制后厚朴对大鼠胃黏膜损伤的抑制作用
清半夏炮制工艺的优化
湖湘吴氏响塘纸影戏艺术语言探析
熟地黄和茯苓对山茱萸中3种成分煎出量的影响
探讨常用藏药材的炮制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