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玉米瘤黑粉病发生原因及防治对策

2024-01-08王晓菲

新农业 2023年10期
关键词:黑粉黑粉病抗病

王晓菲

(河南省郸城县农业科学研究所,河南 郸城 477150)

玉米瘤黑粉病传染性强,容易造成玉米大面积减产,甚至会导致玉米绝收。玉米是河南省秋季的主要粮食作物。随着玉米种植面积的不断扩大,玉米瘤黑粉病发病趋势逐年加重,严重影响玉米产量和品质。

1 玉米瘤黑粉病的病原

玉米瘤黑粉病是玉米主要病害,其主要危害玉米的秆、果穗、叶等部位,玉米瘤黑粉病的病原体是玉蜀黍黑粉菌,该病原体隶属于担子菌亚门,黑粉菌目,黑粉菌科,黑粉菌属,该真菌属于营养型寄生性真菌,依赖有性生殖致病。玉米瘤中的黑粉实质为病菌的冬孢子,冬孢子多为球形或椭圆形,直径为2~8微米,颜色为黄褐色或浅橄榄色,表面有细刺状的突起。病菌通常会以冬孢子在玉米病残体上或土壤中越冬,成为第二年的初次感染源。冬孢子在适宜的温度下会萌发生成侵染菌丝或次生担孢子,担孢子或次生担孢子同样也会萌发出侵染菌丝,经过风雨传播会侵入玉米的幼嫩组织中。担孢子在潮湿的环境中极易萌发感染植株。26~30℃是冬孢子的最适温度。寒冷条件不适宜冬孢子的萌发。冬孢子萌发产生的担孢子和次生担孢子对环境抵抗力较强,在干燥的条件下可存活一个月左右。因此,担孢子和次生担孢子具有较强的传播和侵染能力。除温度外,冬孢子萌发期间对环境湿度要求较高。只有在湿度达到90%以上才能萌发。除此之外,氧气也是冬孢子萌发的重要因素。

2 玉米瘤黑粉病的病因

2.1 土壤中的病原菌

造成玉米瘤黑粉病发生的原因较多其中病原菌多来自于土壤。玉米大面积种植、气候干燥、有机肥未熟化、种子携带病原菌等都会导致玉米瘤黑粉病的发生。

2.2 气候因素

冬孢子对环境要求较高,冬季气候较为寒冷,冬孢子难以长期存活,因此会在土壤和植株残体上越冬。一旦冬孢子越过冬天,环境气温上升、湿度增加时,冬孢子会萌发出担孢子。玉米生长前期遭遇干旱,生长后期遭遇高温高湿环境,容易发生玉米瘤黑粉病。前期水分含量较低,不利于孢子的萌发,但利于病原菌的大量积累。后期空气中水分含量增加,有利于病原体的侵染,造成玉米瘤黑粉病的集中爆发。担孢子会伴随风雨传播到玉米幼苗上,玉米幼苗表皮上快速产生病瘤。土壤中水分含量不足会导致玉米抗病能力下降,影响玉米酶活性,导致玉米抗病代谢物产生量下降。干旱期后玉米幼苗生长缓慢,玉米分生阶段延长,导致感染病菌的可能性增加。

2.3 品种因素

任何品种的玉米抗病性能都是相对的,在环境条件较为适宜的情况下均有可能发病。不同品种的抗病性能有显著的差异。农民在选择玉米品种时,应根据当地实际条件进行选择观察品种的综合性状,选择抗病能力强、高产的品种进行种植,可有效减少玉米瘤黑粉病的发生。单一品种在种植多年后容易出现种性退化现象,导致植株的抗逆性减弱。一旦发病,病情会十分严重。

2.4 栽培管理因素

玉米种植期间粗放的管理会加剧玉米瘤黑粉病的发生。玉米苗期喷洒除草剂,生长中后期大量使用化肥,造成植株旺长,导致植株幼嫩,抗病性能差。种植过程中施肥不当,氮肥使用量过高,会导致病菌的侵入。种植密度过高,田间透气性差也有利于病害的大面积蔓延。其次,种植过程中虫害防治不当,病菌容易通过虫口进行传播。

2.5 农民意识不足

玉米瘤黑粉病具有点片发生的特点。农民若不积极防治,随意将病株混入田内会导致疾病大面积暴发。另外,若耕层较浅,病菌会在土壤表层大量积聚,在环境条件适宜的情况下会集中爆发。

3 发病特点、症状与危害

3.1 发生特点

3.1.1 发生时间集中 玉米苗期瘤黑粉病的发病率较低且危害较轻。玉米抽穗前后一个月内为该病的高发期。通常7月上旬为玉米瘤黑粉病的发病初期,中下旬至8 月上旬病情逐渐加重,8月下旬为该病的集中高发期,直至玉米成熟后才停止。

3.1.2 面积逐年扩大 玉米瘤黑粉病的发病面积逐年扩大,且严重程度会从10%增加到45%以上。该病多发生于夏玉米,春玉米发病率较低。

3.1.3 品种间发病程度不同 不同品种的玉米发病程度有显著差异。早熟品种发病较轻,晚熟品种发病较重。通常耐旱性强,苞叶长而紧裹的紧凑型玉米品种抗病性能较强,例如,郑单958。苞叶短且松散的品种抗病性较差。

3.1.4 不同地块发病程度不同 玉米种植过程中采用秸秆还田、粗放管理、病虫害防治不当、种植密度过大的田地容易导致疾病发病率增高。使用有机肥、配方肥、抽雄前后进行合理灌溉,植株长势健旺的地块发病较轻。通常同一地块两头及两边区域发病较为严重。

3.1.5 气象条件影响明显玉米生长前期遭遇干旱天气,后期高温多雨或抽雄前后出现“卡脖旱”,瘤黑粉病容易高发,且大面积蔓延。河南省六七月份气候干旱少雨,八九月份降雨量增多。病害高发期与气候条件较为吻合,因此会导致玉米瘤黑粉病的集中暴发和蔓延。

3.2 病害症状

玉米瘤黑粉病发病初期病瘤为灰白色,表面覆盖一层薄膜。内部为肉质感的白色,随后逐渐转变为黑色。病瘤内部充满黑粉。当外面薄膜破裂后,黑粉会四处飘散,感染周围的玉米组织,形成新的菌瘤。菌瘤大小和形状有显著差异,主要与发病部位相关。茎节瘤和果穗瘤体积较大,叶子上的菌瘤体积较小。另外,玉米瘤黑粉病还会导致玉米雌穗变成黑粉,雄穗形成袋状肿瘤,内部充满黑粉。

3.3 病害危害

玉米幼苗期至成熟期间,玉米瘤黑粉病均有可能发生。病菌会侵染玉米植株的根部、茎秆、叶鞘、果穗等部位。苗期感染了病菌的植株会出现扭曲抽缩,叶鞘及心叶破裂,严重的会出现早枯。不同部位被感染的症状也有所不同,且受害部位会形成菌瘿。叶片被感染时,通常形成的菌瘿如豆粒或花生粒大小;当茎部或气生根被感染时,通常形成的菌瘿如拳头大小;当雌穗被侵染时,多在果穗上中部或个别籽粒上形成菌瘿,严重的全穗形成大而畸形的菌瘤。当玉米的多个部位同时被病菌侵染,则易导致玉米植株发育矮化,严重时则会导致早期整株植株死亡。即使玉米植株被病菌侵染后结出了果穗,但这种情况下结出的果穗通常体积较小、颗粒不饱满,严重影响了玉米产量和品质。

4 玉米瘤黑粉病的防治措施

玉米瘤黑粉病是玉米种植过程中常见的系统性重复侵染病害,所以在防治过程中应该更多地采取如减少田间病菌含量、选择种植抗病能力强的品种等措施,与此同时还需加强栽培管理、指导种植户合理使用药剂等,从而形成有效的综合防治措施。

4.1 轮作倒茬

轮作倒茬方式的采用主要是由于瘤黑粉病的病菌主要存在于土壤中。对发病的区域进行轮作倒茬可以有效预防与玉米瘤黑粉病的发生。重病区通常每3年进行一次轮作倒茬。

4.2 选用抗病品种

不同玉米品种的抗病性能有显著差异。研究发现,自交系的品种抗病性差异明显。例如,杂交品种的抗病性能较强,甜玉米抗病性能较弱,硬粒玉米抗病性能较强。不同抗病品种的抗病性能对提高玉米瘤黑粉病发生意义重大。

4.3 药剂处理

玉米种植过程中,可采用药剂拌种或种子包衣等方式有效抑制种子携带病原菌,同时在萌发阶段对病原菌具有一定的防护作用。在药剂拌种过程中,应选择合理的药剂,并进行科学配比,从而有效降低疾病的发生概率。玉米未出土前还应使用药剂喷雾降低初次感染的可能性。最后,植株生长过程中可通过使用杀菌剂对植株进行喷洒,从而降低疾病发生率。

4.4 加强田间管理

玉米种植期间,可通过合理的灌溉,从而有效促进玉米早出苗、出壮苗,减轻病害的感染。另外,生长过程中还应进行合理追肥、灌溉,适当增加光照,从而提高于植株抗疫性。施肥过程中应避免偏施氮肥,同时还应做好玉米螟等害虫的防治,减少机械损伤,从而有效降低玉米瘤黑粉病的发生。

猜你喜欢

黑粉黑粉病抗病
我国小麦基因组编辑抗病育种取得突破
浅析玉米黑粉病的防治技术要点
bZIP转录因子在植物激素介导的抗病抗逆途径中的作用
论玉米黑粉病的防治
来呀,互相伤害呀!
黑粉虫的习性与饲养
伊犁地区制种玉米瘤黑粉病的发生与防治
北疆制种玉米瘤黑粉病的发生与防治
番茄果实感染灰霉病过程中H2O2的抗病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