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学为中心:指向高阶思维发展的学程建构探索

2024-01-07黄华萍黄佳涵

语文世界(教师版) 2023年12期
关键词:学程高阶建构

黄华萍 黄佳涵

2022年4月,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及课程标准正式颁发,对课堂的教学形态产生了深刻影响。新课程方案倡导创设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环境,凸显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满足学生多样化学习需求。要求变革育人方式,突出实践,倡导“做中学”“用中学”“创中学”。这就要求教师进一步确立“让儿童站在课程中央”的教育理念,构筑让学习真正发生的“学程”。

所谓的学程,指的是“学习发生的过程”。它实现课堂从“以教为中心”向“以学为中心”的转型,从“知识灌输”向“主动建构”转变,促进学生更有效、更有深度的学习,在创新、创造的过程中增长智慧。而指向高阶思维发展的小学语文学程建构,则是从学生成长和现实生活需求的角度组建各类知识、素材,让学生在真实情境、任务群的驱动下,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等方式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真正的问题解决中实现自我和伙伴的共同发展,进而形成高阶思维,以培养学生适应未来社会发展需求的核心素养。

一、追根溯源——探寻学程建构的关键核心

指向高阶思维发展的学程建构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思想,如何构建?实施的关键要素又有哪些呢?

(一)坚持三个创新

1.视角的创新。以往教学更多关注教师的“教”,教什么以及如何教,学程建构需摒弃教师立场、内容立场,转向学生立场,让学习真正的发生。以往教学更多关注对数学、物理等逻辑类学科思维能力的培养,我们的研究转向在创设的真实问题情境和任务群中,在语文学科上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迁移创新、创意想象等高阶思维能力。

2.内容和重点的创新。深化课程改革从方案做起:从“教案”到“学程方案”,从期望学生学会什么出发,设计并展示学生何以学会的过程。改变苏联教育学家凯洛夫的“五步教学法”,即“复习—引入—讲解—总结—练习”,构筑“独学—共学—研学—拓学”真实有效的学习过程。

3.过程、方式的创新。在研究过程中,立足课堂转型,以资源库、学习单为支架,构建真实的学习情境,在任务驱动下采用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现实世界中的实际问题,进而培养高阶思维。在充分课例研究基础上,梳理总结得出研究结论,并形成学生高阶思维发展的样态。

(二)厘清五大要素

1.生活化内容。以往我们的教学更多关注学科知识,而忽视了人的发展,很大的原因是教材的呈现方式、体系是基于学科逻辑、知识体系。随着2022年版新课标的出台,教师应站稳学生立场,基于核心素养目标,实现从学科逻辑到更多关注生活逻辑的转向,即打破学科逻辑,将教学与学生所处的世界、生活相勾连,从学生成长和现实生活需求的角度组建各类知识。

2.真实性情境。教学设计中要创设含有真实事件或真实问题的情境,学生在探究事件或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自主地理解知识、建构意义。情境教学中的事件要基于现实,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特级教师薛法根认为情境设计的真实需要体现:①现实的真实——真人真事;②可能的真实——换位体验;③虚拟的真实——角色代入。

3.高质量问题。问题是课堂教学的核心和动力。坚持把问题作为思维主线,在课堂上构建思维场。每堂课都要以问题开始,按问题展开,以问题终结,用问题来激发高阶思维。问题要有“挑战性”“开放性”,有思维的价值,使学生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训练高阶思维。

4.多元化活动。学习活动体现课程的综合性、实践性,把学生从被动接受性学习和机械操练中解放出来,让学生在“做事情”中“學习”。通过一系列的活动设计,围绕活动的六要素,即目标、角色、对象、时空、表现和结果。让学生在活动任务的驱动下,成为问题情境中的角色,激发学生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引导学生开展分析、评价和创造等思维活动,采用小组合作、角色扮演、项目研究、模拟决策、问题求解等活动方式,帮助学生自主建构和共同建构,从而有效推动学生高阶思维的发展。

5.全程式评价。指向高阶思维培养的小学学程建构的评价体系,要以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为主要思想依据,重点落实“三个转变”,促进“三个发展”,并将评价贯穿教学的全过程,实现学生核心素养的综合发展,从而促进其全面发展。

二、追述实践——培养高阶思维的模式构建

打破传统课堂原有的“复习—导入—新授—巩固—作业”模式,重构高阶思维导向下的小学语文学程一般模式:预学—共学—研学—拓学。

预学:学生借助资源库或运用预习单进行自主性学习,带着学习准备或问题进课堂,明确本节课要学的内容,做到“心中有数”,全面提升学习起点,把有限的课堂时间用来学习关键性知识,解决核心任务。

共学:以2—4个任务驱动为学习引擎,让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

研学:聚焦核心目标和问题,习得方法策略,提升能力和素养,实现自我和伙伴共同建构。

拓学:利用“拓学单”检测学习效果,学生反思课堂所学内容,对自己的学习进行自我诊断,并将知识迁移运用,从而“温故知新,学以致用”。

在建构的问题情境或任务群的课堂形态中,教师把课堂还给学生,把学习过程交给学生。学生通过这样的方式,把学习知识、掌握技能、发展思维、解决问题能力作为每一节课的目标,实现自我建构活动,在此过程中呈现出自主实践性和合作性以及高阶思维的发展性。

下面我们以一个课例来进行详细阐述。《记金华的双龙洞》是叶圣陶先生写的一篇游记。记叙了叶先生游览金华双龙洞的全过程。文章没有使用华丽语言,但采用移步换景的方法,描写了沿途所见的美景,且抓住了景物特点,表达了作者对祖国锦绣河山的无限热爱之情,让人读来真实可感。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了解课文按一定顺序写景物的方法。

课前预学:课前学生结合资源包,进行自主性预学,主要是朗读课文,了解作家信息,浏览双龙洞的图片、资料,学习生字新词等,同时带着学习准备或问题进课堂。课上教师针对预学内容进行反馈。(1)在学习包中,你们自主学习到了什么?(2)交流线上已经完成的一份生字新词的预学小闯关,根据后台统计数据,对易错字和重点字词加以指导。如“盘曲”“孔隙”“蜿蜒”等词的读音,“突兀森郁”的意思及“臀”字的部首等。

课中共学和研学板块,主要是通过3—4个任务来驱动的。

任务一:回顾旅行经历,引发冲突。让学生回顾自己印象深刻的一次旅行经历,绘制自己的旅行导图。课上请同学按顺序介绍旅行的经历,绝大部分学生用先、再、然后、最后来介绍,显得比较生硬。此时教师追问:有没有办法能把自己的旅行经历介绍得既清楚,又自然呢?今天,我们就要一起向课文学方法,走进叶圣陶先生的文章——《记金华的双龙洞》。

任务二:借助图式支架,厘清游踪。既然本文是游记,就得先了解作者的游踪,也就是作者的旅游路线。教师出示具体学习要求:(1)读一读:默读课文,画出表明作者旅游路线的关键词句;(2)画一画:小组合作,选择思维导图或者简笔画的形式画一画作者的游览路线图;(3)说一说:小组交流,借助课文内容,说说你画的游览路线图。学生通过读、画、说厘清了作者游览金华双龙洞的路线,即路上——洞口——外洞——孔隙——内洞——出洞。

任务三:紧抓语文要素,聚焦写法。作者由一个地点到另一个地点,他又是怎样巧妙地说清楚他的旅游路线的呢?让学生在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教师相机把学生提到的内容列在了黑板上。(见表1)接下来进入到最重要的第三个学习任务:读读这些句子,你有什么发现?作者是怎样清楚地介绍了自己的游踪呢?进而来落实语文要素。

学生通过观察、分析、比较以及对话交流、思维碰撞,发现了作者写游览顺序的表达密码:作者用动作的词来转移,用数据来说明路程,用表示方位的词来指路,还点明景物的特点。(见表2)而不是像同学们开始那样“用先来到哪里,接着来到哪里,然后又到了哪里,最后到了哪里”进行介绍。而且作者是边走边看的,一边游览一边记录,随着游览地点的变化,所见的景物也在变化。这样的写作方法就叫作——移步换景。

任务四:完善原有表达,迁移运用。在学生掌握方法的基础上,及时巩固。回顾上课伊始,学生结合画的旅行图介绍旅行经历这一环节,要求修改、完善。(1)改一改:用上今天学习的方法,改一改你的旅游经历。(2)說一说:小组交流,试着再说一说你的旅游经历。

课后拓学,教师布置作业,以小导游的身份完成练习:(1)画一画:同桌合作,为植物园设计参观路线,画一画推荐路线图;(2)说一说:同桌交流,用上今天学习的方法,说说你画的游览路线图。

回顾本课教学:上课伊始,教师先基于学生旅行经历的真实生活,引导学生回忆表达,既契合本课游记内容,又引发认知冲突,为下文学习埋下伏笔,学生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中开始思索探究,开启了真学习。接下来学生借助思维导图和路线图,合作共学,厘清了《记金华的双龙洞》的游览路线,让思维可见,是真发现。然后围绕核心问题,紧扣语文要素,作者是如何写清游踪的呢?是不是采用的我们以往的方法呢?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聚焦这一高质量问题合作共研,通过深层次的多维互动,保证每一个学生都在发生真实的学习,促进生生、师生之间思想交锋碰撞,智慧生成,从而深刻领会叶圣陶先生的写作秘妙,是真研究。把这些研究所得归整起来,学生就在头脑中建构了“如何移步换景,清楚地介绍自己的游踪”的方法体系,继而形成了结构化的知识。最后迁移创新,为植物园设计路线,并以小导游的身份来介绍游览路线图。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分析、比较、综合、运用、创造,催生了高阶思维的发展。

指向高阶思维发展的学程建构探索,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为指向,组建生活化内容,创设真实性情境,聚焦高质量问题,开展多元化活动,形成结构化认知,贯穿全程性评价,形成以学为中心的课堂结构与样态,促进教与学方式变革,达成学科育人和提升教师专业素养的教学改革总目标。

[本文为江苏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1年度课题“指向高阶思维发展的小学语文学程建构的研究”(XC-b/2021/03)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黄华萍,江苏省常州市新北区魏村中心小学语文教师;黄佳涵,江苏省宜兴市经开区实验小学语文教师。

猜你喜欢

学程高阶建构
消解、建构以及新的可能——阿来文学创作论
有限图上高阶Yamabe型方程的非平凡解
高阶各向异性Cahn-Hilliard-Navier-Stokes系统的弱解
残酷青春中的自我建构和救赎
滚动轴承寿命高阶计算与应用
普通高中个性化学程和学分管理研究
一类完整Coriolis力作用下的高阶非线性Schrödinger方程的推导
建构游戏玩不够
紧抓十进制 建构数的认知体系——以《亿以内数的认识》例谈
实施“学程导航”模式,促进学生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