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化传承 弦歌不辍

2024-01-07裴亚男

作文周刊(中考版) 2023年46期
关键词:家国文物中华

裴亚男

热点聚焦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近期,国漫《长安三万里》吹来一股“大唐文化”之风,带领我们走进璀璨大唐,在诗歌中、在历史中感受中国人的家国情怀、理想信念、友谊真情。

传承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延续的桥梁。历史源于一代代人的书写,沉淀出文化,闪耀着智慧。近年来,历史文化类电视节目的屡屡走红,让观众看到“历史原来这么有料”,透过影像化的展示、故事化的讲述,尘封的记忆被激活,历史的图景在人们心中铺展。“唤醒故宫的掌门人”单霁翔为了不让文物沉睡在库房里,不断地扩大游览面积,展出精美文物,让故宫的文物在保护和传承中实现创新发展。“敦煌女儿”樊锦诗把自己的青春和生命融入莫高窟保护、研究事业中,和她的团队利用数字技术,为每一座洞窟、每一幅壁画、每一尊彩塑建立数字档案,让莫高窟“容颜永驻”。国家图书馆古籍修复团队耐住寂寞,执着认真,敬畏纸张,曾修复敦煌遗书、《永乐大典》等一批重要文献,让破损的古籍重获新生。

纵深剖析

1.文化传承,坚定文化自信。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传承传统文化,首先要增强历史自觉,坚定文化自信。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文明史,近代以来一百七十多年的奋斗史,新中国七十多年的发展史,激荡着每一个中国人的心怀;那些精巧的技艺、浩瀚的典籍、睿智的思想,成为中国这艘巨轮前行的不竭动力。霍去病胸怀家国,留下“匈奴未破,何以家归”的吟唱;文天祥舍生取义,留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高歌;少年时期的周恩来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誓言……传统文化的滋养,奠定了中国人的精神底色。

2.文化传承,勇于开拓创新。

传统文化就像一个生命体,它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展现新的特色。创新,是让传统文化在当下保持源源不断的生机与活力的必然之举。从《中国诗词大会》到《经典咏流传》《典籍里的中国》,再到各地的博物馆一改过去的“严肃脸”,各种文物“萌萌哒”表情包闪现,近年来,优秀传统文化创新发展,焕发出新的活力。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性发展,是青年学生义不容辞的责任,我们要借助科技力量,开发更多的载体传播优秀传统文化,让中华传统文化“活起来”“走出去”。

任务驱动

中考作文命题紧密围绕“立德树人”的基本要求,引导中学生关注社会现实,关注社会热点,将个人的命运与国家、时代的发展紧密结合,引导青少年拥有人文情怀、人文积淀、家国担当,鼓励青少年坚定文化自信,勇于创新,做中华文化的践行者、传承者、推动者。

1.传承传统文化,应坚定文化自信,增强文化认同感。

一撇一捺,书写中国人的精神;一砖一瓦,构建中国人的气魄;一腔一调,体现中国人的情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中华民族打上了独有的精神烙印,从根本上塑造了中国人的精神气质、价值取向。传承传统文化,我们首先要增强文化认同感,了解并热爱传统文化。

2.传承传统文化,应勇于担当使命,作传统文化的推广者。

马面裙的爆火,向世人展示了中国传统服饰的精巧;冬奥会开幕式上的“二十四节气”倒计时,向世人展示了中国智慧;“天问”升空,“嫦娥”奔月,向世人诉说着中国式浪漫。作为青少年,我们更应该做传统文化的推广者,以中国人的视角讲述中国故事,传递文化精髓。

3.传承传统文化,要创新传播方式,让传统文化引领潮流。

《新神榜:杨戬》将敦煌飞天、水墨画等传统文化元素与飞船、空中快艇等科幻元素融合,用“东方朋克”风格赋予神话故事未来感;京剧演员果小菁通过网络短视频讲解京剧,展现京剧魅力;各地博物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让文物“复活”在荧屏之上……传承传统文化,青少年应利用科技力量,大胆创新,让人们更直观地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與魅力。

猜你喜欢

家国文物中华
文物的栖息之地
家国两相依
文物的逝去
文物超有料
家国情怀
但为家国 无问西东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
A Study of the Feminism in Mary Shelly`s Frankenste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