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粤港澳大湾区区域创新环境优化路径研究

2024-01-04吴迪陈权

商展经济 2023年24期
关键词:湾区粤港澳大湾

吴迪 陈权

(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 广东珠海 519090)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实施以来,粤港澳大湾区的经济和格局发生了重大改变。粤港澳大湾区作为国家战略的顶层设计,既有示范作用,也有引领作用。为了成为世界一流湾区和科技创新的核心湾区,大湾区利用区域优势,文化引领,加快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建设,推动战略性产业集群发展。同时,大湾区城市群在创新环境建设方面仍存在一些问题,还需更进一步优化,如产业基础和竞争力较薄弱、人才质量有待提升等,因此如何优化城市群功能建设成为首要解决的问题。

1 创新文化环境的优化路径研究

1.1 粤港澳大湾区区域创新文化环境建设的意义

文化先行,是国际上重要区域创新建设的首要内容,从各国的区域创新建设的实践经验来看,文化是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引擎和动力,把文化放在重要地位的原因是城市、经济的发展离不开人的创新意识,而蕴含在人才身上的能够转换成创新意识和创新产品的是精神文化,因此在各国提高区域经济发展动力时必定是文化先行的。本文在借鉴国内外区域创新活动经验的基础上,对粤港澳大湾区的特色区域创新文化建设进行研究。

1.2 粤港澳大湾区区域创新文化环境发展现状及对策

粤港澳大湾区包括九个珠三角城市和两个特别行政区,整体来看,特色区域文化是一国两制,政治体制不同,特色环境和多种制度下,必定蕴藏着文化交融问题。岭南文化是扎根于当地的原生性文化。由于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历史条件,岭南文化以农业文化和海洋文化为源头,在其发展过程中不断吸取和融汇中原文化和海外文化,逐渐形成了自身独有的特点。岭南文化具有务实、开放、兼容、创新的特点。近代,岭南由于历史原因,已成为中西方文化交流的重要桥梁和纽带,多种文化思潮交错而成今天开放多元的包容性文化。香港与澳门文化的基因还属于中华文化,其与岭南文化一脉相承,其特色将长期得到保留和发挥,并占据着主体地位。两个特别行政区在西方政治与法制文化的影响下,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风格与特点,即开放多元、中西交融。

移民文化是粤港澳大湾区又一个文化特色。移民文化代表了对新环境的开拓与探索,敢闯敢拼是新移民的底色。中国第六次移民浪潮让深圳从小渔村一跃成为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引擎。新移民怀着梦想和激情来到深圳,创新激情得到了极大释放,深圳成为最具包容性的城市,没有外来人的意识,只有对城市的热爱及对营商环境的满意。世界湾区建设中少不了移民的身影,旧金山湾区的硅谷,由原来的淘金城市变成硅谷,为旧金山湾区带来的是大量移民,除了带来经济的快速发展,更是带来了有开拓创新意识的移民。移民以追求经济利益为第一目的,经济实力的提升依赖于创新,更快更强的创新活动才能让移民感受到可实现的美好的未来。

第三个文化特色是国际文化。海外留学归来的高科技人才,既有中国文化底色,又有国际文化视野。多元文化的交叉性,让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在创新方面有了新的增长空间。因为国际文化的学习和生活背景,他们看待问题具有前瞻性、独特性和挑战性。文化包容是粤港澳大湾区快速发展的文化基础。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不能只追随其他湾区的脚步,更要挖掘大湾区独特的竞争力。

2 知识创新环境的优化路径研究

2.1 知识创新对粤港澳大湾区区域创新发展的意义

科技创新是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的原动力,知识创新是科技创新的基础。目前,大湾区在知识创新领域还存在短板,如湾区内的世界100强大学少、世界500强少,知识创新力量薄弱,以旧金山湾区为例,其被称为世界上最重要的高科技研发中心,以科技力量强势而闻名,湾区内不仅有谷歌、苹果、Facebook、惠普、特斯拉等知名企业,还有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等34所公立大学和斯坦福大学等49所私立大学,高校在校学生60多万,其知识创新能力非常强劲。

2.2 粤港澳大湾区知识创新环境发展的现状

2.2.1 粤港澳大湾区内大学的世界排名情况

软科世界大学学术排名主要考察教师发表论文和获奖情况,与论文相关的指标占据总权重的40%,因此作为相关区域知识创新能力的体现。在最新软科2023年世界大学学术排名中,来自粤港澳大湾区的大学共有24所上榜,排名前十的大学分别是中山大学、香港大学、香港城市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南方科技大学、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大学、香港理工大学、暨南大学、广东工业大学。中山大学世界排名73,香港大学排名88,与世界三大湾区内的大学相比排名较低,湾区内城市间的学术水平质量不一,有待进一步提升,同时可以看到大湾区每个城市上榜的大学情况,广州(10所)、香港(7所)、深圳(3所)、澳门(2所)成为粤港澳大湾区知识创新能力高地。整合教育资源,推进人才基地建设,引入国际知名院校,扩大大湾区的教育影响力,吸引高科技人才汇聚。

2.2.2 粤港澳大湾区人才储备与产业定位

2021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提出了“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的战略目标。人才是科技创新的根本,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始终离不开人才高地建设,未来大湾区的竞争力还是人才的角力,大湾区的发展取决于人才储备,而储备人才的类型与湾区的产业定位密切相关。以旧金山湾区为例,由于早期和后期的产业定位不同,人才需求有较大差异。初期产业是轻重工业并举,如汽车、石化等,轻工业转型后以生产配送为主,人才需求是技术工人,后期则是高新技术产业为主,人才需求是高科技人才。旧金山湾区抓住了信息技术产业发展的机遇,利用斯坦福大学等20多所世界知名高校的丰富人才资源,实现了硅谷的崛起。随着后工业化时代的发展,高校成立的高技术产业园区迅速占领了科技制高点,为硅谷成为世界科技中心贡献了很大力量。粤港澳大湾区可借鉴的是首先确定湾区的产业定位,然后才是人才储备。未来大湾区的产业定位是数字化产业,围绕数字化产业发展,人才储备集中在技术型人才、高科技领域、交叉学科等方面。

2.3 粤港澳大湾区区域知识创新环境发展的路径

知识不等于数据,知识是经过加工的数据,因此形成知识是困难的,它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如人的因素、共享方式、共享内容等。对于创新企业会更困难,原因在于创新企业发展的基础是技术、知识等隐性因素,这些因素大多存在于人的头脑中,其知识本身不易于交流和共享,如果竞争激烈更加不利于知识共享,知识产权保护的作用就会凸显。2021年,粤港澳大湾区高校专利公开量共计38785件,包括中国专利36591件,港澳台专利107件。其中,中国专利包括发明专利27614件,其中发明授权10021件、实用新型7276件、外观设计1701件,各城市高校生专利校均数据如图1所示。

图1 粤港澳大湾区各城市高校专利校均数据

以上数据表明,深圳高校的专利数量明显,主要源于部分高校在深圳设立有分校或研究生院,还有产学研基地等,因此专利数提升较快;广州高校众多,其专利数较多也在情理之中;佛山只在深圳之下,领先于其他城市,主要原因是佛山的高校聚焦于科技创新和当地龙头产业项目,围绕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以市场为导向,与企业产学研深度融合,促进科技成果应用转化,所以专利数节节攀升,这也是其他城市需要学习的地方尽可能实现科技成果转化,这是知识共享的有效渠道。从空间分布情况来看,广州、深圳、佛山、东莞、中山和香港高校的专利转让及许可数量相对较多,但均以专利转让为主。

3 粤港澳大湾区人口环境的优化路径

截至2020年12月,粤港澳大湾区的人口为8617万,这样的人口规模与大湾区的发展定位和产业定位是匹配的,足以担负起大湾区城市群的建设。但人口分布、人口密度等数据需要再优化。与硅谷崛起时的人口分布相比,其人口快速增长,在空间分布上更为分散和均质化,人口的均匀分布,意味着人才向着有需要的地方流动,而不是无序流动,所以带来了区域发展的相对平衡。反观粤港澳大湾区的人口情况,显然湾区内各城市之间人口分布不均衡,人口最多的城市是广州市,因为其是省会城市,资源聚集能力强,是人口流动的首选。深圳市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人口数量紧随广州之后,在11个城市中,3个城市的人口是千万级以上的,除了澳门其余都是百万人口级别的城市。从中可以看出,人口流向城市的特点是资源集聚多、城市文化深、科技创新强、交通便利。资源多和有政策扶持的城市更具吸引力。

表1 2012—2022年粤港澳大湾区各城市人口变化

从粤港澳大湾区10年人口变化情况来看,人口增幅较大的城市是广州、深圳和珠海,增幅大的原因是加大了对高端人才的引进,广州和深圳是粤港澳大湾区的创新动力所在,高端人才的引进加强了大湾区的科技竞争力,引入人才的效果也是显著的,有效助推大湾区的创新实力。珠海为了打造未来科技城,实现产业强市的目标,吸引海内外知名高校的精英人才落户珠海,实现人口的大幅增长必然给城市发展带来新机遇。香港、江门和肇庆的人口增长幅度均在一位数,低人口增幅会让城市缺乏活力,创新活力不强,表明人才吸引力在下降。东莞、佛山、惠州和中山人口增幅也在小幅上涨,这四个城市在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中属于中坚力量,高端人才的数量多少决定了城市群发展的快慢。粤港澳大湾区未来将充分发挥中心城市的集聚效应,结合产业布局及发展,尤其是先进制造业,不断吸引高端人才流入。

4 粤港澳大湾区产业集群环境的优化路径

4.1 产业集群对粤港澳大湾区创新发展的意义

产业集群的概念是由美国迈克·波特在1990年提出的,它是从竞争力的角度分析产业集群存在的重要性。集群效应的本质是在不同空间获取资源和要素,在统一的运输体系下降低交易成本、提高效率,从而创造出有利于市场的竞争优势。产业集群发展到今天,不仅实现了跨空间竞争优势的集中,还推动了城市群的发展和繁荣。纵览世界四大经济湾区,都是地处平原,濒临海洋,依托航运的便利,建设优良的港口。优越的地理位置优势成为城市发展的基础,而产业集群正是在这样的空间效应下才逐渐发展起来的。粤港澳大湾区位于珠江口,濒临南海,在珠江的冲积作用下形成了珠江三角洲平原,地形平坦,土地肥沃,航运便利,河口地区拥有很多优良港口,有利于城市群的建设和工业的发展。

4.2 粤港澳大湾区产业集群创新发展路径研究

粤港澳大湾区城市集群建设不断壮大,桥梁、铁路等基础设施建设为打造粤港澳大湾区一小时生活圈提供了可能,也有力增强了城市群之间的高效沟通与发展。根据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蓝图,结合目前湾区内产业结构和产业规模的情况,未来城市群融合的发展趋势是充分利用产业集群优势,扩大产业规模,提高产业效能,坚定走高端城市群的发展方向。广州、深圳发挥核心主导优势,提升高端科技创新能力,对其他湾区城市起到辐射作用,合作意识强;佛山和东莞,做好制造业的升级改造,一手抓高质量生产,一手抓生态文明建设,为粤港澳大湾区高端制造打下基础;珠海要培育壮大航空航天产业、生物制药、数智化产业等,为珠澳合作提供便利条件;中山对接全球产业链;江门、肇庆发挥资源优势,做好产业优化和平台建设,粤九市着力加强在数字贸易、离岸贸易等新兴业态模式的推进,香港则在突出优势方面更进一步,占据世界湾区建设的核心地位,借助人工智能和数字化产业为粤港澳大湾区提供技术和资金等方面的支持。澳门加紧围绕粤港澳大湾区的整体建设发展目标开拓新领域、新业态,推进与其他湾区城市协同发展。

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依赖于产业集群的发展,产业集群的发展需要深入开发产品市场,把集中发展的产业做大做强,争取成为某个产业的专业市场,如深圳新能源汽车产业,整车研发生产企业达十余家,专业市场形成后可以带动相关产品及市场的开发,如动力电池、电机、电控、整车、配套设施等相关领域的完整产业链的覆盖,而且专业市场的发展还为产业集群提供了产品交易市场大数据平台、物流服务平台等,为产业集群的进一步扩大提供了条件。

猜你喜欢

湾区粤港澳大湾
大咖论道:大湾区超级“极点”强势崛起!
湾区一起潮:时代中国深耕湾区22载 与湾区共成长
擎动湾区制高点,耦合前海价值圈!
大湾区城市大洗牌
李万雄:湾区引擎,空港之芯
广州南拓 发现湾区新机遇
大湾区的爱情故事
编读往来
首届粤港澳大湾区工艺美术博览会开幕
摁下粤港澳大湾区“加速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