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业科技论文“材料与方法”模块科学性的编辑鉴审策略 *

2024-01-04张梅翁志辉

出版与印刷 2023年4期
关键词:科技期刊论文模块

张梅 翁志辉

随着各项推动我国科技期刊繁荣发展的政策措施出台和落实,“提升编辑策划与把关能力”成为我国科技期刊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前提。[1]在科技论文评审中,同行评议与编辑鉴审是科技论文质量评价的两个重要方面,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作为同行评议的重要补充,编辑对科技论文的鉴定与审定是把好科技期刊质量关的重要环节。编辑准确鉴定科技论文的价值并通过编辑加工审定提升科技论文质量的能力是一项重要的编辑专业技能,是推动我国科技期刊高质量发展、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重要保障。

科技论文的基本要素包括创新性、科学性、实用性和可读性等四个方面。其中,科学性作为科技论文最基本的要素,是论文的固有属性。[2]农业科技论文正文部分主要包括“引言”“材料与方法”“结果”“讨论”“结论”等模块,其中“材料与方法”模块是对试验过程的客观描述,是文章立论的依据,是判断论文科学性的前提。国际上高质量的SCI 收录期刊对科技论文“材料与方法”模块的写作规范普遍有严格要求,其论文写作框架结构较为完善。[3]我国医学类科技期刊对“材料与方法”模块的写作及审查要求较为清晰明确,涉及该模块写作规范的研讨也多集中在医学类科技期刊。[4—5]农业科学与医学同属生命科学领域,有着相似的研究要素,与医学相比,农业科学的研究对象更加复杂,研究方法更加丰富,研究环境更加多元,因此其论文“材料与方法”模块的写作更加需要严格要求与规范,以体现论文整体的学术水平。然而,笔者在工作实践中发现,农业科技论文“材料与方法”模块往往是文章中存在错误最多的模块。由于不少作者对“材料与方法”模块写作的理解不够充分,审稿专家更注重论文的研究意义和创新性,容易忽视“材料与方法”模块叙述中的细节问题,[6]编辑对该模块的审查也以外审专家意见为主,深度审改意识较为薄弱。上述因素导致“材料与方法”模块成为形式规范问题的多发地带,影响论文内容质量。就科技论文写作规范的研究而言,鲜见涉及农业科技论文“材料与方法”模块内容与形式规范的系统研究报道。因此,有必要就农业科技论文“材料与方法”模块的学术性和规范性进行深入探讨,提出相应的编辑鉴审策略,以引导农业科技期刊编辑重视“材料与方法”模块的科学性要求,并切实加强对该模块的审编校把关,不断提高农业科技期刊的整体学术质量与编辑水平。

一、“材料与方法”模块科学性的基本要素

农业科技论文“材料与方法”模块描述的内容包罗万象,具体内容因研究领域、范围、主题等的不同而存在差别。通过规范写作可以保证其科学性,基本要素包括先进性、系统性、代表性、真实性、伦理性等。

1.先进性

方法的先进性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试验思路的先进性、独特性;第二,试验方法本身的前沿性、新颖性;第三,取材与试验手段相较于以往研究具有更为突出的系统性、全面性和深入性。

2.系统性

系统性是指材料与方法完整、统一,具体包括材料选择、地点选择、时间跨度、取样部位、仪器药品、处理设置、指标测定依据、数据分析等方面。

3.代表性

有代表性的试验点设置,需要综合考虑农业生产中作物、微生物、土壤的相互作用,以及对于自然因素(如光、温、湿、气、病、虫等)、栽培条件(如耕作方式、肥料、水分、生长素、农药、除草剂等)等的控制;[7]14要求试验过程中保持唯一变量,或者多处理试验中保持除设置变量以外的其他影响因素的一致性,以及保持测定指标与试验处理的匹配度;取样分析要求随机、多点、足够的样本量,并需考虑边际效应的影响。

4.真实性

材料与方法的真实性要求作者切实开展并多次测验所应用的试验方法,分析试验过程中的难点、要点,尤其是一些关键细节。

5.伦理性

伦理性包括环境伦理与生命伦理等方面。环境伦理要求建立与可持续发展相适应的现代环境伦理价值观,倡导人类对待环境的伦理责任。[8]在农业试验中,要高度重视环境保护,所采用的试验方法与手段不可对土壤、水体等生态环境造成不可逆的危害。生命伦理要求农业试验重视对试验动物生命元素、基因编辑、生育控制等的合理化、人性化处理,预设可能引起的伦理学争议并尽量避免。

二、“材料与方法”模块常见科学性问题

农业科技论文“材料与方法”模块的常见科学性问题主要体现在学术性和规范性两个方面。学术性问题是指从学术研究的角度进行鉴审时发现的问题,规范性问题是指从学术论文写作的角度进行鉴审时发现的问题。

1.学术性问题

(1)材料来源交代不清

试验材料是农业科学试验的基础。试验材料的来源不清,则无法明确试验结果的合理性。比如,涉及种质鉴定的文章要明确材料的亲缘关系,以一篇涉及文心兰杂交后代分子标记鉴定的来稿为例,作者以文心兰两个品种及其40 多个杂交后代株系为材料,但只说明了两个品种的名称而未交代品种间的亲缘关系,则不能确定是种间杂交还是种内杂交,而这两种情况对结果的讨论有实质性影响。涉及作物育种的文章,要详细介绍育种过程,包括亲本来源和后代分离情况。涉及肥效试验的文章一般要求交代土壤基础条件与养分含量背景值、参试肥料的组分构成及含量。涉及动物营养试验的文章需要交代具体的品种、性别、日龄、体重、养殖条件、饲养条件等。上述内容如果作者未予明确或者交代要素不全,需要及时返修充实。

(2)试验处理设置不当

开展农业科学研究要坚持生态理念。试验处理方法需要考虑生态效益、环境伦理等诸多因素。如一篇关于作物重金属富集研究的文章,其试验处理直接在大田中进行,而不是采用盆栽试验,可能会造成农田的重金属污染;又如一篇涉及施用沼肥对水稻产量影响的文章,其猪场的沼液未经无害化处理或未通过污染物(重金属、抗生素)检测就直接还田,存在损害水稻生长环境的风险。上述两篇文章由于作者没有考虑到生态环境安全因素,处理方法存在原则性错误,无法修改补充,只能作退稿处理。

对照设置不合理也是农业科技论文中的常见错误。设置的对照往往容易忽略试验过程中自然环境、植物自身生长等的影响。在一篇研究高温胁迫下不同生长阶段草坪草的响应特性的来稿中,作者将高温处理前的草坪草特性作为对照,忽略了植物自身生长的影响,而正确的对照应为常温条件下同一生长阶段的草坪草。动物试验中也存在类似的问题,即对照需要考虑动物本身生长发育的影响。对照设置不合理的来稿,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如有保留原始处理样品),可以要求作者补测对照数据,否则只能退稿。

(3)取样方法不科学

农业研究易受自然环境影响,因此,凡是试验中涉及的会影响结果的材料与方法都要交代清楚,否则就会影响研究结果的可靠性。具体来看,取样方法不科学主要有三种情况。第一,取样数量、时间、地点缺乏代表性。在研究物种一般特性或总结规律性结果的试验中,样本量需要足够大且有代表性;取样时间间隔需要合理,如多年生牧草的土壤改良效果一般需要观测牧草种植2~3 年后的指标,短期内很难有效果;取样点要有代表性,要能表征某一群体、某一物种或者是某一区域范围,如分析福建省土壤养分及重金属特征,样地分布应能代表福建省。第二,生物学重复设置不合理,甚至没有生物学重复。统计学意义上的重复是指同一处理种植的小区数。[7]17如果作者将同一个处理小区取的3 份样品或者同一处理中不同取样点样品混匀后分成的3 份样品又或者同一个样品测定3 次的值作为生物学重复,那么完全没有生物学重复的意义。第三,选用的样品不合理。比如:测定作物品质指标时选用的不是鲜样,而是干样;进行鸡不同发育阶段的基因表达分析时,选择的鸡胚却已发育成形。

取样的合理性可以结合专业要求、审稿意见进行判断。有明显缺陷的可要求作者补充、修改;确实无法补充、修改的,可以适当调整研究主题范围,修改文章题名;而有实质性错误的,因会影响研究结果与结论的科学性,则应予以退稿。

(4)试验方法错误或过时

现代农业科学研究越来越多地涉及食品科学领域,而从事传统农作物育种栽培的科研人员,在食品检测技术和标准方面的专业知识储备常有不足,在开展作物品质、营养评价试验时,可能会使用错误的方法或过时的标准。比如维生素C 含量测定中,有测定总量维生素C 和还原型维生素C 两种方法,只有还原型维生素C 才有生理功效。曾有作者分不清维生素C 的概念,对选育的辣椒新品种采用2,4-二硝基苯肼法测定总量维生素C,并与前人采用2,6-二氯靛酚滴定法测定传统辣椒品种的还原型维生素C 的结果进行比较,认为其选育的辣椒新品种的维生素C 含量增加了一倍,此结论显然是错误的。又如一篇有关不同原料对藏茶品质与香气影响的文章,作者采用了当时已废止使用的《茶叶感官审评方法》(GB/T 23776—2009),而不是新发布的《茶叶感官审评方法》(GB/T 23776—2018),而藏茶属于紧压茶类,在新发布的国家标准中对紧压茶的评审因子权重系数做了实质性的修改,[9]采用旧标准分析的结果会产生较大的偏差。

(5)统计学方法错误

统计学方法是农业科技论文中最容易出错的环节,由于作者统计学方法掌握不全面、外审专家审查不到位等因素,导致错误率极高。具体来看,统计学方法错误主要有三种情况。第一,不同统计学分析软件的显著性分析结果呈现方式不同,而有的作者没有完全理解SPSS 等软件的分析结果,其论文中显著性分析的字母标注不是按照数据从大到小的顺序依次标注,而是按照处理顺序标注。第二,数据标准化处理同样是作者容易忽略的环节。笔者曾发现一篇文章中的数据非常接近,分析结果却呈显著差异,和作者沟通后,获得原始数据重新分析,发现作者未对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导致结果异常。第三,最小显著差数法(least significant difference,英文缩写LSD)和最小显著极差法(least significant ranges,英文缩写LSR)两种方法的使用场合易被混淆。前者用于各处理组与对照组间的两两比较,用“*”“**”表示差异,后者用于各处理组(含对照组)之间的多重比较,用大小写字母表示差异。

对于统计学方法应用错误的,应向作者了解详细的统计学分析过程,帮助作者找出其中的错误环节;改正后,需结合正确的显著性分析结果重新梳理文章结果和结论。

2.规范性问题

(1)层级标题逻辑混乱

在“材料与方法”模块中,“材料”与“方法”二者是并列关系;“方法”的下一级各标题,一般为并列关系,若按试验先后顺序进行描述且后续试验须在前述试验完成后开展,则为递进关系。有的作者不分主次,导致各层级标题逻辑混乱。比如,“材料与方法”模块对试验方法的描述不完整,而在“结果与分析”模块再次复述或补充描述试验方法,导致条理散乱;又如,“结果与分析”模块中的层次标题与“材料与方法”模块中的顺序无法对应,前后倒置;再如,要么在“材料与方法”模块中交代了测定的指标与方法而“结果”部分未呈现相应的结果数据,要么在“结果”部分出现相关指标数据但“材料与方法”模块中没有说明相对应的方法。对于上述问题,编辑需要提醒作者进行梳理调整、弥补疏漏,使之层次分明、条理清晰、前后呼应。

(2)内容详略不当

“材料与方法”模块的写作应详略得当,不可过简或过繁。“材料与方法”模块容易出现过于简略的问题。比如为了避免学术不端检测重复,有些作者将“材料与方法”模块完全省略,只标注参考文献,破坏了文章的学术完整性,给读者的阅读造成很大的障碍。有的文章只提供了试验测定方法的标准名称和文献来源,但没有明确采用的是标准中的哪一种方法。比如《植物中游离氨基酸的测定》(GB/T 30987—2020)包括全自动氨基酸分析仪法、高效液相色谱仪法和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三种方法,作者应写明自己采用的具体方法。“材料与方法”模块也容易出现过于繁琐的问题。比如将试验中简单的离心过程描述成“先将离心管放入离心机,然后在4 ℃离心机中按转速12 000g的速度下离心15 min,取出离心管,小心地吸取上层液体,将其转移至另一根干净的离心管中”。其实一句话即可说明清楚该过程:“将样品在4 ℃、12 000g条件下离心15 min,取上清液备用”,这既交代了所有的操作细节,又不至于语句冗长拖沓,徒增篇幅。

(3)术语符号不规范

农业科技论文的名词术语和符号公式要求规范得体,但在“材料与方法”模块中术语符号表达不规范情况非常普遍。术语符号的规范写作应注意三点。第一,试验材料名称要用规范的术语,并加上必要的学名。比如“结球甘蓝”不宜写作俗名“包菜”,植物组培的添加物应为“植物生长调节剂”而不能写作“植物激素”。第二,学术名词的符号要规范得体。比如生物体的代谢产物“超氧阴离子自由基”,不同期刊的表示方法五花八门,有“O2·—”“O2·—”“O2—·”“O2∸”“O2—·”“·O2”等多种,而规范的表示应为“·O2—”。[10]第三,“材料与方法”模块中涉及的物理量,凡是在国家标准中有的,应尽可能使用规范的斜体符号表示,少用中文名称。如A(面积)、m(质量)、V(体积)、X(含量)、c(浓度)、ρ(密度)、t(时间)、v(速度)等。不可自行编造不规范的量符号,涉及说明性文字的量,可使用量的正体下标或在括号后说明。第四,公式中的量的下标,属于定量的为正体下标,属于变量的为斜体下标,如“绿肥初始干物质量”表示为m0,“翻压t天的干物质量”表示为mt。编辑要在熟练掌握名词术语、量和单位等标准规范的基础上,将作者主观随意的表达一一订正。

三、“材料与方法”模块的编辑鉴审策略

为了更好提升农业科技期刊“材料与方法”模块的科学性,农业科技期刊编辑应在充分提升自身专业学术水平和编校业务能力的基础上,集合专家、作者等多方力量,完善“三审三校”环节中“材料与方法”的审查模式,力争准确、及时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恰当的鉴审策略。

1.厚实知识储备,提升审查能力

农业科技论文“材料与方法”模块中的差错具有多发性的特点,因此编辑应把该模块的审编校环节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倾注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这要求编辑具备广博的专业知识储备。第一,紧跟学科研究前沿,经常研读本专业具有一定研究深度的研究成果,对材料与方法的先进性具有初步的判断。第二,不断拓展自身知识储备,只有深度掌握农业科学常识,才能发现文章中有违常理的错误点,从而追溯到方法的科学性问题。第三,不仅要熟悉“量和单位”等出版标准规范,熟练掌握生物学、统计学的原理与方法,更要及时关注农业科学和食品科学领域国家标准、行业标准文件的出台并加强相应的知识更新,以有效审查论文材料方法的原则性、规范性错误。第四,注重培养自身逻辑思维能力,通过仔细审读文章题名、摘要,正文中“结果与分析”“讨论与结论”等其他模块,以及参考文献等内容,以捋清作者设计思路,追踪试验进程,全方位检查作者的试验方法是否完整合理,判断文章逻辑是否清晰,精确发现其中的细节错误和遗漏之处。第五,具备独立辨别是非和勇于质疑的能力,在初审时对“材料与方法”模块中存在关键科学性问题的稿件应果断直接退稿,以免给后续审稿流程徒增无效工作。

2.选择对口审稿专家,多维度学术把关

同行评议是对论文“材料与方法”模块进行学术把关的重点和关键。审稿专家往往对专业学科领域的试验材料和方法比较熟悉,能从专业角度指出作者写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大同行领域的审稿专家多注重文章材料与方法表达的规范性、完整性审查,而小同行领域的审稿专家更注重材料与方法内容的先进性、科学性和准确性;研究方向较为多元的审稿专家能多角度审查材料与方法内容的合理性,而研究方向较为集中精深的审稿专家能提出更深层次的专业意见。编辑需要根据文章的研究层次合理选择不同研究背景、年龄层次、研究方向的外审专家。对于交叉学科的论文,最好选择同为交叉学科领域的研究学者审稿,如果小同行领域内确实没有合适的审稿专家,可以考虑由多个相关领域的专家共同外审。通过多维度同行把关,尽最大可能减少稿件科学性问题评判的遗漏。

3.引导作者科学规范写作,减少差错率

在“材料与方法”模块的修改过程中,编辑可选择合适的沟通渠道,与作者就“材料与方法”模块的修改完善进行有效沟通,引导作者增强写作的科学意识、规范意识。一些较为复杂的修改意见,建议通过电话、QQ 或微信等通信工具或者当面与作者沟通,互动性强,也省时高效。在文章返修过程中,有的编辑为了减少与作者沟通的麻烦,往往利用文档批注简单复制专家审稿意见,对于格式规范方面的错误则自行修改而不反馈给作者。这一方面增加了编辑自身工作量,另一方面错失了和作者进行有效专业交流的机会。此外,可以向作者提供一些相关领域高质量文献作为参考,提示作者注意细节和专业规范表达。除第一作者外,编辑还应该充分调动文章其他作者,特别是通信作者的积极性,敦促其重视对文章“材料与方法”模块的审查,协同完成修改把关。

4.严格审查返修稿,确保修改内容的真实性

“材料与方法”模块中的信息是试验中已经完成的内容,修改难度很大,尤其是试验方案的错误。尽管很多研究人员养成了保留试验处理样品直至文章发表的习惯,分子设计领域的一些研究者还做到了长期保存试样甚至可以重新试验,但就农业大田试验而言,试验一旦完成,试验条件很难再复制。因此,如果要求作者补充原始条件、对照或增加相应试验处理等,作者通常需要一定的时间进行调整和完善。假如作者在短时间内对上述内容进行了补充修改,编辑需慎重审查其真实性。对于后续无法补充修改的试验设计方面的原则性错误,建议作者重新开展试验后再重新投稿。此外,编辑部应要求作者提供一份对应的“修改说明”,对“材料与方法”模块的修改方案进行详细说明,编辑可依照“修改说明”一一审查修改方案是否合理、到位、可行、真实,以确保论文的科学性。

四、结语

农业是第一产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随着我国农业科技现代化进程的持续推进,农业科技期刊与农业科技水平脱节的问题日益突出,提升农业科技期刊办刊质量已成为当前农业科技期刊编辑的迫切使命。在当前数字化出版浪潮冲击下,农业科技期刊编辑更应坚守“内容为王”的原则,踏踏实实做好期刊编辑工作,多角度、多层次进行科技论文科学性审鉴,严格把好农业科技论文质量关,真正发挥学术把关人作用,为我国世界一流农业科技期刊建设贡献力量。

猜你喜欢

科技期刊论文模块
科技期刊的分类
28通道收发处理模块设计
“选修3—3”模块的复习备考
科技期刊的分类
科技期刊”
科技期刊的分类
下期论文摘要预登
下期论文摘要预登
下期论文摘要预登
2013年5—12月最佳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