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追随幼儿,让游戏更加有戏

2024-01-03方春燕

文理导航 2024年3期

方春燕

【摘  要】我国著名的近现代教育家陈鹤琴先生说过:”小孩子是生来好动的,以游戏为生命的。”本文将以一线教师的角度和幼儿游戏案例,结合教师在与幼儿在游戏对话中的实践,讨论教师在实践中追随幼儿时,我们要如何获得观察,互动对话的品质并真实在游戏课程化中的实践从而促进幼儿的生长发展。

【关键词】游戏课程化;游戏链; 追随幼儿

随着游戏在幼儿发展中地位的不断提升,传统的幼儿园游戏模式出现了很多问题也在实践中显现出来。游戏课程化教育理念的提出,给当前存在的一些问题找到了良好的突破口。

王振宇教授指出,游戏课程化,可以促使幼儿在学习的过程中,以游戏为出发点,增加学习的积极性与乐趣,且通过教师和幼儿间构建不同类型的游戏活动,可以达到促进教师和幼儿间相互交流的目的。

游戏课程对于幼儿成长有重要作用,借助生活和游戏进行意义的转化。构成一个游戏链从游戏开始后有教师的参与,然后推进新游戏,然后又有教师的介入,再推进新游戏。在游戏过程中一定有教师的追随。如何追随幼儿的游戏,这时就需要教师的智慧,这些教师的智慧在潜移默化中有助于带动了幼儿在游戏活动的过程中不断成长,对于幼儿各方面能力的培养有重要作用。

幼儿对于外界事物保持有极高的灵敏度,幼儿的生命成长依照自己的大纲。幼儿的兴趣、内在需求、好奇心具有情境性、偶发性。幼儿的问题与需求教师需要随时接住。追随和发现幼儿也是教师自己获得滋养的过程。教师如何追随幼儿,如何形成师幼的共构呢?

一、确保幼儿可以自主选择游戏的时间

“游戏是令人愉快的,是幼儿自发的和自我驱动的互动活动。”在很长一段时间,集中教学 一直都是幼儿园活动组织的主要手段,幼儿园以教师集中组织教学为主,幼儿并没有自主选择游戏的权利与时间。他们只能在规定的时间段玩相应的游戏。自主性受到了很大程度的限制。幼儿属于游戏的主题,在进行游戏的过程中,其需要具备自主选择的权利。为促使游戏课程化理论可以更好地融入幼儿的日常学习和生活,在日常教学的过程中需要为幼儿提供自主选择游戏形式以及游戏内容的权利。“幼儿应当有自由游戏时间,这种游戏时间不能被‘教学’及其他教师直接指导的活动所替代。”

幼儿具备有活泼好动的天性,可以在任何时间开始活动,任何地点,他们在游戏中自主创造,他们喜欢游戏、热爱游戏,同时也擅长游戏。在游戏课程化理念的作用下,充分鼓励幼儿在日常学习活动的过程中自主开展游戏,做到游戏时间自由、玩法自由及游戏材料自由等,给予幼儿最大限度的自主游戏权利。在这样的一种自主游戏中,我们会发现,有时幼儿会投入到某种游戏情境中,他们被游戏情节所吸引,甚至把自己当成其中的角色完全代入。在游戏中,他们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无法自拔。这时他们需要时间支持,需要不被打断,这是他们的游戏权利。

例如中班案例“小蚂蚁”,游戏发生是一个幼儿在晨间自由游戏时间来在小木屋旁边发现了小蚂蚁,很快围了一大圈地的幼儿子,大家议论纷纷。不一会儿,收玩具的音乐响起来了,大家还在看着爬来爬去的蚂蚁,不舍得离开。教师也观察到了,允许幼儿多观察了好一会儿,还由此引发幼儿讨论和思考,为什么蚂蚁现在忙着搬家呢?在游戏的第一个生长点中,幼儿模仿蚂蚁搬家拿着小球传递,你传给我,我传给你,大的小球两个人一起搬,又来一个幼儿说,我们在那边发现了更多的食物,于是游戏又生发出新的生长点:小蚂蚁会说话吗?它们是怎么传递信息的?于是孩子和家长一起收集资料,在区域用不同的材料做觸角,又开始扮演起小蚂蚁来。小蚂蚁爬那么远,认得回家的路吗?这是一个孩子在家里忽然思考的问题,在饭后就跟其他幼儿讨论起来了,所以在游戏生长点三“蚂蚁认路”过程中,幼儿给小蚂蚁捣乱了,故意把小蚂蚁带来其他的路线,观察它会不会找到原来的路,这个可是需要一定的观察时间。但是却有不少幼儿坚持观察了很久,还讨论了不同的原因。幼儿的讨率将游戏推入新的生长点,了解到了小蚂蚁群中的分工,认识的工蚁和兵蚁,还有蚁后,再次把游戏升级到寻找不同的蚂蚁。由此形成了以“蚂蚁”为中心的“游戏链”。因为幼儿的游戏得到支持,他们有权利管理自己的游戏所以游戏在幼儿自主中得到一种自主拓展和延伸。

二、善于观察,捕捉生长点

游戏课程化的关键是幼儿教师的有效观察,同时观察更是促进幼儿发展的基础。每个教师都应拥有观察能力这个重要的专业素养。观察不只是简单地看,它需要足够的理论的支持,并在实践中不断提升。

在游戏课程化中。幼儿为主体的游戏教师并不是什么也不做,而是要更加敏锐地去发现。游戏中,教师必须站在幼儿的角度观察幼儿的游戏,分析游戏中,幼儿间的社会交往,解读幼儿的行为,在观察中,教师还要融入自己的耐心和爱心。教师在观察中接到幼儿的点,游戏的节点才得以生长。

观察首先是一种态度,其次才是方法。教师要在幼儿发展理论的基础上,从共性出发去发现个性。充分挖局幼儿游戏的具体特点以及作用,明确游戏对促进幼儿各方面能力发展的重要作用。

了解幼儿游戏变化的节点:兴趣和困难。以及幼儿游戏开展的具体方式或者完善措施等,并明确幼儿在游戏过程中所扮演的不同角色,在与幼儿的互动中发现学习的生长点和构建新游戏。

例如中班案例“我和影子做游戏”,在游戏链中有一个游戏长生点是手影戏,这个游戏的生长构建少不了教师对幼儿的观察。教师发现有个幼儿不和其他幼儿去玩玩具,而是蹲在了一个有阳光的地方,用手玩起了不同的造型,形成了自己的一种手影游戏的玩法。教师并没有打断,而是安静观察,拿出可以记录用的手机,进行一些记录与保存。幼儿的安静游戏和教师的安静观察同时引来了其他幼儿的好奇,于是更多的幼儿加入了游戏。之后,教师在整理了观察记录之后,又和幼儿分享,让更多的幼儿加入了游戏。这样听起来好像并不难,但是,教师是否关注着幼儿的活动,是否能在游戏活动中观察到可生长的点,又在不随意介入的情况下,让一个人的游戏生长成大家的游戏,构建成新游戏,这是需要教师思考的。教师的不同观察方式也会对幼儿产生很大的影响,就如这个案例中,当教师在较近距离安静地观察时,给幼儿的其实还有一种关注、支持,还有陪伴,她觉得自己做的事是受到鼓励的,所以她继续进行,并且玩得很开心。而其他幼儿也产生了好奇心,加入这个游戏,并且有的幼儿开始了和同伴、教师的讨论。而这一系列的过程就是一个游戏在生长中的样子。有来源、有新的参与、有更多的参加,然后又发现新游戏。但教师必须了解不同的观察方法对幼儿产生的影响,对于不同的幼儿与不同的事件,都要考虑好观察的距离、角度、时间,还有记录方式。因为有时候,有些幼儿并不喜欢被打扰,有些幼儿有些害羞,这时,在不影响幼儿游戏的情况下,就需要一些循序渐进的观察方式。

“游戏链”的连接与推进需要教师的教育智慧,只有教师善于观察并发现有价值的学习生长点,才能与幼儿共同推进游戏发展。

三、对话幼儿,互动共构

鹰架理论:幼儿的学习是在他人提供的最佳学习区内(有准备的环境)所需要的指导、示范、鼓励、回馈下进行的,是在解决问题中建构与内化知识的过程。

游戏课程化所谓的“课程化”,即成人提供“最佳学习区(有准备的环境)”,提供问题解决情境,在观察幼儿游戏的基础上提供鼓励、支持。

陈鹤琴先生说过:儿童好游戏乃是天然的。因此游戏是个自然过程,但又不是完全自然过程,必须与成人文化、人与人对话、人与人合作的方式来传导人类几千年的文明。

台湾课程论专家简楚瑛也说过:唯有将个体知识的建构过程放到与社会文化体系的互动系统中对照时,才能成为以儿童为中心的课程。

所以,幼儿的游戏是一个对话、互动的过程,有孩子与孩子间的对话和互动,同时也少不了幼儿和教师的对话和互动。

在日常游戏的过程中,教师和幼儿需要保持密切的交流关心,且做到自由交流,增加幼儿对教师的信任感,教师与幼儿、幼儿与幼儿随意的,不拘一格的交谈。这对教师是一个很大的挑战,因为它需要教师有效的观察能力,能在观察中发现幼儿的点,接住幼儿的球,能正确抓住幼儿的兴趣,在游戏中链接幼儿,和幼儿发生有效的对话和互动。幼儿在游戏中通过与环境,与同伴、与教师还有游戏材料的互动中,感知、操作、探究、理解,不断积累和建构经验,当幼儿有了更多的经验,他们又再一次更好地推进游戏,升级游戏,形成一种对话共生的关系。

以游戏为例,互动就是要对话、要讨论、要相互构建,以一种自然的、轻松的、平等的方式,互动存在于同伴之间、师幼之间、亲子之间,它是一种教育情境也是一种游戏精神。教师要追随幼儿,在互动中生长出更多有趣且有价值的游戏。幼儿的游戏是遵循自然法则的,他有自己的大纲,同时这也是是游戏课程化的溯源与拓展。每个游戏以不同的形式,促使幼儿发展,习得经验,探索新知,收获游戏与能力,多方互动、共享交流。如中班的案例“我和影子做游戏”,幼儿在户外游戏看到影子跟着自己跑,形成了一系列的讨论,而教师则是安静观察、赞赏、支持。当听到幼儿说“影子是不会和我们分开的”时,学习生长点就出现了。教师说:“那么影子能不能和我们的身体分开呢,我们来玩一玩、试一试吧。”教师以此既没有否定幼儿提出来的结论,又激发了幼儿继续交流和亲身尝试,探索真相的兴趣。在教师的简单提议中,游戏继续深入,又在新的互動中不断出现新的悬念,有取有舍,取舍有度,教师要深度解读《指南》中提出的儿童学习与发展目标,真正做到追随幼儿、理解幼儿,多方互动,深度

对话。

游戏课程是一个生长的过程,借助生活和游戏进行意义的转化。通过陪伴、欣赏、感染、熏陶、示范、鼓励、发问、对话、引导、分享等方式指向生命成长、培养学习品质以及五大领域的目标进行转化。教师要追随幼儿,在观察中发现、反思,在观察反思后判断是否介入,如何介入。在幼儿的游戏中,与幼儿对话和互动,在幼儿在游过程中的发现,自然生成和解决因难的过程,形成师幼共构。

【参考文献】

[1]王振宇.游戏课程化:一种课程新模式[R].青岛:亚洲幼教年会,2019.

[2]王振宇.论“游戏课程化”[J].幼儿教育:教育科学,2018(4):3-8.

[3]丁海东.学前游戏论[M].大连: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26.

[4]简楚瑛.幼儿教育课程模式[M].4版.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189-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