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不同针刺体位治疗颈源性头痛的疗效观察

2024-01-02高桂欢刘义安李小红夏翀夏焕娟

上海针灸杂志 2023年12期
关键词:颈源头痛体位

高桂欢,刘义安,李小红,夏翀,夏焕娟

(1.江苏省苏州市第五人民医院,苏州 215131;2.浙江省杭州市富阳中医骨伤医院,杭州 311400;3.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区文新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杭州 310012)

颈源性头痛是由颈椎及其组成的骨、椎间盘或软组织发生器质或功能病变引起的一侧或者双侧头部疼痛表现的综合征[1],发生率在普通人群中为2.2%~4.1%,且呈年轻化的趋势[2]。本病属于中医学“项痹”范畴,发病多由于长期伏案工作及低头观看电子产品等不当姿势引起,轻则出现颈部疼痛和僵硬、头痛、眩晕等,重则出现焦虑、失眠等,严重影响正常生活[3]。本研究观察并比较俯卧位针刺和坐位针刺治疗颈源性头痛的临床疗效。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9年10月至2022年10月在苏州市第五人民医院、杭州市富阳中医骨伤医院和杭州市西湖区文新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门诊就诊的颈源性头痛患者,共56例。采用简单随机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28例。治疗过程中,两组均脱落3例(1例因搬家中途退出,3例因回老家中途退出,2例因不服从治疗)。两组性别、年龄和病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表1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

1.2 诊断标准

参照国际头痛学会制定的颈源性头痛的诊断标准[4]。任何影像学或临床证据表明可引起头痛的颈椎或者颈部软组织异常或病变;至少符合下述2项标准[5],头痛的发生与颈部疾病有关、颈部疾病好转时头痛好转、患侧颈部或枕部受压或活动受限时头痛加剧、在诊断性阴断颈部结构或支配的神经组织时头痛消失。

1.3 纳入标准

符合诊断标准;年龄18~65 岁,性别和职业不限;病程在1 个月以上;自愿参加本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4 排除标准

曾有严重头颈部外伤史者;有严重心脑血管疾病者;精神失常或异常者;妊娠期或哺乳期者;依从性差者。

1.5 脱落标准

研究中出现严重不良事件或不良反应,不宜继续参加研究者;研究中出现严重并发症或病情恶化,需釆取紧急措施者;中途退出研究者;不合作或不服从治疗,且经医生反复解释无效者。

2 治疗方法

2.1 观察组

取双侧C2~C7颈夹脊、风池、天柱和肩井穴[6]。患者俯卧于针灸治疗床上接受针刺治疗。穴位处常规消毒后,用0.25 mm×40 mm 一次性无菌针进针,得气后行平补平泻手法,留针30 min。每周治疗3 次,治疗4 周。

2.2 对照组

患者坐在颈椎椅上接受针刺治疗,取穴、针刺方法及疗程均同观察组。

3 治疗效果

3.1 观察指标

3.1.1 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 scale,VAS)[7]评分

无痛计0分,有能忍受的轻微疼痛计1~3分,疼痛影响睡眠但尚能忍受计4~5 分,有难以忍受的强烈疼痛并影响食欲及睡眠计6~10 分。

3.1.2 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eck disability index,NDI)[5]

包括疼痛程度、生活情况、睡眠等10 项,每项0~5 分,分数越高表明功能障碍程度越重。

3.1.3 颈椎活动度(range of motion,ROM)[1]评分

日常生活无影响计0 分,活动自如计1 分;日常生活有一定影响,活动程度和范围受限计2 分;影响较大,活动时僵硬且费力计3 分;基本不能活动计4 分。

3.1.4 不良反应

治疗过程中,观察并记录两组不良反应事件发生情况。

3.2 疗效标准[8]

治愈:头痛症状消失,颈部功能恢复正常,可参加正常劳动工作。

好转:头痛症状减轻,颈部疼痛减轻,颈部功能改善。

未愈:头痛症状无改善。

总有效率=[(治愈+好转)例数/总例数]×100%。

3.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组内比较用配对t检验,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卜方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3.4 治疗结果

3.4.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8.0%,高于对照组的76.0%,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表2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单位:例

3.4.2 两组治疗前后NDI、颈椎ROM 评分和VAS 评分比较

治疗前,两组NDI、颈椎ROM 评分和VAS 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治疗后,两组NDI、颈椎ROM 评分和VAS 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且观察组上述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详见表3。

表3 两组治疗前后NDl、ROM评分和VAS评分比较(±s)单位:分

表3 两组治疗前后NDl、ROM评分和VAS评分比较(±s)单位:分

注:与同组治疗前比较1)P<0.05;与对照组比较2)P<0.05。

组别 例数 VAS评分 颈椎ROM评分 NDI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观察组 25 5.24±1.05 0.84±1.341)2) 2.00±0.65 1.04±0.201)2) 8.88±3.71 1.92±3.221)2)对照组 25 5.16±0.99 1.72±1.541) 1.76±0.52 1.44±0.581) 8.12±3.76 4.20±3.251)

3.5 安全性评价

治疗过程中,对照组出现1例患者晕针,其余未发生不良事件。

4 讨论

颈源性头痛是现代医学解剖形态学概念,中医学并无对应的病名,可归属于“项痹”“头风”“筋痹”等范畴。本病多因风、寒、湿等外感六淫、跌仆损伤等致使经脉受损,气血运行受阴引起瘀滞不通则痛[9]。本病长期反复发作又形成久病入络、气血不荣,故筋脉及脑窍失养致使颈部不适、头痛、头晕等。天柱穴属足太阳膀胱经,具有疏风通络止痛之功。风池和肩井穴同为足少阳胆经穴位,联合使用可疏导头颈部气血,养清窍而定眩止痛。颈夹脊穴为局部选穴,与以上诸穴合用可加强通调头颈部气血,通络止痛[10]。

在选穴相同的情况下,针刺时的体位也同样重要。“取之三里者,低跗;取之巨虚者,举足;取之委阳者,屈伸而索之;委中者,屈而取之,阳陵泉者,正竖膝予之齐下之委阳之阳取之……”,可见针刺体位的重要性。有研究[11]采用俯卧位、健侧侧卧位和患侧侧卧位3 种不同体位针刺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结果显示俯卧位针刺的疗效优于健侧侧卧位与患侧侧卧位。研究[12]表明抗痉挛体位下头针电针治疗卒中后痉挛性偏瘫的疗效明显优于常规任意体位下的传统针刺取穴法。研究[13]认为不同体位下的针刺操作对得气有协同作用且能加快得气。坐位时下肢血液淤积,回心血量少,影响脑部供血,更容易发生晕针现象[14]。本研究中坐位针刺治疗过程中有1 例患者晕针,而俯卧位针刺治疗无晕针现象。俯卧位较坐位可以更充分暴露取穴部位,患者可以更好地放松且针刺痛感较坐位轻。本研究结果显示,俯卧位针刺治疗颈源性头痛的临床疗效优于坐位针刺治疗。

猜你喜欢

颈源头痛体位
无声的危险——体位性低血压
头痛应该灸哪里?
以“四天穴”为主针刺治疗颈源性耳鸣验案
通督调神针法结合推拿治疗颈源性失眠的临床观察
“手脚不听话”体位训练来帮忙
导乐陪伴联合自由体位在产妇分娩中的应用
头痛与口疾
远离头痛的困扰
自由体位配合分娩球在第一产程中的应用体会
弹拨颈外横突治疗点治疗颈源性肩周炎126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