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零售店近视管理镜片销售之我见

2024-01-01姜智

中国眼镜科技杂志 2023年10期
关键词:零售店配镜度数

文 姜智

近几年来,眼镜行业最火热的品类,无疑是儿童青少年近视管理镜片,其品类之丰富、市场之火热、讨论之热度,前所未有。主流厂商悉数推出了旗下的近视管理镜片。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市场上此类产品已有30余种,竞争十分激烈。

效果对比不直观,选品看心情

从价格、材质、膜层,到中心区域的大小、离焦量的多少,以及微透镜的个数、排布方式,各厂商均做出了差异化,且大多与医疗机构合作,完成了临床试验,得出了有效的结论。对于消费者来说,除了价格之外,究竟谁家的产品更有效,更适合自己的孩子?

作为零售从业者,面对消费者的疑问,笔者有时也感到乏力和迷茫。由于没法直观对比效果,从业者只能通过主品牌过往的声誉、负面反馈与客诉的多寡、消费者的认可度来品进行推荐。然而很多时候,负面反馈的样本量太小,各家的产品又有着差不多的标称数据、同样有效的实验结果,最终只能回归价格,按照不同价位段选品备货,根据顾客的消费水平进行推荐,并暗自期望顾客依从度能高一点、产品管理效果能好一点、客诉能少一点。

镜片保险:保障了谁,又束缚了谁?

为了让自家产品的近视管理效果更具保障性,配合产品的热销,厂商推出了一大“妙招”——镜片度数保险,承诺配镜后一段时间内(通常是半年或者一年),如果度数增长超过一定阈值(50度以上或75度以上),则免费更换一副新镜片;有的还承诺,如果度数增长太多,则全额赔付当初的销售款。据笔者了解,控制近视和保险扯上关系,并不是新鲜事,早在2012年左右,行业就有企业在推出青少年产品时与保险公司合作,作出类似的承诺。近年来,镜片度数保险,或者说“换新服务”“换新承诺”再度兴起,一定程度上也是因为近视管理镜片的客单价较高,家长们的疑虑变大,加上同类产品实在太多,没有些亮点,就很容易被比下去。

镜片厂商主动承担起这部分责任,对消费者和零售门店来说的确有积极意义。首先,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可以刺激消费,更多原本犹豫的家长因为这份保障选择了购买。“保障”或“保险”二字与传统保险行业的关联,很能引起家长们的重视,会让他们把孩子的近视度数看作是传统保险中身体健康、人身安全的一部分,可以说是非常巧妙。第二,促进了回头客比例的增长,要参与镜片保险计划,通常要求孩子每年回门店复查4次,这也是多次与顾客加深联系、培养成熟客的机会。第三,保护了正规零售店的权益,厂商只会给正规渠道销售网点售出、有合规登记的镜片进行承诺,往年那些低价倾销、窜货的非法门店也因此销路受阻。

在实际经营过程中,笔者也发现镜片保险制度的一些不合理之处。首先是增长的度数,一年内增长50度及以上,就真的是“控制失败”了吗?实践中,有一些前来理赔的孩子,配镜一年内近视度数增长了75度。但参考其视力健康档案,在配镜前他的近视度数增长就已很快,如果不加控制,在生长发育的高峰期一年增长150度也是有可能的。戴镜一年联合光度增长了50度、75度,其实是完全符合宣称的近视管理效果的,但零售店却要背负家长的怨气、“没效果”的骂名,也流失了这个客户。

其次,一年的保障周期有些过长。孩子处于生长发育的高峰期,半年换一副镜片是可能且有必要的,因为有了这个政策,如果半年验光近视增长了50度,达不到换新的标准(标准是“增长50度以上”),那绝大多数家长会选择不更换镜片,等到再涨点度数后再免费换。那么接下来的半年内,孩子就会因戴着一副欠矫的镜片,延误了近视管理的最佳时机。笔者还从同行那里听到一个案例:孩子配镜一年后验光近视增长了50度,没有达到换新标准,三个月后复查发现度数又增长了25度,而此时保险已过期,家长认为零售门店坑蒙拐骗逃避责任,大闹门店,殊不知赔付的主体是镜片厂商,令店主十分头疼。

个别企业的换新承诺是,近视度数增长之后,换一副该品牌普通镜片。这更让人感到匪夷所思,如果是近视发展较快,需要重新矫正,那换普通镜片会把孩子暴露在更大的近视发展的风险中,这完全是“逼”着家长去购买竞争对手的产品。

厂商推出镜片度数保险,既是一种竞争手段,也是给消费者和零售门店的保障。笔者认为,孩子的生长发育情况各不相同,建议厂商可以推出更细化的政策,给予零售店权限去调整触发镜片换新的度数和周期,让门店的视光师和家长们充分沟通、结合过往数据和具体情况来决定,这样既保障了各方权益、避免了不必要纠纷,也更加符合近视管理业务中无比重要的“沟通”理念。

猜你喜欢

零售店配镜度数
眼镜的度数是如何得出的
图形中角的度数
烟花爆竹零售店(点)基本安全条件
配镜后视力到0.8还是1.0合适?
验光师技术决定配镜效果好坏
隐形眼镜度数换算
网络配镜版十万个为什么
上门配镜是个难题
Google首家零售店筹备中或将落户纽约曼哈顿
iPhone 4于9月25日在中国上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