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等职业教育三阶段订单式育人模式研究与实践

2023-12-30黄丽卿

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 2024年1期
关键词:订单式课程体系校企

孙 华,袁 玲,黄丽卿

(福建林业职业技术学院交通工程系,福建南平 353000)

一、引言

高职教育的功能是为地方经济建设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和做好技术服务。2021 年,习近平总书记在闽江学院考察时指出,职业教育就是要打好基础,要适应社会的需要。2022 年5 月开始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在产教深度融合、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层面进行了立法。2023 年,国家发展改革委、教育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等八部门联合印发《职业教育产教融合赋能提升行动实施方案(2023—2025 年)》,把产教融合摆在突出重要位置,要求职业教育必须不断健全产教融合办学体制机制。新时代,产业转型升级成为热点,施工工艺与技术日新月异,建设单位用人策略也日趋理性化,从盲目追求高学历转变为追求能做事、会做事的适用性人才。通过近几年对工程建设行业企业调研发现,当前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不能完全适应岗位技术技能要求,因此,创新高职教育“2+0.5+0.5”三阶段人才培养模式迫在眉睫。

二、订单式培养模式概念界定

(一)订单式培养模式概念

校企深度融合下的订单式培养是我国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趋势[1]。订单式培养模式是指企业根据岗位的职业能力和技术要求,联合职业院校共同培养企业所需的专业人才。订单式培养的目的是为了让职业院校学生进入岗位后迅速上手,实现零距离就业,而无需企业培训。在形式上,订单式培养模式的甲方是相关企业,乙方是职业院校,丙方是学生。在路径上,企业携手职业院校,根据用人需求,组建特定专班,校企共同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共同重构课程体系、共同制定培养标准、共同培养订单学生、共同考核订单学生。

(二)订单式培养模式现状

德国的《职业教育法》明确规定了行业协会及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渠道和职责,政府严格筛选出20%左右具有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的企业作为职业教育的办学主体参与职业教育。企业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推进“干中学”,优化教学模式、精选教学情境、重构教学模块、提炼核心技能、提供培训场所,以工作流程为导向不断强化学生多维的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2]。

近年来,我国出台一系列文件,大力推行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但在具体操作层面上并未做到学生在学校和企业间轮转交替学习,难以实现真正的“干中学”。目前,高职院校实行三年学制,即“2.5+0.5”的2 阶段培养模式,前2.5 年学生在学校学习,后0.5 年学生进入企业顶岗实习,这本质上是一种预就业模式,其典型特征是学生在学校与企业的2 个阶段的学习是独立进行的。学生在学校期间的学习设计是由学校制定的,学校教师根据自己的认知来确定课程体系和实训环节,企业参与很少或没有。学生前2.5 年在学校期间因未真正经历实际生产项目实操,后0.5 年直接进入特定岗位实习,导致其无法解决现实而又复杂的问题,易产生专业不自信。根据对顶岗实习前学生的调查发现,90%的毕业生有就业恐惧感,对即将进入岗位毫无信心。企业因学生未能按生产要求和标准达成生产目标,而对职业教育产生不信任感,从而导致“企业招不到学生、学生找不到工作”问题的出现。

(三)三阶段订单式培养模式构想

针对目前高职教育存在的问题,创新一种符合职业院校与企业现状,既能满足企业需求,又能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教育模式是很有必要的。通过实践表明,“2+0.5+0.5”三阶段人才培养是当下高职教育较为合理的一种模式。第一阶段“2”为在高职院校学习2 年的通识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学生身份是在校生;第二阶段“0.5”为在企业学习企业特制课程0.5 年,学生身份既是学生也是学徒;第三阶段“0.5”为在企业专门技术岗位上锻炼0.5 年,学生身份是企业的“准员工”。近年来,通过对工程建设类企业的调研发现,此模式是当下企业最希望学校执行的。企业希望学生可以带着扎实的专业技能、吃苦耐劳的精神和对本行业的热爱进入企业,再由企业资深技术人员按学生的特质分岗位进行专项技术培训。这段培训期正是三阶段培养模式中的第二阶段,由企业针对不同岗位的学生,开设真实工作所需的专项技术训练课,学生通过学分置换获取学历要求的学分,达到毕业要求。这种订单式培养模式能达成企业和学生双赢的局面。学生通过第二阶段的真实专项技术培训后,树立了专业自信心,为进入岗位做好了技术和心理上的准备;企业通过自身的需求为学生开展专项培训,使其达到岗位要求。

三、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现状

现阶段,我国高职教育人才培养实行的是三年学制。从纵向看,高职教育归属高等教育系列;从横向看,高职教育属于类型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类型,高职教育区别于普通高等教育的本质特征在于其需要企业与学校跨界合作,即横跨校企2 个场域与工学2 类活动的界限,这既是职业教育的特色,又是职业教育的优势,要求高职院校紧紧围绕行业企业需求办学。根据产业发展规划推进专业建设,根据岗位技能要求优化课程结构,根据企业工作任务与工艺流程重构教学内容、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为学生赋能[3]。由于历史原因,社会观感上高职教育是普通高等教育的“缩小版”和“低层次”版。高职院校也大多延续普通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设计,只是将培养时间缩短了1 年,这绝非是真正意义的类型教育,也不利于为社会培养出“高级蓝领”。目前,高职教育普遍存在以下问题。

(一)培养模式固定化

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普遍采用的是在校培养2.5年,到企业顶岗实习0.5 年。人才培养方案是由专业教学团队对行业企业调研后,按照教育部的标准制定,方案制定的主体是学校教师,企业技术人员真正参与的比较少甚至没有。其中的课程体系设计通常按照通识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3 个主要模块设置,并配置一定比例的选修课程。

(二)教学内容滞后化

在教学内容上,职业院校基本采用的是1 门课程征订1 本教材。当今科技发展日新月异,新工艺、新技术和新规范的更新速度快,教材内容常常滞后于新技术的发展。职业教育应让学生学会的是行业中当下正在应用的工艺和技术,而非是落后的技术。学生能否学到最前沿的技术取决于教师与行业企业的联系程度,这导致了职业院校学生普遍具有扎实的基础技能,真正的专业技术需要到岗位上进行二次培训,这无形中增加了企业的用人成本,也是企业不信任职业教育的重要原因之一。

(三)实践训练模拟化

职业院校学生最重要的就是实操训练。目前,校内实践教学环节多采用在校内实验室或实训基地,按大纲要求进行模拟训练的方式,学生无法接触到真实的生产项目,特别是工程建设类专业,模拟训练和实际操作有很大区别,如在测绘仪器的使用上,仅靠模拟训练根本无法让学生熟练掌握仪器的使用。校内实训设施可满足基础性、常规性技术训练,也就是所谓的基础技能,却无法根据工程实际开展专业性训练。

四、三阶段订单式培养模式的特点

三阶段订单式培养模式是要牢牢抓住行业企业,真正实现校企深度融合,实现联合培养。职业院校以学生的高质量就业为导向,以企业需要为培养目标,以岗位技能要求为标准,与企业共同修订培养方案、重构课程体系、选定教学内容、设计实践环节,实现企业全过程参与学生培养。第一阶段学习完成后,企业进校在全专业范围内选拔学员,成立以企业命名的订单班。第二阶段,订单班学生进入企业学习,用企业制定的课程置换人才培养方案中学校开设的课程。将课堂建在工地上,将专项技能训练落到实际生产项目中,实行企业、学校双导师制。第三阶段,订单班学生进入企业,以项目为载体,全方位进行综合技能训练,实行“师傅带徒弟”的模式。

(一)双主体修订培养方案

职业教育培养的是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者必须厘清“谁在用人”“用人的标准是什么”“学生应会什么技术技能”等问题。2022 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加强新时代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明确了为健全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应构建以行业企业为主体、职业院校为基础、政府推动与社会支持相结合的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的主体应该是行业企业,而非职业院校或政府部门[4]。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是生产一线技术技能人才,因此,用人单位的需求是人才培养方案修订的最重要依据。适时与行业企业沟通交流,每年选择二三名企业专家进入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团队,组建由企业专家、学校骨干教师双主体组成的校企融通团队,通过充分研讨后实施人才培养方案修订。根据产业现状与发展前景,校企协同修订各专业人才培养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素质目标,让人才培养规格真正符合职业需求,并能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因此,作为顶层设计的人才培养方案必须由企业和职业院校根据行业的发展共同制定,并且企业占主导。

(二)课程体系对接新职业标准

学生具备什么样的专业技术技能,课程体系的重构是关键。以高质量就业为导向的课程体系应使毕业生能胜任本专业的工作、掌握职业需求的基本技术、具备较好的职业拓展能力和提升空间的保证。因此,课程体系重构必须精准对接最新的职业标准。三阶段订单式课程体系创新点在于将学制中的第五学期课程交予企业制定,不同的订单班开设的课程不同。校企双导师团队应对学生需知晓什么知识、学会什么技术、掌握什么技能等有充分认知,根据企业生产链形成创新的课程体系。三阶段订单式培养模式的第一个“0.5”阶段就是要让企业根据各岗位要求来决定开设哪些课程,通过该课程的学习,让学生能在项目中学、在生产中练、在岗位上找不足。此举能有效解决学生在学校缺乏实操训练的问题,使学生有效对接工作,课程体系也更加符合现代企业产业链的需求。

(三)教学内容对接岗位要求

“教师该教什么、学生该学什么”,这应由校企双导师根据岗位技能要求共同商定。根据调研,企业要求学生具备扎实的基础技能,例如,在工程建设行业企业中,识图、CAD 绘图、BIM 建模、测量和算量等都是最为重要的基础技能。教学内容模块化、项目化是达成高效教与学的最佳路径。因此,与企业技术人员研讨教学内容如何对接岗位需求是任课教师的首要工作。三阶段订单式培养模式的第一个“0.5”阶段教学主体是企业,教学内容由企业设计,并报备学校,生产项目需要学生掌握什么知识和技能,企业就开设什么课程和实操训练。

(四)实训环节对接生产过程

职业院校在充分知晓各专业工种需要哪些技术技能的前提下,设计各专业实训环节。工程项目生产过程各分部工程所必需的技术是设计训练环节的依据。三阶段订单式培养模式中的“2”阶段要让学生学会企业所需的各项基本技术。因此,各专业开设哪些实训课、每门实训课多少学时均由企业专家与骨干教师根据生产过程中所需的专项技能来协同设计。第一个“0.5”阶段的课程由企业以该订单班所要从事的工种需求进行设计,以生产项目实操训练为主,推行校企双导师的模式。第二个“0.5”阶段的顶岗实习,完全由企业导师主导学生学习,实行的是“师傅带徒弟”的模式。

五、三阶段订单式培养模式的实践

通过近3 年的实践,福建林业职业技术学院智慧交通建设与管理专业群在订单式人才培养上探索出一条新路。“2+0.5+0.5”三阶段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受到企业的高度认可。参加订单班的学生就业后普遍得到企业的重用,率先成为各项目骨干,其在企业的获得感和幸福感普遍高于同时进入企业的普通学生,职业发展前景广阔。该模式的成功实施主要以6 个方面为抓手。

(一)行业企业人才需求调研

在科技高速发展的时代,行业企业在技术、工艺、规范等方面不断更新。适时做好企业人才需求调研工作是育人的依据。福建林业职业技术学院智慧交通建设与管理专业群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调研模式:首先是选派骨干教师进入企业做调研;其次是设计调查问卷,通过网络方式进行调研;最后是形成调研工作报告,指导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和课程体系的重构。如2022 年调查了福建省内工程建设类企业66 家,其中11 家国企、2 家央企、53家具有一定规模的中小型私企。

(二)校企协同重构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是学生成才的前瞻设计之一。第一阶段开设的课程除满足教育部要求外,其余开设的基本技能课程须与企业所需要的专业技能匹配。携手企业共同研讨各专业学生所需要学会的核心职业技术技能,及其支撑的专业基础技术,并确定各核心课程所需开设技能模块及课时数。打造模块化课程体系,制定模块化课程。如在测绘地理信息技术专业中,围绕无人机测绘、RTK 测绘、全站仪测绘、水准测绘等核心技能模块,开设核心技术课程,以达到学会专业基本技能、满足相关项目生产实际需求的目的。第二阶段的课程交付给各企业,根据订单班所面临的工作岗位开设企业设计的课程。如施工岗位补强相关现代施工技术课,造价咨询岗位补强套价课和调标课,测绘岗位补强企业所需的特定测绘软件使用课。

(三)校企双元修订人才培养方案

通过细致的行业企业调研,掌握企业人才需求的第一手资料,根据产业变革,协同企业专家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适时调整修订。参照国家专业标准,凝练出符合企业岗位需求的素质目标、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完善提升专业毕业标准,将专业拓展和职业提升方案精准纳入人才培养方案中,将企业开设的课程融入到培养方案的课程体系中,制定出既符合国家要求又与企业需求相契合的特色创新人才培养方案。根据行业企业的要求,职业院校应动态调整人才培养方案,使之更加符合时代对高职人才的需求。

(四)校企合编工作手册式教材

教材是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一阶段,配合模块化课程建设,职业院校订单式人才培养所使用的教材应体现以学生为中心,以实践操作为主,以每个技术模块为基础单元,由企业技术部门配合专业课教师共同编制工作手册式活页教材。教材图文并茂,技术步骤一环扣一环,能有效激发学生探索的兴趣,且面向工作岗位,方便学生使用[5]。教材内容的选择以职业岗位的技术技能需求为导向,各技术模块编写的目标是使学生学会该项技术,贯穿具有专业特色的思政元素,将培技与修德有机融合。第二阶段,企业开设课程的教材应由企业按岗位工作需求编写,以工作程序为主线进行,以标准完成工作为目标,类似工作说明书、口袋书,便于学生适时学习[6]。

(五)校企联合设计专项实训计划

高职教育三阶段订单式人才培养的第二个阶段,即学制的第五学期,是在企业“边工边学”的时段,是学生进入顶岗实习前的专项技能实训期。有订单班需求的校企合作企业入校进行专项招聘,招聘对象为大二年级的学生。秉持企业与学生自愿的原则,企业在全专业范围内选择学生,学生自愿与企业签订订单培养协议。每个企业一个订单班,每个订单班的专项实训计划由该企业按学生的技术专长和岗位需求设计,采用校企双导师的方式实行,企业和学校共同根据人才培养规格设计实训计划,企业为主、学校为辅。训练方式不局限在“一岗一技”上,而采用“多岗多技”轮训方式进行,实现“干中学、学中干”。这种方式有利于满足企业对人才的当下需求和远景期待,能最大限度地拓展学生就业渠道和职业发展,也符合企业生产项目用工需求,实现企业和学生双赢的局面。

(六)实施“1+1+N”顶岗实习模式

以福建林业职业技术学院建筑专业为例,其推行“1+1+N”顶岗实习模式:第一个“1”是指学校,第二个“1”是指各地建筑业协会,“N”是指建筑业协会下属的各企业。为毕业生寻求更多高质量的企业仅仅依靠学院是很难办到的。学院必须依托各地建筑业协会,由协会与学院共同筛选企业,选出适合学生个体发展需求的企业。近年来,福建林业职业技术学院与南平市建筑业协会、三明市建筑业协会等地区行业协会签订合作协议,实施“访企拓岗促就业”行动。由学校向各地建筑业协会发布各专业毕业生人数,协会以文件方式向旗下各企业公布,企业则向协会申报所需专业的毕业生人数,再由协会代表各企业入校对学生进行逐个面对面招聘,协会、企业与学生3 方协商入企顶岗实习事宜。此举有效打通学校端和企业端的壁垒,扩大招聘范围,最大程度降低顶岗实习学生流失率,确保企业稳定用人和学生完整的顶岗实习。

六、结束语

职业教育作为一种以校企跨界合作为重要特征的教育类型,具有通过“做中学、做中教”培养学生劳动技能并在劳动实践中实现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的独特优势[3]。职业教育培养的学生须具有生产一线的工作能力,能适应企业岗位的技术技能需求。因此,为适应时代产业转型升级,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势在必行。通过实践表明,“2+0.5+0.5”三阶段订单式培养模式能有效解决学生技术技能社会适应性问题,满足企业对高职人才的期待,降低企业用人成本。在学生培养全过程都存在企业元素,真正实现校企深度联合培养,达成校企双元培养学生目标,真正做到“干中学、学中干”。

猜你喜欢

订单式课程体系校企
深化校企合作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实现校企生三方共赢
宇航通用单机订单式管理模式构建与实践
山西临猗:开展订单式培训 打造劳务输出品牌
以创新课程体系引领学生发展
民法课程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思路*——以中国政法大学的民法课程体系为例
校企联合对人才培养的作用
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初探
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与教学质量管理
加强青少年中医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及其课程体系构建
论普通高校国防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