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核心素养视域下体育课程一体化新样态及推进理路

2023-12-27董晨曦滕育松

运动精品 2023年8期
关键词:学段培育思政

董晨曦 滕育松

核心素养视域下体育课程一体化新样态及推进理路

董晨曦 滕育松

(辽宁师范大学 体育学院,辽宁 大连 116029)

文章旨在探讨如何通过体育课程一体化实现学生体育与健康课程核心素养的培育。通过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等,探究如何通过构建体育课程一体化新样态进而对学生体育与健康课程核心素养进行培育。研究认为,体育课程一体化的新样态应通过纵向衔接的课程内容发展学生的运动能力;通过“知能行健”的内在统一培育学生的健康行为;通过学科德育与思政教育横向协同育人培育体育品德;通过跨学科主题学习使课程内容回归现实生活。基于此,文章提出了体育课程一体化新样态的推进理路,根据学生学段发展需求,精准适配课程内容;深化知行合一的理念,服务于身心健康发展;以学科德育为主题,横向联结课程思政教育;创建多元化学习情景,多学科素养相互结合。

核心素养;体育课程一体化;运动能力;健康行为;体育品德;全人发展

随着教育全球化的发展,世界各国越来越重视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颁布,聚焦体育与健康课程核心素养的培育,旨在使学生形成与时代发展相适应的必备价值观、个人品格与关键能力[1]。而体育课程一体化是实现学生体育与健康课程核心素养培育的重要依托。所以,本研究旨在探讨如何通过体育课程一体化实现学生体育与健康课程核心素养的培育。

1 核心素养视域下体育课程一体化的时代价值

1.1 有助于满足学生不同学段的运动需求

运动能力包含了身体素质的开发、运动知识的学习与技战术在运动竞赛中的应用三个维度[2]。学生在强化身体素质和学习运动技术后,将所开发的身体素质和运动技术在运动竞赛中根据真实情境做出正确技术动作后,才能将运动技术转化为运动技能。只有在掌握运动技能后,学生才会在运动比赛中体会到运动乐趣,从而自发地参与到运动实践当中。而体育课程一体化正是根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运动技能形成规律来设计各学段的教学内容,然后统整各学段教学内容,使学生在学习运动技能和发展身体素质时呈现递进式的特点,满足学生在各学段对于体育运动的需求,将各阶段教学内容联结,最终使学生掌握运动技能,实现学生自我成就感的满足,促进终身体育锻炼行为的养成。

1.2 促进身心健康发展呼应了时代诉求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在提高生产力的同时,各种各样的身体疾病也开始出现,国家也愈发关注人民的身心健康问题。科学进行体育运动会潜移默化地养成良好的健康行为,进而改善人体健康水平。所以在基础教育阶段,就应灌输体育运动服务于身心健康发展这一主旨,牢固树立“健康第一”的理念。《“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提出,通过健康知识的学习培养健康行为,进而提高全民健康素养,而健康行为这一核心素养的培育需要体育课程一体化的构建来实现[3]。而体育课程一体化是以发展学生运动技能为媒介,培育学生“知能行健”“知行合一”的能力,将所学的运动技能和知识应用于日常体育实践活动中,不断提高自身的运动认知,服务于自身身心健康的发展。所以,体育课程一体化是培育学生健康行为的关键,呼应了时代对人体健康发展的基本诉求。

1.3 体育课程是实现立德树人的重要媒介

任何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都应将“立德树人”放在首位,而体育品德这一核心素养是体育与健康课程实现“立德树人”的重要支柱[4]。体育课堂是培育学生体育品德的主战场,而体育品德的培育正是潜移默化地渗透在运动能力和健康行为形成的过程之中。所以,在体育课程一体化的设计构思中,需要围绕“立德树人”这一主题进行设计构建,因为“立德树人,涵养德行”是所有学科开展的价值引领。在培育学生良好体育品德的过程中,学生所形成的体育品德会潜移默化地向个人品德、社会公德和家庭美德正向迁移。所以在横向一致的教学内容中,应形成体育品德和体育“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合力,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1.4 引导课程内容回归现实生活场域

各个独立学科的育人目标不能局限于该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甚至忽视该学科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因为学科间割裂式教学会破坏知识学习的整体性和连贯性。在培养体育与健康课程核心素养的过程中,应加强体育课程与其他课程之间的关联,实现体育课程与其他课程核心素养的交融。使知识学习回归现实生活,提高学生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存在问题的能力。因此,体育课程一体化构建不仅要“内部一体化”还要实现“外部一体化”,实现体育与健康学科核心素养与其他学科核心素养协同育人的功能。通过跨学科主题学习的形式加强体育课程与其它课程之间的融合,使体育与健康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回归现实生活。

各学科间割裂式的教学会破坏知识学习的完整性与衔接性,导致学生只是学到了独立的学科知识,无法形成综合运用多学科视角解决现实社会生活中所遇到的问题的能力。体育与健康课程作为促进学生社会化的关键课程,在未来的教育改革中,课程教学应侧重于使学生获得知识后,具备从多学科视角理解社会生活中所发生的现象并解决现实社会生活中所遇到的问题的能力。所以,体育与健康课程核心素养的培育,要回归真实的社会生活情境,将体育学科所学知识与其他学科知识进行有机融合。因此,在体育课程一体化构建的过程中,还应将体育与健康课程核心素养的培育与其他课程核心素养的培育进行一体化构建,实现知识学习回归现实生活,实现“全一生活”的目标。因此,需要创设跨学科主题学习的情境,以体育课程所学知识为主题与其他课程知识进行融合,并且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连。

2 构建体育课程一体化新样态的思维向度

2.1 运动能力的形成依靠纵向衔接的课程内容

体育与健康课程需要根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运动技能形成规律,统整大、中、小、幼四个阶段的课程内容。将各学段的教学内容进行一体化设计,避免教学内容出现低级重复的现象。学生在身体素质训练和运动技能学习的过程中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从大肌肉群的开发到小肌肉群的开发,从基本技战术的学习到实战中技战术的应用,都需要通过纵向衔接来统整学生各学段的课程内容,体现各学段教学内容的“衔接性”与“逻辑性”,进而促进学生运动技能的掌握,为终身体育打下坚实的基础。所以,在培育学生运动能力这一核心素养的一体化课程体系中,需要根据学生的需求,通过“纵向衔接”的理念,统整各学段课程内容,满足学生身体和心理在不同学段对于体育运动的需求,根据身心发展规律和运动技能形成规律,统整各学段教学内容,使学生在长达九年的义务教育过程中至少熟练掌握一项运动技能。

2.2 健康行为的养成基于知能行健的内在统一

体育课程是为学生身心健康发展而服务的,无论是认知层面还是实践层面,都要把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放在首位。体育课程要将认知层面的知识与实践层面的行为进行内在统一,认知层面的知识要引导具体的实践行为,而具体的实践行为要将认知层面的知识应用于实践当中,形成良好的体育习惯。因此,在培育学生健康行为这一核心素养的一体化课程体系中,还需要培育学生“知行合一”的能力,将体育课堂中所学的体育保健知识与技能应用于体育实践过程,实现运动能力的提升与健康运动习惯的养成相互贯通,最终实现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

“课程思政”和学科(课程)德育是不同学段的同一概念[7],因此,体育品德这一核心素养的培育就等同于体育课程思政对学生的教育。在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基础上,基于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以“立德树人”为目标,推进体育课程思政一体化建设。体育课程思政一体化建设已经成为学校体育领域开展德育教育的重要载体[8]。因此,体育品德这一核心素养的培育,需要基于各学段学生发展的阶段性、连续性、渐进性与过程性特征,围绕一体化具体要求,立足横向上体育品德培育与体育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纵向上前后学段互动衔接,内在上“知能行健”的统一[9],实现体育品德培育与体育课程思政横向协同育人的作用。最终实现“立德树人”的目标。

2.3 体育品德的培育与体育课程思政横向协同

规制合法性是指满足制度的规制性约束,规制性过程包括规则设定、监督和奖惩活动。规则设定和政府认可的社会组织身份可以使社会组织具有在社区治理中采取行动、享有权利和获得收益等能力。在获取了组织的规范合法性和认知合法性之后,取得社会组织身份以增强规制合法性成为LL的主要合法化任务。

2.4 全一生活的目标以跨学科主题学习为主线

低收入家庭在获得住房救助方面,主要是获得住房改造补贴,占比18.2%,且主要集中在农村地区;获得廉租房/公租房的比例为8.9%,主要集中在中心城市、城乡郊区城乡结合部以及县城和建制镇;仅有0.2%的低收入家庭获得经济适用房/限价房。这跟低收入家庭住房来源密切相关,农村地区低收入家庭主要居住自建房,获取住房改造补贴较多,而中心城市居住租赁房较多,购房比例较少,因此获取廉租房/公租房的较多。值得留意的是,低收入家庭购买经济适用房/限价房的比例极低,即使房价比市场价更低,但是并没有因房价的降低而缩小低收入家庭自身资本与房价之间的差距。

3 体育课程一体化新样态的内涵分析

3.1 纵向衔接:统整各学段课程内容

运动能力形成的过程是养成健康行为、培育体育品德和体育知识回归现实生活的实践媒介,而健康的行为、优良的体育品德和体育知识技能生活化引导着运动能力的发展方向。所以,运动能力是体育与健康课程核心素养培育过程中的关键环节。运动能力包含了基本运动技能、体能和专项运动技能三个维度。基本运动技能服务于日常生活所需,专项运动技能服务于自身喜爱运动项目的参与与终身体育锻炼,而体能服务于基本运动技能与专项运动技能的实现[5]。然而,运动能力的形成需要根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运动技能形成规律来设计纵向衔接的课程内容,而纵向衔接的课程内容需呈现出“衔接性”和“逻辑性”[6]。因此,体育课程一体化需要统整各学段教学内容,从大、中、小、幼四个阶段来整体设计各学段的教学内容,使各学段教学内容在具备阶段性主题的基础上紧密相连。

3.2 内在统一:贯彻健康第一的理念

运动能力与健康行为是相互作用的,运动能力的形成过程为健康行为培育提供了实践场域,而健康行为的养成可以促进运动能力的可持续发展。而知能行健的内在统一,可以使学生在形成运动能力的过程中起到对学生健康行为的培养的作用。“知”即运动认知,在进行体育实践活动中,要将训练知识、安全知识和健康知识渗透在技能教学和体能训练的过程中。体育运动具有激烈的对抗性,在对抗的过程中难免会有磕碰,因此,在发展学生运动能力的过程中需要渗透如何健康安全进行体育运动的认知。“能”即学生的运动能力,出色的运动能力是突破自我的基础,但在突破自我的过程中隐藏着受伤的风险。所以要不断深化自身体育健康认知水平,在保证自身健康的基础上突破自我,实现终身体育的目标。“行”即体育行为,良好的体育行为是进行体育实践活动的关键,是学生走出校园后参加社会体育实践活动的基础。良好的体育行为不仅仅体现在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和生活习惯上,还体现在遵守规则、尊重对手和保护对手等行为上。“健”即健康行为,学生在参加体育运动实践中,需要通过健康的体育锻炼行为来保证自身在运动实践中避免伤病。因此,“知能行健”的内在统一要以健康行为的培育为主线,良好的运动认知引导着健康行为实践,运动认知的形成和健康行为的养成基于运动能力开发的过程而实现。以此形成绿色的循环过程,最终服务于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

3.3 横向一致:将立德树人放在首位

所有学科教学实践活动的开展,都离不开“立德树人”这一主题。体育课程是大脑劳动与身体劳动相结合的一门课程,而体育运动的实践过程为体育品德和思想政治的培育创造了必要的环境。在身体素质训练的过程中可以培育学生吃苦耐劳、脚踏实地和艰苦奋斗等个人品德,在组织学生观看国家间运动竞赛的过程中可以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等。因此“立德树人”这一主题不应局限于纵向衔接的学段中,还应体现在横向上体育品德的培育与体育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过程中。充分利用体育课程资源开发体育课程思想政治教育的潜在作用,所以,体育课程一体化还应体现体育品德培育与思政教育一体化。体育品德与体育课程思政在横向上应立足于“立德树人”这一目标的实现,要以体育品德培育为主题,围绕体育课程思政一体化建设,体现体育课程具备“立德树人”的价值。

3.4 内容耦合:贴近真实的生活情境

在体育课程一体化设计的过程中,要将健康知识和健康技能进行一体化融合。将学生在学习运动技能过程中所学的健康知识和健康技能达到“知行合一”的境界,最终形成健康行为,服务于自身身心健康的发展。在健康知识和健康技能融合的过程中,要体现出健康知识的系统性和健康技能的可操作性。首先,健康知识的学习要体现系统性,即全面性。在确定健康知识内容时,健康知识的学习不仅要为更好的运动表现而服务,还需要为现实生活中的生存需求而服务。健康知识的学习应包括对自身机体的认知、健康的运动习惯、运动损伤预防、运动营养膳食和运动心理调节[11]。其次,在健康技能传授的过程中,应基于现实中的运动条件进行传授,健康技能是健康知识进行实践的媒介,如果健康技能不具备在现实运动实践中的操作性,那么学生所学的健康知识就只是停留在“知”的层面,并没有将“知”转化为“行”。所以健康技能的传授要具备在现实运动情景中的可操作性,才能做到“知行合一”,形成健康行为,进而服务于身心的健康发展。

4 体育课程一体化新样态的推进理路

4.1 根据学生学段发展需求,精准适配课程内容

学生只有对某种运动有强烈的需求或欲望时,才会驱动自己满足自身的需求,产生学习的动力[10]。因此,在体育课程一体化设计过程中,需要根据学段发展需求,精准适配课程内容。首先,根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发展学生的基本身体素质和基本运动技能,满足学生参与自身喜爱运动项目的需求和现实生活中的生存需求。其次,基于运动技能形成规律,发展学生的专项运动技能,满足学生自我成就的需求。专项运动技能的习得要回归真实的运动情境,学生将掌握的专项运动技能在具体的实战情景中所展现时,是满足学生内心自我成就感的关键,而自我成就感的满足是激发学生参加体育活动自主性的关键。最后,当学生在校园体育活动中不断获得自我成就感,会增强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自觉性和积极性,使学生全身心投入到体育运动当中。因此,体育课程一体化在纵向衔接的课程内容设计上要基于学生的发展需求,精准适配并且统整各学段教学内容,使学生在各个学段中持续获得自我成就感,积极投身于体育实践活动中。

4.2 深化知行合一的理念,服务于身心健康发展

核心素养下体育课程一体化不仅要体现在学段内容纵向衔接、健康教育内在统一和德育内容横向协同的一体化中,在以核心素养为主旨的体育课程教学中,还应体现在体育教学与现实生活需求的一体化。在日常生活中,没有一个生活情境从属于某一个单独的学科,在现实生活情景中所遇到的问题,需要通过多学科视角来解决。因此,在体育课程教学内容和其他学科课程内容耦合时,要根据真实的生活情境将体育课程的核心素养与其他学科课程的核心素养相融合,促进学生体会体育运动与真实生活的联系。在进行跨学科主题学习时,基于现实社会生活中的需求,创设多元化的学习情境,实现多学科核心素养交叉融合,将在学校中所形成的核心素养与社会生活对接,实现学生的社会化。

得到用户的初步认可后,可进入方案的改进阶段,此阶段的设计内容将直接最终面对用户,内容主要包括人机交互、操作逻辑、意思表达、界面美观等方面的完善。例如,在对闸门进行控制操作时,应按页面自上而下点击操作,为减少确认次数,只需在最终提交操作指令时生成操作前准备清单一次予以确认;在填写预设指令和参数时要有一定的格式判断条件,降低误操作;故障报警及事件描述应用简短精炼准确的词句;声光提示应柔和,不能太生硬;预设各种情况的描述,按照出现概率和频次进行合理排序。

巡视工作涉及面广,政治性、政策性、专业性、纪律性很强,工作难度很大。坚持原则、严格程序、规范运行,是巡视工作的生命线。要认真总结经验,准确把握规律,完善配套制度,规范方式方法,推进巡视工作持续健康开展。

如图4,利用几何画板进行验证:给定一个锐角A,拖动点B改变三角形的大小,对边与斜边、邻边与斜边的比值不变,即锐角A的正弦值sinA、余弦值cosA均不变;拖动点A改变锐角A的大小,对边与斜边、邻边与斜边的比值均改变,锐角A越大,sinA的值越大,cosA的值越小.

4.3 以学科德育为主题,横向联结课程思政教育

体育课程德育与体育课程思政教育协同育人,是培育学生体育与健康学科核心素养,实现“立德树人”的重要途径。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要点就是要精准支持立德树人教育的根本任务,使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能够与民族复兴、强国建设、社会进步联系起来[12]。在进行德育与思政教育协同育人时,需围绕一体化的具体要求,充分挖掘以体育为主题的德育和思政教育资源和素材,将其渗透在体育教学过程当中。首先,应突出逻辑性。体育课程德育与思政教育在设计的过程中应上下联动,实现体育课程德育与思政教育一体化的整体规划。根据现有的学校体育课程思政一体化建设体制机制,结合本校自身现实所具备的条件,充分挖掘体育课程德育和思政教资源并进行联结,实现顶层设计与校本体育课程德育与思政教育的互动衔接。其次,应突出多样性。学校在挖掘课程德育和思政教育资源时,要体现出德育和思政教育资源的多样性,并根据适配性将多样化的德育和思政教育素材进行融合,提升体育课程思政育人的灵活性。最后,灵活性与准确性相结合。多样化的德育和思政教育资源素材是培育学生体育品德的关键路径。但是,在教学过程中,要保证不同的德育和思政教育资源和素材与教学内容紧密相关,合理有效地将体育课程德育和思政教育资源与体育课程教学内容进行配套,避免无效的强硬融合。

4.4 创建多元化学习情景,多学科素养相互糅合

跨学科主题学习必须要将学生所学的主题知识与跨学科知识放在一定的情境中进行结合,通过教师引导,让学生主动去探究不同课程所学知识间的联系,以此来提高学生综合运用多学科视角理解现实社会生活中所存在的现象和问题的能力,而多元化学习情境创设的目的就在于提高学生运用跨学科思维解决问题的能力。首先,创建跨学科学习任务群。跨学科学习任务群的创建需要围绕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目标将体育课程教学内容与其他学科课程内容进行有机结合,以此构建多元化学习情境。然后搭建跨学科学习平台,明确体育学科知识可以与那些跨学科知识进行结合,避免“生硬化”糅合。其次,激发学生探究问题驱动跨学科学习。在确定跨学科学习主题和学习情境后,需要通过提出问题将学生代入到特定的问题情境中。问题的创建需要贴近现实生活,培养学生在解决现实生活中解决问题的关键能力。最后,教师引导学生解决问题。在通过构建跨学科学习任务群而产生的多元学习情境中激发学生对于问题的探究后,需要教师引导学生解决问题,实现多学科知识的交叉融合。教师在引导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要关注学生是否将多学科知识应用于现实运动情境和生活情境中,因为跨学科学习的目的就在于让学生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来解决现实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但是,学生在跨学科学习过程中未必能将多学科知识进行有机融合,这时,就需要教师来正确引导学生进行跨学科主题学习。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2]尹志华,刘皓晖,孙铭珠.核心素养下《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22与2011年版比较分析[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22,37(4):395-402.

[3]国务院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强化学校体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意见》(国办发〔2016〕27号)[EB/OL].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6-05/06/content_5070778.html,(2016-05-06)[2018-06-10].

[4]赵富学,陈蔚,仰明桥,等.“立德树人”视域下培养中国学生的体育与健康学科核心素养的深度体育课堂教学设计研究[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20,32(5):431-438.

[5]于素梅.从一体化课程建设谈体育素养的培育[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19,38(3):8-11.

[6]于素梅.体育课程一体化联动机制及其有效运行[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21,33(1):62-66.

[7]葛卫华.厘定与贯连:论学科德育与课程思政的关系[J].中国高等教育,2017(Z3):25-27.

[8]张磊.体育教育专业实践类课程的德育责任:线索、框架与实现路径——基于非连续性教育思想的启示[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22,46(7):19-28.

[9]位小龙,于方方.学校体育课程思政一体化建设价值、挑战与优化策略[J].体育文化导刊,2022(2):104-110.

[10]邓若锋,屈冬林,张友,等.积极身体练习体验的体育学习动因——“目标引领内容”的内涵及对体育学习的价值[J].中国学校体育,2014(3):24-26.

[11]于素梅.一体化体育课程内容体系的建构[J].体育学刊,2019,26(4):16-21.

[12]赵富学,彭小伟.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思维向度转换与推进理路生成[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22,46(11):1-8+18.

[13]季浏.《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22年版)》突出的重点与主要变化[J].课程·教材·教法,2022,42(10):54-59.

[14]毛振明,马立军,柏杨.义务教育体育新课标的时代背景与重要变化[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22,42(4):1-9.

[15]周珂,张伯伦,乔石磊,等.体育与健康核心素养引领下的大单元教学现实之需、价值定位与实践进路[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23,35(1):32-39+56.

[16]杨东博,张强.大中小学体育课程一体化建设困境与突破路径研究[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20,39(2):41-47.

[17]于素梅.一体化体育课程体系建设的机遇和挑战[J].体育学刊,2019,26(2):16-20.

[18]李小伟,于素梅.论体育与健康课程健康教育一体化建构[J].课程·教材·教法,2021,41(7):139-143.

[19]于素梅.论一体化课程建设对学校体育发展的促进[J].体育学刊,2019,26(1):9-12.

The New Pattern of PE Curriculum Integration and its Promo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re Literacy

DONG Chenxi, etal.

(Liaoning Normal University, Dalian 116029, Liaoning, China)

董晨曦(1998—),硕士生,研究方向:学校体育。

滕育松(1968—),硕士,教授,研究方向:体育经济学。

猜你喜欢

学段培育思政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放缓坡度 因势利导 激发潜能——第二学段自主习作教学的有效尝试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第二学段数学新授课“学导课堂”的教学范式
如何设计小学语文第一学段的家庭作业
高中各学段史料教学与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